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六节 高原,高原(外三首)

  闻频

  高原,高原

  野花野树唤不醒的野山野峁

  横陈着。听

  野风一次又一次的呼啸盘旋

  枯草烘不热的土窑洞

  不知添了几把柴草了

  脑畔,依旧是无力的炊烟

  高原绵延着亘古的苍凉

  落叶沉积在岁月的深渊

  一代又一代倒下的脊梁

  匍匐着。把岁月

  挤成了起伏的群山

  播一粒种子,埋一颗希望

  收一茬庄稼,揽一怀辛酸

  高原隆起灰黄的背脊

  骚动着群山灰黄的不安

  头颅深深地埋在土里了

  四肢已在匍匐中消残

  信天游早已是无力的幽怨了

  只有这寒星和冷月

  给高原一丝淡淡的温暖……

  拐角井写意

  你站在历史的拐角

  五千年不曾回头

  一缕心香尽是酒

  醉了轩辕

  醉了汉武醉了

  五千年赤县神州

  游子情绕黄陵

  拐角是酒的源头

  五千年清醇悠悠

  慰罢乡情,又解乡愁

  饮一口轩辕特曲,临走

  谁不步步回首

  夜访桥山

  夜访桥山

  采回一片宁静,星斗

  洗亮了苍穹

  静静的松柏,静静的黄陵

  静静的夜,正孕育

  来日的繁荣

  鏖战蚩尤,降伏神农

  干戈四起

  原非黄帝的初衷

  桥山青青,沮水清清

  清清亮亮的满天星斗

  想必是轩辕殷切的眼睛

  再谒黄陵

  悄悄地走近你

  一步一个虔诚

  青山依旧,郁郁葱葱

  山也有灵

  树也有灵

  满目青山

  尽是华夏的眼睛

  身边是风

  耳边是风

  我悄悄地向你走近

  生怕惊扰你的宁静

  一生征战

  唯乞和平

  方留得今之昌盛

  人文初祖

  万代心旌

  一个民族的情结

  就在这万山丛中

  天也神圣地也神圣

  祭奠,何须清明

  选自《陕西日报》1993年5月3日“秦岭”副刊1633期

  “作者简介”

  闻频,1940年生,原名焦文平,河南省扶沟县人。民主促进会会员。原《延河》副主编,职称副编审。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秋风的歌》《魂系高原》《开花的原野》《红罂粟》等。

  金黄的喧嚷

  马林帆

  一

  戛然一声撕痛人心的炸响

  喷溅出万簇金黄的喧嚷

  黄土地,高扬起唢呐的硕大

  ——一轮金黄灼热的太阳

  高原的巨型肺叶在张合起伏

  山包如大泡鱼眼般鼓胀着腮帮

  一声声凄厉,却也声声透着刚强

  金黄的喧嚷里有喜有怨有惆怅

  黄土地啊,总这样

  见肝见胆火辣辣向我倾诉热肚肠

  多情最是信——天——游

  悠悠的天籁,悠悠的火烫

  挽我拽我拥我拂我

  赐我以仙子般久久的飞天之翔

  头顶,白云苍狗亘古流浪

  眼底,亟待解密的黄尘迷茫

  二

  天庭奔来之水啊

  黄波诡谲

  黄涛幽咽

  黄浪扬鬃

  更有黄瀑悬壶

  如国风离骚如太史李杜

  泻万载雄奇激情

  轩辕陵寝的

  金黄巨印

  重重摁下,确认

  五千岁文明

  手植柏枝头,簌簌绿翅拍打

  摇曳一个民族

  倔强的青葱

  哦,金黄的河山塬冢,金黄的脸膛头饰,

  金黄的俯仰与律动

  一切金黄

  聚凝散合于斯,闪光骄人诱人于斯

  一部大写金黄的族谱

  在喷涌的金黄中孕生

  于是,整个世界

  顿感

  山岳的坚实

  莽塬的厚重

  三

  哦,千古兴亡哀乐美丑谁评说

  黄土地,自有账本一册

  雕像永恒挺拔,微尘依旧龌龊

  笑也风流,泪也滂沱

  凿孟门注三江的大禹走过

  走出一尊永久的神祇

  秦直道辚辚战车碾破大漠

  却未碾碎孽子权臣用腥臭包藏的阴谋

  汉画像石惊爆一则古老绯闻

  将一个浪漫时代刻画得温情脉脉

  羌村三唱唱出千里投荒蹒跚

  “长烟落日孤城闭”发出悲怆啸嗷

  盘龙山漆殿柱永远盘着

  梦的匆忙

  刘志丹背着缀有红五星的草笠走过

  谢子长佩着缨穗如血的匣枪走过

  毛润之手握一管尖锐的狼毫

  接着

  走——过

  而今,鹰巢如列

  犹荡几缕振翼雄风

  本属一条小小的河

  却骤然澎湃了整个中国

  四

  挥手之间

  巨人伟岸的背景终于淡去

  泪雾迷蒙的黄土地眼瞳里

  十三载金黄稳稳点断句读

  头裹英雄巾的黄土地啊

  久久地眺望,眺望

  早就换去粗布服饰的

  共和国

  人民总理来过

  在一个凄风苦雨不曾稍歇的早春

  没来得及吃完的羊肉面,早凉了

  他要过热了,接着吃

  婆娑泪眼

  是一本含义深邃的书

  接过无数次沉腾腾的温热

  无数次隐隐的痛

  黄土地啊

  金黄的语言在金胸腔里撞击

  将长河落日残堞夕照的壮美留给旅游者的眼睛

  将麻油灯拦羊铲的原始交给展馆橱窗

  将小米南瓜汤的永恒让给饭店菜谱

  将蓝花花的凄美交给舞台交给碟盘灯光

  将拖沓的身影交给老辈人的回忆

  将昨天的辉煌昨夕的热泪递给课堂

  历史,不应在产床上止步

  将伸出的手掌还原成拳头的模样

  甩掉老羊皮袄沉重的黄土地啊

  一身腾飞的轻松

  犀利地

  透视远方

  五

  早晨。又见早晨

  见一轮鲜嫩欲滴的太阳

  此刻,我听到

  新竹奋勇拔节

  惊心慑魄的爆响

  那是你啊,黄土地

  是你用痛苦和不屈

  铸造锻打的

  利刃般的思想

  到黄土地来

  到黄土地来

  信天游嗓门的火辣

  烤得日子发烫

  到西部去

  到西部去

  千里万里的应答

  一样让人血脉勃张

  W——T——O

  三个丰富了黄土地眼睛的字母

  大写,连起,再展开

  展成桥的壮伟与绵长

  于是,黄土地啊

  世界无处不感到你的

  炙人热浪

  六

  一曲新版

  走西口

  唱响了

  干燥的睫毛唱雨滴的濡润

  萎蔫的打碗碗花唱露珠的清甜银亮

  唱雨绿群山雨润川塬

  唱塞上四月的青山秀水莺飞草长

  唱歌的不再只是山圪崂里的乖妹子

  还惹来黄白棕黑的笑脸庞

  像漂泊异乡企盼返家的流浪者

  草呀树呀,蝶呀蜂呀,拖着家带着口

  紧步儿爬回不该谢顶的山梁

  一个叫牛玉琴的西部妇女

  纤弱的双手掐断漠风,使劲摁下

  颗颗滴翠的铆钉,钉死

  毛乌素沙尘暴的虐狂

  北纬36度

  黄土地的洞天福地

  绣球般祥瑞硕美的鲜果

  纷纷嫁往异国他乡

  蔬菜暖棚是栖落沙原荒谷的一群白天鹅

  凛冽朔风叫阵中,孵化春的

  嫩刺儿黄瓜般的脆香

  七

  哦,远道来的客人,请留步

  请摸摸根生西部沙原的

  直通首都的输气管道吧

  摸摸北京的体温,看多好

  请敲敲吧,敲敲

  你千里外翘首凝望的亲人,定然会听到

  黄土地

  编钟般优雅的脆响

  神府没有缥缈的殿堂楼榭没有神

  只有无数群黑羽毛鸟儿在繁衍世纪童话

  当它们驮着阳光竞翔远方

  千万双翅翼扑打出的

  定然是世界

  最佳品牌的光明和热量

  电视大厦是沙原最壮丽的风景

  电话电脑是窑洞最灵敏最慧黠的耳目

  声光电正立体携手

  为黄土地

  美容着妆

  烈日下水银柱般蹿长的

  高速公路啊

  两千载的秦直道旷古绝响

  终于有了更加浪漫飘逸的诗行

  无定河边白骨上

  长桥卧波

  黄土地,你春闺梦的力度

  从此,铿铿锵锵

  八

  壮士与悲歌共生

  慷慨跟拮据同在的

  黄土地啊

  你创伤的深壑流着火焰

  灼伤过我的眼睛

  增添过我的钦仰

  而今

  读你的山,每架都呈现冲刺姿势

  听你的水,丢失的声音渐又获得嘹亮

  即如崖隙中枯去的一株冬日小草

  也硬铮铮展示着一茎自信的脊梁

  哦,中国——西部——黄土地

  新世纪让唇舌发烫的一组词语

  我们星球海拔最高偏又被视线冷落的地方

  此刻,我听到

  你陪我伴我的金黄喧嚷里

  有着

  鸽群放飞泼溅的喧哗热烈

  群鹿竞逐腾跃的亢奋昂扬

  古树抽枝噼剥炸响的硬度

  骤雨滚过沙原的雄沉苍凉

  哦,这是久久蕴集的

  中国的灵感

  在撞击在迸溅啊

  于是,不再遥远不再陌生的黄土地

  由冷峻逼人变为争相亲近的黄土地

  诗行的葱茏在崛起

  像小满过后弥漫着禾香的原野

  颤动的激情

  潮湃着

  旷远的苍茫

  选自《延安文学》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马林帆,1939年生,笔名秦地雨、方歌,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泾阳县文化馆创作干事,作协陕西分会理事。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绿蒙蒙的雨丝》《回眸瞬间》《坎坷的河》等。其中《啊,我的关中》获陕西省文联首届文艺开拓奖。

  高原

  苑湖

  赤裸着一片褐黄的诚实

  高高地站在深情的北方

  粗大的白杨植成偌大的篱园

  护守着古老的安宁

  窑洞的瞳孔射出深邃的期待

  与盆地岛屿三角洲交流着含蓄的祈祷

  很早很早就凝固了马蹄耕耘的历史

  而那曾在这块土地上最早崛起的

  轩辕部落的不屈强悍与生命力

  却永远在不安地骚动

  驻守在每个飘着炊烟的山塬

  尽管纺车上拽出的白发

  还织着一片母亲的悲哀

  旋转了无数个世纪的石磨

  还在苦苦地磨着这片土地的命运之注释

  可那沙枣树下流过的沉重的山歌

  与远方的渔歌伐木歌撞击着

  产生着整个民族永恒的交响

  使这片古朴的土地上

  迸发着雄浑的力的节奏

  在苦菜花可以自由开放的季节里

  你的资产不再只是纤绳猎枪篝火

  那被另一个世界拉长的求索

  重新凿打着河的塑像

  我的在新春

  像吉卜赛人狂欢歌舞的高原

  我的在古老的版图上

  高高眺望的高原呵

  选自《延河》198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苑湖,1961年生,陕西省清涧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出版诗集《风中果实》,在海内外发表诗歌、散文、随笔、评论数10万字,获陕西省政府“炎黄优秀编辑奖”,曾出席第四届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漫步高原

  穆罕默德·阿里·冯富宽(回族)

  我喜欢这里,真的,

  再不要说这里荒凉,孤寂!

  每天,当太阳升起时,

  这里便露出一派鲜亮的土地:

  这野沟,这荒坡,这石崖,

  到处都有一个梦幻般的神奇!

  在高耸云涛的手植柏上,

  还刻着轩辕黄帝的功绩;

  在黄土扑面的无定河边,

  还奔驰着李自成的马蹄!

  啊,野性的万里高原,

  吹拂着汗血马的气息;

  那些用生命拓荒的先民,

  留下了希望的谜!

  今天,当我从这里走过时,

  我,忽然铸起一座新的山系;

  大河,变成了我的血脉;

  大山,变成了我的骨脊!

  啊,走不完的黄土高原啊!

  一切,都从这里蓬勃崛起——

  一座孕育生命的摇篮,

  一座走向明天的营地!

  选自《绿色的黄土高原》

  “作者简介”

  冯富宽,1939年生,回族,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作家、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第八届政协委员、陕西穆斯林对外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穆斯林之歌》《绿色的黄土高原》《黄土魂》《山花赋》,散文集《回坊风情录》《艰难的脚步》,广播剧集《消逝在声音里的青春》《苍莽的高原》,长篇小说《大迁徙》《命运》《为了后世的天堂》,专著《陕西回族史》等;参与创作、编辑出版了中英阿文画册《中国·陕西回族穆斯林》等。诗集《绿色的黄土高原》获陕西省少数民族题材“团结进步奖”,广播音乐诗剧《兰花花》获陕西省首届开拓创作奖,广播剧《风雪昆仑山》《延安之声》《大地长龙》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呵,高原

  高远

  呵,黄土高原,

  我仿佛第一次认识你——

  我拜伏你的质朴刚毅,

  我感受到了你的雄浑气质,

  我甚至想否认你千年的荒凉、贫瘠

  ……

  紧贴在你博大的胸怀,

  我听到你昂扬的心律——

  这一泻千里的黄河,

  高唱着你的壮心不已……

  这望不到边的起伏山峦,

  这数也数不完的沟沟渠渠,

  ——呵,你壮实丰满的躯体

  是子孙们品味不尽的血泪诗句……

  高原,生我养我的土地!

  你山头上托着白云的几棵绿树,

  就能使我恋情依依;

  你沟壑里几簇殷红的山丹丹,

  也足以逗起我的诗意;

  那陡峻的山坡上、拖着沉重的铧犁、

  迈着艰辛步伐的老黄牛;

  那有着古铜色的胸膛、

  挽着白羊肚毛巾的老大伯,

  都使我深深地、深深地思恋你……

  这蓝蓝碧天、灿灿阳光、浩浩高风、

  使儿女们禀赋了一身豪气,

  这厚厚的黄土层广袤无垠、

  给了儿女们含辛茹苦、

  沉厚稳实的品质。

  呵,高原,就连你盛产的小米、

  也闪耀着金子一样的光辉、

  滋养宜人,经济实惠……

  高原,我理解了我们中华始祖

  为什么被称为黄帝,

  我也懂得了国旗的五颗五角星

  为什么全是金色,

  呵,你贮满阳光的土地,

  你贮满哲理的土地……

  选自《新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作者简介”

  高远,1941年生,陕西米脂人。曾在《延安文学》编辑部和延安文联工作。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歌200多篇首;叙事长诗《望母崖》被黄河文艺出版社编入《中国优秀民间叙事诗精选》。

  大河以西

  刘月宁

  腰鼓打起来秧歌扭起来

  黄尘遮天民歌嘹亮

  水声消失了

  巨大的躁动无边漫延

  巨大的喧闹之中

  成群的牛羊遍野撒开

  五谷次序而生六畜择巢而居

  阳光轻照缝隙之际

  女人缓步走出窑洞的柴扉鸡鸣犬吠

  黄天厚土祥和升平世代相承不灭的

  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

  祖先乘龙而去

  大禹骑兽走过

  拥有民歌便拥有活着的思想和力量

  我的父亲一生不曾寂寞我也一样

  一生中都在感谢黄土的恩赐

  飞天衣袂飘扬大漠孤日西垂

  品尝永无休止的苦难和理想

  我们夜夜梦想年年焦渴愁肠

  左手一贫如洗

  右手歌舞庆丰

  隆重的庆典辉煌无比

  短暂的欢愉一逝而过

  我的父亲依旧苦守着土地和希望

  我的母亲坐井观天育我成长

  大河以西滋生万物的故乡

  我简单的爱情民歌响处

  水声逐渐而起

  铁马金戈世代不灭

  泣血横尸千里荒野

  大河以西爱情无语战争无语

  王侯将相匆匆走过

  乞丐难民鸡狗猪窝

  大雁飞无留意塞上风景四季无异

  温读唐宋遗恨几多春秋烟云

  爱还在兄弟还在

  阳光依旧照亮万物又隐匿万物

  万物都在大河以西

  万物都将生生不息

  选自《延安文学》199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刘月宁,女,1973年生,陕西延安市宝塔区人。在《延安报》《延安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现居北京。

  战士忆黄河

  王德明

  一

  我生长在黄河岸边,

  在这伟大的摇篮里,

  一天一天地

  度过了我辛酸的童年。

  我爱黄河也恨黄河,

  因为它——黄河,

  给过我欢乐,

  也给过我苦难。

  黄河两岸,

  肥沃良田千万。

  在丰收的年月里,

  一片片的庄稼像小树林一般。

  但是,

  每当把种子埋进土里,

  “唉!不知黄河让不让咱们吃饭!”

  父亲就仰天长叹。

  “爸爸,黄河为什么总不听人使唤?”

  “孩子,因为有一条孽龙在捣乱。有朝一日真龙出世,黄河就再也不会泛滥。”

  什么时候真龙王能出现?

  从那时起,

  我就盼望有这么一天。

  二

  永远不能忘记呵,

  我十岁那年的秋天,

  在一个多雨季节的夜里,

  黄河的水突然淹到床边,

  房子动了,塌了,

  父亲活活压死在里面。

  谁知道这一次淹了多宽

  白茫茫的水面望不到边沿。

  坐在一只木盆里边,

  妈妈搂着我,

  在浪涛中,

  整整漂流了三天。

  从那以后,

  我和黄河结下了深深的仇冤。

  漫长的时间,

  一年一年地过去;

  黄河给我的灾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三

  我会永远记得,

  1955年7月18日这天:

  要“根治黄河水害”,

  要“开发黄河水利”。

  从收音机里,

  传来了这征服自然的伟大宣言。

  这是雄伟的、震动人心的声音,

  连黄河也会因为激动而欢腾。

  六亿人民都在为它欢笑,

  我抑不住狂欢的心情。

  美丽幸福的远景,

  就像摆在眼前:

  黄河的水碧澄澄,

  巨大的轮船川流不息的航行,

  发电机日益不停地歌唱,

  在沿岸的工厂里夜夜灯火辉煌。

  清澈的河水

  灌溉着肥沃的田园。

  庄稼年年丰收,

  粮食堆成山……

  我真想提个意见,

  去参加黄河的修建,

  不!

  我保卫着祖国的建设,

  也就是保卫了黄河两岸。

  只要我牢牢地握紧枪杆,

  改造黄河的事业,

  也就有我的一份贡献。

  啊!伟大的黄河,

  你可记得你的小伙伴?

  我站在遥远的边疆对你说话,

  你可听得见?

  “在毛泽东的时代里,要你永远听人民使唤。”

  选自《新的使命》

  “作者简介”

  王德明,1932年生,陕西省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人。1948年毕业于黄陵中学,随即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进军大西北及解放兰州战役。1959年随军进藏,在西藏工作了21年。荣立战功一次。1980年调成都军区政治部历任专业文艺创作员、团俱乐部主任、师宣传干部、文化科长、秘书科长、团政治委员、军区正师职创作员等职。先后创作发表过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等文学作品40余部,约80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奔腾的雅鲁藏布江》。

  “古代社会生活展”序

  段双印

  撩开漫长岁月编织的神秘面纱,

  拂去万年黄土积淀的历史尘埃,

  品读这部无字的典籍,

  走进古代社会生活的世界:

  石斧蚌刀渗透着生存的艰辛,

  陶钵纺轮浸泡着衣食的困苦;

  兵戈相争推动巨轮前进的步伐;

  艺苑长廊荡漾着聪明与智慧,

  神灵世界折射出无奈的憧憬……

  我们追寻黄土高原逝去的古风,

  我们复原祖先渐远渐淡的身影。

  选自《川上听歌》

  “作者简介”

  段双印,1949年生,陕西省洛川县人。曾任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有故事、小说、诗歌作品发表,获“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称号。

  陕北的黄土地

  杜建刚

  陕北的黄土地

  太初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

  难怪黄土地的气味和品质

  和人是那样的相投

  陕北的黄土地

  初祖黄帝手植一柏

  告诉他的后人

  只有这里灵魂才能得到安息

  陕北的黄土地

  三十年代来了一位湘音伟人

  是陕北的黄土地看上了他

  用窑洞和小米成全了他

  陕北的黄土地呵

  我曾经想过离她而去

  因为没有读懂和读懂了她

  我哪里也不想走

  选自《陕西诗歌选》邢德朝主编中国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杜建刚,1957年生,陕西富县人。1981年在富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诗在陕北

  杨岸

  诗在陕北

  淋湿了春。沁透民歌

  站在走西口的村头

  望山间涓涓小溪

  延安,在壶口之上

  诗的涛声直流而下

  成行,成节,成书

  陕北,汇入黄河大合唱

  在诗的节拍下

  随我走南闯北……

  诗在陕北

  土生土长

  面对高天厚土

  喝一大碗白酒,孤身敢闯

  “青杀口”!

  选自《延安文学》1994年第3、4期合刊

  “作者简介”

  杨岸,1965年生,陕西省绥德县人。农民诗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塞上柳》《延安文学》《中国法制报》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100多篇(首),曾多次获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