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

  一僧

  净业寺,是南山律宗之祖庭,坐落于沣峪柳林坪的后庵山,北距山口丰德寺五里,距西北山外之灵感寺10里。这几年,由于旅游的发展,沿途河道景点林林总总。每至夏季,大的水潭被作为游泳池,河里的大石头上置有金黄色巨龙的雕塑。沿河山坡上,翠绿的丛林顶飘扬着招徕游客的鲜红旗子,河旁树阴石头上铺着凉席,情侣、游伴二人一簇,三人一处地在那儿纳凉,河潭里年轻人在戏水。

  净业寺上山处在西万公路左侧山脚下,有依东面西一间小房,小房南石崖下有一水潭,石崖上用红漆写着“黑龙潭”三个字,再南有一砌得整齐的石阶路直通山上,路旁栽置着净业寺简介牌。这时见一年青僧人光着上身正在水潭洗头洗身,塑料袋里装着的豆腐吊在凉水潭里冰着,潭边放着白塑料管和一束细铁丝。我说明来意,那正洗脸的年轻僧人说,你先喝茶吧,等会我领你上去。待他洗毕后,我便随他顺着石阶路,向山上攀登而去。

  山坡上植被甚好,绿荫荫的,长满各种树木;整洁的石阶路忽而抻直如梯,忽而盘旋如蛇,似乎无休无止地在绿荫丛中盘回向上伸去;林间空气清新无比,花草香气阵阵袭人。不知走了多久,当走到路旁有一处塔院的小坪时,举头上望,净业寺门前那巨大的古槐已出现在眼前。

  净业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盛于唐,据《长安志》载:唐麟德二年(665),诏终南山道宣律师在净业寺建石戒坛,即今传称纟宁麻兰若与天人送供之处,故净业寺为南山律宗之祖庭也。

  释道宣,字法编,俗姓钱。对于他的出生地,历来众说纷纭。宋《高僧传》称丹徒人,而《释门正统》《释氏稽古略》均云京兆人,《开元释教录》云是吴兴人。称之为京兆人的原因是,道宣为吏部尚书京兆钱申之子,原籍浙江,后移居京兆的。道宣生于开皇十六年(596),据说他9岁就能赋诗,15岁厌俗,16岁时弱冠落发,隋大业十一年(615)从智首律师受具戒。唐武德七年(624),道宣栖居终南山仿掌之谷,专研律宗。贞观十六年(642)住锡长安丰德寺,与居终南山下的孙思邈结为林下之友,交往甚笃,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关于道宣律师的神奇传说很多,后面的碑文《道宣律师遗迹》中涉及,这里不在赘述。他本人的《天人感通录》亦曾记述。道宣律师在玄奘从印度回归后,唐太宗诏其同玄奘法师翻译佛典,并居上座,他曾亲送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往扶风法门寺奉安供养。道宣律师勤学博识,生活简朴,“三衣皆麻,一生惟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戒行精严”。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3卷、《四分律舍毗尼义钞》3卷、《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2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3卷、《广弘明集》30卷、《大唐论典录》10卷、《集神州三宝感通录》3卷、《道宣律师感通录》1卷、《释迦氏谱》1卷、《续高僧传》30卷,创立了南山律宗。高宗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安坐寂灭,时年72岁,僧腊52.高宗昭悼敕天下寺图形塑像,以为典型。穆宗(821)制赞颂扬其圆寂为金鸟西沉,佛日东举,言其永存不灭。并以“稽首皈依,肇律宗主”崇其为律宗祖师。道宣的投门弟子达千余人,其中以文纲、怀素最为有名。这两人参与了当时重大的佛事活动,且学识渊博,著作丰富。文纲(636—727)会稽(今浙江绍兴)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南山律宗之教,无一不通,传说刺血写经600卷,为数千人受戒。曾于长安四年(704)奉敕住岐州(今陕西扶风县)无忧王寺迎佛骨,中宗景龙二年(708)送佛舍利回无忧寺,睿宗请为菩萨戒师。怀素(624—697)祖籍南阳(今河南),后迁长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回国,怀素拜求为师。后又从道宣专攻律部。上元三年(676)住长安太原寺弘扬律宗,学众极多,著述颇丰,有《四分律开宗记》20卷,《俱舍论疏》15卷及《遗教经疏》《新疏拾遗钞》《四分僧尼羯磨文》《四分僧戒本》《四分及戒本》等。

  净业寺在唐代因道宣律师宏律极其兴盛,以后历代亦曾屡次修葺。据康寄遥《陕西佛事记略》记:明正统二年(1437)住持云秀曾修葺;明天顺四年庚辰(1460)净业寺住持本泉、丰德寺住持惠海等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倾至隆庆时(1567)重修,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为寺僧严安禅师建塔;康熙五十二年癸己(1731)诸山老长曾重修宣律师塔;嘉庆十八年(1513)住持际桂曾重修寺宇;道光壬辰(1832)监院明川建净业寺,置田地并立规约碑记;民国10年(1921)至解放,闽僧智海南洋捐缘,为寺置田,供养净修戒德,并于寺东山谷修建茅蓬数处。以后又有智真和尚住持寺务,改净业寺为十方常住,寺内及东沟茅蓬有时挂单住僧达五六十人之多,因道宣宏律于丰德寺、灵感寺,所以净业寺与这两寺关系密切。

  回想着净业寺往日的辉煌,不知不觉到了寺门口。但见寺前悬空,宽敞无遮,沿山崖前,数抱粗的古槐,绿云覆盖,云拥雾护,形如宝盖,遥望终南视野深远,孑立寺门远望,似有一种对远方而知色界空之感。

  一进院门,迎面廊庑山墙处立“律宗祖庭”石碑一方。院内两棵古杜仲树,生长茂盛,绿荫无隙,此外还有木兰、香橡、紫薇等名贵花木,特别是院内一棵4米高的“金线吊蝴蝶”堪称稀奇,时枝繁叶茂。据称其树结果奇特,先吊金线条,既而伸果片,其果片宛如吊在金线顶端的蝴蝶,颜色由嫩至老,呈绿、黄、红、绛等色,山风吹来,翩翩展翅如蝶,观赏价值极高。

  眼下的寺院,正搞基建,院心堆放着拆除的砖瓦。5间大殿坐北面南,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新做的佛龛雕刻细腻,尚未油漆,内祀佛像三尊,中释迦牟尼佛,东药师佛,西弥陀佛;东北角佛阁内祀道宣律师坐像,东山墙处祀弥勒佛坐像;西北角祀观世音菩萨坐像,西墙处祀韦驮菩萨塑像;东山墙处置放“果证涅槃”黑底金字雕刻底边大匾,上款“大宗师妙公禅师貌坐”,落款为“光绪三年二月十八日”。西墙处放置金字黑底大匾,上书“以法护法”,字迹苍劲有力。

  大殿两边有新修的10间殿宇,每边5楹,相互对称。

  大殿稍后两边各有楼3间,上下每侧6间,共计12间。其中东侧下面作客堂,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像。

  东偏院,新盖新式楼房一起10间,上下20间,用作斋堂、僧舍,楼房前东侧坐南面北有一间灶房。楼前院子,南墙根横木上晒着僧人被褥,西边木架上吊挂着僧人练功的沙袋。楼房东是石砌水渠,东北山坡是树林,有坎砌塔坟,塔坟东是白居易衣冠冢,东南山顶有牛头禅师神奇传说的遗迹。北面山顶新修建的道宣律师灵骨塔巍然屹立其上,绿树簇拥白塔,分外显眼。

  大殿正北石台上有个深约7米,宽约6米的石洞3孔,原称观音洞,今存放木料杂物。

  观音洞上有片小平场,原有观音殿三小间,殿后有石洞一孔。

  寺西北断崖石壁,一线鸟道通“天人应供台”。站在台前,面临空谷,远眺沣水,观远山云起云落,望公路人来人往,自有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看看今日之寺院规模已远胜于昔时,不免有沧海桑田的感觉,为了存史于此,今将康寄遥居士1958年写成之《陕西佛事记略》中净业寺殿宇规模照述如下,以作对照:“寺内有大殿5间,大殿前有杜仲树两株,西边禅堂5间,东边斋堂5间,伽兰殿3间,门头寮2间,磨房畜圈2间,大殿东侧库房3间代楼,对面僧房3间;大殿西侧客堂3问,对面法华堂3间,大殿后石祠3处,最后有观音殿3小间,寺外西有男厕所,寺东有女厕所。”

  据康寄遥在所存碑碣中曰:“库房墙上嵌有道宣律师传略碑文一小方,系大明天顺年间重刻,伽兰殿后有清嘉庆十八年建的两厅房舍及钟鼓楼碑一座,又有置田地碑,系道光壬辰年立,殿前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经幢,道光丁亥年立,幢书:‘嘉句灵验,佛顶尊陀罗尼神咒’。”今已损两节。

  人常言,白云深处老僧多,然而今之游访净业寺恰于此语相反。除在山口售门票处有一老僧年愈65岁,法号释宽道,已在净业寺住20多年外,其余均是年青僧人。据说今寺常住七八个僧人,他们大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谈吐不凡。

  1999年10月23日,我同青年书法家王江及拓工再次去净业寺。原住持已离开寺院,新住持本如法师,诗、画、书法根底颇深。这次我们将一些重要碑文及景点制了拓片、摄了影。

  在大殿东南角台阶下靠放石碑两通,一通高109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系山下各村堡善男信女捐资芳名碑;另一通碑高129厘米,宽54厘米,厚11厘米,碑顶中写“皇清”二字,开首有“香灯会合会人”等。

  大殿东南殿台上角有圆形石盆一个,上有雕花,外径65.5厘米,内径56厘米,高35厘米。与此相同西角亦有一个,但下有“□”形石支架。殿前台阶前沿放置一排石经幢,此即前边康寄遥所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经幢。

  大殿前西侧廊庑前砖瓦堆中立一碑,顶部两角残缺,致使碑文不全,然基本内容亦可知,现将中断处以省略号表明照抄如下:

  ……传者在德。历览天下名山胜迹,未有不因人而传者也。净业寺者,唐宣律祖师之……由及所译经论,载在卧碑,无容赘述。盖师菩萨人也,承悲愿来续佛慧命,故所贻之……替者,德重愿深也。明万历间有住持者,仍其旧制。迄今数百年来,大殿摧残,火房倾地,……莫继矣。康熙四十五年,有禅师讳性空号印月,华川李氏人也。见此地环山拱翠,沣水流……焚修,本方檀信,远迩善人,及婆罗门□利居士,仰其道风,咸皆亲敬。於康熙三十四年募……补葺,修献殿三楹,草创廊房数间,前碑记已言之矣。奈不数十年而正殿渐觉颓败,两……母对众曰:是山乃律祖贻刹,屡代招提,虽兴废不一,而大功未成,愚意欲中兴,愧才不建……闻师之言,同欲倾心捐助,协力重修。及叩募十方,随缘布施,首崇大殿五楹,次及左右禅堂……寮等,又献殿两旁建楼四间,正殿后箍砌白衣菩萨石洞一间,悬角小亭一座,今皆□以未获……金碧辉煌,画彩鲜亮,曲径通幽,花香满院,离之尘环精舍,斯又别一洞天也。不惟净业生色,且令……水效灵,神人共庆矣。总计四十余年,数千金,虽皆十方之力,而师之功德亦伟哉。□律祖……上人继之於后,既绍其功,人绍其德,斯于谓善。继善述丕显丕承者也。净业不坠上人……功德不坠,则几施布金粟之檀信与报劳运力之工匠,其福功德勋可并净业永垂不朽矣。……垂永久。予虽不敏,爰述其始末,笔诸召而记之。

  知县邑人王建湛撰文女至树恒书丹

  ……午八月下浣之吉山下各村首事人等仝立富邑石工盖永业

  杨子严镌

  这是一通记载净业寺历次修葺的碑文,它的史料价值对净业寺来说不容忽视。

  听寺僧说寺中有白居易墓碑及吴道子画菩萨碑,我同寺上一年轻僧人同去观音洞中看,一排3孔石箍窑洞,其中一洞放了不少旧木头。在洞西北角处放置着一些大小不同的石碑,其中好几通碑,均是以前介绍净业寺材料所未涉及的,为了存史料于长久,现将其碑文一一列出:

  (1)终南山净业寺

  此碑高43厘米,宽32厘米,厚5.5厘米,碑上文字如下:

  终南山净业寺

  别峰老和尚绪剃度宗派计

  三十二字偈日

  智慧圆满

  德□隆昌

  心珠明朗

  莹彻万方

  恒沙法界

  佛果慈祥

  超越等妙

  修证莲邦

  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冬十月中浣三日徒孙信善立石

  这方碑的发现,揭示了南山律宗的宗眷,为我们研究律宗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

  (2)唐宣律师遗迹

  高53.3厘米,宽51.2厘米,厚8厘米,全文如下:

  唐宣律师遗迹

  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云:汝所妊者,即梁朝僧□律师。则南齐剡溪隐狱寺僧芟也。宜出家,既弱冠,极力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尊宝函,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训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盼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县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升,往往湮。上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柰,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香必香孛数载究然又供奇果李杏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门徒欲举阴事,先是潜通,以定观根,随病与药,皆此类也。宣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废唯师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宣感天人来坛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请师论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祗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遂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犭酋舍,敢不奉献。俄授於宣,宣保禄供养焉。复次庭除有一天神来礼谒,宣律师当生者见史天宫。持物一色,云是棘林香。尔后士旬安坐而化。乾封□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二。长安宝庆寺僧正觉特请拜扫遗迹,其昔塔铭久经时岁,颓落弗存,唯传明彰,命公重勒,以表徵诚。

  大明天顺岁二次庚辰孟夏上苑立石宝庆寺僧真庆书凤鸣秦旺勒

  净业住本□侍者圆能圆宝圆季圆喜圆果清朗清宣清源清玉清真清文清缘。

  ……(一行看不清)

  此碑是一通记载道宣律师传记的碑石,其中涉及净业寺名字的来源及重大的佛事活动,是了解律宗祖师道宣的一篇文字史料。

  (3)复兴净业寺智海大师寿塔记

  高37.2厘米,宽30.8厘米,厚7厘米,全文如下:

  复兴净业寺智海大师寿塔记

  智海大师,闽之莆田人也。民国十四年来后庵,驻锡净业寺,喜其清幽而栖止焉。其寺宇荒凉不堪,慨以兴复宣祖道场是任。适原住僧智法亦为感动,将寺产契约全付相让。师嘉其志,即以数十缗钱为酬。从此一扃独荷,得逐厥表。后来一僧,守门有人。师乃返闽,得大信施归,而重新寺貌,置养僧田200余亩。遂开单接众,不数载蔚为终南丛林。而师年近古稀,悲愿亦宏,於大殿后复修三大石洞,期赡志以净修。为满此愿,复化缘于闽越。讵意瞬经数载,讯息罔闻。每念师之复兴净业,乌能无纪,爰撮其要而寿诸石。

  杜亭衲子如一撰书

  住持智真率两序筹建修

  公元1957年10月日安徽僧慈容刻字

  此碑虽是公元1957年10月所立,可碑文记载的事却是解放以前智海大师置养僧田200亩及建箍后边观音洞三石洞之事。

  (4)净业寺古松柏记

  此碑长43厘米,宽31.7厘米,厚5.7厘米,全文如下:

  净业寺古松柏记

  殿前古柏两株,古松一株,次栽少柏一株。四树并列阶下,其古松柏,不知几百年于今矣。是乃丛林风景,寺内壮观,断不可伐。第恐后来无知之辈为利生端,伐卖树株,是不可料,故勒石以示,将来倘有少辈许,近山好善之人阻当,阻之不听,禀官治罪逐离。即山外富家并生意人等,亦不得知情故买,违者同罪。斯为之记。

  道光五年岁在乙酉冬十月中浣三日别峰老人识

  徒孙信善立石

  此碑实属罕见,净业寺为古松柏立碑,视为寺宝,予以保护。今市政府为保护古树,挂牌登记,虽是不同历史时期之善举,但足见保护古树,是我中华一传统美德。

  特别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菩萨像石刻,我早有所闻,但不知具体细节,今有幸先睹为快。

  此石碑长101.5厘米,宽61厘米,厚5厘米,石碑完好无损,画面清晰如新。

  石刻下有莲花,莲花花叶与清水池碧波巧妙溶为一体,观音菩萨手执杨柳枝,一手捧水盂,一手拿杨柳枝蘸水,他面容庄重、安详、秀美,身上头上衣饰行笔流畅、简洁、传神,实为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堪称寺宝。石刻下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右上角有一段文字,点明了此方石刻的渊源:“皖北寿春,古郡也,清初,西郊发翼光,烛霄汉,五色缤纷。掘其地得一碑,上镌观自在菩萨像,乃唐吴道子所绘,今冬,本寺恭请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师海灯大法师宣讲妙法莲华经全文,缁素之胜。

  宣公而后得未曾有爰商诸四众重修古洞并刻大士宝像祝愿国泰民康,法轮常转云。

  净业律寺智真顶礼撰书

  佛历二九八四年丁酉冬弥陀圣诞日。”

  此观音菩萨画像碑虽非唐时石刻,但出自唐吴道子画观音菩萨真迹仿制,亦属一件石刻艺术珍品,他的复制使吴道子画得以流传。

  寺院东北坡上,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衣冠冢。白居易的籍贯一说河南龙门,一说陕西渭南。今河南龙门有其坟墓,陕西渭南有其祖业产田,白居易是何地人都不能影响到他同古都长安的关系。他曾任周至县尉,足迹踏遍古都长安及终南的山山水水,终南山净业寺有白居易衣冠冢,尽管目前尚不知何故将衣冠冢置于净业寺,但可以肯定他与净业寺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关于白居易衣冠冢,康寄遥在《陕西佛事记略》中亦曾提及,但位置与实地有差异,康寄遥谓白居易衣冠冢位在净业寺东南,而据今实际勘测冢位于其东北半坡和尚塔坟之上。白居易衣冠冢前,是石条砌成的高约一人的坎,坎上形成一个一间屋大小的坪。山坡前,有石条搭成的门洞。我站在这位诗人墓前,心里不由涌出一股崇敬之情,他写的那些不朽的诗句似乎又回荡在耳畔,我采撷了几枝在山风吹动下频频点头的花儿,恭恭敬敬献在墓前,鞠了一躬,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石洞里我看见了早些时候立在墓前的两座特殊的墓碑,它是两条又高又窄的石联,高149.6厘米,宽21.8厘米,厚8厘米,石碑阴刻,字迹苍劲,上面既无白居易的生平传略,亦无撰书镌刻人姓名,只是一副诗联:“孔孟启愚明心性,天地容我老山林。”从内容上看,它有别于一般僧人所写的内容,前一句似乎点明了这位诗人思想、学识的渊源,而后一句则勾勒出诗人的归宿,临老对佛门的崇拜或归皈,上、下两款完整地勾勒出白居易的人生轨迹。

  白居易在古都长安及终南山下创造出许多璀璨光芒的诗篇,他的足迹踏遍了终南山及古都长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及不解之谜,我盼望着熟悉他的学者们能够揭开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中白居易“衣冠冢”之谜。(参看文后《净业寺白居易衣冠冢之谜》)。

  居易“衣冠冢”之谜

  1998年6月28日,我专程去长安县滦镇沣峪净业寺拜谒了白居易衣冠冢。其冢位于净业寺东北山坡和尚塔坟之东,南面与西面砌有一人多高的石坎,石坎上约有半分地大一个小坪,周围树木翠绿一片,小坪上长满半人高的山草,山草丛中夹杂着红得像火苗儿似的十字花,黄灿灿的有如金子似的女儿茶花,在阵阵山风中发出诱人的清香。这儿地势高峻无遮,净业寺之景尽归目中。说是衣冠冢其实并没有冢。只是一个按佛教风俗习惯搭建成的和尚坟,坟依北边山坡,面西南净业寺,外边是用石条搭成的门洞,里边有一席之地,洞里又是一个小门洞。

  关于白居易的籍贯,《旧唐书·白居易传》曰:“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上书建之仍孙。”后“移籍同州,至温徙于下部,今为下部人焉。”这里的“至温”,指白居易太祖父温,祖父钅皇长子季庚是白居易的父亲。今河南龙门有白居易坟墓,据史载陕西渭南有其祖业产田。白居易曾任周至县尉,他的足迹踏遍终南的山山水水,但奇怪的是作为一名皈依佛门的香山居士,衣冠冢何以在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他与净业寺住持南山律宗祖师道宣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至今一直是个谜。

  同一日,在拜谒白居易衣冠冢之前,在净业寺大殿后三孔石洞的中间一孔中,我同净业寺一位年轻僧人仔细地看了白居易衣冠冢前不同于一般墓碑的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实际是两绺又窄又高的石制对联,其高149.6厘米,宽21.8厘米,厚8厘米,石碑阴刻,字迹秀雅、古朴、有力,它不像一般墓碑记述的是白居易的生平传略,而是一副对联,上面既无撰文人,亦无书刻人,其联曰:

  孔孟启愚明心性

  天地容我老山林

  初看似乎没有什么,仔细推敲,它实际以简洁如诗的笔墨向人们勾勒出白居易的人生。白居易其所以能成为诗人,其思想、学识发源于儒学、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根基,这不是“孔孟启愚明心性”么。而后一句“天地容我老山林”,则道出了晚期的白居易皈依佛门这一事实,其中“我”字,一语点破自居易晚年思想上的倾向。在辛文房所撰《白居易传》中曰:“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这段事实说明当时白居易因在政治上遭排挤打击已与佛门结缘。《旧唐书·白居易传》亦曰:“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到了晚年“优游香山绿野,近乎明哲保身者”(明瞿佑《归田诗话四则》),这些都说明了他当时的思想倾向。在居长安城那段时间,白居易曾提倡“仕隐”。

  如果说这还不明了,白居易自己亲自书写的《圣善寺白氏文集记》则准确无误:“中大夫守太子少傅冯翊县开国侯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太原白居易,字乐天,与东都圣善寺钵塔院故长志如满大师有斋戒之因,与今长老振大士为香火之社。乐天曰:吾老矣,将寻前好,且结后缘,故以斯文置于寺院,其集七帙,六十五卷,凡三二五五首,元相公先作集序并目录一卷在外。题为《白氏文集》,纳于律疏库楼,仍请不出院门,不借官客,有好事者任就观之。开成元年闰五月十二日乐天记(集十卷七十)。”白居易晚年曾将自己著作藏于寺院,在开成四年二月二日白居易所写的《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中曰:“乐天佛弟子也,备闻圣教,深信因果惟结来业、悟知前非……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三宝在上,实闻斯言。开成四年二月二日乐天记。”这一心愿作者屡屡表白。

  释赞宁所撰《宋高僧传》三集卷十《惟宽传》中曰:“白乐天为宫赞时,遇惟宽、四诣法堂,每来垂一问,宽答如流,白君以师事之……”可知白居易在任宫赞之职时,已潜心于佛教,并事高僧为师。在白居易有关资料中曾说白居易曾炼丹这是事实,但白居易并不信道,宋代叶的《爱日斋丛钞一则》中写苏东坡对白乐天的仰慕之情,曾在其诗《书海月辨师》中云:“乐天不是蓬莱客,倚仗西方作主人”,就明显说明白居易并不是求仙学道的“蓬莱客”,而是崇信西方佛教的信徒。这篇文章在涉及到前边这首诗的苏东坡注释时,注联引到《庐子逸史》中一个故事曰:“会昌元年,(唐武宗、李炎公元841年,笔者注)有南客飘至大山,有人引至一处,见道士坐大殿,曰:‘此蓬莱山也’宫内院子数十,而一院扃锁,曰‘此白乐天宫。乐天在中国未来耳。’乐天闻之,遂作《答客说》诗:‘海天不是吾归处,归则应归兜率天’。”白居易这首《答客说》诗,真是再明白不过。诗中所说的‘兜率天’,即是释教的象征词,佛经中弥勒佛所住的地方。

  如果说以上还不直接的话,今存于三论宗祖庭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院的《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元代岁壬辰正十二年四月望日草堂许村大觉寺在城狮子院住持沙门志通等重录上石)则说明始祖为“姚秦三藏鸠摩罗什”,二祖“大唐圭峰定慧禅师”,右边四人是:“玄温和尚,元德法师,裴休相,刘禹锡”,而左边四人是:“玄铰法师、太恭法师、郑余庆、白居易”。由此可知,白居易是皈依于定慧禅师的。在皈依于定慧禅师的人中间有曾任唐王朝宰相的裴休,除白居易外,还有著名诗人刘禹锡。

  白居易有一首《赠草堂宗密上人》的诗曰:“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安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其中“吾师”不是就能说明他与定慧禅师的关系么。至今尚有白居易书楞严经的手稿,足见其与佛教的因缘。收录在《唐才子传》中辛文房的《白居易传》对此亦有记述,白居易“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谈禅吟古……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在与白居易同时代的一些诗人的诗作中,亦能看到白居易晚年与佛门结缘的一些文字,比如司空图《司空表圣诗集》就有:“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业已多。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事著禅魔。”

  晚期白居易的生活,是一种恬淡、平静的佛家居士生活,这在他《移家入新宅》一首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其诗曰:“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梁。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日午脱衣簪,燕息窗下床。清风飒然至,可以致义皇。自西引枕履,散步游林塘。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日入多不食,有时惟命觞。何以遣闲夜,一曲秋霓裳。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自喜老复健,不厌闲中忙。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白居易曾任周至县尉,在仙游寺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以后居长安城长乐坊。长乐坊属万年县辖,坊北在今城外东南友谊东路东段西安交通大学至沙坡村。以后又居宜平坊、新昌坊,其中新昌坊居住的时间达8年。诗人在长安期间,他的足迹踏遍长安的山水,试看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写事实:“如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平色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樊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诗仙,不知我诗魔。”诗人旅游该是多么开心啊!他南去长安五台山顶写下《登观音台望城》;他在长安城看《买花》,同情田舍翁,去长安城外看《卖炭翁》,同情卖炭的老人;去户县紫阁山揽胜,暮归北村,遇皇家禁卫军砍主人庭院中的杨树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去护树……白居易到底与当时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及净业寺住持道宣律师有什么关系与交往,因资料缺无我们不得而知,但白香山《长庆集》中有《赠李杓直》一诗,白居易本人却不自觉地为我们提供了难得之线索,其诗曰:“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诗虽是赠李杓直的,但却是白居易借以向友人表白自己心曲的一首诗作,特别是后四句,是很耐人寻味的。要说清这首诗的含义,这里还得涉及白居易一些婚姻爱情的事。

  1993年9月29日下午,我去长安兴隆乡东甘河大兴国寺游访,适逢原南五台弥陀寺住持释德成禅师在(新近住大兴国寺),此外还有上寨慈仁寺性安法师、弥陀寺圣雨尼师、五台留村地藏殿性修尼师等诸上人围坐一起闲谈,当我谈起净业寺白居易衣冠冢时,其中性修尼师说,五六年前她去白居易墓前烧纸,看到白居易墓被盗,曾见到墓坑有腿骨,并说那次同时被盗的还有山上的道宣律师墓(以后我将此事说与兴教寺常明方丈,他说,由于法门寺出土文物宝贝不少,使盗墓贼猖狂一时,净业寺白居易墓与道宣律师墓就是那次一次被盗的。所以盗墓之事属实已被印证)。说起此事,德成、性安、性修等上人均认为净业寺非白居易衣冠冢,而是白居易灵骨墓。他们(性安、性修)说曾看一书,线装古本,记忆中是《白居易传》,其中曾说到白居易的婚事,白居易曾与湘灵相爱,可湘灵家贫与白居易家门不当,户不对,白母不同意,后白居易另娶一女子为妻。两人都很悲伤,湘灵曾送白居易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白居易舍不得穿,一直珍藏在身边。白居易成亲后,湘灵坚决不嫁,出家为尼。有一次白居易去一寺院。偶然中发现自己曾相爱的湘灵已出家为尼,白居易与湘灵相认,湘灵说不认识他。再以后当白居易将珍藏的那双鞋拿给湘灵看时,这位尼姑悲痛欲绝,自此,再不与白居易相见。此事使白居易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时已有出世思想的白居易,在此事的触动下,越发强烈了。他经常将钱物施舍于佛寺。据说给净业寺就施舍过不少银两。这时,白居易有一朋友重病在身,身后无继,要求白居易一定为他撰写一碑文,如白居易答应他的这一要求,他愿将全部家产交白处理。白居易为这位朋友写了碑文,这位朋友也写了遗嘱将家产交白居易。不久,这位朋友去世了,据说白居易将全部家产施舍给了净业寺。这件事很让当时净业寺住持感动,觉得应该为这位赫赫有名的白香山居士作点什么。据说当时白居易曾有住寺院这一请求,于是净业寺住持将白居易施舍的这笔钱,除修建寺院外,为白居易在寺院专辟一地,建造了一幽静的住处,供他念佛修持。故因有此情节,所以白居易去世后,就葬于净业寺。关于此说法,笔者未见线装《白居易传》,《旧唐书·白居易传》并未涉及此事。在1983年3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续谱作者,白居易52代孙白书斋注释编纂、顾学颉所著《白居易家谱》一书中《白居易行实系年》(顾学颉编),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大和六年壬子(832)白居易六十二岁,在河南尹任。为元稹撰墓志,其家赠润笔资六七十万钱,居易不受,悉布施修香山寺。”前面僧人所说撰碑文致酬之事是否同出一事,待考。白居易赠《李杓直诗》,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笔者未曾实际考证,这里仅将几位僧人所叙,实录于此。“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两层意思,前两句:“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南山律宗祖庭是净业寺,此诗透露出了白居易与净业寺的关系。特别后两句“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世间法”是否指道宣律师所创立的南山律宗,“内脱区中缘”是否又指他与湘灵尘世间那段因缘呢?

  在此之后的1998年10月20日上午10点40至12点,我访问观音山佛寺不果,顺去西万路旁的净业寺山口访在净业寺曾住20多年的老僧人释宽道禅师,在谈及观音山佛寺的同时,我们话题转到白居易衣冠冢上,他说,在1987年7月左右,白居易墓被盗的半月以后,他曾去看,墓内“四页瓦”三寸厚柏木棺材已腐,他亲眼见墓内有死者全骨。这次同时还有净业祖师塔(道宣律师塔)东沟3个墓(墓旁有被打烂的骨灰罐)和西沟一个居士塔被盗。

  “白居易衣冠冢”被盗后留下的棺木残片与腿骨

  白居易所谓“衣冠冢”中出现死者全骨,净业寺白居易墓是灵骨墓还是“衣冠冢”?如此处是灵骨墓,那么香山琵琶峰上一片茂密的绿树丛中白居易墓今尚存无恙,白居易移居香山时还留有一首自述诗:“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如果说净业寺衣冠冢是灵骨冢,那么河南龙门白居易墓又当作何解释呢?遗憾的是初发现的朽棺与全骨,未留下图片资料,未及时让有关专家去现场考证。笔者在此将这一情况提出,目的在于引起佛教界、学术界的关注。当然要解开此谜,还要走很长的路,还要有更具说服力的实物证据,还要经过专家更周密的鉴定与考证。

  咏寺诗选

  净业寺

  康寄遥

  净业古刹,律宗祖庭。

  广演毗尼,开祖宣公。

  声闻五印,天人感通。

  著述宏富,传统无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