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8章 铁拐李(4)

  佛教中所言之“世”有许多说法,有的“世”短的还没有一眨眼的工夫,长的却叫人听了以后觉得不可思议。比如,短的有“刹那三世”。何谓“刹那”?刹那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最短的时间,短得都无法用动作来表示了。如我国古人形容时间短的有“须臾”、“弹指间”、“一眨眼”等,可刹那比这些时间还要短得多,仅仅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就是说,眨眼的工夫,六十刹那就过去了,你还能做什么动作来表示“刹那”?“刹那三世”就是在一刹那间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三世。还有所谓人生三世,也就是说,以人的一生为一世,即现在世,它的前后为过去世和未来世。还有一种叫做“劫世”,“劫”是梵文的音译,是“劫波”的略称。意思是极为久远的时间。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世界要经历许多劫,一劫是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劫后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然后重新创造世界。这一说法倒与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的天体物质存在有一些巧合。科学研究表明,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这种爆炸与佛教所说“劫火”和燃烧一切是很近似的。大爆炸后产生的天体中,太阳有五十亿年的寿命,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仅有四十六亿年的寿命,这与一劫四十三亿二千万年相差无几。我国道教所说的一劫四十一亿年的数字与此也十分接近。这样说来,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时空是在上一次劫世末了,发生劫火将一切烧毁之后,又重新出现的一个新劫世,而且,这一劫世也形将完结,新的劫火将要来临了。这虽然是佛道两教用于说明佛法和道行的无量,但“劫火”与宇宙大爆炸理论却是非常相近的,它们之间有着什么神秘的内在联系,这是不得而知的,但所表示出来的数字是十分惊人的,说明宇宙是有其周期性的,宇宙万物就是在这一周期中进行着生灭过程。

  寺庙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佛像,即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也就是现在佛;左边是燃灯佛,也就是过去佛;右边是弥勒佛,即未来佛。这三尊佛像是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是前后上下关系,故而,又称做“竖三世佛”。还有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叫做“横三世”。

  还有三世三千佛的说法,即过去世庄严劫一千佛,称燃灯诸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称释迦诸佛;未来世星宿劫一千佛,称弥勒诸佛。佛坛上的三位佛就是三世三千佛的代表。

  燃灯佛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定光佛”,为何称燃灯?《智度论》卷九说他“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通‘燃’)灯太子。做佛亦名燃灯。”当初,释迦还是孺童时,看见王家姑娘拿着一些青莲花,他就花了五百钱买了五枝,奉献给燃灯佛。有一次,他跟着燃灯出门,看见地上很沉泞,就脱下衣服盖在地上,请师父踩着衣服从上面走过去。燃灯佛看这个孩子很懂事,就授记(预言)言:“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做佛,号释迦文如来。”这一传说载于《瑞应经》卷上。

  按辈分,燃灯是释迦的启蒙老师,燃灯理所当然是过去佛。但是按照劫世理论,燃灯是过去世,庄严劫的过去佛,他预言九十一劫后,由释迦成佛为贤劫世现在佛。释迦牟尼“成佛”(圆寂)的时间是公元前五世纪,距今有两千多年。燃灯是在九十一劫前做的授记,以前面所言一劫为四十三亿两千万年来推算,他们师徒二人的那次谈话距今至少有三千九百亿年以上,那时,还没有我们这个太阳系,更没有我们人类。(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太阳的寿命至今有五十亿年,地球的形成大约有四十六亿年,而人类的出现只有三百万年左右的时间。)

  释迦牟尼确有其人,而燃灯佛和弥勒佛或许是古人设想出来的,世俗对燃灯是不予理会的,但在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中却经常出现。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里让燃灯做了“三千古佛的班头”,“万万菩萨的领袖”,并化为金碧峰长老(他的父母是玉帝驾前的金童、玉女的化身),帮助三宝太监郑和擒妖伏怪,使西洋诸国归顺了明朝,立了大功。在《封神榜》里,燃灯佛却成了道门人物,叫做“燃灯道人”。托塔李天王的玲珑宝塔就是他赠的。

  由于燃灯佛在佛国中辈分最高,法力也最大,故而受到白莲教以及后来的会道门的推崇。白莲教的大量经书、宝卷中,“古佛”、“燃灯”、“真空老祖”等名号屡屡出现,如:

  天上龙华日月星,地下龙华水火风,

  人身龙华精气神,三才配合天地人。

  初会龙华是燃灯,二会龙华释迦佛,

  三会龙华弥勒祖,龙华相会愿相逢。

  燃灯佛后有释迦佛接续传灯,

  释迦佛后有弥勒佛接续传灯,

  弥勒佛后有天真老祖接续传灯,

  天真问谁人接续?

  有三宗五派九杆一十八枝领袖头行,

  开言弟子,都会接续传灯。

  还有一种通行的说法,认为过去佛是迦叶佛。但这个迦叶佛与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全称“摩阿迦叶”)不是一人。迦叶佛是过去七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通称“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他也是释迦的前世之师,也曾预言释迦将来成佛。他的塑像常骑一狮子。

  依地域划分的横三世佛指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堪忍”的意思。堪者,可也,能也,所以,“堪忍”就是“能忍”。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这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世界,其实指的就是现实世界。它有两重含义,一是说,在现实世界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是说,佛和菩萨在这个世界里“堪忍”劳累,任劳任怨地进行教化,表现了他们的“无畏”与“慈悲”。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中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是梵文的意译,又叫药师琉璃光佛,药师佛,大医王佛,医主善逝。《药师经》中说,他曾经发下十二誓愿,主要的有“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之愿,“转女成男”之愿,“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使贫乏无衣服者得妙衣”之愿。总之,他能够满足众生的一切欲望,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使众生吃好,穿好,没病没灾,高高兴兴。不过,他虽名叫药师佛,但在十二誓愿中没有给人看病抓药的内容,只有“除众病”的愿望,而且是他全部理想中的一小部分。他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药师、医王,也就因为有这一内容。

  药师佛除了在大雄宝殿内与释迦、弥陀合祀外,还有专门的“药师殿”、“药王殿”。殿内正中为“药师三尊”,即药师及其两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两旁还列“药师十二神将”。

  民间有把药师当做消灾祛病的药王来信奉的。在佛寺中,有专门施药治病的药王、药王二位菩萨,他们与药师佛不是一回事。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左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汉化了的药师佛、释迦佛和弥陀佛的神像差不多,要区分他们哪位是谁,要根据他们的位置来确认。他们在大雄宝殿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左右胁侍分别是文殊和普贤;左侧是药师佛,他的左右胁侍是日光、月光两位菩萨;右侧是阿弥陀佛,他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按照大雄宝殿的方位而言,释迦佛的左侧是东方,是东方净琉璃药师佛的领地;右侧是西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领地。另外,三佛的手势也不相同。药师佛常作一手持钵,一手持药丸状。阿弥陀佛常作两手相托或两手交叉,两大指对顶的“手印”,有的掌中还有莲台,为接引众生的姿势。

  东方三圣

  古人把美好希望寄予东方或西方,而不寄予南方或北方。这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有关。太阳每天东出而西入,它光芒万丈,耀眼炫目,给人以温暖,使万物茁壮生长。太阳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幸福。它从东方升起,落入了西方,这就使古人产生了一种遐想,想象中,认为东方和西方这两个太阳生活的国度里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天堂,所以,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东有蓬莱,西有王母的瑶池仙境,那里都是神仙们生活的地方。

  古人对蓬莱和洲这样的仙境进行描述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周围是大海,“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上的“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殷商时期和古代那些崇拜太阳的东夷民族都把白色看成是尊贵的颜色,所以,他们也崇尚白色的禽兽,才为那些禽兽披上了“纯缟”之色。他们又想象出在那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见《列子·汤问》)。

  西方有个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主之。东方有个净琉璃国,药师主之。药师佛为活人消灾延寿,让人健康长寿,活得快乐。他手下有十二员神将,还有两个大帮手,即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药师佛与日光、月光二位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日光菩萨在密宗中称“威德金刚”,他的塑像为菩萨形,肉色,左手持宝幢,右手持日轮。月光也是菩萨像,黄色,左手持青莲华(花),上面有半个月形。二位菩萨自有其喻义,即日月升于东方,以其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安康幸福。

  四大菩萨

  菩萨在佛教中仅次于佛,菩萨在梵文中是“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的意思,所以,菩萨也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远远高于罗汉。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即以菩萨为称号。佛、菩萨、罗汉除了他们因地位不同而在佛殿中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区别外,在形象上主要是看他们的头部装束。一般来说,诸佛都不戴帽子,头顶上布满了小而卷的螺髻;菩萨却戴着雕镂精美的莲花宝冠;众罗汉则与剃发的和尚差不多。

  菩萨在我国逐渐被汉化以后,中国佛教徒们从众多的菩萨果位中选出了三位最著名者组成“三大菩萨”,又称做“三大力士”。他们是文殊、普贤和观音。这样一来,只有三位之数,单数又不符合我国传统习俗,中国人总是喜欢成对成双,要从中取消一位则于心不忍,我国人民对“四”很是偏爱,比如,儒家经典著作有“四书”,古代贵族教育常用“四术”(即诗、书、礼、乐)作为教材;图书分类用经、史、子、集“四部”、“四库”的方法进行编纂,封建礼教为妇女规定了“四德”,战国时期有“四公子”,连女色也要选一个“四大美女”出来。佛道两教中也有四,如“四御”、“四象”“四大金刚”、“四大天王”等等,菩萨果位已经入选了三位,还差一位就可以成为“四大菩萨”,佛教徒们又进行了精心挑选,最终将地藏菩萨列入在“四大菩萨”的行列之中。

  四大菩萨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因四大菩萨都是以救众生登彼岸为宗旨的,所以,他们是可以走下莲花宝座,来到人间化度群氓的。但他们生活的天国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远在天边,不如近在眼前,佛教徒们便根据佛经和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为依据,把四大菩萨请来中国大陆定居,并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也叫四大佛山,即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为文殊的道场,四川省峨眉山为普贤的道场,浙江省普陀县的普陀山为观音的道场,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为地藏的道场。《法华经》中又称弥勒、文殊、普贤、观音为四大菩萨,但这一说法远没有前者流行,影响并不大。

  有人将四大佛山附会给佛教的“四大”结聚。所谓“四大”,又称做“四界”,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构成色法(物质现象)的基本元素。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四大”组成的。佛教所宣扬的“四大皆空”,就是指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不实的。中国佛教徒们也将四大道场说成是“四大”的体现。

  《普陀山志》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佛道场,曰地、火、水、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

  四大佛山之中,五台山是四佛山之首,五台山的主人文殊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地位最高。五台山还是我国唯一的一处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章嘉呼图克图(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居住修行,有的去世后还安葬在这里,所以,五台山道场也受到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地少数民族的尊崇。再加上历代帝王曾多次朝拜过五台山,他们又极力推崇五台山,使五台山在四大佛山中独占鳌头,拥有着特殊的地位。

  许多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徒也来五台山朝圣,有些竟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文殊

  “文殊”一词是外来语,他的全称是“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曼殊室利”。因“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首”、“德”、“吉”等意思,故而,也被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

  文殊是释迦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表“大智”,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表“大行”)并立在佛的两侧。文殊的塑像多为“非男非女”之相,早期的文殊画像,有的唇上画有蝌蚪形的小胡子,颇似一位美男子。宋代以后,小胡子被取消了,成为面容秀丽,腰肢窈窕,乳房丰满的一位美妇形象。

  文殊的坐骑是一头青狮,用以表示智慧威猛,手中持有宝剑,用来表示智慧锐利。狮子原本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被誉为“兽中之王”。狮子被佛教吸收和利用以后,常以狮子来比喻佛法的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智度论》中将释迦牟尼说成是“人中狮子”,还称佛家说法的声音能震动世界,叫这种声音为“狮子吼”。《传灯录》中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文殊所骑狮子并非仅是一动物耳,乃是有其佛法含义的。

  密宗的文殊形象是:顶结五髻,以表大日如来(释迦佛的法身)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有些经书中也将他称为“文殊师利童子”。也有人将五髻附会为五台山五座主峰峰顶。

  文殊的身世五花八门,有的也不能自圆其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本为佛,因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暂时现菩萨身。《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即释迦)师,今乃为弟子……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为了佛门大业,文殊只好屈尊在释迦牟尼之下。

  二、文殊的三世果位都是佛。《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宝积经》卷六十等谓:文殊过去是龙种上佛,又叫大身佛、神仙佛,现在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是普见佛。如此说来,文殊与释迦一样,也有所谓的三世之说。

  三、众佛之父母。《放钵经》云:“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四、释迦牟尼的师祖。《法华经》中说:“时有一菩萨名妙光……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燃灯佛是过去佛,他是释迦的师父,文殊应当是释迦的师祖了。

  五、阿弥陀佛的三儿子。《法华经》中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他有一千个儿子,老大是观世音,老二是大势至,老三是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是普贤。

  六、妙庄王的大闺女。《小乘经》中说:妙庄王有三女一子,大闺女文殊,次普贤,再次观音,儿子是地藏王。

  七、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师利涅槃经》中称:文殊有大慈心,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投奔释迦牟尼处学道,成了释迦的弟子。小乘佛教以舍利佛为智慧第一,大乘则以文殊为智慧第一,并推为众菩萨之首。

  第七种是最为流行,也是通常说法。但文殊“菩萨之首”的地位没有永远保持住。自从观世音信仰流传开后,观世音取代了文殊第一的地位,成为世俗心目中的第一菩萨。

  五台山被说成是文殊的显灵道场,是依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而来的,经曰:“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也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大震那”指中国。“五顶”、“清凉山”指五台山。

  五台山被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圣地,是从唐代开始的。李渊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了唐朝政权后,便把太原府内的五台山视为“龙兴之地”。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五台山者,文殊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在唐朝时期,五台山最盛时有佛寺三百余座,僧尼上万。

  五台山显通寺内有一座铜殿,是明朝万历年间妙峰大师集金国十三省布施,以十万斤铜铸成。铜殿前下方两侧各有一座高二丈余的十三层铜塔,西边一座铜塔底层的西南角处还有一座小小铜庙,只有拇指大小,庙内竟然还有一个更小的铜铸土地爷。传说,康熙皇帝来五台山游览时,看到这座土地庙太小,便开玩笑说:“好大的土地!”不料,这位小“土地爷”一下跳到地上,并跪倒在地上叩头说:“谢主隆恩。”于是,他被封为山西的大土地爷了。这一传说未必是真,但“好大土地”的名气却是真的,凡到五台山游览的人,都要去拜访一下这位“好大土地”之神。

  普贤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又被译作“徧(遍)吉”。普贤的意思据《大日疏经》说:“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第二菩萨经迹》说:“普贤菩萨,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辅助释迦,脱度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其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今且曰‘普贤’二字,以示其概。”这样说来,普贤要将佛门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去。

  关于普贤的身世有几种说法:

  一、普贤是诸佛之子。《华严经》中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如此说,普贤的辈分比文殊低得多。

  二、阿弥陀佛的第八子。《第二菩萨经迹》和《悲华经》中都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本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日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

  三、是妙庄王的二女儿。《小乘经》说:“妙庄王三女,长文殊,次普贤,次观音,一子即地藏。”这是中国化后的说法。

  《华严经·清凉疏》中说:“普贤身不可思议。”依佛教的说法,佛或者菩萨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唐和唐以前,普贤多为男身女相,宋以后,多为女身女相。

  普贤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自然界是没有这种象的。佛教称六牙白象原为菩萨所化,用以表示威灵。《普曜经》说:“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四足表四意[四种禅定,即初禅寻(觉)、伺(观)、二禅内等净,三禅行捨、正念、正慧、四禅行捨清净、念清净]。《止观》卷二谓,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无染,称之谓白。”也是表其大慈。所以,他所骑白象就与自然界的白象完全不同,它是一种象征。

  峨眉山最初被道士看中,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传说,道教人物广成子、吕洞宾、左慈、张三丰等曾在此修行。后来又被和尚们看中,并且后来者居上,逐渐将峨眉山变成了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最终,把道士赶下山去,成了佛门的一统天下。

  峨眉山为何被确定为普贤的道场?《佛严经·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在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指门人)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光明山即指峨眉山,因其山昼有“佛光”,夜有“圣灯”,一片光明,故名光明山。

  《法华经》亦称:“故我世尊等正觉而有方所,说经而有道场。普贤于道场等门化人等众,现相海于峨眉山中,密引世人,而通普提觉性。”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永平六年(63),峨眉山隐士蒲公登山采药,遇一野鹿,足迹如莲花,蒲公“追之绝顶无踪”,忽见奇丽佛光。蒲公特意请教西来的印僧宝掌。宝掌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见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另外两个西域高僧也说:此乃“普贤依本愿而现相于峨眉山也”。后蒲公归山而建普光殿。此说见于明代胡世安《译峨籁·宗镜纪》和《峨眉山志》。

  据清代《峨眉山志》载:从晋代开始到清末的一千六百余年间,全山建有庵寺堂阁楼亭共一百七十多座。佛教鼎盛的明代中期,峨眉山共有僧众三千余人。

  峨眉山顶峰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铜殿,俗称为“金殿”,因金殿金碧辉煌,故将峰顶称为“金顶”。金顶最有名的奇观就是“佛光”。在太阳斜射的午后,人们在金顶上可以看见云海之上呈现出的一个虚若明镜的彩色光环,好似佛顶上的宝光,自己的身影又正好映在宝光中间,这就是“佛光”。佛教宣称:这是普贤菩萨在向世俗显露自己的“真相”,所以也称做“佛观”。据说第一个看到佛光的人就是汉代的蒲公。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