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统一中华后,每日召集群臣商议强国富民的大计,带领臣民除旱魔,解水患,定律历,开矿藏,以治天下。一天从东南方向,成千上万的人扶老携幼,哭叫连天,一路行来。黄帝忙问原因,原来是瘟疫横行,百姓死去大半,早上健康,下午命亡。求神不灵,烧香无效。这个上吐,那个下泻,身热如火,口吐白沫,不过几天,尸体遍野。活着的不能坐等,赶紧逃避瘟疫外出。来到桥山下,向黄帝求救。
黄帝听后大吃一惊,忙召懂医道的大臣商议,俞跗、岐伯、雷公等人多方奔跑,研制药物,总结疗法为众民疗疾,不出几天就治好了百姓的病。天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黄帝也谦虚地向岐伯、俞跗求教。岐伯对内经很有研究。他对黄帝说:“看病人应从四项观察:一曰望其诊,观其脸色,身形,便可定其疾病;二曰闻其声,就能辨其病;三曰问其情,用以推察病状;四曰切其脉,细细品察经络情状,以查病因。”黄帝听岐伯说得有条有理,让他继续讲下去。岐伯说:“我略讲几句,供您参考。若疗疾治病,还需天子细细品察。”黄帝让其细讲。
岐伯继续讲道:“先说望诊,即先看患者气色。人体分五脏六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精,合五神之气,心合于神,肝合于魂,肺合于魄,脾合于管,肾合于精,五脏与五精,神气合而藏之也。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胃受五谷成熟,传入小肠,广传出也。胃下别汁,出膀胱之胞,传阴下泻也。胆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提,此即腑受各行之者也。先说五脏,若有病。各有色所示。肺白,肾黑,心赤,肝青,脾黄。若面色气白,必察肺疾;若脸色黑暗无光,必是肾有疾病。以此推去,望其色,观其形,即能初定疾出自哪一脏。”黄帝听他讲得如此神奇,甚感岐伯医道精湛,必下苦功方能学到手。
岐伯、俞跗、雷公在内经、外经、脉理、药性方面,各有所长。俞跗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久所病也。以我之见,胃气为本,如何调食,至关重要。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此五味者,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管卫大通,乃化糟粕,依次传下。”
俞跗又说:“五脏疾病者,有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雷公握有切脉之术。他说:“腕中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此尺寸,以患者中指之中一节为寸,此为寸身法。关后有一尺泽穴,取其关后,即称其为尺。左手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为肺、脾、命,命即命门。各脏脉相,都各有其特征,合为此相,则为正常,异于此相,则为病态。心脉浮望而短,脾脉中缓。命门沉,濡而滑。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胃。”雷公还讲了汗、吐、下、和、清、温、消、汁等治法。
他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人人都以奉献经验为荣,不保守,又不嫉妒,互敬互爱,和睦团结。大家共同的心愿,是集百家之经,汇众人之智,解百姓之难,集成医经,流传后代。由于黄帝道顺德正,带出了一批医圣贤臣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18卷。
黄帝带领贤才,著书立说,为民解除病患。天下百姓健康安乐,勤劳耕种,丰衣足食。
整 理:何炳武 刘 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