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0章 观音(2)

  我国民间还有将地藏王的生日定在七月晦日(即月末最后一天,三十日)的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所以又称做“地藏节”、“地藏会”。此为苏州一带之俗,“晦日为地藏王生日,骈集于开元寺之殿,酬愿烧香。妇女有脱裙之俗,裙以红纸为之,谓曾生产一次者,脱裙一次,则他生可免产厄。点肉身灯,为报娘恩。以纸锭筦纳寺库,为他生资,谓之寄库。昏时,比户点烛庭阶,谓之地藏灯”(见清顾禄《清嘉录》卷七《地藏王生日》)。文中提到的“点肉身灯”,又叫“祭肉香”、“烧肉香”,是向地藏许愿,舍身赎罪者(俗称为“舍身人”)上身裸露,两臂撑开,陷钩于肩,下悬香炉或点燃的油灯,称“肉身灯”或“祭肉香”,以铁针贯于手臂,下系香灯者,则称“烧肉身”。这是民间迷信者以此为虔诚,向神还愿,祈求赎罪。认为这样可以消除前缘,来媚神邀福。

  北方的地藏节与此不同,如北京“都门寺庙,礼忏诵经,亦扎糊纸船,中设地藏王佛像及十殿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焰口焚化。街巷遍燃香火莲灯于路旁,光明如画”(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地藏会》)。

  但全国最大的地藏节,还是九华山。九华山的地藏节,俗称“朝九华”,即朝拜九华山。如今,“朝九华”之俗仍然流行,但“点肉身灯”、“烧肉香”却没有了。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称为“四大金刚”,他们是佛国中名气最大的神将,也是欲界的最高神。

  佛教吸取了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提出了“三界”之说。所谓“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凡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以后,才能超脱三界之外,升入不生不灭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界中,欲界是最低的一界,人类社会就居住在这一界;地狱、饿鬼、畜生也在此界,诸天神也在此界。不过,天神是在欲界的天上,这一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天叫“四天王天”,他们离人最近,也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地方。

  据佛经说“四天王山”就是著名的须弥山,四天王就住在须弥山的山腰上,那里还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峰,称做须弥四宝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务是各守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中国在此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故而,四大天王又被称做“护世四天王”。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四大天王手下还各有八位大将,帮助天王管理所属各处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在众大将中,居于首位的是韦驮,他是专门保护出家人的,因此,备受僧尼们的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称及形象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叫金罗吒,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金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持国”。“持国”的意思是以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居住在须弥山的黄金埵,主乐神,故而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身着青色甲胄,手握宝剑。“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增长”。“增长”的意思是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住在须弥山的琉璃埵,手杖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着红色甲胄,手中绕一蛇(或说绕一龙)。“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广目。“广目”的意思是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保护人民。他住在须弥山的白云埵,为群龙领袖,故而手绕一龙,(有的亦作赤索),看到人有不信佛教者,即用索促来,使其皈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住在须弥山的水晶埵,手持宝伞,用以制伏魔众,保护人民财富。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原是古印度教中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财天神,在印度古神话中,他既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故而,在四大天王中,他的信徒最多。敦煌壁画中,画有毗沙门天王在渡海布道之际将金钱财宝从空撒下的画面。

  毗沙门天王的极显时期是我国唐代。传说,天宝元年(742),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有表请兵援助,但因安西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救兵很难赶到。唐明皇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在城北门楼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了敌军弓弦,三五百神兵尽着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番兵大惧,望风而逃。唐玄宗闻奏后大悦,敕令诸道节度,于所在州府之城西北隅置天王形象,部从供养。佛寺亦敕别院安置。

  毗沙门天王在唐代轰动一时是不空和尚大力宣扬的结果。不空所译《毗沙门仪轨》的尾题上载有上面的传说,此事不可能为真,但唐玄宗宁肯信其有也不去否认,并以此来标榜自己得到了天王的相助。遂即下令“诸道州府城西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佛寺亦敕在别院安置。在这以后,毗沙门天王又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在城楼、军营都建有天王庙、天王堂,甚至在军旗上也画上天王像。以致当时世俗间的文身也常被刺刻上天王像,认为这样会得到“神力”。这一俗信是有其来历的,唐宪宗元和年间,成都有一个出了名的地痞,叫赵高,他最爱打架斗殴,为非作歹。犯事后被捕捉归案,狱卒们欲杖其背,但是他满背刺有天王像,狱吏一见,便不敢动手了,遂将他放出狱笼。赵高凭着一身天王像,放出归家后,更是横行乡里,成为当时的一大祸害。可也有人偏不信这个邪,节度使李夷简听说此事后大怒,派人把赵高抓来厅前,命差人手持三寸粗的大棒,一顿臭打之后,赵高被打了个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死了。

  毗沙门天王在宋代达到极显程度,天王庙在诸军寨中皆有。毗沙门天王信仰到了元明时期渐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化的托塔李天王了。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四大天王被彻底汉化了。书中说:四大天王原本是商朝佳梦关的魔家四将,他们奉命抵抗周武王大军,因助纣为虐,最终送了性命,后来被姜子牙奉命封神时,封他们为四大天王,守护佛地。

  那位拿琵琶的叫魔礼海,只要拨动琴弦,就能使周军横尸遍野。拿宝剑的叫魔礼青,“人逢此刃,四肢成为齑粉”。拿锦囊的叫魔礼寿,囊中藏有花狐貂,花狐貂两肋生翅,一旦放出,能“食尽世人”。拿宝幡的叫魔礼红,手中之幡名“混元伞”,此伞撑开,“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在《西游记》中,四大天王是被玉皇大帝派去镇守南天门的。如来佛居住的灵山圣境,雷音寺宝刹前,另有四大金刚把守。

  四大天王在中国寺庙里不仅形象被彻底汉化了,就连打扮也成了中国古代武士的样子,而且将四位天王赋予了中国式的寓意,《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奉了元始天尊之命,敕封魔家四兄弟道:“今特敕封尔为四大天王之职,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职,永修厥职,毋忝新纶。

  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

  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管混元珍珠伞,职雨。

  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其中广目天王与持国天王两位的法宝与通行说法正好相反。

  清翟灏在《通俗篇》中说: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又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横眉怒目,凶猛威武的佛教护法天神被中国老百姓们赋予了十分美好的理想寄托,表现了我国民族传统心理。

  只要有寺庙就有四大天王像。他们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中央是弥勒佛,四大天王分列两边。

  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是佛教的护法神,也是寺院的“门神爷”。他们二位是怎么成为佛教门神的?有如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们手中的金刚杵是古印度最坚固的兵器,他们二位是警卫佛的夜叉神,所以,又将他们称做“执金刚”。传说,佛(释迦牟尼)常有手执金刚的五百个随从侍卫跟在身边,其中最重要的侍卫叫“密迹金刚”,是五百名侍卫的队长。

  密迹金刚原是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教后,要经常亲近佛,愿做一名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这也就是他的名讳“密迹”的来历。于是,这位队长就担当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门的重任。最初的金刚力士也就只他一位。这样,很不合乎中国传统的“对称”和“成双”的习俗。于是,人们又增加了一位,使他们一左一右,对称地站立于山门殿的两侧。

  另一种说法是,据《正法念经》中讲,昔有国王夫人生了一千儿子,都成了佛,如释迦、青叶髻、楼至德等。国王的第二夫人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愿为王,请千兄“转法轮”,次子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卫一千个哥哥传教布法。因此寺门塑其像。又宋代陆游《入蜀记》说:二金刚就是千佛中最末尾的小哥儿俩,青叶髻如来和楼至德如来。

  哼哈二将的这些名讳与来历,我国民间对此知者甚少,在习惯上常称他俩是“哼哈二将”。这一叫法是源自《封神演义》。书中说,哼哈二将一个名叫郑伦,一个名叫陈奇。“哼将”郑伦本是商纣王的督粮上将,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度厄真人传他窍中二气,碰到敌人时,只要将鼻子一哼,其响如洪钟,同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周朝伐纣时,郑伦每与人战,常以哼鼻这一招取胜。后来郑伦被周将邓九公擒获,投降了周武王,又当上了周朝的督粮官,仍以哼鼻取胜。后与商朝大将金大升战,金大升本是一个牛怪,肚中炼成一块碗大牛黄,喷出如雷,一下将郑伦打下,挥刀斩为两段。

  “哈将”陈奇也是商纣王的督粮宫,受异人秘术,腹中养成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见者魂魄自散。后来哈将陈奇与降周的哼将郑伦接战,一位鼻中喷出两道白光,一位口中迸出一道黄气,一哼一哈,彼此相拒,不分胜负,真个是:二将相逢各有术,哼哈二将显神通。后来,陈奇被哪吒伤了臂膀,又被黄飞虎一枪刺死。周灭商后,姜子牙归国封神,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仪,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一些寺庙据此塑哼哈二将神像于山门。其实,佛教经典中是根本没有“哼哈二将”这一神名的,只有“密迹金刚力士”之称。密迹金刚力士简称为金刚,本是金刚之体,是金刚的修行果位。金刚本指金中最刚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力量。据《金光明经文句》云:金刚力士本一人,今设二像,是为应付不测。古时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的金刚力士雕像都是一尊,只有河北安阳宝山在隋代所开的大住圣窟入口处两壁刻有二金刚像,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门像。从明代开始,佛寺在山之内设有金刚殿,专塑二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后来即塑于庙门内,不再另设殿宇。

  哼哈二力士的形象,躯体雄伟,面作愤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露,手执金刚杵,一鼓鼻,一张口,露牙睁目,凶猛可畏。

  有些地方还将哼哈二将作为门神,过年时,一左一右贴在大门上,至今还有这种门画上市,而且很受民间欢迎。

  哼哈二将的职责是把守山门,阻止那些违规的和尚进山。比如,过去在佛寺的山门前大多立一块石碑,上刻“不许荤酒入山门”七个大字,有些爱酒的和尚故意将句子念作“不许荤,酒入山门”,哼哈二将也治不了这些开酒戒的和尚。于是,后来的碑又改刻为“荤酒不许入山门”了。这种戒碑也早已不见立了。

  幽冥世界

  黄河流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一追溯起这一发祥之源时,又都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有关。一般认为,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生息、养育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经过历代战争以后,华夏部落最后占据了统治地位,东夷部落被华夏部落融合,苗蛮部落被迫向西南方向迁去,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后才定居下来。

  在整个华夏集团中,又分为黄帝和炎帝两个支族,黄帝居北,炎帝居南。

  根据徐旭先生的研究表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都是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迁徙到内地来的。黄帝氏族的东迁路线大约偏北一些,顺洛(应为渭)水南下,来到大荔、朝邑一带后,东渡黄河,再沿着中条山及太行山的边缘逐渐向东北方向走去。炎帝氏族的东迁路线要偏南一些,大约顺渭水东下,再顺黄河南岸向东走去。

  地处西北的昆仑山,是一个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地方。可是在最初却被视为幽冥世界。王逸在注释《楚辞·天问》中的“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时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这里的“西北无日之国”,就是冥界幽都——西昆仑。

  将西北之昆仑山认做幽冥世界的理由有如下四点。

  一、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一直被视为“天堂与地狱之山”。《博物志》云:“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大牙相奉。”

  二、“昆仑”有黑的语义包含在其中。如,将南海的黑种人叫做“昆仑”。

  三、《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鬼”和跟鬼有关的神灵怪物,大都集中在昆仑山及其附近的地区。例如:《山海经·西次三经》中云:“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魄……北望诸区比,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四、最早以文字记载昆仑的有《大荒西经》,其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也。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又有《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又有《西次三经》曰:“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说“禹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流圃,疏圃之地,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源泉。”这里的“黄水”就是后人所说的“黄泉”。“黄水三回复其源泉”即源之尽头乃源之渊泉,就是黄泉了。另在《大荒西经》中所载的“弱水”和《海内西经》中所载之“九井”,也应是指“黄泉”之意。

  根据以上史料所载,昆仑山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既是华夏民族的孕育之地,也是“百神之所在”。《海内西经》中又说昆仑是人们死后的魂归之地。《礼记·檀弓下》中云:“(人死后)葬于北首,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礼记·礼运》中亦云:“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所谓“北首”,即头朝北面的昆仑之山。

  陕北民俗信仰中的地狱观应当说是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极大影响后形成的,尽管人们很少知道这些典籍所记载的文化渊源,但老百姓们总将人死后称做“一命归西”。这里的“一命归西”不同于佛教所说的“命归西天”、“归西”,即回到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昆仑山,“命归西天”中的“西天”是说人在世时做了善事,死后可以去西天成佛,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是民族的本源地,一个是虚构的佛国世界。它们收留的人魂也是不一样的,凡是华夏民族的后裔,死了以后,魂魄都要回到他的祖籍昆仑山去,而西天则不同,它只接纳生前做了善事而成佛的人。它的方位也不同,“一命归西”没有说就是去西天,而是说去了“西方”,昆仑在西方,指的就是此地,它是在地上的“西”,“西天”则指西方的天,是天上世界。

  在《大荒西经》中将王母说成是在昆仑山专司冥界的一位怪神,说她居住在“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的地方,她是这里的主人。所谓“弱水”,郭璞注曰:“其水不胜鸿毛”。在《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引《舆地图》中云:“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这样一条连鸿毛都浮不起来的河水,人又不可能去乘龙飞越,怎么“奈何”得了,这大概就是后人所谓的“奈河”了,也就是地狱中的“奈何桥”的来历。王母是这里的首领,不能不说她就是那一时期的地狱之主。

  从以上资料来看,最早的幽冥世界是在昆仑山,是在地上的冥界。

  冥界从山上转入地下是始于战国时期,据《左传·隐公八年》中所载:郑庄公置姜氏于地宫,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后来,郑庄公为了母子相见,听了颍考叔的话,“阙地及泉,遂而相见。”这一故事就是以“黄泉”为死地的。因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路上,他们母子是再也不相见了。所以,颍考叔以掘地及泉,以为黄泉之法才使他们母子相见。这里的“黄泉”也就是以昆仑之“弱水”,“黄泉”为蓝本翻版过来的,在郑国的国土上虚拟了一个人工“黄泉”。由这一“黄泉”来称地狱,地狱的代名词“黄泉”便很快流传开来,并在汉代时期被完全定型,成为后人所认可的地狱名称。这时的“黄泉”——即地狱已经离开了昆仑山,但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道两教的地狱观进行了大融合,但又有各自的地狱说法。道教以泰山取代了西昆仑,成为新的冥界。泰山君取代了西王母,成为新的地狱之主。从此,冥界下山入地。不过,这时的地下冥界指的是泰山周围的,被人们约定的山的“地下”,而不是指泛泛的“地下”。西王母也因她地狱之主的丧失,被人们推崇为主管女仙的“班主”,其形象也由“虎齿”、“豹尾”的怪物变成了雍容华贵的“贵妇”了。

  关于西王母是最早的冥界之主的说法,周明先生对其做了考证。他引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所云:王母有冥王之司职,“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头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曰:“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周明先生的第二点考证结论是,西王母除了掌刑杀职能外,还有使人返魂或长生的法力或法器,所以在许多神话故事中都有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山上有一棵“不死树”,人食其果实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在远古时期,各部落所信仰的神灵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冥界观。在众多的冥界文化观念中,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冥界有三个,一个是山上冥界,一个是海中冥界,另一个则是地下冥界。

  山上冥界就是华夏部落的冥界观,它在西昆仑,前面已述过。但在三大部落东迁后形成的新的冥界观念中,主宰此山的已不是西王母,而是玉皇大帝的前身——璜玉之神黄帝,西王母在黄帝主宰此山时仅仅是一位掌握人类死生大权的冥王,而不是此山之主。

  海中冥界。是从昆仑山上下来后,东迁到大海沿岸的东夷部落的冥界观。由于他们离开了高山,面临大海,长期在这里生活着,他们便塑造了海中冥界这一幽冥世界。据《山海经》中说:在大海之中,有一座叫做“幽都”的山,由北方水神玄冥执掌此山。后来又塑造出另外一座山,叫做“度朔山”,这座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绵延三千里,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座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鬼门前有两个神人,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他们二位管理着所有的鬼,并负责对鬼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了去喂老虎。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信仰,认为鬼怕桃木,因为鬼在桃树下是服服帖帖的。鬼还害怕苇索和虎,因为苇索可以捆鬼,虎可以吃鬼。至于神荼和郁垒二位神将——即后来的门神,鬼就更害怕了。

  由于东夷部落后来被华夏部落所融合,东夷部落的冥界观自然也被融合到了华夏部落的冥界观中,形成了新的部落文化。因此,北方人在信仰山上冥界的同时,也信仰着海中冥界。

  屈原在他的《招魂》诗中又塑造了一个地下冥界,这一思想来源于苗蛮集团的冥界观。苗蛮集团从西昆仑东迁之后来到中原,在华夏三大集团的战争中属于战败集团,被迫向南迁徙到了云贵一带。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发祥地,独立地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文化时空,摒弃了山上冥界观的过去,塑造了地下冥界。屈原受到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塑造了地下冥界神系。他在诗中说:地下冥界的统治者是土伯,长着吓人的角,三只眼,虎头,身体像牛一样粗壮,但又像蛇一样弯弯曲曲,他在地下到处追着吃死人的灵魂。在后来冥界神灵的演进过程中,人们又将这位吃人灵魂的土伯衍化成了社神后土,因而,他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前身。为了不失其原始神灵的作用,在后来的玉皇大帝神系中,仍然让土地神管理鬼魂,但此时,他的权力已经很小了,只是对他所管理的当地的鬼魂实施管理,而对所有鬼魂实施管理的则另有神灵。

  华夏民族在最后的形成和统一过程中,各原始宗教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融合和统一,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各民族、各区域的宗教信仰中很难区分出哪一类是原始宗教,哪一类是统一以后的宗教,哪一类是哪一民族、哪一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区域宗教。它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各有取舍的形成特点。

  在茫茫冥界中,除了王母、神荼、郁垒几位原始冥神外,还有几位原始冥神是值得民俗文化所关注的。

  一、宗布神。据《淮南子·汜论训》云:“羿除灭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传说,后羿射九日后,又杀死了猰□,九婴,修蛇等众多凶怪,天下才得以太平。后羿又收了逢蒙做徒弟,不料逢蒙心术不正,认为天下只有后羿的武艺超过了自己,便暗杀了后羿。人们为了感念后羿为民除害的功德,便将后羿奉为统辖天下厉鬼和诛除邪鬼的尊神,即宗布神。但幽冥之界除了厉鬼外,还有善鬼,宗布神所统只是厉鬼,而不管善鬼。这大概是他最终退出幽冥神灵的一个原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