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月波常顺

  华严寺,唐长安八大寺之一,华严宗祖庭,位于长安少陵原畔申店乡四府村,觅少陵原依次有兴国寺、兴教寺,其西北少陵原有牛头寺。华严寺西南是秀丽富饶的樊川,与少陵原相隔樊川对峙相望的有神禾原,神禾原畔与兴教、兴国、华严、牛头相对峙的有观音、洪福、禅经、法幢四寺,此八寺称为唐樊川八大寺。

  今华严寺内存二塔,一大一小,大者为杜顺塔,小者为澄观塔,即世人称作华严五祖的初祖与四祖。华严五祖依次是法顺(557—640)、智俨(602—668)、法藏(643—712)、澄观(738—839)、宗密(780—841),因初祖与四祖灵骨塔均在华严寺,故人们崇华严寺为华严宗祖庭。法顺,隋唐时期僧人,因俗姓杜,人们亦称其为杜顺和尚。他家住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18岁时出家,拜因圣寺僧人道珍为师,深研华严经,后在终南山佛寺开讲华严经,影响很大。唐太宗闻知后曾数次召杜顺和尚入皇宫讲解华严经,深得太宗皇帝赏识、崇敬,赐号“帝心”。他著有《华严五教止观》《观严法界观门》等,因他在其著作中第一次将“华严”放在“一乘圆教”的重要地位,为华严宗的创始奠定了基础。以后的智俨、法藏、澄观、宗密,都是学识过人,见解非凡,著作颇多,在创立、发展华严宗经论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华严宗创立后,不断有国外僧人来华拜师学法,学成后传出国外。这里有僧道裢传人日本,新罗僧义相传人高丽,至今日本、高丽的华严宗还流传于世,故他们尊华严寺为华严宗的祖庭。近年来,为了保护杜顺塔与澄观塔免遭滑坡之危,日本国东大寺捐赠13.3万元人民币用于寺院维修。

  古时,华严寺附近的生态与现在只有干巴巴一道褐色的少陵原是不同的。那时,距华严寺最近的村庄叫朱博庄,关于这点《陕西通志》有准确的记载:“朱坡,去村祠三里朱博丞相故里也,在华严寺北,倚少陵原,下瞰樊川。”到了唐代朱博庄称做朱坡。唐代诗人杜牧曾从瓜州村老宅迁居朱坡。我们从他的许多诗中都可找到昔日华严寺周围的一些境况。试看杜牧在《朱坡》一诗中所画的一幅秋景图吧,“倚川红叶岭,连寺绿杨堤,遍野翘霜鹤,澄潭舞锦鸡,惊涛堆万岫,舸急转千溪,眉点萱芽嫩、风条柳幄迷……”在其西北毗连的有周回七里的皇陂,罗隐在其《皇陂》诗中曰:“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北聊登临,垂柳风清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而沿少陵原崖坡一带,杜牧在其《朱坡绝句三首》其二中云:“烟深苍巷唱樵儿,花落寒轻倦客归。藤岸竹州相掩映,满地春雨辟鸟鹈飞。”到了宋代,华严寺周围环境也还十分清幽避静,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记述了这儿的景致:“下阁,至澄襟院(杜顺塔东)院引北岩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莹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在澄襟院以东元医所居处所“泉声冷冷,竹荫相接,圃中植花,洞穴岩间架阁,地上茂林修竹,与之隐映,真有幽胜之趣。”到了明时,这儿已难与昔日相比,明赵岖函在其游记《游城南》中曰:“上华严寺,丹碧凋残,《记》谓有澄襟院,有东阁,有元医之居,引水架阁,颇极幽胜,今独断崖败壁而已……”引文中的《记》指宋张礼《游城南记》。据赵岖函文中记,昔时华严寺有五座塔,这时只有两塔了,这两座塔就是现在的杜顺塔与澄观塔,且都是经过重修的,当时杜顺塔“下有杜顺禅师,而杜顺和尚碑,不知何故已流落于长安开佛寺中了。”赵岖函看到的杜顺塔重修过,很可能,是元至正年间那次修葺。至清乾隆年间,塔后土崖崩塌,殿宇窑洞全部被毁,仅存两塔于崖上。这样荒凉的景况一直延续到民国18年(1929)朱子桥来陕赈灾时,才同康寄遥等居土修葺了两塔,并建起三间简易佛殿,至“文化大革命”,又被拆毁。

  1986年,清凉国师塔面川的西南崖塄倾斜情况十分危急,在上报政府文管部门同意后,由政府拨款对清凉国师塔抢救拆迁重建,从原地向后移址10米多。在拆迁过程中,发现塔中藏有鎏金铜佛像一尊,工艺极其精美,石函一个,中放经卷,因年代久远已毁,玉瓶一个,瓶内藏有舍利。这些珍贵文物已由文管部门珍藏。

  最近一个时期笔者曾看到一些写华严寺的文章,称华严寺是窑洞佛寺,一直未有殿宇,笔者以为这是不足信的。不错,华严寺因背靠少陵原有掘挖窑洞之便,且现在仍有窑洞,但绝不能因寺有窑洞就认为其为窑洞佛寺。关于华严寺,虽然资料比较短缺,但我们从唐代至今的一些诗中,完全可以看出对于当时寺院殿宇的描写,如唐代诗人孟郊的《登华严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中曰:“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明赵岖函在游赏了华严寺之后写诗曰:“……法堂东阁半沉寂,读罢残碑坐日斜。”宋代名相寇准的《游华严寺诗》曰:“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从中都可看出华严寺的殿宇情况。

  边走边想着这座著名古刹的沧桑历史,不知不觉已来到少陵原坡下。我从长安师范操场围墙与长师附小院墙中的夹道走去,沿推土机推成的宽宽的土路蜿蜒而上,至塔北,面西南有几孔窑洞,寺西北的窑洞前面挂一红布横幅,上写:“恢复华严,振兴宗风”。由于逢会,居士阿婆甚多,进进出出,煞是热闹。我以前曾去过该寺,住持明圆法师一见我,十分客气地将我让进窑洞里边,向我介绍华严寺兴建情况,及未来兴修大雄宝殿及新建华严寺的设计图纸。华严寺于1997年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寺院共占地面积23.94亩,住僧5人,有房5间,其中3间为佛殿,两间为灶房,位于二塔西北。由于这儿地势高,眼下井水不够吃。1992年日本国东大寺捐资13.3万元人民币用以支持修葺华严寺。这项工程主要包括踏步道路和护坡,共铺设踏步道路108米,砌垒护坡142平方米。……在百忙中,寺院住持陪我去南边5间佛殿参观,后又拜谒了杜顺塔与澄观塔。两塔东边至崖,推土机已推平,目前空荡荡的。住持向我说,春节那几天落了一场小雪,他未在,回来后发现杜顺塔基有被掘挖的土坑,但盗窃文物未遂。

  离开华严寺时,住持向我述说了他们下一步重建、扩建华严寺的计划,他说寺院拟在原寺院基础上,依据原有建筑和该寺高低错落有致的地形,仿唐代建筑风格新建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东阁法堂、天王殿等,同时兼顾围墙、护坡、道路、停车场、僧房,总体布局力求达到雄伟、庄严、古朴的效果。

  咏华严寺诗选

  登华严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唐·盂郊

  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

  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

  前山胎元气,灵异生不穷。

  势吞万象高,秀奇五岳雄。

  一望俗虑醒,再登仙愿崇。

  青莲三居士,昼景真尝同。

  朱坡

  唐·林宽

  朱坡坡上望,不似在秦京。

  渐觉溪山秀,更高鱼鸟情。

  夜吟禅子室,晓囗猎人铛。

  恃此偷佳赏,九衢蜩未鸣。

  朱坡绝句三首

  唐·杜牧

  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抬换鱼书。

  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余。

  烟深苔苍唱樵儿,花落寒轻倦客归。

  藤岸竹洲相掩映,满地春雨辟鸟弟鸟飞。

  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

  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华严寺望樊川

  唐·僧子兰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

  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春。

  归山归末得,生计欲何从。

  游华严寺诗

  宋·寇准

  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

  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

  华严寺

  明·赵岖函

  杜曲原上草树遮,华严寺傍山水涯。

  浴凫飞鹭水田回,过雨流云山色赊。

  老僧施食去扃户,童子乞火来烹茶。

  法堂东阁半沉寂,读罢残碑坐日斜。

  宿华严寺与友人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岩蛲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壁孤。

  疏磐悲音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华严宗教理

  华严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和“十相圆融”。宇宙万法中的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一样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一、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二、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是真如;三、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所以能够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既而重重无尽。

  六相:一、总相,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事物的全体;二、别相,指各种成分各有差别,是事物的部分;三、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个总体,指事物的同一性;四、异相,指各个部分虽然互缘而生,仍然各别有异,指事物的差别性;五、成相,指由各缘起法得以有事物的生成;六、坏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而使事物破坏。

  十玄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在互相依存中成一缘起;二、因陀罗网境界门,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而重叠无尽;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说一法即一切法,在或隐或显中俱时成就;四、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在极微细中也能含容一切法;五、十世隔法异成门,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中,前後久暂而不相隔历;六、诸藏纯杂具德门,指六度万行,在或纯或杂中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七、一多兼容不同门,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相互容摄无碍;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在相即自在中一即一切,重重无尽;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所有尘法之间事事无碍,随一事理中能够显出法相和实相来。

  判教

  华严宗对释迦如来所说的一代教法,分判为“五教十宗”。

  五教:一、小乘教,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和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四分律》等;二、大乘始教,为开始由小乘转入大乘所说的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经》和《中论》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和《唯识论》等:三、终教,为大乘终极的教门。指说真如缘起及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四、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不依言辞和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五、圆教,为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

  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主张人我和法我俱为实有。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声闻乘中犊子部和法上部等所立的宗义;二、法有我无宗,主张五蕴诸法三世实有,但人我非有。指声闻乘中说一切有部等所立的宗义;三、法无去来宗,主张诸法现在有实体,过去与未来没有实体。指声闻乘中大众部等所立的宗义;四、现通假实宗,主张诸法过去和未来没有实体,现在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和十八界则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假部及《成实论》和经部所立的宗义;五、俗妄真实宗,认为出世法真实,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出世部等所立的宗义;六、诸法但名宗,主张一切法只有假名而没有实体。指声闻乘中一说部等所立的宗义;七、一切皆空宗,主张一切法皆虚幻不实。指《般若经》等,相当于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八、真德不空宗,主张一切法都是真如显现,含有实德,所以真体不空。指《楞伽经》等,相当于大乘终教;九、相想俱绝宗,认为真理是绝言所显,只有顿悟认识。指《维摩经》等,相当于大乘顿教;十、圆明俱德宗,认为一切法本来功德圆满,彼此圆融无碍。指《华严经》,相当于一乘圆教。观法和阶位华严宗的观法以“法界观”为主,修行的阶位有两门。

  三重法界观:一、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是空;二、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事法与真如理性,互相交融;三、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切事,都是遍摄无碍。

  华严宗堂:初祖杜顺大师、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大师、四祖澄观大师、五祖宗密大师两门阶位:一、次第行布,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的次第,由浅至深,阶位分明;二、圆融相摄,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华严祖庭道场僧众教育模式

  僧众教育是关系到寺院存亡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力挽狂澜、续佛慧命、连接着佛教今后命运的关键问题。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兴盛,促进了历史文明的进程,提高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同时,为社会和谐、人类安宁、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佛教思想,已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灵当中,作为生活的指南,照破一代代中华儿女内心的烦恼暗地,带来希望、带来追求、带来欢乐!

  学佛的目的为了了脱生死烦恼的系缚,走向解脱自在的彼岸,再以自己的成就,引导尚在烦恼痛苦中不断轮回的苦恼众生也走向解脱,这就是佛教“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了。实现这个精神愿望的前提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佛陀的教导,顺着佛陀曾经走过的解脱之道,以“八正道”规范个人的行为,不断地“止恶修善”,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以戒、定、慧“三学”断除与生俱来的贪、嗔、痴“三毒”,以切实的行愿达到“福慧”双足、功圆果满的究竟解脱。

  从凡夫到圣人,从现实到理想,里面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因人而异,各有判别。华严祖庭道场教育僧众的模式是:

  第一,要明确发心、明了意义。出家是小离世间尘缘的干扰,达到清净无染的解脱。出家要出生死的家、要出六道轮回的家。作为个人来说,要明白选择的目的、要明了选择的意义,不能盲目所为;作为成就他人所愿的师父,必须要考察他的发心和品行,依照祖规和丛林制度来成就他的心愿。

  第二,要正确引导、培养道心。成就人们出家,并不是让他剃发染衣就行了。当一个人踏进寺门开始,作为亲教师的师父来说,必须要尽到该尽的责任,严格教育,循循善诱,完成发心、剃度、受戒、成就道业的各阶段;作为发心者来说,必须要遵守佛制和寺院各项规章制度,用以清净三业,培善菩提道心,增长善根。

  第三,要重视基础、健全僧格。基础是成就一切的根本,没有基础何谈成就。在初出家阶段,好多人都找不道修行的门路,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在洒水扫地、劈材做饭中历练心志、培善福报;在诵经礼佛、学戒禅坐中,安定身心、开启心智;在侍师左右、为大众服务中端正威仪、熟知礼仪;在随众熏修、功课斋供中奠定道业根基。如此,才能健全僧格,才不会在纷呈多变的尘世中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丢失本分。

  第四,要诱发愿心、誓做师表。佛陀为了解救苦难中的众生,舍弃王位,出家成佛,成为人天师表,我们出家,目的依然。那么我们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愿,在愿力的推动下改恶成善,随缘度化。这一切需要我们切实地行愿,在切实行愿中成为人天师表;如果没有切实行愿,就会空谈秘密真诠,为人所斥。

  第五,要学院教育、系统学习。从目前的僧众教育来看,多是偏重学院教育,让徒众到各地佛学院进行知识教育。这固然很好,让更多的僧众受到社会文化和佛教理论的教育,但由于各地佛教院校办学方法、体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培养出一大批知识性、年轻化的僧材的同时,让一大部分受过学院教育的僧材迷失自己,向社会方面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僧人在出家不久、道心不固、免疫力不强的情况下进入佛学院,重视理论知识的当下忽略了基础教育;另外由于学院在管理上以成绩为主,轻视了品德教育;还有部分学僧由于知见、发心方面的偏失,出现空谈经教、不重实修、妄自尊大的可怕现象。这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六,要任人唯贤、表率力行。在寺院教育或者是在学院教育方面,执事班子和师资力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身先力行、作好表率作用的情况下,僧众和学僧会见贤思齐,以为模范。假如执事班子和师资力量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可能在“裙带关系”的庇护下,容易滥竽充数,在他们无法掌握自己三业的情况下背道而驰,会出现前者充数后者步尘的可怕现象。因此看来,如果要作好僧众和学僧教育,必须要有正信正知的执事班子,也要有德才兼备、品学具优的师资力量。

  第七,要重视文化教育、掌握弘法技能。现今社会,文明昌盛、科技发达,一切向多元化发展。做为步入二十世纪的僧人,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广学多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引用现今发达的科技产品和快捷的弘法渠道,满足人间对佛法的需求。不然,势必产生隔阂,落人之后,佛法就不能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没法去除人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失去固有的价值。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