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民间艺人

  杨喜仙

  杨喜仙,女,汉族,1919年9月出生,黄陵县桥山镇上翟庄村人。自幼心灵手巧,酷爱剪纸艺术,特别擅长人物、花鸟、鱼虫。许多作品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被艺术界普遍关注。

  1981年1月13日,西德民间艺术家白云台女士,1984年6月18日法国文化艺术委员会负责人皮埃尔一吉莱姆夫妇曾先后专程到上翟庄村看望采访杨喜仙老人。客主一见如故,促膝长谈,艺术相通。法、德客人回国后报道了杨喜仙的剪纸艺术,并将其精美作品在德、法艺术节上展出。1992年9月,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石晓光先生和日本国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会长岩治郎先生的共同邀请,杨喜仙的剪纸作品《花鸟图》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日传统工艺品联合展,国内外艺术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邮电部发行的首套十二生肖大团圆邮票《生肖瑰宝》系用杨喜仙1982年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名为《十二生肖万古传》剪纸与艺术大师黄永玉十二个生肖画完善结合而成的。这套《十二生肖万古传》剪纸外方内圆,手法古朴雅拙,充满情趣;十二生肖与人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烘托出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洋溢着时代赋予的活力和青春。

  《生肖瑰宝》邮品的发行突破了以往每年只发行当年生肖邮票的惯例,是中国继第一次发行的生肖邮票庚申猴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个性十二生肖大团圆邮票包括1版小全张,12版小张票以及1本小本票。小全张实现了世界集邮史上第一次将十二生肖放在同一版上发行的壮举,弥足珍贵。12版小版张中,每个生肖一版,每版上有12枚相同的生肖,共144枚。杨喜仙的生肖剪纸位居各版邮票正中(4枚),四周为黄永玉的生肖画(12枚)。版版个性十足,开创了国内用现代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技法描绘生肖的一绝,其艺术价值不可限量。杨喜仙生肖剪纸居各版邮票正中的位置充分说明她高超的剪纸造诣。

  她先后发表的作品有:《水流天下》《十二生肖》《百鸟朝凤》《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老鼠娶亲》《八仙过海》《劈山救母》《王祥卧冰》《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猪八戒背媳妇》《白毛女》等800余件。并特巨匠心地剪了一副字是:“红纸绿纸色争艳,剪刀过后万物还;绘龙如同见真龙,描凤要叫活凤现;小小剪刀做贡献,民间艺术万古传。”这副剪纸作品是一代文盲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声音,无悔追求的目标,完美人生的写照。

  2006年9月7日,剪纸艺术家杨喜仙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张林召

  张林召,女,汉族,1915年出生,黄陵县隆坊镇人。农民,文盲,自幼心灵手巧,喜爱剪纸艺术,其人物造型,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数幅剪纸作品曾参加由延安地区文化局、群众艺术馆与中央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延安剪纸”展览,并在国家级刊物《美术》杂志发表。其作品的风格,引起国内美术专家的重视与好评。其作品远销国外。

  美术评论家锺阿城说:“张林召的剪纸造型是中国民间传统观念所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一种独特素质的表露,这种表露令人震惊,它既是传统的,又是个人的,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现代的。”“这种造型处理我们可以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中见到”。对张林召的作品评价颇高。

  1987年,剪纸能手张林召病逝于家中,告别了她平凡的艺术一生。终年72岁。

  王兰芳

  王兰芳,女,汉族,1928年出生,黄陵县城区西洼村人,黄帝陵祭祀面花艺术大师。

  她自幼随奶奶学习面花制作技艺,后不断钻研,悉心探索,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帝陵祭祀面花艺术大师。其构思精巧,手法娴熟,制作的面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以黄帝陵祭祀面花最为擅长,每年清明、重阳,均制作大量的面花作为祭祀供品。祭祀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且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莲生贵子》《百鸟朝凤》等。1994年曾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庆45周年天坛和民族文化宫的庆典展出,和村上其余12人的作品同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间一绝”;1997年,赴港参加香港回归后首届艺术节民间艺术现场展示,博得海内外专家赞誉;2002年应邀在“首届南京民间艺术节”上现场展示了面花制作技艺。

  2002年因病去世,终年74岁。

  焦振卿

  焦振卿,男,汉族,1923年出生,黄陵县仓村乡南河寨村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在木匠表兄刘存行的影响下,10岁学艺,酷爱木器雕刻,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练就了堪称一绝的木雕手艺。擅长在日用木器家具和建筑物上雕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特别精工于在棺木上雕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二十四孝图》。其手法有沙地留青、皮雕、浮雕、镂雕、透雕、套雕、多层雕、木面木刻、木口木刻等。画面生动,造型优美,人物姿态各异,惟妙惟肖。作品多次巡展并在报刊发表,国内外艺术界非常关注。

  1981年2月,记者兰草陪同西德民间艺术家白云台女士在店头文化站见到了一幅“乳姑不怠”的木雕作品,引起了客人极大兴趣,认为是难得的艺术佳品。随后慕名专访了焦振卿老人,并以“民间艺人——焦振卿”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写到:“虽然春寒料峭,道路崎岖,翻山越岭……却没有感到一丝寒意”,“一进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刻有飞禽走兽的桌子、椅子、橱桌等日用家具,件件使人爱不释手”。老人说:“我自小学手艺,从河南到陕西什么苦都吃过,手艺是生活逼出来的。”此次采访,白云台女士专门定做了一套《二十四孝》木刻。这套《二十四孝》木刻在1983年以后被延安地区文化局和黄陵县文化馆收藏,并被拍照制作成图片在文化橱窗中长期展览。

  木雕艺术的杰出成就使焦振卿老人名声大振,慕名者、约稿者络绎不绝。焦老虽目不识丁,却慧眼识英,看事深远,十分珍惜自己的艺术作品。对每一位参观者、鉴赏者都热情接待,一旦说起《二十四孝》的典故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聊起《二十四孝》人物造型的渊源以及创新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描述得精确细致。对情趣相投具有一定鉴赏水平者,或是喜欢舞墨弄刀爱好木雕技艺者常常慷慨相赠,不是雕有龙、凤、鹿、鸽图案的拐杖,就是刻着山、水、人、物的精美浮雕,间或也有“孝感动天”“弃官寻母”“涤亲溺器”“扼虎救父”“哭竹生笋”“怀橘遗亲”等作品。但对商业性的购者即不愠不怒又拒之千里,使其纵有万金也难求一图。

  1984年7月,法国艺术家吉莱姆夫妇专程来黄陵拜访了焦老。当看到那一幅幅构图严谨,布局精当,画面协调,技艺娴熟,工力饱满,刀法多变,人物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雕刻作品时,眼放亮光,情绪亢奋,连连称奇。特别是领略了焦老现场操刀雕木的风姿,目睹了一块普通的木版在一把把刀具或凿、或启、或离、或挖、或铲,经一番椎、打、推、雕、琢、打磨、净底、起线后竟然鬼使神差地出现了凹凸有致,明暗有别,纹理不一,色彩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的绝佳表演后,对其手艺大加赞赏。尤其是仔细查看后发现下发自如,用力匀称,刀刀有别,深浅恰当,虚实相兼,阴阳混用,刀锋精美,线条流畅;用手触摸更是光滑如肌,圆润无比,实为罕见的手法和技法。吉莱姆夫妇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邀请他去法国讲学。

  《美术》杂志1982年第8期刊登了《二十四孝》中的照片,并作了简要介绍,受到国内外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焦振卿老人一生的木雕作品丰富多彩,内容以“八仙过海”“蓬生莲子”“二十四孝”为主,有时多以花草、虫鱼、祥禽、瑞兽陪衬,使画面灵活多变,深博人们喜爱。经久流传的《二十四孝》中的24幅图画,有许多都在忠于原创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改师傅们把固定的“图样”贴在挡板上,用“松亮子”熏出图样,再行雕刻的原始做法,依据材料的大小用土块、香或是刀具徒手勾勒出轮廓,或边画边刻,边刻边雕。

  “乳姑不怠”图原来只有坐在室内椅子上吃儿媳奶的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和给婆婆喂奶的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两个人物,不但画面单调,而且气氛沉闷。焦老给屋子加上了顶和门窗,画面出现了天和院,院中还长着一棵大树,树上攀爬着一顽皮小孩正探头探脑地从半掩着的窗子向室内张望,院中有一丫环手执拨浪鼓和一乳童在玩耍,好像有意吸引乳童以便唐夫人“乳姑”!

  整幅图画结构严谨,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入情入理;彰显了尊老爱老之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之美德。还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等。

  焦振卿老人能刻善画,熟悉各种木材的产地和属性,尤其是梨、枣、楸、柏。一辈子做的刻花寿木不计其数,一副赛过一副,所到之处名享盛誉,拜师学艺者甚多,徒弟遍布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这些徒弟有的成为工程师,有的成为设计专家,有的是当地的名师高手。

  2006年闰七月二十五日,83岁的木雕大师焦振卿与世长辞,但他那高尚的风范、高超的技艺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