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御宝村、西相府一带,是秦代早期都城遗址。城址北依台塬,东临石川河。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献公二年(前383),秦都自雍城迁至栎阳,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至咸阳,凡三十三年。虽然作为都城时间较短,但在秦国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即发生于此。“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由此奠定了秦国由西陲小国转向战国七雄之首的基础,奏响了秦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号角。
秦统一全国后,栎阳仍是地位仅次于国都咸阳的重镇。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汉王刘邦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后,亦以栎阳为都,至七年(前200)才迁都长安,而汉太上皇仍留居栎阳,死后也葬于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1964年和1980年,陕西省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明确了遗址范围。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与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栎阳县志》所记栎阳古城“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基本相符。遗址的东、北墙已被破坏,无遗迹可寻。南城墙残长1640米、宽6米;西城墙残长1420米、宽8—16米。勘探出城门三个(南门一个、西门两个);道路十三条,其中东西路六条、南北路七条,街道宽约15.7—17.7米。在城内还发现了夯土建筑遗址七处,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最大者达700平方米。此外,还在城内发现了居住、作坊、水井遗址15处。
在栎阳城东南、东北、西北均有比较密集的墓葬区,时代与城址时代相始终,墓主人应为当时城内的居民。
栎阳城遗址内有丰富的文物出土,石器类有磨、范、夯头;陶器类有盂、釜、瓮、绳纹筒瓦、瓦当、空心砖及几何纹地砖等;金属器类有铜斧、铁铲、钱币等。
2001年6月25日,栎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栎阳城遗址周边的御宝(东面)、西相府(南面)、官庄(北面)等几个村落部分叠压于遗址之上。省107号公路紧贴遗址西南角正在修建。当地部分村民家中藏有遗址出土文物,新兴镇文化站亦收藏少量陶器、钱币、建筑构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