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9章 古代对黄帝的祭祀(2)

  第二种情形是在明堂中祭祀五帝,如晋武帝三年于明堂立五帝位,傅玄还撰有“祠天地五郊牺牲歌”,“祠天地五郊送神歌”“享天地五郊歌”。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在明堂中也曾设五帝位。齐高祖建元元年(479)祭五帝之神于明堂,以有功德之君配祀。梁武帝也祀五帝于明堂,服大裘冕以祭,沈约撰有五帝歌各一首。这时的明堂就是太庙,帝王在太庙里面祭祀黄帝,表明当时人们仍然以黄帝为始祖。这一做法继承和深化了秦汉时期祭祀五帝的传统。

  第三,有的帝王到传说有黄帝遗迹的地方进行祭祀。北魏皇帝借东巡的机会,曾经在今河北涿鹿的桥山先后四次拜祭黄帝。《魏书·太宗纪》记载:太宗明元皇帝在神瑞二年(415)和泰常七年(422)两次驾“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魏书·世祖纪》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元年(428),“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魏书·礼志四》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和平元年(460),“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

  魏晋时期,因袭了黄帝作为天神享祀的传统,对黄帝的祀典主要表现为祭天随祀、明堂拜祀和迎气之祀,各朝取舍又有不同。曹魏祭祀缺乏连续性,其“郊祀天地明堂,是时魏都洛京,而神□兆域明堂灵台,皆因汉旧事”(《宋书·礼志三》)。晋初“郊祀权用魏礼”,但不久又不采汉郑玄的“六天说”,认为“五帝,即天也,五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通志》亦载“泰始二年诏定郊祀南郊宜除五帝坐”(《通志·礼一》),太康十年(289),又因“往者从议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礼文正经不通”,“宣帝以神武创业,即已配天,复以先帝配天,于义亦不安,于是又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晋惠帝时也一度“明堂除五帝之坐”,但不久又更诏“明堂及郊祀五帝如旧仪”(《晋书·礼志上》)。

  在西晋五十年间,曾两次废止祭天时黄帝作为五帝之一随祀,但由于后世祭祀多袭用旧典,黄帝享祀日久,从而出现时废时举的现象。这反映出在魏晋时期,对五帝的理解已出现分歧,郑玄的“六天说”与王肃“五帝不得为天”的分歧影响到西晋及以后的祭典,西晋王朝在两说之间摇摆不定。

  南北朝时期,祀典中明确出现了“五人帝”的提法,黄帝一方面以五方上帝之一享祀,另一方面又以五人帝之一身份配祭,可谓是王学与郑学折中的反映。这一时期,黄帝作为五方上帝之一随祀,亦曾出现反复。梁朝因五精上帝俱是天帝,“于坛则尊,于下则卑。且南郊所祭天皇,其五帝别有明堂之祀”,又除南郊五帝祀,加十二辰座。陈代梁后,又“除十二辰座,加五帝座,其余准梁之旧”。南北朝时,黄帝作为五人帝之一配祭表现在郊迎制度上,五郊分迎五精上帝,黄帝同时又作为人帝配祭,并以五官、三辰、七宿从祀(以上魏晋南北朝祭祀黄帝演变,据李桂民硕士论文《黄帝的史实及黄帝崇拜观念的演变》,西北大学,2000年)。

  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沿袭南北朝,更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从南郊祭天和五郊之祭来看,隋唐都沿袭了在南郊祭天以五帝配,以及四时迎气之祭的做法。隋代郊迎制度因循前朝,以四立之日及季夏,各于其方之近郊为兆,迎其帝而祭之。《隋书·礼仪志二》记载了隋代郊坛情况:“隋五时迎气。青郊为坛,国东春明门外道北,去宫八里,高八尺。赤郊为坛,国南明德门外道西,去宫十三里,高七尺。黄郊为坛,国南安化门外道西,去宫十二里,高七尺。白郊为坛,国西开远门外道南,去宫八里,高九尺。黑郊为坛,宫北十一里丑地。高六尺。并广四丈。”不过当时皇帝较少亲祠,往往由贵臣礼官摄行。唐代《开元礼》明确规定,冬至南郊祭天,要设昊天上帝神座和五方帝神座,五郊之黄郊多定在季夏土王日举行。根据五行理论,五行轮流居统治地位,土王日的“王”指当政为王,就是说夏六月土为王时。唐武德、贞观年间,仍岁祀五帝。武则天临朝时,五帝不再称天。《通典·礼典三》:“永昌元年九月敕:天无二称,帝是通名,承前诸儒,互生同异。乃以五方之帝,亦谓为天,假有经传互文,终是名实未当。称号不别,尊卑相浑。自今郊祀之礼,唯昊天上帝称天,自余五帝皆称帝。”《开元礼》所定岁祀五帝之礼与武德、贞观之制基本相同,略为:“立春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句芒、岁皇、三辰、七宿从祀;立夏日祀赤帝于南郊,炎帝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季夏日祀黄帝于南郊,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立秋日祀白帝于西郊,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从祀;立冬日祀黑帝于北郊,颛顼配,玄冥、辰星、三辰、七宿从祀。”(《文献通考·郊社十一》)

  唐代五郊祀中最重东郊,《新唐书·玄宗纪》有开元十六年(728)正月“丁丑,迎气于东郊”。《旧唐书·礼仪志四》:“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又亲往东郊迎气,祀青帝,以句芒配,岁星及三辰七宿从祀。其坛本在春明门外,玄宗以祀所隘狭,始移于□水之东面,而值望春宫。其坛一成,坛上及四面皆青色。句芒坛在东南。”《旧唐书·归崇敬传》:“汉魏、周、隋,共行此礼。国家土德乘时,亦以每岁六月土王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后土配,所谓合礼。”唐代土德,所以又比较重视黄帝之祀。

  从黄帝陵庙致祭来看,隋代废止了祀黄帝于明堂的做法,主要在圜丘祭天、孟夏雩祭和郊迎制度中祭祀黄帝。自隋唐起,朝廷在历代帝王陵寝所在地进行祭祀。唐玄宗时制定的《开元礼》曾明确了一些帝王陵寝的所在地,但对于黄帝陵所在地尚未能确定,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方飨祭,列于祀典。”这里所说的坊州黄帝陵阙就是今黄陵桥山黄帝陵。唐代宗批准了这一请求,从而使此地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祭典。

  隋唐时期的黄帝祭祀还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中央开始设立专门的三皇庙和五帝庙。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唐玄宗时,除在京师祭祀三皇五帝外,又下诏在京师设三皇以前帝王庙,与三皇五帝庙相近,按时致祭。

  四、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时期对黄帝的祭祀与前代相比稍有变化。从整体上来看,第一,沿袭了南郊祭天时五帝附祭和四时迎气之黄郊;第二,历代帝王庙中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受到祭祀;第三,黄帝陵庙致祭。在这整个布局中,原来的明堂报享五帝的制度逐渐消失,而历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

  在宋元时期的黄帝祭礼中,黄帝陵陵庙致祭受到了高度重视。赵匡胤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是很重视的,宋李昉《黄帝庙碑序》中记载,在开宝五年(972)时,赵匡胤降旨:凡前代帝王功德昭著泽及人民者都应崇奉,不得使其庙貌荒废。当时轩辕黄帝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朝廷对轩辕黄帝庙每三年祭祀一次。为了祭祀方便,把唐代宗大历中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西麓移到今天黄帝庙所在地。

  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元典章》中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是三皇被视为医家的祖先,不再由皇帝亲祭,而改由十大医师主祭。在各地仿照“孔子庙”设立“三皇庙”,与社稷坛鼎足而立。“三皇庙”很快普及到了民间。各地“三皇庙”有时也称“药皇庙”。

  宋元时期,除了朝廷对黄帝三年一祭外,还有一些名人到黄帝陵拜谒黄帝。如“文能治国,武能保疆”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到陕西就任后,专程上桥山致祭黄帝陵。元朝末年的著名道士张三丰,也曾经来到桥山,瞻仰了轩辕黄帝庙。

  明代对黄帝的祭祀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明代取消了郊天礼中用五方帝从祀的做法。圜丘祭天为古时最隆重的礼仪,且最早配祭黄帝,而后演变为配祭五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大兴百神之祀,命李善长研究祭天之礼。李善长提出祭祀昊天上帝不必以五帝从祀。朱元璋采纳其建议,进一步简化繁缛礼仪,“□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改变了祭祀天地时以五方帝从祀的传统。明代也没有五时迎气的做法。其次,明代发展了在中央设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的做法。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建帝王庙于京师,祀三皇五帝及汉唐创业之君,每岁春秋致祭。“帝以五帝三皇及汉唐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七年,又“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京师帝王庙发生火灾,改建于鸡鸣山。明成祖迁都北京,在京城建历代帝王庙前,一度将历代帝王附属于天地祭祀。嘉靖十一年(1532),复在北京建历代帝王庙,恢复常规的致祭。再次,明代对黄帝陵寝也非常重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认为轩辕黄帝不仅是医家的祖师,也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洪武三年(1370),他派遣使臣到全国各地调查,查明各行省有先代帝王陵寝79处。洪武四年(1371),“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明史·礼志四》)。又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修葺,筹备祭祀仪式。同年,朱元璋降旨废除了各地建立的“三皇庙”和“由十大医师祭祖”的礼制,规定祭祀黄帝由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书省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这次祭祀留下了我们所见的最早的一篇祭祀黄帝的祭文。为了保护祭祖圣地,黄帝陵庙设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县令即为护陵官,由五品官担任。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坐像一尊,以利后世瞻仰祭奠。

  此后,三年一大祭,大祭时由皇帝亲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前来桥山祭祀。明朝诸帝对黄陵祭祀不断,洪武四年、二十九年,永乐十二年(1414),宣德元年(1426),景泰元年(1450),天顺六年(1462),正德元年(1506)、十一年(1516),嘉靖十年(1513)、三十一年(1552),隆庆四年(1570),万历元年(1573)、二十八年(1600),天启元年(1621),均遣使赴黄帝陵祭祀。今黄陵保存有明太祖、成祖、宣宗、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等皇帝遣使到黄陵致祭的碑文。

  清代对于黄帝的祭祀沿袭明代,集中在两大项:一项是中央历代帝王庙展祭,多由皇帝主祭,春秋两次祭祀。一项是黄帝陵庙致祭,多由皇帝派专员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也有临时祭告。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操办。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