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19世纪中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各国工业和经济的又一次腾飞,促使了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同时,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日益不平衡。各国在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中纷纷寻找新的对策。
1879年,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于是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8月27日,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会谈,谋求缔结反俄同盟。经过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
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德国先是怂恿意大利同法国在北非竞争,1881年,法国从阿尔尼利亚入侵突尼斯,意大利虽然对突尼斯觊觎已久,但在与法国的争斗中无力反击,非常恼火,决定投靠德、奥。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同时,还规定,如果一个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国时,另外两国应该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持中立。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
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但是,意大利始终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后来由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815年5月向奥匈宣战,三国同盟破裂。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又趋加深,俄国同法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1892年8月,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长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对方军事协定已经获得批准,法俄正式结成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法俄靠拢。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但是,与三国同盟不同的是三国协约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法国与俄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英国却没有承诺承担军事义务。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集团内部的矛盾暂时被表面的和睦所掩盖,但是各方仍然心怀鬼胎,做着自己的打算。同时,两大集团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纷纷扩军备战,世界笼罩在一片战前的恐怖之中,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两声枪响震惊了全世界。也正是这枪声,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一天,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偕王妃索菲亚女公爵在波斯尼亚边境检阅完军事演习后,到萨拉热窝进行访问。
这时的奥匈帝国正在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20世纪初,塞尔维亚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成为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中心力量,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这一切使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主持了制订侵略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此次军事演习的假想敌就是塞尔维亚。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慨,一场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在酝酿之中。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如1908年成立的“国防会”和1911年成立的“黑手会”。他们在巴尔干地区已经制造了多次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是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的。
塞尔维亚政府事先已发觉了要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对这一行动表示反对,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完军事演习之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在表面上给塞尔维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道路两旁的警戒也只由稀疏的宪兵和警察负责。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这种情况,对刺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在通往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里诺维奇,突然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立刻加快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斐迪南夫妇故作镇静地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这一次为了安全起见,侍从官员特意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可是斐迪南还是劫数难逃。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早已做好准备,当车离他不到两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拔出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扣动了扳机。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身亡,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法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其在48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凶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在几天之内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全面爆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人民以普林西普为榜样,勇敢地拿起武器,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国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大战结束后,塞尔维亚和其他南斯拉夫地区取得独立,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为了纪念在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中殉难的烈士,1920年人们把普林西普和他同伴的遗骨迁葬在萨拉热窝的荣誉基地,把拉丁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在桥头当年普林西普站立的地方,人们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嵌着他的一双脚印,供人纪念和凭吊。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1916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个年头。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以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企图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的制订者德军新任参谋总长法尔根汉公开叫嚣:“要让法国把血流尽!”
为什么法尔根汉会选择凡尔登作为歼灭法军的战略重地呢?原来凡尔登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东北门户,距法、德边境50公里左右,如同伸出的利牙,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侧翼形成严重威胁。
1916年初,德国开始向香贝尼增兵,佯装要在香贝尼发动攻势。同时,法尔根汉悄悄集结部队准备攻击凡尔登。法军总司令霞飞果然中计。自1914年德军无力攻克凡尔登而转移进攻方向之后,法国人就认为凡尔登要塞已经过时,霞飞在1915年即停止强化要塞。德军向香贝尼移动的动向使霞飞异常警惕,霞飞认为德军会向香贝尼进攻,然后从这里进军巴黎。
法国人这次上了德国人的当。在12公里长的战线上,排列着德军近千门大炮,前沿阵地还配有5000多个掷雷器。进攻的兵力有10个师27万人,是防守凡尔登的法军的3倍。
随着集结迹象的渐渐明显和暴露,英法联军终于弄清了德军的真正意图。霞飞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尔登增兵。但到2月21日,仅有两个师赶到凡尔登。而就在这一天,德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经过12小时的轰炸,法军的堑壕已经被夷为平地。法军在凡尔登节节失利,消息很快传到了法军总司令部。霞飞总司令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参谋总长立即赶到凡尔登,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随后,又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并集结兵力,准备增援。
贝当到达凡尔登后,首先对整个防御体系巡视了一番。遍地尸体的前沿阵地令贝当感到情况万分危急,凡尔登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
正在这时,要塞东北部的都慕炮台被德军占领。这个炮台原有一个轻步兵师固守,经过德军12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德军一支只有9人的巡逻队未发一弹就占领了炮台。
贝当愈感情况不妙,立即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顶住德军进攻,胆敢退过此线者,格杀勿论。
紧接着,贝当召开了前线军事会议,研究保证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迅速到达的方案。当时除了通向西南的一条巴勒杜克——凡尔登公路还没彻底破坏,其他已全部被德军的大炮切断了。贝当当即下令组织了一支抢修队,在沿途平民协助下,铺砌和拓宽公路路面,并保证车辆安全通行。
两天后,6000辆汽车通过这条路,把19万援军和2万多吨军火物资运到了凡尔登要塞。由于这条公路出色完成了凡尔登战役的运输任务,因而被法国人称为“圣路”。此后,法德双方军事力量逐步趋向平衡,德军虽然第一次进攻得到一些好处,可法军大量援军和大炮的到来,使德军寸步难行,双方暂时对峙起来。
法尔根汉没想到法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和军需供应,因而开始谋划新的作战计划。
3月5日,大规模的战斗开始了。德国步兵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从30公里的战线上一齐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贝当将军命令所有的法国大炮一齐开火,还击德军,20多万军队用各种炮火向德军扫射。德军死伤惨重,退了回去。到4月份,德军经过70个昼夜的苦战,仍未突破法军防线。到7月份,双方来回拉锯,死伤非常惨重,仍然相持不下,德军仅前进了七八公里。
1916年10月24日,法军转入反攻,迅速收复丢失的炮台,德军溃退,退出了凡尔登战役。
在这次空前规模的战役中,双方共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伤亡人数70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尔根汉不仅使法国人流尽了血,而且也使德国人把血流尽了,因此回国后便辞去了参谋总长的职务。
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签订的日子。以德国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和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在位于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的一列火车上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画上了最终的句号。停战条约所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除要求德军在两周内撤出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以及普法战争中所占领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外,还要求一个月内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及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给联军保管。战争落败,军火武器以及战争赔款的上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德国被要求交出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共计234艘,空军全部飞机,500门大炮,大量枪支弹药和高达316.8亿美元的战争赔款。
战争结束,所面临的就是胜利果实的分享了。1919年1月18日的巴黎和会正是为此而召开,这是被世人视为一次分赃的闹剧。
据历史资料记载,参加巴黎和会的27个战胜国代表共有1000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这次会议实质上由美、英、法、意、日5国各出2名代表组成的最高理事会控制,因而有“十巨头”会议的说法。而到了3月25日,决策的10人会议又缩减为“四巨头”会议: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雷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后因意大利在大战中贡献不大,再加上本国实力较弱,也被英法冷落一边。所以最后这次会议又变为“三人会议”,他们是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也是整个会议议程和内容的主宰者。在索取战败国赔款的问题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各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年届78岁高龄的克雷孟梭,外号“老虎总理”,即便自己已是满头银发,但仍像野兽般凶猛和强硬。劳合·乔治也不肯示弱,在自身的利益上丝毫不肯退步。美国总统威尔逊出于美国自身的目的,无意直接在战争赔款上分一杯羹,而是选择在英法之间左右周旋。
克雷孟梭想让法国得到萨尔区,因为拥有萨尔区就意味着控制了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称霸欧洲大陆也将是指日可待。英国和美国当然无法同意这个危险的要求。三巨头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而且动辄就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再漫长的争论总归是会结束的,无数次的争执和漫长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则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也相应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政策也因此得到承认而大行其道。
除经济利益分赃外,巴黎和会还有另外一项政治议程,那就是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扼杀新生的异己力量——苏维埃俄国。为此,他们决定对苏俄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并寄希望于组建国际联盟来对抗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1919年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正式签字的一天。然而作为战胜国,中国代表顾维钧等人却拒绝出席会议并签字。巴黎和约中直接和中国相关的条款,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资源,统统划归日本所有。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理所应当应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是英、美、法却把它做交换礼物送给了日本。
《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而所谓的巴黎和会也并没有真正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勒索却埋下了德国人复仇的种子。无怪乎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历史不幸被言中,就在距巴黎和会正好20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939年9月,希特勒在欧洲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