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南平教谕刚直不阿

明朝后期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政治实干家,以为政清廉与刚直不阿著称。他的政绩当时已广为传播,其人也为百姓所爱戴,但他仕途坎坷,并未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亦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海瑞(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祖籍福建,南宋时迁到广东番禺,洪武初年又迁到海南岛。海瑞海瑞的祖父海宽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有海瑞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娶妻谢氏,生下海瑞之后四年,海翰便死去了。谢氏性格刚强,靠仅有的十多亩祖田,和替人作些针线活勉强维持生活。谢氏粗识书史,在海瑞幼时即口授《孝经》、《大学》和《中庸》等典籍。母亲的启蒙教育对海瑞的一生影响很大,特别是其忠贞不渝的坚强品格更是让海瑞受益终身。

少年的海瑞勤奋好学,严修功课,以古今圣贤为楷模,痛斥伪善的世俗观念,自号“刚峰”,受到同学的敬重,称之为“道学先生”。在读书的同时,海瑞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与人生见解,特重个人操守气节,鄙视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他在文章中讲到:“上天以完整的节操系于汝等之身,而汝等不能将其保全,那么还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俯首索气,曲学阿世,纵然能一举而跻身于卿相之列,成为天下人艳羡的焦点,却无足挂齿。呜呼!海瑞若有如此卑颜之举,不如速死!”刚烈之气溢于言表,我们似乎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海瑞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

血气方刚的海瑞不仅受到同侪学子的肯定与尊重,也受到了督学官员的器重与嘉奖。如嘉靖二十五年(1546),督学林公就对海瑞的文章叹赏不已,且对其品性甚为称道;二十八年(1549),督学蔡公按视琼州郡学,以“不以白乎”为题考察诸生,得海瑞答卷,玩赏移时,因而暗自探听海瑞的禀性与为人,惊讶在穷乡僻壤竟有如此奇才。也就在这一年,海瑞考中举人,得有机会赴京参加会试。到京之后,伏阙上《平黎疏》。黎族是当时海南岛上主要的少数民族,因不满明朝的统治,屡屡发动暴动,明朝多次出动军队进行镇压,往往无功而返。海瑞在上书中指出:政府屡次兴动干戈,不但没有征服黎民,反而激起黎民更激烈的反抗,使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汉两族人民都不得安宁。因此,海瑞主张选派得力大员来负责治黎工作,如若选人有困难,他愿自荐担此重任。其办法是在海南岛开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大道,交通便利了,黎、汉两族接触多了,隔阂便会逐步消除。他还主张在黎民聚居的地方“设县所城池”,并将黎民按甲编制起来,和汉人同等对待。《平黎疏》中坚决反对政府进行武力征服而提出一系列的治黎政策,第一次显示出他理政的才能。但是,统治阶级的上层,对他的《平黎疏》从来就未加注意,更谈不上派他来担负治黎事务了。虽如此,在这一策论中仍可见海瑞在追求道德完美的同时,还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积极为解决社会问题献计献策。

海瑞先后参加了两次会试,均告落第。当时他已年满四十,不愿意再为科举功名而浪费宝贵的光阴。于1553年听从吏部选调,受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之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教谕乃主管县学之长官,这给了海瑞一个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机会。他到任之后,即对诸生反复申谕,特重学生品质之熏陶,道德之培育。

海瑞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对陈规陋习从来不买账。他写了一篇《严师教戒》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做人的标准,大意是:人不要白活着,要照着圣人的话去做。不白活着的意思,并不是要你去中高科,做大官。而是指你如果到县府衙门去当官,那时弄钱很容易,有好房子,也有漂亮的女人,你会动心吗?金钱诱惑,你挺得住吗?或者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对人说空话充当好人,见到大官就想巴结,有一点儿成绩就骄傲起来,别人有什么好的事,你便去抢先,自己的毛病,却尽量掩盖起来,干什么事都存私心。至于国家的大事业,则连想也不敢去想。海瑞以此教人,也以此律己,认为上面这些事,哪怕占有一条,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祖先。他说:“我海瑞要是犯了以上任何一条过错,就不如死了好。”在南平当教谕时,海瑞认为教师有教师的尊严,不能随便向上司磕头。根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年间即明令规定:因各处儒学均设在当地孔庙之中,每至朔望之时,当地行政官员应清晨谒庙行香。师生须出大门迎接,而至明伦堂后师生作揖,教官侍坐,官员退出时,师生复送至大门。但明代中叶以后,士风衰颓,一些教官惧怕上司淫威,不顾朝廷成法,在儒学内对上司行跪拜之礼。这是视气节为生命的海瑞所深恶痛绝的,因此,他明确规定诸生接见上官,须据《会典》诸书的礼节,于明伦堂见官,不许行跪,儒学前迎接亦然。

有一天,延平府知府率一班官员到县学来视察,按习惯,县学里从学生到教谕都要跪着迎接。而海瑞却只作揖为礼,不肯下跪,站在他两边的训导,自然没有这勇气,早已跪下,三个人两边两人都跪下,唯海瑞挺立着,很像是一个笔架。官员们对他不满,又不好正面训斥他,便称他是“山字笔架”,以后便有人以此相称,称他笔架博士。

这件事发生后,海瑞感到十分愤懑,自己以祖宗成法为模式,教导学生崇尚气节,何错之有,竟得不到上司的理解。联想自己多年苦读,处处以“圣贤之道”作为立身之本,将气节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谁知,刚刚踏入官场便横生枝节,在区区礼节问题尚不能见谅,遑论日后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是“缺陷世界,何能有济”!书生意气十足的海瑞越想越想不通,一气之下,竟提出辞呈,上交郡衙,想就此告辞还乡,独善己身。海瑞的辞呈送至延平府后,一些地方长官想起当日情景,余怒未消,极力主张同意海瑞的要求,允其解除公职,放其还乡了事。

眼见海瑞仕途生涯即将结束,情况却出现了根本的转机。当时的延平知府在看到海瑞的辞呈后,惭愧不已地说道:“海瑞之言行均合祖制,是吾等行事之误也。”更加幸运的是,当时大司空朱衡(字镇山)正为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时称“学宪”),闻听此事后,对海瑞的气节人品非常赞赏,当即将海瑞召来,命就正学书院进修。海瑞依然要求离职,朱镇山宽慰他道:“汝自幼饱读诗书,究竟为何?汝出任公职,究竟为何?难道就为争一跪之礼而全部放弃吗?”这话使海瑞有些醒悟了,他平心静气一琢磨,难道就为此事而永远归居田野,不入俗尘了吗?这当然是志在爱民行道的海瑞无法接受的。就这样,在朱镇山的劝导与挽留下,他才打消了辞归乡里的念头。

在此风波之后,海瑞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学堂之内对上司不行跪拜之礼。又有一次,福建按察使长官到延平府视察,海瑞率领众位学生迎候于县学门外,有位分守道的官员早到一步进入大门,见海瑞昂然不跪,十分惊讶,便问随从这位长揖不跪的人是谁,随从答曰:“此乃海教官。”这位官员便命随从暗中观察,想看一看海瑞见到按察使长官的态度。结果,按察使长官进门时,海瑞依然故我,保持长揖不跪的姿势。这位官员知道后,不禁吐舌叹服道:“今日之世竟有此等教官!”海瑞的名声从此在四处传扬,不少过往的官员也都知道南平有一位“海笔架博士”。

海瑞任教官的四年间,一直坚持自己刚直不阿的立场,实属难能可贵,而我们为之庆幸的是,海瑞的正直抗争固然引起了一些官员的非议与憎恶,但却赢得了不少士大夫的交口赞叹,后者认为如此刚直守道、不畏权势的教官,恐怕只有在古人之中才能找到。因此,海瑞不畏权势、昂然犯颜、独守己道的行为不仅没有为自己招来罢官的厄运,而且使自己的声望渐起;不仅当地官员默认了他正直的行为,而且“守相台察以上,咸鉴涵之矣”。这不能不说是海瑞的幸运。他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以礼为教,其讲论道德以及经义治事,一一实事求是,不为俗学所染,是教职中最难得者。”因此,巡按、监司等官员纷纷上书举荐海瑞。于是,海瑞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升迁为浙江淳安县令,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