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章 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

  康寄遥洪海安

  一、位置

  大慈恩寺,在西安市东南郊,距城八里许,寺内有塔名大雁塔。西距兴善寺约三里,西北距小雁塔荐福寺约五里,东北距青龙寺约五里,东南距慈恩宗塔院兴教寺约三十里。南望终南有如画屏,环顾四周,最近所建红楼绿阁栉比林立,胜地名区,可称稀有。

  寺在唐时位于外城内,即当时京城的东南隅晋昌坊,南临曲江,邻于隋时的“芙蓉园”。唐时京城分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皇城居外廓城中央的北部,皇城南垣距外廓城约十里。《长安志》载:今省城南西两城垣即唐时皇城旧址,故知寺在当时京城内。

  二、沿革

  寺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武德元年(618)已经残废,至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在东宫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再建此寺,故名大慈恩寺。当时寺在晋昌坊(亦称进昌),当大明宫正南方,高宗每日朝夕向含元殿遥望慈恩礼拜。

  当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由印度归,先在宏福寺(旧址在西安西关内大路北苗圃东,现只留有土堆)翻译经典,其后高宗在慈恩寺设翻经院,这是国立的译经道场。当时寺内重楼复阁,凡十余院。所有殿宇僧房总计1897间,床祷器物备皆盈满。并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共襄寺务,恭送玄奘法师移就翻译,仍当寺任,故玄装当时奉令任慈恩上座。当奘师升座的时候,由宏福寺恭送到慈恩寺,仪式隆重空前稀有,详见传记。自高宗永徽五年(654)有旨度窥基为僧,基师是奘师的高足弟子,同住慈恩,师资唱和,因此,法相惟识、因明诸经论,在慈恩次第译出,宣畅海内,在中国佛教界起了极大作用。原来玄奘回国后,国家为设译经场共有三处,初在宏福寺,为时较短,次在慈恩,为时最久,又次即玉华宫,后因在宫译经,高宗改为玉华寺(在渭北宜君县西南)。但当时在玉华译经,亦时返慈恩,最后在玉华把大般若经六百卷译完,对于宝译只译十数纸,不久便在玉华圆寂。奘师于贞观三年往印度游学,贞观十九年(645)回国,毕生献身译界,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共译经1335卷,计七十四部,自著五种,现存《大唐西域记》及《八译规矩颂》两种。他在世界旅行家中,在中国翻译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都是极其伟大的人物。

  当永徽三年(652)奘师欲安置由印带回经像舍利,因就寺西院造塔,初欲用石造,以期永固,后因工巨,恐难成就,改用砖造。塔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塔高一百八十尺,初惟五层,各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万余粒,上层以石为室,塔是土心砖表,初无盘梯。至武后长安元年(701)五层塔摧倒,天后和王公施资改造为十层,内部改作空心,可便登临。又经兵火以后,改建为七层,唐岑参与杜甫、高适诸人于天宝十一年(752)登慈恩寺塔诗内有“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奘师塔铭也说雁塔是七层,这说明千余年前早已改为七层了,塔下层南门东西龛内,有两石碑,东边是永徽四年(653)十月唐太宗御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西边是永徽四十二年唐高宗御撰的“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皆是中书令褚遂良所书。相传两碑皆为玄奘所手植,今犹完整。西边碑因欲与东边碑相对,故采取文字自左向右读的体裁,这也是古碑中的特例。碑面四周的雕刻也是唐代的优秀作品。奘师初建塔时本称经塔,其所以叫做“雁塔”,据《天竺记》说:“达亲国有迦叶佛伽兰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奘师游印曾见此塔,当取此义。后来因对小雁塔,故名大雁塔。

  旧传唐代有进士“雁塔题名”盛举,其碑今皆无存。现在大雄殿迤南题名碑将近百座,都是明清两朝,新举人仿进士题名故事,刊名立石,也叫雁塔题名。相传,唐时在雁塔题名的同时,有曲江设宴,所谓“曲江流饮”,也是关中八景之一。今曲江早涸,寺前即曲江故址。有一小石桥,初名“遇仙桥”,后改称“慈航桥”。大雁塔春节庙会今犹按年举行。

  唐末五代战事频仍,殿宇多受摧残,至宋神宗熙宁中(1068—1077),富民康姓遗火,经宵不灭,损失最巨。宋明以来,京都均不在长安,所有唐代胜迹,亦就湮没。明天顺间(1457—1464),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间(1662—1908)先后曾重修,大都补缮旧塔破殿,保存古迹而已,所有唐代寺前流畅泛舟的曲江,早成陆地农田,雁塔周围的楼阁,早成瓦砾荆棘。当1931年朱子桥募款重修殿寮和雁塔并添建观堂一座,其时请太虚大师于开光时在寺讲弥勒上生经,并由太虚大师领导,在寺创设“慈恩宗学院”,由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学院以后移于兴教寺。宝生和尚经修殿宇,曾立有碑。今回忆唐时盛况,不胜感慨。

  三、慈恩寺的佛教活动

  慈恩寺作为皇家寺院,与唐代佛教关系密切。玄奘在贞观元年(627年),前往印度取经,贞观十九年(645)年带着657部梵文经典返回长安,受到太宗和高宗礼遇,被任命为慈恩寺上座,并主持寺务。史载玄奘升座时的迎送仪式由官方负责,仪式空前隆重。太宗敕令太常江夏王李道宗率领宫廷的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各率本县音乐,加上各寺的幡帐之类,力求壮观。……太子卫率尉迟绍宗、副率王文训率领东官兵充当杂役,太宗敕令御史大夫李乾□任大使,与武侯大将军共同维持秩序,太宗率皇太子和后宫嫔妃等在安福门城楼上手执香炉迎送。当经本、佛像送到慈恩寺门,赵国公长孙无忌、英国公李勋和中书令褚遂良手执香炉引入寺内,安置正殿,并在殿庭内演奏九部乐、破阵舞和百戏,场面极为壮观。

  为了表达对玄奘的尊重和对佛教的支持,唐太宗和高宗不仅多次驾幸慈恩寺,而且还分别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高宗还为其撰写御制碑文,在慈恩寺为皇太子李弘“设五千僧斋,人施布帛三段,敕遣朝臣行香”。之后,佛光王出生、满月、周岁等众多庆贺活动也都与慈恩寺有关。唐高宗以后,还有不少皇帝去过慈恩寺或在此举办过活动。例如,中宗景龙时“秋登慈恩寺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太和年间,唐文宗驾幸芙蓉园,路过慈恩寺。穆宗继位后,对慈恩寺进行大规模的装饰,并让吐蕃使者来观看。懿宗诞日时,在慈恩寺举行盛大的宴会。此外,唐朝政府还在政策上对慈恩寺大力扶持,慈恩寺“除口分地外,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即使是在唐武宗会昌灭佛期间,慈恩寺也未受到冲击。因此,该寺一直保持着显赫的地位。

  在玄奘等人的努力下,慈恩寺成为唐代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组织完善的译场。玄奘自永徽元年(650年)到慈恩寺后,便“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高宗为太子时,曾派人帮助法师译经。“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颓、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慈恩翻译堂中壁上,画着“古来传译缁素”的画像,曾在玄奘译场任“缀文”、“征义”的简州福聚寺的靖迈,将每位翻译家的事迹“撰成《图记》,题于壁上”。二十年间玄奘等人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其中41部是在慈恩寺翻译的。由于玄奘通晓梵文,又精通中文,翻译忠于原意,文笔流畅典雅。就其翻译的经文本身来讲,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其中大部分佛经后来在印度失传,中文译本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除译经外,玄奘还与他的弟子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该书记述了他亲自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都城、国家的情况,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慈恩寺还是唯识宗的发源地。玄奘除从事译著工作之外,还讲经收徒,传播佛学,与弟子窥基等人共同创立了唯识宗(又名“法相宗”或“慈恩宗”)。其重要理论有“三性说”、“五重观法”和“因明学说”。玄奘把传统的“唯识无境”明确表达为“无境有识”,更突出把“识”作为世界本体的意义。他还提出一些有异于当时的主张,给宗教实践带来新特点,视“理”为事的观点,对宋代理学家有明显的影响。而且,经玄奘和窥基的阐扬,中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因明(印度的形式逻辑学)的学者和注疏。

  唯识宗创立后,不仅吸引中国僧俗,还吸引了许多外国僧人的关注。新罗僧神防、圆测等人先后入唐,从玄奘一系受学唯识教义。神防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奉诏人弘福寺参与玄奘译场,任征义,此后长期随其译经受学,是玄奘重要的弟子。圆测受学后在西明寺传授唯识教义,他的唯识学形成玄奘门下又一系统。日本僧人道昭等人受学归国后,使唯识宗在日本得到弘扬。据199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唯识宗有4个宗派,10多万信徒。

  四、慈恩寺的文学活动

  慈恩寺不仅是佛教重地,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俱佳的名胜之地。由于慈恩寺春有杏花、牡丹花,夏有碧荷红莲,秋有柿叶、金菊,冬有修竹,寺附近还有美丽的曲江、芙蓉苑风景区,因此许多文人墨客游历于慈恩寺,吟诗作赋,交流情感,甚至寄住寺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作品。诗人韦应物在《慈恩精舍南池作》中描写道:“重门布绿荫,菡萏满广池。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白居易有“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刘得仁也有“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等诗句。

  与慈恩寺有关的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体裁是唐诗。慈恩寺成为著名景点后,凡来长安的诗人都要游寺登塔凭眺风光,并吟诗抒发情感,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张景源曾吟:“飞塔灵宵起,宸遨一届焉。金壶新泛菊,宝座即披莲。就日摇香辇,凭云出梵天。祥云与佳色,相伴杂庐烟。”杜甫吟到:“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更为著名,诗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弛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而另一位诗人卢宗回云:“东来晓日上翔鸾,西转苍龙拂露盘。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上朱阑。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暂辍去蓬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诗歌还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如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中写道:“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纱闭一灯烧。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李频《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云:“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杨巨源也有“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的诗句。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习佛悟禅、追求淡泊宁静的意境。寺内一些僧人也善诗文,高宗时有慈恩寺沙门《和御制游慈恩寺》诗一首:“皇风扇祗树,至德茂禅林。仙华曜日彩,神幡曳远阴。绮殿笼霞影,飞阁出云心。细草布慈泽,恩光重更深。”很多僧人与诗人经常互酬交往,如贾岛在《酬慈恩寺文郁上人》中云:“闻说又寻南岳去,无端诗思忽然生”。有些僧人还擅长传经讲道,更使往来的文人学士为之心服,如李洞曰:“贾生耽此寺,胜事人诗多。”

  除大量的唐诗外,还有一些跟慈恩寺有关的散文小说,此类作品多见于《太平广记》。其中一篇记述了一个善于面相的慈恩僧的故事:唐德宗时,王蒙与赵憬为布衣之旧,一日偶到慈恩寺,有位善占相的僧人告诉他“他年得当一年边上御史”,蒙听后大笑而归。翌日,赵举荐他为御史,后因裴延龄与赵憬布有隙,未成。赵死后数年,王蒙才被授御史。此外,传说慈恩寺还发生过一些趣事或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如《慈恩塔院女仙》说:太和二年的一个月夕,慈恩寺塔院忽然有一个美妇带着三四个奴婢,绕佛塔言笑,并题诗于北廊柱上,诗曰:“皇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赠远生。”题完后,美妇变成白鹤飞走,但书迹至今尚存。

  五、慈恩寺的艺术活动

  慈恩寺中保存过许多唐代的雕刻、书法、绘画作品,它们体现了辉煌的唐代艺术。其一,大雁塔的底层南门门楣,有唐代线雕画,两侧镶有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撰文,共781字)和《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撰文)两碑,东侧碑文从右向左读,西侧碑文自左向右读,别具一格。其书法融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为一体,疏瘦劲练,遒健雅丽,丰艳流畅,是褚遂良楷书的代表作,至今字迹清晰完好。其二,因玄奘请求,唐高宗特意撰写并亲书《慈恩寺碑》,刻石后送至慈恩寺。“帝善楷、隶、草、行,尤精飞白。其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四字,并穷神妙。观者日数千人”。碑的四周均有雕刻装饰,碑侧阴刻富于变化的蔓草花纹,碑额刻有盘曲有力的蟠螭,碑座的天人乐舞造型优美生动。其三,塔的底层西门门楣上雕有《释迦说法图》,两边坐着听讲的菩萨,其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及背后的景物都刻得清清楚楚。门框上的天王力士像,仅靠脸部轮廓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显得活生生的。此外,佛殿的柱、枋、斗拱、椽檐以及前面的台基、两侧的回廊,也都刻得精确而清晰,成为研究唐代建筑难得的图案。

  慈恩寺曾吸引众多的文人艺术家在寺内殿廊进行艺术创作。如郑虔利用寺院的柿叶进行书法、绘画创作,并在柿叶上题诗,唐玄宗称之为“郑虔三绝”。慈恩寺内还有不少壁画、壁刻,《历代名画记》多有记载。如尉迟乙僧曾在慈恩寺画大悲观音像,即千手千眼观音像,塔西还有他画的湿耳狮子,正在昂首仰望云中蟠龙,神态惟妙惟肖。唐代画家尹琳善画佛事、神鬼于寺壁,在慈恩寺留下多处壁画,如寺塔下南面师利普贤画得极妙。院内东廊从北第一房间南壁,有韦銮画的松树;中间及西廊有李果奴画的《行僧》。此外,王维、毕庶子、郑光文在慈恩寺东院各画一小壁,其鬼嗔神怒,云飞水动,各具千秋,时号“三绝”。盛唐时期,随佛教兴盛,寺院壁画也步人鼎盛时期。

  慈恩寺还有集会、斋会等活动,尤其是戏场格外引人。唐中叶后,“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唐宣宗时,万寿公主不顾驸马的弟弟——郑岂页病危,仍到慈恩寺去看戏,“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宣宗大怒,立召公主人宫。公主来后立于阶下,哭泣着向皇上道歉。从这则史料可知:慈恩寺建有戏场。唐代的戏场内演鱼龙、百戏、傀儡、俳优、歌舞、杂技等各种节目,常常吸引很多人,而且由于慈恩寺的威望而水平不低,连皇室成员都很痴迷。这些戏场既丰富了唐人的生活,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

  六、慈恩寺与唐人生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慈恩寺与唐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

  唐代289年间,数以万计的佛教徒曾在慈恩寺居住过。现实生活的失落感使很多人到宗教世界寻找心灵的寄托,观世音、弥勒佛等佛教救世主和“轮回说”、“善恶报应”等佛教理论为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礼佛成为皇室士庶共同的活动。《宋高僧传》中记载了众多高僧在慈恩寺的事迹,如高僧义忠在慈恩寺阐释教义,还著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等多部书。“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唐德宗十九年,僧寂默“往慈恩寺请行翻译事,乃将法师梵本,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又进《六尘献图》,帝悦,檀施极多。元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

  除吸引佛教徒以外,慈恩寺对上流社会、达官新贵的生活也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雁塔题名了。唐代科举考试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当时明经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则为百分之一二,考进士的艰难增添了考中者的喜悦心情。据《南部新书》说:“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后世慕效之,遂成故事。”《刘宾客嘉话录》则说:“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人以为故事。”管此举始于何人,自唐高宗神龙之后,雁塔题名成为惯例。考中进士的人集中到慈恩寺题名,先推选擅长书法的人把考中者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他日若有人做到卿相,还要将姓名改成朱笔书写。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同时及第有17人,他最年轻,所以得意吟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及第也曾题名于此。唐昭宗时进士徐夤《曲江呈诸同年》诗云:“金榜连名升碧落,紫花封敕出琼宫。……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这些诗句都说明当时人们对雁塔题名的重视。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成四韵》中云:“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诗中反映了作者的羡慕之情,从中得知塔院这间小屋也是唐人题名之处。后来的雁塔题名并不限于新考中的进士,题名也并非都在塔上。

  唐代雁塔题名的规模虽不大,但对追求名望的士大夫、文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种现象后人沿袭成风,诗人逸士亦皆效仿,至清代风气未改。现在,慈恩寺还保存了不少题名的碑石。

  当然,慈恩寺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关。如唐朝人悉爱牡丹,慈恩寺的牡丹以“早、奇、多”闻名,赏花者络绎不绝。每到花开时节,慈恩寺一带挤满了赏花的人群,所以,以牡丹为题的诗作也很多。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唐人爱花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唐权德舆则细致描述了慈恩寺的牡丹:“艳蕊仙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仗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开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唐裴贎曾题诗一首于佛殿东颊唇壁上,诗云:“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太和年间,文宗路过该寺见到这首诗,久久吟玩,并令宫嫔诵念。傍晚时,六宫已传遍。唐武宗会昌年间,有朝土数人观赏慈恩寺东廊院的牡丹,慨叹世上有浅白、深紫的牡丹,却从未见过深红色的牡丹。有位老僧听见后说:“怎么没有?只是你们未见而已。”经众人央求和保证保密,再经一夜等待,老僧才引他们入一小堂深院。院内有殷红牡丹一丛,婆娑数百朵,朝露犹存,众人纷纷感叹赞赏,直至日暮方才不舍而去。后来,有几个少年邀请老僧到曲江赏花,暗地里则派人进院掘花并装走。等老僧得知情况后,坐中少年才徐徐对老僧说:“想看你的名花,又怕事先告诉你不舍,留下黄金三十两,蜀茶二斤,做为补偿。”看来,唐朝人对牡丹有着特殊的嗜好,有时一掷重金也毫不吝惜。因此白居易慨叹:“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慈恩寺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而且是一座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唐代文化。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慈恩寺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但通过大雁塔和慈恩寺中保存的唐代文物,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联想到慈恩寺在唐代的盛况,可以更好地理解博大精深的唐文化。

  七、国际关系

  中国高僧留学印度,回国广译佛典贡献最大,在千余年前最为国际所推崇的有三巨人,即晋时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义净。法显游印往返十五年,所著有《海国志》亦名《游天竺记》;玄奖游印往返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义净游印往返二十五年,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求法》、《高僧传》。这几种名著早为欧西各国所翻译,且为世人所重视,而玄奘三藏尤为印度及各国所特别尊敬。奘师在印度学府那烂陀寺戒贤论师处学习经论五年以上,又遍游五印参访大德,将回国时,戒日王为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奘师依照因明三支即佛教逻辑立真唯译量悬于大门经十八日,印度大小乘师,无人能更易一字。因此在会万众,尊称奘师为“大乘天”。当时戒日王坚请奘师乘大象巡绕会场一周,以志光荣。奘师回国后,毕生精力贡献于翻译佛典,对于中印文化交流的成就可称第一。

  日本僧人道昭、智通、智达等先后来中国留学,亲受法相宗于玄奘,于高宗调露元年(679)回国宏扬此宗。其后日僧元访游学于玄奘的法孙智周。现据最近1955年闩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法相宗现有四个宗派,有86个寺院,有一个学院,信徒有12万多人。故知日本相宗,亦是玄奘的余光。欧阳大德曾为奘师作赞有云:“悠悠南行,五十三德,孑影西征,百二八国,弘始前骖(指法显),开历后翼(指义净),竺梵支文,斯轨斯式……”,观此可知奘师的伟大。最近中国佛教代表团达赖、班禅两大师访印,以玄奘顶骨舍利礼赠印度,由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受礼大会,同时参礼奘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故址,中国代表还赠予30万元,以作协助在那烂陀寺故址建设玄奘纪念馆的经费,这更可加强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将来印度那烂陀寺纪念馆与中国慈恩寺纪念馆两地遥相辉映,有如恒河与黄河万古长流。

  八、现状

  解放后不久,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佛教胜迹,于1963年以来,两次重修大雁塔,改进塔内盘梯,扩建塔下四周,全部地平用大砖砌起,塔内油漆一新,庄严整洁,为从前所未有,并将殿宇一致修葺。兹将寺内现状列举如下:

  1.寺址:寺周围墙略成方形,北部与太平堡相连,中隔短墙,现已开通。相传此堡亦是寺中旧址,清同治兵乱后,殿宇全毁,乡人逃归,自由在该处造房,因已太平,故名太平堡。当日建塔既称“改就西院”,今塔在大院后,可知今日全寺当系当时西院地区。计寺内现共占地30余亩,围墙东西约50丈,南北亦约50丈,除殿宇塔碑等所占外,宇内可种植的地约有十余亩。

  2.殿宇:山门三间南向,中间横额石刻“大慈思寺”四字,门内金罡殿三间,现无像,中间改为门道,左右两间,各置一室;向内有钟鼓楼各一间,东西相对,中有弥勒殿三间,现无像,为文化馆展览室,室北东观音殿三间无像,现文化馆设为玄奘纪念室,西地藏殿三间无像,现文化馆设为陈列室。室北碑石丛立,皆明清举人题名和重修寺宇的碑碣。再北为一大院落,大雄殿五间,殿东边寮房六间,现为文化馆宿舍;寺厨房五间,饭堂三间,殿西边,禅堂五间,现为文化馆阅览室;客堂四间,上为方丈室五间,后知客室三间,又一小院北三间、西两间,现为文化馆宿舍和办公室。另外寺内有磨房三间,柴房三间,库房一间,雁塔茶社四间,厕所二处,各二间,共计殿宇房屋七十间。

  3.经像:寺塔中下层有石佛像在玻璃龛内,最上层有一立佛石像,无藏经,大殿有三佛像及十八罗汉像,各殿所供佛菩萨像与他寺略同,大殿前东西厢房陈列玄奘三藏有关各图像及纪念品,法器钟板等略具。

  4.雁塔:重修后,益显巍峨宏壮,塔内盘梯宽平易登。塔的第一层高一丈二尺,二层三丈二尺,三层三丈四尺,四层二丈四尺,五层二丈一尺,六层二丈,七层一丈六尺,最近实测由地平至塔顶共高六十四公尺即十九丈余。塔的全部建筑工程,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千余年来略无倾斜,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艺术创作,值得后人尊敬。塔下四面均有弓形洞门,门桄用青石镶成,缕刻阴菩萨像及蔓草花纹,皆优美精妙,尤以西门听刻佛说法图像,为全国艺术界所一致赞扬。

  5.碑碣:塔下南门东西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三藏圣教序记碑”二座,皆唐代故物,均褚遂良所书,褚书拓片为全国所欣赏。殿前有“重修慈恩寺碑”五座。东边有本寺和尚小塔六座,就中多系曹洞宗派,大雄殿迤南题名碑近百座,明末时五六座,余均清代乡试题名碑,客厅前有功行碑一座。

  6.僧众组织:现有僧八人,仍照佛教优良传统有主持、当家、知客等职名和职务。主持宽宗,现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主办的佛学院进修,由通玄代理。

  7.生活情况:寺中僧众去年已与卧龙、兴善、木塔寺共四寺,各以寺有田产合组高级农业合作社,一年以来生活较前已有改善。

  8.重修纪略: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大力修缮,寺内各房均已重修。寺内设有人民文化馆并陈列六朝造像及碑碣等文物,凡由寺址所发现的古物,一一陈列,另有玄奘三藏纪念陈列室,均用以供给游人观览。

  最后再述两偈以作总结:

  中国慈恩寺,印度那烂陀,

  钟声遥相应,文化早融和。

  唐僧取经事,佳话遍娑婆。

  悠悠千余载,异地用讴歌。

  附:庄严寺——木塔寺

  一、位置沿革

  大庄严寺,一名木塔寺,在西安市西南方,距离市区约十华里,在甘家寨以南、木塔寨以北,占地面积围墙以内约五十亩。隋唐时在京城的西南隅“永阳坊”,创建于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隋初置宇文氏别馆于此,隋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寿”。宇文恺以来,城的西面有昆明池,地势微下,因奏请在寺内建木塔浮图一座,崇高320尺,周围120步,大业七年(611年)始完成。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称为“庄严寺”。但是,当时地方人民因为建有崇高的木塔,就称为“木塔寺”,连寺所在以南的地名,也随着称为木塔寨。

  这寺在隋唐两代,都很兴盛。《长安志说》:“天下迦蓝之盛,莫与为比”。《陕西通志》载:殷令名题额,南门外壁,白蕃神尹琳画,中门东西壁卢棱迦画;两壁甚大。佛内藏有佛牙,象国沙门法献,从乌踵国取以归,豫章王日束自扬州持入京,文帝令置此寺。玄奘法师曾小住过庄严寺。现寺内古大雄殿地址前,倒栽槐二株,相传为玄奘法师手植。

  二、古迹文物

  佛殿僧寮,现有窑洞三面,前面有东西厦房各三间,正洞中供有西方三圣像三尊,高约七尺。碑记文物现存有清代重修碑大小七块:清康熙三十八年七月重建庄严玄寺田免役记;清康熙三十八年九月魏公功德碑;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木塔寺后阁碑记;清康熙五十五年,重兴庄严寺碑记;清康熙岁次已酉三月重修庄严寺碑记;清嘉庆十三年重修庄严寺后阁记;清光绪十八年常住清规碑(此碑嵌在窑洞墙上)。

  三、现在状况

  千余年来,劫尘浩荡,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尤其是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干戈扰攘,焚毁破坏。今日寺内,除残存的佛阁痕迹外,木塔早已颓废,全部殿宇建筑、昔日富丽辉煌俱已化为瓦砾,原有三个窑洞,仅系古代遗物,现在旧法堂原址上由西安市建设局苗圃新建安架房五间,向东建新房三间,再向东边,义新建高楼五间,火房一间。目前僧众组织,有主持常清和尚,监院愿西等,常住三人,俱已参加佛教农业生产合作社,生活均相对提高。

  “编者按”康寄遥是陕西著名居士,在陕西省佛教界有着深远影响,此稿是其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著“三亲”史料,其文中未涉及的部分也未加增补,以保持原作风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