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24章 河神(4)

  陕北民间对虫王与驱虫神的信仰已模糊不清了,但从现存的习俗来看,虫王与驱虫神信仰还是有的。比如,民间认为,六月六这天不能下雨,否则,后半年的虫害是非常厉害的。人们为了减少虫害的发生,就用“领牲”的祭祀方式来祭虫王。祭品一般为羊,人们把羊牵至庙堂,烧香礼拜后再将羊牵回宰杀后分食这一祭品。这是古之祭虫王之遗俗。有了这一习俗,也就有了“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的俗语。又如,陕北民间有“七月十五高挂锄”、“七月十五挂铁□”的说法,所谓“挂铁□”,其实是“挂田幡”的讹传。田幡是用五色纸制作的小旗,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将五色彩旗插在田地的四方与中央,有云是祭祀五方五帝的,有云祭社稷神的,但应当是祭虫王与驱虫神的,因为,七月半以后陕北秋田已经趋于成熟,人们无须对农田再行作务,此时,人们所防的一是鸟害,一是虫害,所以遍插田幡,祈求虫王和驱虫神将害虫灭掉,保证粮食的丰收。有时人们还用棍棒绑上草禾制作成人像,再为其戴上一顶草帽,谓之“照雀老汉”,插在田地里,让他“照雀”。根据这一形象来看,它应是“刘猛将军”,因宋元时期兴起了驱虫神刘猛将军的信仰,宋元时期的人们又大都戴有斗笠或草帽,把那一时期的人物形象搬到民俗中是信仰的具体化。另外,笔者家乡于每年正月十三日要闹秧歌转九曲,以祈求一年平安,岁丰年稔。问及为何将正月十三日定为乡土节日,能回答者无有。以驱虫神刘秉忠的祭祀日来解释是合情理的,因为人们在这天的习俗就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五谷丰登不仅需要风调雨顺,更需要除掉虫害,所以,人们在刘秉忠生日这天以转九曲来娱这位驱虫神,就是想祈求他灭掉虫害。

  旱神(旱魃)

  《诗经·大雅·云汉》中说:“旱魃为虐,以为民害。”毛苌羊桃,朱熹皆云:魃为旱神。

  魃之旱,乃以其消雨止雨之能。此能可以为恶,也可以为益。所消所止之雨,若是于民有益之雨,则为民害;所消所止之雨,若是于民有害之雨,则为民祐。故而魃之形象,以其为善为恶,有或美或丑之分。美者尊为神,丑者当诛之。

  在古代,魃是以美的形象出现的,她是一位站在正义一边,战胜凶恶敌人的女神,她曾经帮助黄帝攻杀过“诛杀无道,不仁不慈”的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天女魃的这一正义形象被后世之人衍化成了“扫晴娘”,即陕北民间所说的“扫天晴娘娘”。扫晴娘是用纸剪成的一位女子形象,她身穿红衣绿裤,手持一小帚,在久雨不晴,阴雨成灾的月份里,人们将她挂在屋檐下,在风雨中,她手持扫帚不停地扫着。传说,她能把天上的云雨扫得干干净净,使天空晴朗,故而又将她称做“扫晴娘”,这一习俗大概在宋代就有了。《元诗选》中李俊明的《庄靖先生集》里就有《扫晴娘》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李俊明是元朝初年的泽州人。明代的刘侗、于奕正也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写北京民间在制作、悬挂扫晴娘中说:“雨久,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绿纸衣之。以笤帚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檐际,曰扫晴娘。”江南也有此俗,陆云锦在《芝庵杂记》卷三中云:“今江南风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以祈晴,谓之‘扫晴娘’。”

  以扫晴娘驱雨是黄帝派天女魃停止降雨的遗意,但在长期的民俗经历中,为民造福而消雨止雨的魃被蜕化成了扫晴娘,并且说她是兴旱作灾,祸害人民的怪物,将其说成形貌丑陋、猥琐,性情凶恶、狡诈,甚至连神的资格也没有了,只不过是地面所生之怪。在《云汉》中,郑玄笺云:“旱既害于山川矣,其气生魃,而害益甚。”托名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南荒经》中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俗曰旱魃),一名格子。”宋人张耒在《柯山集》卷五《诉魃》诗自序云:“寿安夏旱,麦且死,民忧之,无所不祷。云既兴,辄有大风击去之。间而雨尘,不辨人物,类有物为之者。张子考于诗,以为旱之神曰魃,意者魃为之乎。”是说因为魃将雨消去,不为降也。就是在这种认识观下,民间对付旱魃之俗也由此而起,若遇有魃,就必须用最强硬的手段将魃置于死地或赶跑。《神异经》中说:“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也……或曰生捕得杀之,祸去福来。”元好问在《续夷坚志》卷一中云:“贞祐初,洛阳界夏旱盛,登封县四十里告成,人传有旱魃为虐。父老云,旱魃至,必有火光随之,命少年辈合昏后凭望之,果见火光入一农民家,随以大棒击之,火焰散乱,有声如驰。”

  民俗以为,魃怕人发现它,所以施展伎俩,或托于他物,或化为异物。传说中,魃最惯用的手段是托于坟墓,附于尸身。顾景星在《白茅堂诗集》中《攻魃篇》里有大名八里庄“打旱骨”的事,其序云:“今北路遇旱,或指野冢为魃,击鼓聚众,发而戮之,谓之‘打旱骨’。虽冢主子孙不得问。”山东也有此俗。《蒲松龄集》卷四《击魃行》诗云:“旱民忧旱讹言起,造言魃鬼殃群农。坟中死者瘗三载,云此枯骨能为凶。十二村人强属至,纷操矛弧声汹汹。蚁屯蜂集满四野,墓主饮泣排心胸。既不敢言岂敢怒?坐听百锸环相攻。”民间还有魃能化人化狐之说。于是,竟有人将人视为魃,加以痛击。邹梁仿此尤奇特,发柩苍鼠窜禾丛,逐鼠不获逢野叟,群疑魃鼠化老翁。目瞠口吃翕不合,一梃踣地群戈椿。蒲松龄为此发出了“齐鲁被灾八十处,岂有百鬼盈山东”的长叹。

  黑龙江有请喇嘛除魃之俗。张光藻在《北戍草》中有《龙江纪事绝句百二十首》记黑龙江风俗甚详,记除魃一事云:“妄说孤椿扇旱灾,驱除枉自费钱财。”他自注说:“黑龙江谓旱魃为‘旱孤椿’。昔有喇嘛祈雨,率健儿十余人大索孤椿不得,诡云将与龙战,致士人耗金钱无算,卒不雨。”

  为善之魃,为恶之魃,都是传说中的东西。扫晴娘与驱魃之俗都是以这些传说和民俗观来体现的,有用于民,则得民爱,若用于害民,则取民憎。

  从以上所言来看,魃在民俗信仰中可谓是五花八门。魃由原来的天女形象演变成为害人的恶相,与《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关系。《说》云:旱魃就是旱鬼。旱魃栖于各地山川,因地域不同,形象属性又各不相同。就是在这一解释的影响下,魃的形象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有将旱魃形容成灿然发光,来去倏忽的魂灵,有说潜伏在□于母逢山的旱魃是全身雪白,头为鲜红的蛇形。(见《山海经·北山经·次三经》)又有说法,在鲜山的鲜水中出现的旱魃“其状如蛇而四翼,其声如磬。”(见《中山经·次十一经》)沔水的旱魃也是蛇形,但全身黄色,而且一边飞行,一边放光。在这里却不叫魃,而被称做□。后来,又有鸟兽之形的旱魃出现,在《东山经·次一经》中云:居于栒伏山里的一种像鸡但全身鼠毛,名叫□鼠的旱妖,成为魃的一种。《西山经·次三经》中说有一种像鸱的旱鬼,头白脚赤,直直的长嘴上长满了黄色斑点,名叫□。还有兽形旱魃,它们虽然是兽类,但都带有翅膀,“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獙獙见则天下大旱。”仅此还不够,人们又幻想出了更为可怕的魃的形象,在《西山经·次一经》中云:“太华山……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在浑夕山和彭毗山有一种旱怪与此同名,但一首两身。南朝梁人顾野王在《玉篇》中说:商汤之世,一首二身四翼六足的肥□曾出现在阳山,致七年大旱。就这样,在长期的民俗衍化过程中,人们对魃的认识产生了分化,将魃的神职功能一分为二,即人们认为,大旱之年是魃造成的,而到了久雨不晴的时候,人们又求她来“扫晴”。建立在这种认识观念上,人们便错误地将魃认为是“物”而不是天女,所以,本应受到人们崇敬的天女神这一概念早已荡然无存了,而给人类带来灾害的旱魃却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即便是到了阴雨天象时,人们需要她来“扫晴”的这一现实也不会将她与天女联系在一起,可见人们在认识方面的极端性。

  陕北若遇干旱之年,人们一般采用许愿、领牲的方法来祈求上苍降喜雨。万一不行,就抬神楼向龙王祈雨,祈雨时有祷告词,开篇第一句就是“旱魃为虐”,可见,陕北民间也将旱象归罪于这位天女魃了。但在阴雨时用来扫天晴的这位娘娘人们却不将她与魃联系在一起,故而,“旱魃为虐”是天女之为祸,扫天晴则是娘娘之益民。

  床神

  人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床或炕,所以,对床神或炕神也要进行祭祀。这一习俗与民间信仰井神、灶神和门神习俗是相同的。

  祭祀床神之俗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有此俗。诗人杨循吉在《除夜杂咏》诗中说:“买糖迎灶神,酌水祀床公。”这位“床公”就是床神。这一说法表明,祀床神与接灶君是先后进行的礼仪,但床神的神位太低,只需一杯茶水作祭品就足矣了。

  旧时,祭床神之俗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在皇宫内也信仰此俗。宋人曾三异在《同话录》中说:翰林崔大雅在翰林院值班,忽然皇上降下圣旨,让他马上写一篇《祭床婆子文》。崔翰林接旨后,“惘然不知格式”,他连夜赶到周丞相家去讨教,周丞相告诉他,可以套用民间格式来写,如:皇帝遣某人致祭于床婆子之神曰,汝司床簧,云云。崔大雅如此照搬交差了。

  民间俗传,床婆子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做“男茶女酒”。(见《清嘉录》)祭床神时,要置备酒茶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祭祀床神的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有在除夕夜里接灶君神回宫之后,接着就是祭床神。有的则是在上元日后的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祭床神之仪。

  在祭床神习俗的影响下,有些地方出现了“安床”习俗。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几天,要在洞房里安放新床,在安放新床时还要依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来确定婚床的位置,忌讳与桌柜衣橱相对。安床还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的当晚还要行拜床母之仪。在婚礼中礼拜床神是希冀床神保佑新婚夫妇从此如鱼似水,如糖似蜜,姻缘美满,日子和美。

  旧时,不但新郎新娘在入洞房后要拜床神,就连妇女生孩子,儿童出疹都要拜床公床母。产妇顺利产下孩子后,要在产房里设置床母神位来祭拜。以感谢她保佑母子平安。旧时的北京是在孩子生下以后的第三天,即“洗三”日以糕点来祭床神。

  一般的祭床神大多在年底,但也有在每月初一、十五罗列一些饭菜在床上,以孝敬床公床母,祈求他们保佑平安。

  床神在南方又被称做“公婆母”,他们在母亲的心目中说是儿女的保佑神,因此,不仅母亲要祭拜床神,而且还要抱着婴儿一齐跪拜,孩子十五岁之前,都是母子同拜。

  床公床母是没有塑像和画像的,一般是在床头上摆上一只插着焚香的粗瓷碗,这就是“公婆母”的神位了。

  我国古代一般将神明附会给一些名人,那么,床公床母又是谁呢?有一种说法是周文王夫妇。床公床母还有自己的“官名”,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的西配殿叫广嗣殿,里面供的都是送子娘娘和子孙爷,主神叫“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这就是床公床母。

  旧俗认为“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是幸福家庭,所以人们对子嗣问题看得很重。一些求子者,特别是想祈求多子者,经常祷告于床公床母——周文王夫妇,这是为什么?

  周文王名叫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他活了九十七岁。《封神演义》第十四回中说姬昌原来有九十九个儿子,后于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所以民间将周文王夫妇看成是“多子多福”的楷模,将他们两个供为床公床母的目的就是为了祈求多子。

  月光娘娘

  月神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民俗神之一。月神又叫“太阴星主”、“月姑”、“月宫娘娘”、“月娘”、“月光菩萨”等。

  拜月神习俗由来已久,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因为古人对月亮的盈亏现象持有很大的好奇性和神秘感,月球表面的不规则黑斑又诱发了人们的种种幻想。在漫长的黑夜中,月亮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夜空里最明亮的天体就是月亮,所以人们又将月亮称做“大明”,并与太阳并称。如,汉字“明”就是一个会意字,即“日月为明”。月亮以它的光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会喜欢月亮和崇拜月亮。

  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与生育有关。

  远古时期的人们发现,月亮由朔到望,再由圆到缺,需要经历二十八天的周期。女性们又发现自己的信水(即经水)也是二十八天为一个周期,遂将信水与月亮联系起来,称之为“月水”、“月信”、“月经”。但古人是无法认识和解释月亮与信水之间的关系的。也没有认识生育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力,在漫长的时期里,误认为女性的月经与生殖直接相关。他们也从直觉中发现,女人有了月经才能怀胎生育,怀孕后,经血中止。分娩后,月经又恢复;女人闭经后,就失去了生育能力,遂认为人是由经血生成的。在这种观念下,古人为了多生育子女,男女同房时特别注重在妇女的经期进行。《聊斋志异·林氏》中就写有“落红”之日,是同房交而得孕的佳期,“每值落红,辄一为之(交媾)。”

  月亮的圆缺变化,又使女性先民们联想到自己在怀胎以后日渐鼓起,分娩后重新平复的肚子,如同蛙肚的鼓平,于是远古先民们就将蛙(蟾蜍)作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之后,又想象出月亮原来是一只或者是月亮中有一只肚腹浑圆而且可以膨大缩小的神蛙(蟾蜍),由它来主司生殖。月神就这样被赋予了生育神的神职。《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汉元帝的皇后元后之母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元后。三国时期的吴侯孙策,据说在他出生前,其母梦月入怀而生之。(见《三国志·吴志》卷五注)这种感生传说,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中都有。大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周公解梦》一书中就有梦“日月会合妻有子”,“吞日月当生贵子”,“月入怀主生贵女”等占梦口诀。月神主生育在我国民间的影响十分深远。月神既然主宰生育神职,当然与男女性爱有着密切的关系,男女恋人祈拜月神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在我国古代时期,那些情人在热恋的时候,常常是在月下山誓海盟以定终身。有些失散了的恋人,也常常拜祭月神,祈求破镜重圆,团圆相聚。祭拜月神之俗也就流传千年而不衰。

  人们崇拜月亮,还因为月亮是团圆之神。苏轼有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就是人们盼望团圆的情感。一年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国民间信仰,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也应是亲人们团圆的时候。人们为了这一信仰,不辞路途劳苦与遥远,赶回家中与亲人相聚,因此,中秋节也叫“团圆节”。这一天,“民间以月饼相遣,取团圆之义。”(见《西湖游览志余》)“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见《帝京景物略》)

  我国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

  嫦娥,又作常羲、常仪、恒娥、常娥。传说,她是羿的妻子。据《淮南子·览冥篇·本经》记载:羿原来是一位天神,帝尧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一齐出来,晒死了草木,烤焦了庄稼,百姓们没吃没喝,奄奄待毙。帝尧便派羿下凡到人间来救助百姓。羿用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还除掉了大地上的毒蛇猛兽,百姓们这才得以安宁。

  不料,被羿射下来的九个太阳全是天帝的儿子,天帝为此十分恼怒,便将羿和妻子嫦娥都贬下人间,不准上天。羿和嫦娥俩还想回到天上去。羿听说西王母那里有不死之药,就去寻找。西王母也很同情羿的遭遇,便把药给了他,并说:“这药你们夫妻俩吃了,准保长生不死,要是一个人吃了,还能升天成神。”没想到嫦娥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一人偷偷将药吃了。果然身轻体飘,飞上天去了。嫦娥又害怕自己到了天庭以后引起众仙的耻笑,只好奔到月亮里去了。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嫦娥奔月”。《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嫦娥奔到月亮以后,就成了月亮的主人,即月神娘娘。

  嫦娥偷吃仙药的做法引起了后人的许多非议,认为她“对丈夫不忠”、“居心不良”,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嫦娥却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神。人们常用“月中嫦娥”来形容人间的美女。

  嫦娥本作“恒娥”,“恒”,弦也,在甲骨文中作弦月之状,为月亮的上弦之貌,可代月解。“娥,美也”,指美女恒娥,即美丽的月亮姑娘。“恒”字又有“常”义,汉朝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恒娥”为“常娥”。因其为女性,遂作“嫦娥”,并成为习俗。

  民间流传着嫦娥能把幸福洒向人间的故事。说她在八月的中秋节时要把桂花洒到人间。传说,嫦娥飞到月亮以后,在月宫栽了一棵桂树,这棵桂树每三十六年落叶两片,落到哪里,哪里就好;落到山上,荒山就会变成花果山;落在海中,海里的鱼虾就捕不完;落到人家以后,人家就会幸福无疆。据传说,杭州灵隐寺旁有一座山峰叫“月桂峰”,就是当年从月宫落下桂叶的地方。唐代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中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古人又把月亮上的暗影想象为蛤蟆,兔子,桂树。还给兔子附会了“白兔捣药”的说法,以借月宫之兔来宣扬长生不老。

  民间传说,月神常常化作月华来人间,凡遇之者,拜求福禄即得。但普遍习俗是人们常向月光菩萨祈求美满姻缘。人们还在单相思的恋情中,祈求月神来评理,以祈心理上的公平。明代有一首《桂枝儿》云:

  闷来时独自在月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另有一首《月》云:

  闷恹恹独坐在葡萄架下,猛抬头见一个月光菩萨。菩萨你有灵有圣,与我说句知心话。月光菩萨,你与我去照察他,我待他是真心,菩萨,他倒待我是假!

  人们把嫦娥看做是幸福吉祥之神,尤其是妇女,更把嫦娥看做是贴心人,救助者,经常向她乞求,所以才有了以上之词。

  青年男女们为什么要在花前月下倾诉爱情?因为有月光菩萨这位以慈悲为怀的爱情保护神在浩瀚的星空中,向她作祈求,爱情一定会成功,也一定会美满的,同时也可以让月光菩萨对山盟海誓作以监督、监察,日后也好有个评理的主。

  在对月光菩萨的信仰下,有些地方又出现了“偷月亮菜”的习俗。中秋之夜时,姑娘们选好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园子,乘着月光去“偷”摘瓜菜。“偷”来别人家的菜或葱,就暗示着即将要遇到如意郎君了。所以,也就流传着“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的民谚。

  厕神

  茅厕虽是污秽之所,但厕神在旧时的影响很大,因为它与扶乩有关。

  旧时的厕神主要有紫姑、坑三娘娘和三霄娘娘。

  紫姑神相传是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氏。自幼知书达理,长大后嫁给了一个戏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将何媚纳为侍妾。因何媚年轻漂亮,引起了李景老婆的忌妒,于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夜里“阴杀于厕”。(见《显异录》)何媚冤魂不散,“(李)景如厕,忽闻啼哭声,常隐隐出现且有刀兵呵喝状,大著灵异。”这一事情让武则天知道了,“敕为厕神。”也有说让天庭知道了,“天帝悯之,命为厕神”。(见《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

  后来,人们便“作其形”,于元宵节之夜于厕中祭之,并念“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曹夫,指的是李景的大老婆,是个母老虎。子胥指李景,小姑则指紫姑——何媚。如果何媚这个偶像动了,说明她的神来了,“以占众事,能知祸福”。(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十)

  还有一种说法,紫姑就是“戚姑”,“紫”与“戚”音近。《月令广义·正月令》中说:“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因与刘邦的妻子吕后为立太子一事发生争执,结下了冤仇。刘邦死后,吕后就对她进行了狠毒的报复,先罚戚夫人做了奴隶,整天干苦力活,就这样,吕后还觉得不解气,要把她变成“猪”,所以就把戚夫人的两手、两脚砍得跟猪腿一样长,并削光了戚夫人的头发,挖掉了双眼,熏聋了双耳,还逼她喝下了哑药,最后将她扔到厕所里。吕后还给她起了个名字,叫“人彘”——人猪。然后让儿子汉惠帝和大臣们去观看“人猪”。

  也有些地方将厕神称为“七姑”,其实是“戚姑”的近音之讹。还有的地方称厕神为“三姑”的。但一般都称做“紫姑”。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中称:虽各地呼称有异,如“苏州有田三姑娘,嘉兴有灰七姑娘”,但“皆紫姑类”。古代的厕神虽有不同的叫法,但历来都是女性,因为女性每天也要上厕所,放一个男神有些不方便。另则,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高,同时把分娩之事也被认为是污秽不洁之事,所以,妇女常被逼迫到厕所去分娩,因此,厕神也就主要是由妇女来崇拜。

  紫姑除了被称做戚姑、七姑外,还有叫做子姑的,这是人们在发音上的讹传。紫姑因为她是厕神,又有称之为厕姑者,茅姑者。因北方称厕所为“茅房”,南方称厕所为“茅厕”,故而有此别称。也有称为“三姑”者,这是后人将厕神附会给三位姑娘的缘故,因而,紫姑又有了“坑三娘娘”的称呼。“坑”,即茅坑、粪坑。属北方式茅厕。《清嘉录》卷一中说:“正月望夕迎紫姑,俗称坑三娘娘,问终岁之休咎。”

  坑三娘娘指得是谁?《封神演义》中说她们是三座仙岛上的三位仙姑,即云霄、琼霄、碧霄姊妹三人。她们的哥哥是后来被姜子牙封为财神的赵公明。因赵公明助纣为虐,被周将射死,云霄三姐妹齐来阵前,要为兄长报仇。她们用混元金斗及金蛟剪屡战屡胜,姜子牙请来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把她们的法宝收去后,她们三人都战死了,三个魂魄飞往封神台后,姜子牙归国封神,三霄姑娘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执掌“混元金斗”,专擅先后之天,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书中的说明是“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婴儿降生,要先落入净桶,虽天子、圣贤亦不能免。张政烺先生所著《〈封神演义〉漫谈》一文中说:三霄姑娘当初与姜子牙斗法时所摆“九曲黄河阵”当是华北一带农家的大粪坑。

  古时请厕神紫姑之仪是,取粪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簪一支插在箕口上,供在粪坑旁。再另设一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香案上摊碎白米,扶者将箕口对着案上碎米,银钗即在米上乱画,“略似笔砚剪刀花朵等形”。祈祷者问其年岁若干,“则箕口点若干点以示之”。扶箕者均为女性,她们宣称“乱画时粪箕微觉加重,且转动亦不能自由”(见《集说诠真》),这就是所谓的“扶箕”之俗。

  扶箕是旧时的一种巫术,又叫“扶乩”。扶乩是求神降示吉凶的一种方法,由二人共扶一丁字木架,架上吊一根棍儿,下放沙盘,棍在沙盘上画出的符号能为人决疑治病,预示吉凶。《说文解字》中云:“乩”作“卟”、“卟,卜以问疑也,从口、卜,读与‘稽’同。”因扶乩是假借鬼神的名义预示凶吉的,所以又说,神仙来的时候都是驾凤乘鸾,故而又称做“扶鸾”或“飞鸾”。扶箕之俗是伴随着紫姑信仰所产生的。产生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在流传过程中,它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起初,是用银钗、筷子等插于畚箕之上、下置碎米,以后改箕为木制丁字架,丁字架的两端由一个施术者,或两人合作用手扶着,请神后,木架的下垂部分(或插上的笔)就在沙盘上或纸上写成文字(叫“降笔”或“降箕”)来显示“神灵”的意旨,回答卜问等。

  旧时“扶乩”之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一些专职人员叫“乩仙”,是由男觋女巫来充当的。扶乩时常要到粪坑旁去请神,这样,既不方便,又不卫生。“乩仙”们便在自己家中或祠庙里摆起“乩坛”,或者应邀到人家里去降神卜示。

  问卜者从农桑耕织、商贾贸易、建房造屋到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乃至生老病死都有。还有问卜科举仕途、功名利禄的,也有问国事、征战的,总之,无所不有。扶乩时要请神,所请之神除了紫姑外,还有“玉虚真人,太乙真人,南华真人之类”。(见《夷坚三志》壬卷三)

  人们为什么信仰扶乩,历史上有紫姑“显灵附体”之事。沈括说,他年轻时常见人召之,亲戚间甚至有“召之而不肯去”的,就是说,紫姑要附体于他的亲戚,亲戚不愿让紫姑附体。太常博士王纶家因为迎紫姑而“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王小姐“能文章、颇清丽”,所以,后来她还出了本《女仙集》,刊行于世。对王小姐说的更神的是,她家里人“亦时见其形”,从腰以上能看见她是一个漂亮的小姐,但腰以下却“常为云气所拥”。(见《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苏东坡在《东坡集》卷十三《子姑神记》、《天篆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沈括和苏东坡这样著名的学者都对紫姑的“灵验”深信不疑,常人则自不必说了。

  明清笔记中也有此记载。袁枚在《子不语》卷二十一中记载了康熙戊辰年(1688)的会试,说举子们求乩仙出示考题,乩仙书“不知”二字。举子们再拜求告曰:“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书曰:“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仙为无知也。”谁料这次会试“科题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三节。’”

  扶乩请神被民间宗教会道门利用后,又衍化出了新的内容,如,义和拳宣扬神力,大搞画符吞朱,扶乩请仙,神明附体等活动,说神明附体后可以“刀枪不入”,其实是一种惑人之术。

  旧时,常有出售紫姑神码的,神码在祭祀时烧化。有的庙宇中也有紫姑的牌位或塑像,多与其他神祇合祀。

  坑三娘娘也有神码,一般是在红纸上印有三女并列,是民间的木版印刷品。三霄塑像是娘娘模样,三位合祀。在庙观的“百子堂”中供她们的塑像。

  清人陈楝写的《紫姑神》杂剧中说,紫姑是魏子胥的妾,被大老婆所妒忌,用药将其药死。紫姑死后被封为神,奉命巡查人间,专门剪除一切妒妇。

  也有说法,厕神叫做后帝,可能是因厕所一般在人家屋后的缘故,故而名其为后帝。此说之渊源已无稽可考,但其故事是有的。《异苑·陶侃》中云:一日,陶侃去厕所,见数十人皆拿大印,其中一人着单衣,扎平头巾,自称为后帝。对陶侃说,你是长者,故而现形相见。并且嘱咐陶侃三年内不要乱讲话,日后会有富贵来临。后来果然应验了。《南史·沈庆之传》中说,沈庆之常常梦见自己导引着天子的车驾到厕所中去。庆之感到很疑惑,占梦者解释说:“引天子车驾如厕,固然象征着富贵,但厕中之神叫后帝,所以,你的富贵不在现在,而在以后。”

  又有将厕神说成厕鬼的。《甄异记·庾亮》中说:厕鬼如方相,两眼通红,身上发光。庾亮上厕所看见厕鬼渐渐从土中出来,庾亮以拳击打时,应手有声,便缩入地下去了。庾也因此染疾而亡。《纪闻·刁缅》中说,刁缅看见厕鬼形大如猪,遍体皆有眼。出入粪中,游行院内。《纪闻·王升》中云,王升在表兄陆望家看见的厕鬼是两手据厕,大耳深目,虎鼻猪牙,面色紫而斑斓。两眼直盯着他,吓得王升拼命逃跑。他将此事告诉了陆望,陆望说:“见厕神无不应立死。”王升回家后便死了。

  诸如以上厕鬼之说很多,厕神、厕鬼,是善、是恶,无法辨其之实。

  八仙

  八仙是指八位道教仙人,有钟离权、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流传很早,但说法不一,直到明朝时期才逐渐衍化成型。汉代有淮南王刘安之“八公”,是撰写《淮南子》的作者,后人称他们为“淮南八仙”。晋代相传有“蜀中八仙”,即容成公、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等人。唐代盛传“饮中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张旭、李适之等八位饮酒成痴的诗人。

  道教所称的“八仙”大致产生于元代,但仙人之组成尚经历了一个过程。元人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的“八仙”皆为男仙,无何仙姑,而有余仙翁。明代《三保太监西洋记》中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玄壶子。《列仙传》中无张果老,而别有刘海蟾。直至明人吴元泰著《八仙出处东游记》后,传诵甚广,家喻户晓的“八仙”之姓名才得以确定。明代青花瓷瓶上以王母为中心的八仙祝寿图即以此八人为八仙。“八仙”之中,有的为传说之仙人,有的确实在史实上就有其人。明清以来,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八仙”的各种传说故事,其中以“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最为著名。

  “八公”是指东汉淮南王刘安门下的八名方士。据《淮南子》高诱《叙目》称,他们八位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录异记》将他们衍化为八位仙人,谓有八老人,须眉皓白,诣门求见淮南王。阍者不为通,八人皆变为童子,年十四五,角髺青丝,色如桃花。淮南王闻之,出迎问其姓名,答曰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各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时小臣伍被告淮南王谋反,汉武帝遣使案问,乃为淮南王取鼎煮药,使与亲属近三百人服之,同日仙去,鸡犬舔药,亦同飞升。

  “八仙”在全国流行开后,各地陆续建有祀奉八仙的宫庵。尤以“八仙宫”最为有名。

  “八仙宫”原名“八仙庵”,是中国道教宫观。位于陕西西安市东关的长乐坊。原系唐代兴庆宫遗址,初创于宋代。宫前原有一石碑,上刻“长安酒肆”四字,旁题“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传说仙人钟离权于长安酒肆以“黄粱梦”点悟吕洞宾成道就是此地。又相传宋代八仙曾游宴于此,遂建八仙庙祠祀之。元代,全真教兴起后,于此大建庙宇,取名八仙庵。明代为著名道教宫观。清康熙初,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并扩建,于此开坛传戒,成为全真道十方丛林。嘉庆十一年(1806),道士董清奇住持八仙庵,增建西跨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900)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逃来西安,曾住八仙庵,敕封为“万寿八仙宫”,后遂名“八仙宫”。现存殿宇均为明清以后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西花园。中路有灵官殿、八仙殿、斗姆殿;东路有吕祖殿、药王殿;西路有丘祖殿。八仙殿为主殿堂,内奉八仙像。

  陕北民间对八仙信仰主要是在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诸方面。比如,人们在婚娶时常以“八仙”来装扮花轿,祈求八仙保佑,花轿一路平安,无妨无害。人们在寿诞时悬挂“八仙庆寿图”以祈寿若仙人。在丧葬方面,人们在魂幡上绘上“八仙”,以示仙人接引亡人飞升仙去。另外,人们平时也喜欢悬挂八仙图,图个喜庆吉祥。

  总之,八仙在陕北民间的影响是很大的,人们知道八仙,但不知其来历仙绩,故而作以介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