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5章 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的礼仪、礼器(4)

  二、祭祀总体环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整修后黄帝陵建筑庄严、古朴、肃穆的风格,地毯、旗帜、条幅等造型运用黄、灰、红三色布局在不同区域,将会进一步渲染祭祀大典的整体效果。

  三、主祭、陪祭人和主持人服装的款式设计,借鉴汉代袍和坎肩的特点,色彩、纹饰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四、祭器可以采用仿商周青铜礼器。“九鼎八簋”凝重大气,可依次摆放在黄帝像正前,两侧为编钟、编磬,其他礼器件数不宜过多。旗帜以太常和龙旗为主。

  五、乐舞四段式设计构思新颖,以表达先民对黄帝的祭拜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有助于增强祭祀活动感染力。时间应控制在8到10分钟内为宜。

  六、黄帝石画像东西两侧立面和基座上的“四神”与“五岳山水”纹饰,可以采用减地平雕加线刻,但黄帝像不应做过多处理。

  七、同意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建议做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政府批准,自2004年起在清明祭祀大典中实施,并不断加以完善。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北京)论证会

  专家具体意见

  一、关于鸣放礼炮34响

  这是依据现在行政区划设置。如果今后行政区划变小,省份增多,祭祀时间会很长。最好采用3响或者9响。“九”是中华民族传统最高礼数,以9响为宜。

  二、关于服饰

  1.祭祀是当代人的活动,要反映当代人的理念,不一定非要拘泥汉式。穿袍有宗教化的感觉,服装应体现庄严、肃穆,参祭人应着正装,戴佩巾(围巾)为宜。

  2.要明确界定主祭人概念。如果主祭人是司仪,也可以考虑穿一点前人的服装以示纪念,但如果主祭人是国家领导人或省级领导一定要着正装。

  3.佩巾(围巾)有较好的纪念性。佩巾设计要长一些到膝盖,类似藏族哈达,可通过不同颜色、款式、纹饰等区别主祭、陪祭和参祭人。

  三、关于乐舞

  1.因为是祭祖活动,乐舞也应体现庄严、肃穆和古朴的氛围,应当讲究深沉、含蓄、丰富内涵,避免过于艺术化、剧场化、戏剧化倾向。

  2.音乐既要达到传达历史信息,又要让当代人能够接受,笛子是重要乐器,而且要突出五音节、七音节律。

  3.音乐总体速度偏快,显得大气度不够,应将音乐速度降下来,古朴感、庄重感才会得到加强,特别是一、四乐章。

  4.乐舞台的设计,高低宽窄要适度,既要考虑参祭人观看,又要考虑活动结束后方便人流到大殿瞻拜,台面设计不能太宽。

  四、关于祭器旗帜

  1.祭器不应太繁杂,数量不宜太多,体量可大一些,简洁、明快即为庄严,要符合美的原则。

  2.旗帜总的高度(4.5米)应降低,数量(100多面)也应减少,否则就会影响祭祀大殿的气势。

  五、关于环境的色彩

  黄、灰、红三色中,黄、灰色显得过多,要适当增加一点红色(土红),以反映现在的精神。应根据活动情况配置好三者的比例。

  六、关于黄帝像的设计

  黄帝像底座要抬高一些,现在石画像设计正面显得太方,应保持与大殿比例协调。像周围的装饰要古朴,有的地方可光一些,有的地方要粗糙些。

  七、关于文字的定位问题

  凡文字中涉及华夏民族,一律改提为中华民族,应考虑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民族团结的关系上更好的把握。

  二、民祭

  自民国二十四年开始,每年的清明节伴随公祭都举行民祭活动,但民间祭祀无固定的仪式,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而定。20世纪80年代,黄陵县政府对清明节民祭试行改革,但仍然是没有统一的时间、仪式的规定。1980年恢复祭陵活动以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谒陵拜祖者更多,他们用各自的风俗和方言来歌颂祭奠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988年,黄陵县恢复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民祭活动热烈淳朴,程序是:(1)全体肃立。(2)各界代表就位。(3)击鼓鸣钟。(4)奏古乐。(5)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6)行三鞠躬礼。(7)恭读祭文。(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9)祭陵留影。(10)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保留公祭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和56人组成的仪仗队(执黄龙旗),12人组成的三牲队。主、陪祭人穿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甲,肩披绣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大字的佩带。除此之外,在祭陵仪式里还增加了击鼓、鸣钟、植纪念树等仪式。

  1996年清明民祭轩辕黄帝陵仪式为:(1)执事者各就各位。(2)祭典子孙肃立就位。(3)奏乐,[1]击鼓鸣钟〔击鼓33响,代表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1996年还无特别行政区);鸣钟12响,代表12亿子孙〕。[2]金号三匝(长号对空转圈吹三次)。[3]大乐三吹(长唢呐吹三响)。[4]大铜三发(大铜锣敲三响)。[5]细乐三奏(小唢呐吹三响)。[6]鼓乐齐鸣(所有长号、唢呐、锣、鼓齐奏)。(4)扫尘挂影(由一名执事清扫祭亭,悬挂黄帝像)。(5)祭祀乐舞。[1]先民祭祀乐舞。[2]汉武帝祭礼乐舞。[3]元泰定帝遣官祭祀乐舞。[4]清康熙帝遣官祭祀乐舞。(6)敬献祭品。[1]敬献鲜花、花篮、松柏。[2]上香(由两名执事带子孙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上香)。[3]奠酒(由两名主陪祭人行跪拜礼,敬酒三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轩辕黄帝)。[4]敬献饼羹时果(由十名子孙分别端面花四盘、时果六盘献陵前)。[5]敬献金斗、银斗。(7)行高奠礼,恭读祭文。[1]行三拜九叩礼(跪三次,叩拜九次)。[2]由主祭人恭读祭文(鼓乐暂停,内外肃静)。[3]焚烧纸钱、香表。(8)扫墓(执事率子孙绕陵一周,撒五谷、水酒、纸钱、饼羹等于陵上)。(9)植纪念树。

  2004年以后的民祭议程主要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奏祭乐、敬献花篮、敬献祭品、上香奠酒、恭读祭文,行叩首礼,乐舞告祭,驭龙升天”等。

  大型民祭议程(祭祀地点:轩辕殿前广场)

  主执事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轩辕黄帝典礼开始

  第一项:击鼓鸣钟(击鼓34响,鸣钟9响)

  第二项:敬奏祭乐

  第三项:上香奠酒

  上香

  奠酒

  第四项:敬献花篮

  第五项:敬献祭品

  敬献三牲

  敬献饼羹

  敬献时果

  第六项:恭读祭文

  第七项:行鞠躬礼

  第八项:乐舞告祭

  第九项:驭龙升天

  中型民祭议程(祭祀地点:黄帝陵前)

  主执事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黄帝典礼开始

  第一项:鸣钟奏乐

  鸣钟九响(寓意九九归一、九州升平、九州一统)

  敬奏祭乐

  第二项:敬上高香

  第三项:敬奠祭酒

  第四项:敬献花篮

  第五项:敬献祭品

  敬献饼羹

  敬献时果

  敬献三牲

  第六项:恭读祭文

  第七项:行鞠躬礼

  第八项:乐舞告祭

  第九项:祭礼告成(由民乐队引导,绕陵一周,谒陵祭祖)

  小型民祭议程(祭祀地点:黄帝陵前)

  主持人宣布:全体肃立 祭拜轩辕黄帝仪式开始

  第一项:鸣钟奏乐

  鸣钟九响

  鼓乐齐鸣

  第二项:敬献花篮

  第三项:敬献祭品

  第四项:上香奠酒

  第五项:恭读祭文

  第六项:行鞠躬礼

  第七项:祭礼告成(参祭代表由民乐队导引,绕陵一周,谒陵祭祖)

  2004年追远迎祖祭祀仪仗

  此外,台湾于每年4月24日,遥祭黄帝陵,由领导人亲祭或遣官致祭,有文、武官员参加。设纠仪一人,司仪一人,赞引一人,读祝一人。另设司香、司帛、司花、司爵、司牲、司果、司馔共若干人。祭品祭器有:正位前为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二,配位前为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程序为:(1)典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者就位。(4)陪祭者就位。(5)与祭者就位。(6)奏祭乐。(7)上香。(8)读祝。(9)行三鞠躬礼。(10)献帛。(11)献花。(12)初献爵,全体一鞠躬。(13)亚献爵,全体再鞠躬。(14)终献爵,全体三鞠躬。(15)献牲。(16)献果。(17)献馔。(18)献粢盛。(19)行三鞠躬礼。(20)焚祝。(21)奏祭乐。(22)礼成。

  祭祀轩辕黄帝仪式议程仪仗祭品祭器设置含义的简要说明

  “祭祀之道,自先民以来则有之矣”(《后汉书·祭祀书》),中国人历来重视祭祀。对黄帝的祭祀,由来已久,自秦汉以来,一直绵延不断,并且在祭祀的时间、祭祀的规格、祭祀的仪式以及祭器、祭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明清以来,对黄帝的祭祀不仅连绵不断,而且规格高、祭祀仪式也比较规范。在祭祀的时间上,大的祭祀盛典都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民国时期,把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每年都举行公祭典礼,重阳节相传是轩辕黄帝驭龙升天(仙逝)之日,也是民间祭祖的传统祭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仅重视黄帝陵的保护整修,更重视对始祖的祭祀。黄帝陵祭典,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也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誉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清明公祭、重阳民祭已形成制度,而且祭祀的仪式也与时俱进,经过挖掘整理,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且更富有时代特色和内涵。

  对黄帝陵的祭祀,人们都以“至尊、至上、至高、至大”来表述。如:祭祀的时间“九点五十”就是取意“九五至尊、至高无上”;祭品、祭器的设置上体现“至尊、至高、至大”的理念,如:太牢(即猪、牛、羊三牲祭品),就是最高规格的祭品,“九鼎八簋”是古时最高祭祀的器物。对黄帝祭祀议程的内容、仪仗的编排、祭品的安排上也是按照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原则实施。民祭议程主要包括:“击鼓鸣钟、敬奏祭乐、敬献花篮、敬献祭品、敬上高香、敬奠祭酒、恭读祭文、行叩首礼、乐舞告祭、驭龙升天”等。仪式中“击鼓鸣钟”击鼓34响,代表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共尊始祖轩辕黄帝;鸣钟九响,寓意九九归一、九州升平。祭乐是专为祭祖挖掘整理的祭祀乐曲,乐器以民间大、小唢呐为主,配以笙、管、笛、鼓、钗等,突显黄土高原粗犷、高亢、激昂的民情风味。“驭龙升天”既象征黄帝九九重阳乘龙升天,又象征龙的传人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巨龙腾飞、繁荣昌盛。“乐舞告祭”主要以弘扬黄帝的丰功伟绩、洪恩浩德为主题。

  祭品主要有太牢(三牲)、饼羹(面花)、时果等。4盘由黄帝陵民间艺人精心捏制的大面花,分别为“百鸟朝凤”“万紫千红”“二龙戏珠”“灵狮猛虎”,代表神州大地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百花争艳、繁荣昌盛。由十二生肖和花鸟图案组成的一盘供馍,书写着“聚九州风物,献一瓣心香”的缎带,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之情,祈盼始祖能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荫佑万物生灵,平安幸福。时果,即应时之果,代表一年四季硕果累累、国泰民安。

  祭祀面花

  仪仗编排的思路以天子祭祀为形制,以“盛大”为原则。“盛”即:盛世祭祖、兴盛中华;“大”即:大中华、大一统、大声威。仪仗阵容主要内涵有:开道锣八面,意为威风八面,声震八荒;祭旗1面,上书“恭祭轩辕黄帝”,图案似祖宗“牌位”,两边条幅分别书写着“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龙凤幡各九面,寓意中华儿女龙凤呈祥,九九归一,九龙朝宗、九州升平。龙旗56面,意为轩辕黄帝是龙的祖宗,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56个民族共尊始祖轩辕黄帝。

  佩巾(又称礼巾)。举行大型公、民祭黄帝陵活动,参祭人都要佩戴。佩戴佩巾参加祭祀大典,既可显示祭祀大典的庄严肃穆,又能体现参祭人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之心。黄帝有土德之瑞,故佩巾定为黄色,黄色代表中和、吉祥。

  九州明月祖陵在,万方赤子觅同宗。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拜黄帝陵活动是传承中华美德、缅怀先祖功德、勃发民族精神。今天,我们纪念黄帝、拜谒始祖,就是深刻体会这种民族精神,继承这种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