s 阅读页

整修华夏第一陵

银笙 苏世华



整修黄帝陵工程,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关注。

清明节前夕,我们专程赶往黄陵县。沿着210国道行至印台山上,抬头是蓝天白云,对面是苍郁的桥山。古柏掩映,沮河似绿色的飘带,缠绕在山下。古老的高原正焕发出绿的生机,给人感叹,给人振奋,给人活力。

再过90多天香港就要回归祖国。在将洗百年耻辱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因此,今年清明公祭黄帝陵活动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人数更多。因此,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如期在清明节前完成,二期工程也有个别项目提前完成。

怀着兴奋的心情俯瞰山下,多次瞻仰过的黄帝陵庙展示出一派新姿:脚下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入口广场,5000多块蓝田河卵石铺成不对称的半圆造型,凸凸凹凹,既隐喻着先民草创时的艰辛,又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广场旁,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的印池,蓄水量达46万立方米,山风乍起,波光粼粼,一山的古柏全映在湖内,与蓝天交相辉映。沿湖已植树11万株,栽植花卉2.9万丛,种草坪3.39万平方米,把古朴的陵区装扮成风光宜人的游览胜地。

穿过入口广场,是横跨印池的轩辕桥。桥长66米,宽8.6米,全用造型别致的花岗岩砌成,洁白如玉,粗犷古朴。桥北,是占地1548平方米的桥北广场。紧连着的是缓冲平台、挡墙和龙尾道。这龙尾道由95级台阶组成,寓意“九五之尊”,黄帝至高无上。

拾级而上,黄帝庙山门雄峙面前。山门的脊、梁、柱均由花岗岩砌成,给人一种坚实悠远之感,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古老似乎总是与苍凉连在一起的。可今天游黄帝陵,满眼都是新。古朴中透着苍劲,透着新奇,透着中国和海外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冀。



黄帝陵始建具体年代不详。当地民谣说:“汉武祭陵唐建庙,到了宋代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不忘祭祖先。”这正说明历代对祖陵的祭祀和修葺。现今保存的轩辕庙,是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68年)为避河水侵蚀,迁至现址的。此后历朝不断修葺,清王朝时,先后6次重修、整修。规模最大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58年),整修大殿、碑亭三楹,丈照墙一个,使轩辕庙展现出“玉殿琼台,绀壁红墙,古柏虬影,掩映参差”的风采。全国解放后,又经过3次维修,并被国务院列为古墓葬第一号,人们称为“华夏第一陵”。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正像香港学者楚舍所说:“祭祖陵乃供先祖之神灵,育中华天地之正气,亦是亲睦九族,合和万邦之圣举。”1937年,日本侵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摈弃前嫌,于黄帝陵前共誓抗日决心。因此,面对祖先,我们只能求大同,存小异,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黄帝陵前,曾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远的不说,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的交流,海外华人、华侨追根拜祖的人数与日俱增。

冲破万重阻力第一批回大陆祭黄帝陵的是台湾国民党退役老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印着“想家”的大字,手执小黄旗,上边印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他们满怀深情地祭奠了黄帝后,才各奔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尽管已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黄帝的子孙。拜谒黄帝陵后他激动万分地写道:“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

一位80多岁的马来西亚华侨,听说友人回黄陵祭祖,专程赶去叮嘱带回黄帝陵上一把土,待他死后,让儿女把土搅在骨灰盒里,以示叶落归根。

去年清明节,海外华人华侨谒祖团的65名成员参加公祭后,虔诚地在陵前栽下了四季常青的柏树。台湾著名书法家刘柄南挥笔题写了龙飞凤舞的“龙”字。

黄帝陵是民族的象征。面对共同的祖先,多少人立志,多少人奋发,多少仇敌在这里化干戈为玉帛,多少热血将士在守疆土。

可惜,由于黄帝陵饱经沧桑,不论其规模、其风采,都不能与辉煌的中华文明相符,更不能与浩浩中国相符。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了黄帝陵后,果断地说:“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保护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话,表达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声。接着,陕西省很快提出了整修方案,六七月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先后两次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到黄陵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形成了《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1991年7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立项,1992年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时奠基,这年8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



重新整修黄帝陵这是盛世的盛举。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李鹏总理的题词勉励大家:“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然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1992年10月28日,整修黄帝陵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李瑞环出任名誉会长。他深情地说:“这些年,好多全国性基金会邀请我当名誉会长,我都推辞了。但整修黄帝陵,为中华民族修祖坟,这个名誉会长我当!”1994年清明节,他在参加了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后,拿出自己2000元补发的工资带头捐款,掀起募捐的又一个热朝。不长时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很快募捐了840多万元。

“为祖先献一份孝心,为祖国献一片深情。”这成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写照,山东省济南经九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刘小诚从电视上看到整修工程开工的消息后,把父母给的10元零用钱寄给基金会,成为整修工程捐资的第一个小学生。

留日学生陆浣夫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读到各界捐资的消息后,寄来了他们打工挣的第一笔钱。

海南置地公司王海天总经理,从报上看到基金会的工作后,立即代表公司向基金会捐资10万元,成为兄弟省市捐资的第一个单位。

菲律宾永久电器制造公司总裁黄明英先生,1996年来黄帝陵祭祖,听了基金会的介绍后说:把黄帝陵整修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尽些爱国爱家赤子之心。黄帝陵整修,也是我父在世时的愿望。黄先生当即以故亲人黄坦光先父和自己本人的名义向基金会捐资7.2万美(折合人民币60万元),成为海外华人中的“头名状元”。

泰国马骏集团董事长张卫国先生捐款28.8万元。

山西衡德商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志勇先生1997年2月在西安洽谈业务,听到这个消息,第二天专程到黄陵拜谒祖先,并当即解囊以个人名义向基金会捐人民币10.5万元。

香港大益置业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绍轩先生捐资10万元,又动员其子贾小俊先生捐资10万元,父子同为整修祖陵尽孝,一时成为美谈。

截至1996年12月底,基金会共收到各界捐款2384万元。

为了保证工程按期进行,每当资金周转困难时,各级政府毫不犹豫地拨付。国家计委已下拨1600万元,国家文物局拨出300万元,陕西省政府拿出2028万元,保证了一期工程顺利进行。



“不负华夏儿女的企盼,向子孙后代交一份满意答卷。”这是整修黄帝陵工程建设者们的誓言。

陕西省政府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整修黄帝陵办公室”和“工程现场指挥部”。从开工至今,省人民政府先后为整修黄帝陵召开的专题会议就达40多次。仅1996年,省长程安东就先后3次、主管副省长潘连生先后6次到黄陵召开现场办公会,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方案选定、任务分工、资金调动等重大问题。延安市、黄陵县的主要领导也把整修工程作为重点项目中的重点来抓,在征迁、用地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挖掘印池,原计划去年10月底完成,后省上要求提前到8月底完成,4月份开挖时,河水冰凉刺骨,由于此处系多年的鱼塘,黑色的污泥达1米多深,挖掘机一上去便陷入了污泥之中,工程陷入困境。负责此项工程的省建八公司整修黄帝陵项目经理部的干部职工们开动脑筋,先后采用扎钢管排、扎圆木筏、好土回填等措施,在挖掘机无法施展的地方,干部职工们跳进污泥中用人工挖。工期进行到7月份时,池塘温度高达39度,项目经理和职工们一天工作时间延长到12小时。成群的蚊子,咬得他们头上和赤裸的臂膀全是血痕,脚下不时有水蛇窜过,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他们的日夜奋战,比省上要求提前3天完成任务,受到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与印池施工相反的轩辕庙山门施工,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的。11月开工时,气候已变得非常寒冷。他们投资12万元搭起钢架,买来48块大帆布把整个山门施工现场包裹得严严实实,篷内用8个大汽油筒改造的大火炉昼夜不停地烧,保证了施工所需温度。整个山门石材重量达540吨,连钢筋混凝土总重量为1215吨,18根大理石柱子,一根就重5.6吨,仅地基就挖了12米深。施工现场狭窄,大型机械不好行动,8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昼夜不停倒班干。山门结构较为复杂,5吨多重的柱子纵横交错,必须分毫不差。指挥部高级工程师刘新运、工程师黄运金和八公司整黄项目经理王景轩日夜坚守在工地上。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巍然的山门终于屹立在黄帝庙前,成为整个陵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

与此同时,榆林地区交通工程公司的干部职工们正在投入紧张的登陵道和神道的施工中。他们的施工现场在高高的桥山之上,山高、风大,干部工人们的手全裂开了血口子。工人赵振雄卸花岗岩时被滑落的石材截掉了半截脚拇趾,刚过了4天,便用一块枕巾裹着脚,一瘸一拐地上了工地。

在一期工程顺利进行期间,全球华人牵心的黄帝陵古柏防火消防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原规划在二期工程中进行的消防工程,在中央领导的重视下,已提前到一期工程中进行。现已在黄帝陵寝的邻山上修了两个13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铺设了3000米的防火输水管道,水已引到黄帝陵前。



整修黄帝陵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使庙前区展示了黄帝陵的宏大气势,平直的轩辕桥和陡然升高的龙尾道的空间对比形成气势,再加上沿途的石阙、石牌坊、石华表、石灯等小饰品,让人感受到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气氛。

二期工程也将进行。全部完工后,整个陵区将呈现“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圣地氛围。

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庙区和功德坛。庙区为三进套院。现庙院将改为“古柏大院”,用以展示珍贵的“黄帝手植柏”“汉武挂甲柏”等最具代表性的16株古柏。两侧碑廊将存放展出自汉代以来历代君王“御制祝文”和孙中山、毛泽东等近代伟人祭文石碑。第二院落以“人文初祖”殿为主体,为前后两院的过殿。第三院是今后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祭祀广场可容纳5000人规模举行祭祀活动。功德坛为中华同心碑林,是中华子孙缅怀黄帝功德的主要场所。功德坛与印台山隔河相望,采用大尺度弧形石作粗犷浮雕以表现黄帝功德无量。在浮雕前还将设小广场,供举行一定的仪式和观景之用。

整修后的黄帝陵区占地3.24平方公里,6大区域把陵、庙、山、川、水、城融为一体,不久将屹立于桥山之巅、沮水之畔。

选自1997年4月4日《陕西日报》

作者简介:

银笙,中共党员,1946年生于陕西省宜川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曾出版长篇小说《狼烟》《啸傲长天》《银笙散文选》等10多部。

苏世华,中共党员,1957年出生,延安市人,省委党校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