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陈设。前朝献三日,有司设行事、执事官次于庙门外,随地之宜。朝献日丑前五刻,执事者陈币篚各于神位之左(币以苍),青词于神位之右(配位即陈祝版),置于坫次,设祭器,皆藉以席,常馔者实之。正配位各左十有二笾,为三行,以右为上(第一行形盐在前,梨、糗饵、粉□次之,第二行榛实在前,干桃、干□、干枣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栗、干桃次之);右十有二豆,为三行,以左为上(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菁菹、葵菹次之,第二行□在前,面筋、□脯、荠脯次之,第三行配食在前,瓜韭酱粉食次之);俎二,一在笾前,一在豆前(实以乳饼);簠二、簋二,在笾豆外二俎间,簠在左,簋在右(簠实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实以黍稷,稷在黍前);设太尊五、山尊五,为二重,在堂上东南隅,北向上(配位即于位酒尊之东),太尊在前,皆有坫,加勺幂,为酌尊(太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齐。初献酌之。山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醴齐。亚、终献酌之);又设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太尊一、实盎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在殿下(著尊一、实盎齐,牺尊一、实醍齐,象尊一、实沉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壶尊三、实玄酒,三实三酒,明水、玄酒皆在上),俱北向西上,加幂,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有司设烛于神位前,洗二于东阶下,直东□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罍洗在东,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若爵洗之篚,则又实以爵加坫),执罍、篚者位于其后。设辑位于庙南门外,初献在西,东向,亚、终献及祝在东,西向,北上(祝位稍却)。积燎柴于庙之东南,设望燎位于燎柴之北。三献官在北,南向,东上。祝位在西,东向。又设三献官席位于殿下东阶东南,西向,北上;设祝席位于庭中,北向;又设祝位于典上前楹东,西向。
(4)省馔。前朝献一日,朝献官以下常服阅馔物,诣厨视涤器。涤溉讫,还斋所。晡后,所司扫除殿之上下。
(5)行事。朝献日丑前五刻(行事春用丑时七刻,秋用丑时一刻),行事、执事官入就次,馔者率其属设馔具毕,赞礼者引初献(凡行事、执事官皆赞礼者引),升自东阶(凡行事、执事官升降,皆自东阶),点视陈设,退就次,各服祭服。次引献官以下诣南门外揖位立定,赞礼者赞揖。次引太祝入就殿下席位,北向立。次引三献官入就殿下席位,西向立。赞礼者诣初献之右,赞请行事。赞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次引太祝升殿就位立定。次引初献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执笏升殿,诣圣祖座前,北向立,□笏跪。次引太祝笏西向跪,执事者以币授太祝,太祝奉币授初献,讫,执笏兴,先诣配位前立。初献授币,奠讫,执笏□伏,兴,少退,再拜。诣配位奠币,并如上仪。讫,俱退复位。少顷,引初献再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讫,执笏次诣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拭爵,讫,以爵授执事者,执笏升诣正位酌尊所,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笏执爵,执尊者举幂,执事者酌太尊之泛齐,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圣祖座前,北向立,□笏,执事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进酒,执笏□伏,兴,少退,北向立。次引太祝诣圣祖座前,东向,□笏跪读青词,读讫,执笏兴,先诣配位前立,初献再拜,次诣配位酌献,并如上仪(惟三祭酒)。俱复位。次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笏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执笏升诣正位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笏执爵,执事尊举幂,执事者酌山尊之醴齐,亚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圣祖座前,北向立,□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三进酒,执笏□伏,兴,少退,再拜。次诣配位,并如上仪(惟三祭酒)。降复位。次引终献诣洗及升殿行礼,并如亚献之仪。降复位。赞礼者日:赐福酒,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次引初献以下就望燎位,执事者诣圣祖座前,取币及青词祝版,置于燎柴,赞礼者曰:可燎。火燎半柴,次引初献以下诣南门外揖位立,赞礼者赞礼毕,揖讫退,有司监彻礼馔,阖户以降乃退。
金代除在三皇庙祭黄帝外,还祭伏羲于陈州,祭神农于亳州,祭轩辕于坊州,皆为三年一祭。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初命郡县通祀三皇,以祭孔子的释奠礼祭祀。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以春秋二季行礼,而以医师主之(见《元史·祭祀志》)。除各地三皇庙外,也并不废各地帝王陵寝三年一次的祭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派遣官员考察历代帝王陵庙,命令官吏将陵庙图形绘明进奉。洪武四年,遂罢郡县三皇庙,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当时再一次确定轩辕氏,陕西延安府祭。洪武六年(1373)在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后,仍不废陵庙致祭。洪武九年(1376)遣官行视历代帝王陵寝,凡三十六陵,令百步内禁樵采,设陵户二人看守,有司督近陵之民,以时封培,每三年一降香致祭。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规定,如果轮到每三年一次的陵庙致祭,则停本年历代帝王庙的秋祭。这一规定后来成为制度。明代还改变了由地方官员代祭的做法,而由朝廷派员致祭。
清代规定:凡各处历代帝王陵寝,恭遇登极、亲政、亲加徽号、册立东宫、一应庆贺大典、颁布恩诏,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岁仍令有司以时致祭。《大清会典》规定的历代帝王祭祀仪式是:
一,内阁撰拟祭文。一,工部造香亭罩袱缎袱等项。一,户部备降真香等项。一,太常寺备制帛。一,遣内阁、宗人府、翰林院、参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銮仪卫等衙门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开列职名具题,钦点差往致祭。一,钦天监选择吉日,先期致斋一日,至期早,礼部太常寺官陈设祭文香帛于中和殿,恭请皇上陛殿,阅毕,遣行。一,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烛俱请该地方司府官备办。
四、近代祭祀
清明节公祭,在黄帝陵前设一祭棚,棚中置一桌,陈设酒醴、果品、祭菜、杯箸、香炉、烛台等祭品。各界代表聚集陵前,举行祭祀典礼。典礼的程序为:[1]主祭官就位。[2]与祭者就位。[3]上香。[4]献爵。[5]献花。[6]恭读祭文。[7]行三鞠躬礼。[8]静默三分钟。[9]奏乐鸣炮。[10]绕陵一周、摄影。
《西京日报》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四月六日《致祭黄帝陵寝》一文,报道当年清明节公祭活动较详,全文转录如下:
自中央规定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一年一度举行,原为纪念先民功绩,发扬民族团结精神。昨(五)日为本年民族扫墓节,虽当抗战紧张军事倥偬之际,仍照旧举行。除示木本水源、崇功报德外,更寓有激励同仇敌忾、团结御侮之意。兹将昨日举行民族扫墓典礼各情分志于后。
致祭桥陵。中央特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分别代表致祭黄帝桥陵。省府先期派秘书刘茵侬等于三日前往中部筹备一切,并布置沿途食宿等事,行营亦派员前往部署,均于四日午到中部,当即会同三区专员锺相毓、中部县长卢仁山妥为筹备。蒋主任率行营组长刘英士、李贻燕,科长寿家骏,省党部特派周心才,孙主席率省府委员韩光琦,四日晨由西安启程,当日下午五时到达中部,专员锺相毓、县长卢仁山率该县各机关人员及驻军学生共四百余人去外城郊迎。蒋、孙二氏下车与欢迎者寒暄后,即步行至行辕休息,并定明晨六时举行扫墓典礼。
典礼程序。中部县政府预在桥陵墓前搭盖□棚,布置礼堂。昨晨六时以前,当地驻军学生及各机关与祭人员均齐集陵前,蒋主任、孙主席届时莅临陵前,即领导全体与祭者如仪举行致祭礼。由省府秘书刘茵侬司仪。[1]全体肃立。[2]奏乐。[3]主祭者就位。[4]与祭者就位。[5]上香。[6]献爵。[7]献花。[8]恭读祭文(中央祭文由行营李组长贻燕恭读,国府祭文由省府秘书冯仲翔恭读)。[9]行三鞠躬礼。[10]静默三分钟。[11]奏乐。[12]鸣炮。[13]礼成。[14]摄影。致祭事毕,由蒋主任、孙主席领导全体与祭人员及学生、军队绕行陵墓一周。绕行陵墓一周后,蒋主任、孙主席率随员等登汉武帝祈仙台,并到轩辕黄帝庙游览一巡,于七日登车返省,中午到耀县药王庙行辕休息午餐,并游览药王庙、关帝庙、石佛洞等名胜后,乘车于下午六时安抵省垣,沿途经过各县均遍贴标语,悬挂国旗,表示欢迎,各县保安队民团均列队迎送致敬,情形至为热烈。
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秘书、湖南湘潭人吴致勋著《谒陵恭记》,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清明节的祭祀情况亦详,全文转录如下:
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一日,驻洛川第三区行政督察专署奉陕西省政府电,略云:“本年谒祭黄陵大员,约于四日可到达中部县,微晨致祭返省,希即饬沿途区属各县妥为戒护;所有祭仪,仍饬县依例办理。”时本署余专员正东尚在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署务由予代理,当即分电同官、宜君、中部各县,又以电话商询中部县长筹办事宜,并属其转请驻军杨师长将黄陵招待所早一日迁让,备谒陵人员餐宿。(黄陵招待所者,在城内,共七栋:上房七间,庭房三间,过庭三间,东西偏房各三间;台阶二十三级,阶下东西偏房各三间;大门外台阶十七级,共房二十五间。据云为民国二十五年县长翁墨山建筑;历年扫墓时均稍有修葺。近年均驻军队,现驻师司令部;谒陵时,须请驻军暂让也)。予于三日晨由署乘大车赴中部参加祀典。时气候温和,麦苗渐长,遍野葱绿;车行颇迟,下午五时始到达。县政府及黄帝陵园管理处诸同人,筹备已就绪。盖自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定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每岁均举行仪式,筹办者已有历年成例可循也。是夜忽朔风怒号,气候骤冷。四日晨,遍地积雪数寸,迄午始霁。午后五时左右,宜君县来电话谓谒陵大员分乘小汽车二辆,卡汽车二辆,过县北上。予与杨师长显、田县长在养、县府刘科长子霖、陵园管理处王副主任学三等,步出西门,已见有轿式汽车一辆,依公路越山盘旋而来,为国民政府代表陕省府熊主席斌;继至一辆,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晋陕监察使署王监察使陆一。予即陪同赴招待所略事休息。忽接偏桥乡公所(距中部三十里)电话,谓谒陵卡车一辆,在柳树沟翻车(距中部四十里),并云除省府刘委员楚材微伤外,余均无恙。即派省府主席自备车驰赴柳树沟,接刘委员抵中部,余亦均到达,时已下午七时矣。计主祭陪祭及执事者三十二人,随从卫士一班,军乐一队,分别下榻于黄陵招待所、陕西省□延师范学校及桥山镇立中心小学。
翌晨六时,天气转晴,早膳后,均由城北便门出城。城北枕桥山腰,出便门即古柏连绵,行小道约数百步,即与黄庙至黄陵之汽车路(民国二十九年修筑)衔接,复循汽车路行约半里,即达陵旁。时□延师范员生、桥山小学员生及参观民众约千人,均已先到,序立左右。陵前搭一布棚,为临时祭亭(每年祭扫时,由中部县商会临时租用商号布匹搭架,事毕交还,不支租金),棚中置一桌,陈设酒醴、果品、祭菜(十碗)、杯箸、香炉、烛台(均临时借用),并花供一幅(即用面制成各种人物花卉,计十余件,式样颜色,颇具匠心),花圈二个(上款书“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灵鉴”,下款分书“国民政府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敬献”“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晋陕监察使王陆一敬献”等字)。六时三刻,开始举行仪式(司仪者李筱泉、李树兰)。依谒陵程序:一、全体肃立。二、奏乐(军乐乐队奏哀乐)。三、主祭者就位(中央党部代表及国府代表诣墓前并立)。四、与祭者就位(计有陕西省党部书记长王季高、西京市党部书记长章兆直、陇海路特别党部主任委员马毅、审计部陕西省审计处长蔡屏藩、财政部陕西区税务局长蔡光辉、交通部陕西省电政管理局长何家成、教育部艺文考察团长王子明、陕西省财政厅长周介春、陕西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姚世瞻、陕西省公路管理局长王范宇、陕西省政府参议钟相毓、秘书主任孙新彦、财政厅秘书主任徐志均、视察主任严必康及予与中部县长田在养等,均序立于主祭者后)。五、上香。六、献爵。七、献花。八、恭读祭文(桑洪绪读国府祭文,林祖余读中央党部祭文)。九、行三鞠躬礼。十、静默三分钟。十一、奏乐(军队仍奏哀乐)。十二、鸣炮(万字头鞭炮)。十三、恭绕陵寝一周(军乐队前导,主祭者陪祭者及参加之学生民众依次绕行)。十四、摄影(均集陵前)。
礼毕,学生及参观民众分途归去。主祭陪祭各员复沿汽车路行至黄帝庙;大殿龛前仅陈设香烛,全体向“轩辕黄帝神位”三鞠躬,无其他仪式。旋步出庙门,汽车已停候于庙前咸榆公路旁,谒陵人员即纷纷登车南下,时仅七时一刻耳。顷之,忽报山麓野火及陵,柏树中空,火从干中出,驻军救火者,取土灌顶熄之;盖民间扫墓焚纸钱,致燎原,亦由“蔓草不除”之故。田县长即饬警传其肇事者予以惩儆。次日,予仍乘大车遄返洛川,朔风甚厉,途中成诗一章,用歌帝风。日晡抵署,尚参加是日补行之儿童节开会仪式焉。
后记
黄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寝的所在地。
黄陵,是民族圣地。以人文初祖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在此开创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孙中山先生曾自豪地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在1937年亲撰的祭奠黄帝的祭文高颂:“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黄陵荫庇着黄帝的恩泽,承传绵延。这是片国魂闪耀、民心凝结、催人奋进的精神高地,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多少人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来此慎终追远、朝圣膜拜,以此接通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奋发崛起的血脉。
黄陵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最重要的融合地带之一,地方文化深厚雄浑、多姿多彩。
黄陵地处国之腹地、秦之中部,其生态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开放较早,这些优越条件与时俱进地催生了黄帝文化研究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站在弘扬黄帝文化、推动黄陵经济大发展的高度,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了大型文化丛书《黄陵文典》编纂工作。全体编辑不畏艰辛、群策群力、反复讨论、数易书稿,经过两年九个月的拼搏,现全书终于定稿付印了。
《黄陵文典》是一套大型文化丛书,全书分《黄帝研究卷》《黄帝故事卷》《黄帝祭祀卷》《历史文献卷》《政论卷》《文论卷》《文物卷》《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纪实卷》《书法绘画摄影卷》《民俗卷》《民间艺术卷》《人物卷》共16卷,800多万字。
为了编好《黄陵文典》,编辑部通过《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和因特网发布征稿启事,广泛向海内外征集稿件,得到了广大著名学者和文学艺术同仁的热烈响应。还多次到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并从网上下载了部分文稿。本着“写黄帝、黄陵的作品,黄陵人写的作品”这个标准,共收到各类文字及图片稿件约5000万字(幅),大多为古今中外华人关于赞颂黄帝以及黄陵的各类优秀文化作品。有4卷是编辑人员深入黄陵城乡采风及外出调查采访、认真筛选编撰成的。可以说《黄陵文典》汇集了黄帝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是黄陵县迄今为止空前而巨大的文化工程,不仅仅是一套地方文化丛书,也是一套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心魂的文化丛书。
编纂《黄陵文典》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和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赵乐际欣然为丛书题词,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为丛书作序,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强也为该丛书题了词。
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鼓励为我们编写《黄陵文典》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帝陵基金会原会长张岂之,全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全国书协顾问欧阳中石,全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欣然担任了《黄陵文典》顾问。特别是张岂之先生为《黄陵文典》作了序,欧阳中石先生为《黄陵文典》题写了书名,为文典增光添彩。
从启动的那天起,《黄陵文典》编纂工作被纳入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受到了两届领导、四套班子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由县上主要领导曹明周、呼世杰、孙旭、刘正、高育民、姜文华、姜润虎、王曦、贺忠乾和前任领导赵辉远、李兴斌、李慎健组成的《黄陵文典》编委会,先后召开过10余次编委会专门研究解决编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选编范围和人、财、物保障等重大问题,为顺利推动编纂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特别是县委书记曹明周和原县委书记赵辉远担任《黄陵文典》总编,他们把握方向、具体指导,充分发挥了领导者和组织者作用,体现了他们作为守陵官对自身特殊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对龙乡的深厚感情。资深编辑家、著名作家师银笙作为常务副总编,自始至终参与征稿、编辑工作,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甚至在手术后仍坚持审阅了全部书稿。副总编呼世杰、李慎健、孙旭、姜润虎、王曦、贺忠乾,不顾各自分管工作的繁忙,在不同阶段按照编委会的分工为《黄陵文典》编纂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副总编孙旭与常务副总编师银笙一道审定了各卷。
在征组稿阶段国家图书馆成斌琴女士、陕西省图书馆马明玉书记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马明玉书记安排省图原报刊信息部主任金莹女士牵头,多部门合作,收集整理了1210多万字与《黄陵文典》有关的文稿。全国文化、艺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叶永烈、王充闾、钟明善、赵熙、高建群、杨闻宇、王震中、苗重安、刘守安、惠怀杰、马振兴等纷纷惠赐相关作品,大大提高了书稿质量。
《黄陵文典》编纂过程中,县上专门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各方面人才汇集的编辑团队。他们中有机关单位领导和业务骨干,有的是退休干部、个体工商户、下岗职工和痴爱文化事业的城郊农民。他们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编纂工作之中。各位主编和各卷编辑尽心尽责、反复打磨确保了书稿质量。《戏剧卷》主编王安民是下岗职工,在青海、甘肃打工,为了编好该卷,冒着解聘的危险,多次返回黄陵修改书稿;《诗歌卷》主编、摄影技师任宗耀不怕生计压力,经常关住照相馆的门,埋头编纂书稿;《民间艺术卷》编辑、个体户吴百顺舍利取义,自费走村入户采集黄陵民间原生态文化;《文物卷》编辑、桥山林业局退休职工史振荣不畏坡陡路远,在一次拍摄古树名木时,不幸摔断大腿,但默默承受着身体上的创伤和经济上的损失,自始至终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民俗卷》副主编白振学虽年过古稀,几次从延安返回黄陵改稿,其精神令人感动。总编办工作人员在承担繁重的编务工作同时,一直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超负荷地参加了16卷的征组稿、编校和作品使用授权书联系工作。总编办干事刘宝玲因对外联系接打电话太多,而导致耳膜发炎,听力严重下降。总编办工作人员虽抽调出原单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但他们是《黄陵文典》编纂最辛苦的人。正是有这样一支不计报酬、不畏困难、只讲奉献的编辑、编务队伍,保障了《黄陵文典》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确保质量”是《黄陵文典》编纂的总体要求。对于一些政策性、专业性强的书稿,我们邀请资深专家审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彭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西北大学刘宝才和谢阳举教授等为相关卷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谢阳举教授受张岂之老先生的委托,组织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就全书进行了审读。文物专家姬乃军审阅了《文物卷》。我们还邀请省内资深编辑孙忠多、吴精华、萧建国、曹彦为丛书把关。陕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惠西平,编辑部主任李晓峰、副主任朱小平和所有编辑为丛书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并做了精心修改。
在丛书付印之际,我们不应忘记中共黄陵县委办公室、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满腔热情为《黄陵文典》的编纂协调了多方关系;县交通局为总编办提供了办公场所。在此,谨向所有为《黄陵文典》编纂出版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黄陵文典》编纂中,因县级文化资料有限,特别是编辑多是兼职,自身学识有限、编校又无经验,错误难免,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