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4章 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的礼仪、礼器(3)

  (8)二十八宿旗。

  (9)猛兽猛禽旗。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以雕、□、鹰、鸢为旗帜。”实际上就是率领以这些猛兽猛禽为图腾的部落军队,故制熊、罴、貔、貅、□、虎、雕、□、鹰、鸢旗各一面。旗杆用钛钢管制作,高10米。

  兵仗8对(16件)

  钺二、戚二、斧二、刀二、戈二、戟二、矛二、殳二。通长均50厘米左右,朱漆柄,铜镦。

  《轩辕黄帝颂》乐舞设计方案

  黄帝大祭的乐舞将作为大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隆重、规范地作为国家级祭祀的礼乐告祭黄帝。

  黄帝大祭乐舞体现庄严、肃穆、典雅、古朴的主祭风格,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精神内涵,强调今人及后人在精神上与先祖的连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世界华人的团结与凝聚作出贡献。

  《轩辕黄帝颂》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祥云吉雨

  第二乐章:百兽率舞

  第三乐章:中华鼓魂

  第四乐章:驭龙飞天

  第一乐章 祥云吉雨

  “云门大卷”是黄帝时期的乐舞,是为颂扬黄帝创制万物,就像能带来润育万物之雨露的祥云那样,无处不在。以云为内容的乐舞,祈愿福佑中华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象征九鼎之尊的钟鸣、鼓声、人声合唱(无字歌)30名乐者和90名歌者拥入祭祀大殿的左右台阶两侧。24名男子高举云旗入场,三叩九拜祭礼,24名女子,身着白衣长袖翩跹而舞,歌颂黄帝的盛德。

  第二乐章 百兽率舞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这是远古最早的图腾崇拜和最早的舞蹈形式。

  鸟鸣凤飞、百兽率舞,20名少女伴着凤凰,20名壮男伴着熊、罴、貔、貅、□、虎、豹和其他动物(如人驯化的牛、羊、马等)。20名头戴图腾面具的部落首领,手拿着羽毛编织的凤旗、花杆等饰物,挥舞着鸟羽、兽尾、图腾柱,踏歌而舞,祭奠着远古的先民和祖先,歌颂黄帝的恩德和仁爱之心。

  第三乐章 中华鼓魂

  擂鼓撼天动地。由60名壮士组成的鼓阵,鼓是号令,鼓是士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昂扬。对应的鼓阵,变化成各种队形,最后所有的鼓聚集在一起,管弦、笙箫推向最后的辉煌——氏族的统一、文明古国的建立、轩辕被万众拥戴为黄帝,庄严、古朴的合唱《轩辕黄帝颂》:

  桥山巍巍,沮水长长

  五千年文明开启曙光。

  纬地经天拓洪荒。

  华夏一统日月朗。

  啊!龙吟凤歌,国运永昌,

  黄帝功德,万代颂扬。

  大的鼓阵:用盘鼓、洛川蹩鼓、韩城行鼓的素材,重新结构,变成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表现中国人生生不息、发奋图强的坚强信念。

  第四乐章 驭龙飞天

  紧接《轩辕黄帝颂》。

  “祥云吉雨”“百兽率舞”“中华鼓魂”聚集在祭祀大殿前。1000只鸽子飞向蓝天,鼓阵继续着——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象征着黄帝的精神。子民们三叩九拜地祭拜着黄帝。

  《轩辕黄帝颂》音乐及背景音乐方案

  在规范祭陵实施后,视觉内容及环境将得到空前的改善和完备,因而听觉上的完善与整合也势在必行,这对于大幅度提高祭祀乐舞质量、优化祭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经过陕西、北京两地专家论证、审定,对音乐给予了基本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根据这些建议,调整和修改后的音乐内容如下:

  一、祭祀音乐:黄钟大吕颂轩辕(时间1分钟,见祭典程序中第三项)。

  二、乐舞《轩辕黄帝颂》:

  第一乐章:祥云吉雨。音乐力求庄严、古朴、典雅,在钟鼓声的衬托下,用人声亲切而又虔诚的咏叹,营造出祥和的氛围。

  第二乐章:百兽率舞。采取主题变奏曲的结构形式,风格力求绚烂多彩、形象生动,拟用民族吹打乐与人声合唱的结合,展示出团结的盛况。

  第三乐章:中华鼓魂。音乐以中国民间吹打乐为基本素材,用多种不同的鼓构成丰富的鼓乐,来昂扬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士气。同时,以快板的速度逐渐推进,用铜管乐器演奏出号召性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

  第四乐章:驭龙升天。音乐为《轩辕黄帝颂》合唱的变奏,大气、浩然、恢弘、飘逸,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昌盛,鼓舞中华儿女为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地努力。

  三、背景音乐:苍茫大地

  轩辕古柏

  沮水之歌

  远古足迹

  人文初祖

  整体音乐时间共计35分钟。

  黄帝陵祭祀大殿黄帝石画像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1.遵照1993年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和陕西省政府联合审定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确定的“暂不设黄帝像”的规划原则,在新建祭祀大殿内暂不新设黄帝像。

  2.为满足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情感需求和每年祭祀人文始祖的礼仪需要,暂将1986年整修规划前原人文始祖大殿内之黄帝石画像移至新建大殿内并做适当装饰设计,以与新建大殿的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相和谐。

  3.既考虑到省事、省力、省钱的整修要求,又不可将就草率,以免伤害海内外炎黄子孙们尊祖、缅祖、祭祖、拜祖的赤子之心。

  二、创意

  由甲骨文:“(祖)”字获创意启迪。

  以中国传统“神主”和“祖宗牌位”形象为基本造型。

  融入汉画像石视觉形式美的构成元素。

  表达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缅怀始祖的精神情感需求。

  三、设计构思

  1.原黄帝石画像的高宽比例在去掉原木雕外框后显得像的左右“空地”过宽,在新的迁移安置时拟在像的右上角以汉隶榜题“轩辕黄帝石画像”七字。

  2.新增添的装饰用石材,仍选用与原黄帝石画像相同的富平青石。并将画像3.8m×3.3m以外的石材磨光处理,以求色泽黑重,与像中剁斧纹所呈青灰色形成深浅对比,使“画心”与“边框”区分明确,突出画面。

  3.建议将黄帝画像或以适当淡墨拓印,或进行一定程度的磨光处理,使之色稍重而别于剁斧底纹之灰色,使像在画面中更为突出、醒目。

  4.所有纹饰都采用减地平雕加线刻手法完成,使之尽可能的明快、简洁,以免喧宾夺主。

  5.像背面石壁(即北立面)以汉隶镌刻司马迁《史记》中有关黄帝的记载。如“黄帝崩、葬桥山”等以及“立像后记”。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附: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评审会评审意见书

  2003年6月29日,“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专家评审会”在西安召开。评审会推举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余华青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系刘士莪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评委由历史、考古、音乐、舞蹈、美术、服饰等12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听取了黄帝陵基金会、省文物局、省黄帝陵管委会组织的课题研究组所作的《关于2004年规范黄帝陵祭祀大典仪式总体方案》,以及《黄帝陵仪仗祭器方案》、《大型乐舞〈轩辕黄帝颂〉》、《祭祀现场总体色彩和主、陪祭人的服饰》等分方案的介绍。经过评委会论证,做出以下评审意见:

  一、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指导思想明确,立意起点较高。整个方案通过对祭祀礼仪的策划,力求使今后黄陵祭典逐渐规范化,以促使此项活动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海内外华人、华裔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更大作用。

  二、方案通过对历代黄陵祭典相关文献的查阅梳理,借鉴各地有关祭祀活动的礼仪,同时结合黄帝陵新的祭祀大院(殿)的规模、环境,提出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祭祀礼仪程序。总体方案思路清晰,基本可行。

  三、方案在祭祀典礼、祭器、仪仗、乐舞、服饰等有关礼仪的表现形式上,既注重汲取我国传统祭祀礼仪的精华,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营造“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的氛围。特别是方案中新增加的乐舞表演,将会把整个祭祀活动推向高潮,使参祭者情感得到升华。

  四、评委会同意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课题组应根据论证会上的意见(具体意见见附件)认真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后的方案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批准。建议从2004年公祭大典开始实施。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评审会专家具体意见

  一、2004年黄帝陵大典仪式总体方案

  1.典礼程序12项内容应有删有改有增有减。如:鸣放礼炮和奏乐应改为“奏乐鸣炮”合二为一(也有专家认为,合在一起难以听清);鸣礼炮,一些专家认为不应以行政区划为准,应考虑“四面八方”华人、华裔因素。可否用“五方”(东、西、南、北、中)或者“九”(最高阳数);应增加上香内容,寓意阴阳沟通、古今沟通;“静默三分钟,缅怀黄帝功德”,时间过长,应压缩或去掉;文字标题应统一采用“四字”格式,增强文化感。

  2.指导思想应改为“弘扬民族精神、历史文化、时代风貌”较好。

  3.今后公祭规格应为国家领导人主祭、各省市轮流陪祭或者陕西省陪祭。

  二、关于黄帝陵祭器分方案

  1.祭器数量应“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宜大不宜小”。九鼎八簋可以,笾豆少用;摆放位置为阶梯状排列在黄帝像两侧或者像前正中,高度在黄帝像脚面至膝盖骨间。

  2.祭器形式需要重新设计,只能是仿制品。

  3.祭品不必仿古,亦不能用树脂仿制。

  4.仪仗旗帜应有位置图,色彩应服从祭祀现场总体色彩从简的要求,以红黄两色为主。黄色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红色寓意蓬勃向上,代表“阳”、“天”。

  三、关于祭祀乐舞《轩辕黄帝颂》分方案

  1.音乐、舞蹈(服装)应进一步从细节上把握好原始与现代的关系;

  2.舞蹈表演人数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

  3.乐舞表现形式应有变化和落差,如:秦腔变形,十几个人同时吹火,增加双人、三人舞(也有专家认为祭祀更多是宗教活动性质,乐舞主要表现肃穆,双人、三人舞不太合适;舞蹈动式不宜太大);音乐应用骨笛、玉笛、小梆笛表现“空灵远古”感;

  4.乐舞表演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内。

  四、关于主、陪祭人的服装分方案

  应为汉代风格的袍式或者马甲,便于着装。

  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北京)论证会意见

  2003年7月8日,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成员共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担任论证会第一主持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常沙娜担任第二主持人。

  经对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论证,做出以下意见:

  一、黄帝陵祭祀礼仪方案对今后祭祀活动作了比较系统的规范。方案在指导思想上着力体现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凝聚民族情感的主旨;在总体构思上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案脉络清晰、总体可行。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