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8章 媒神月老(2)

  南北朝时期,由于神荼、郁垒的门神地位在人们的习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他们那种狰狞面目进行了改造,他们以威严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并正式将他们定为“门神”,人们改造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贴近人,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中云:“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门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这一记载为神荼、郁垒正了门神的名分,自此流传开来,沿袭至今。这一时期还曾出现过别的门神,但他们的名声远不如神荼、郁垒显赫。再加上道家将神荼、郁垒尊为“左门丞,右户尉”,给了他们一定的品级和有驱除一方妖邪神威的保护神的神职功能,就连城隍庙的门上还得由门神来保护,这样,就使得门神在民俗信仰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神荼和郁垒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被确定下来。

  门神信仰发展到唐代以后,出现了两位武将门神,是继荆轲之后的真实历史人物,他们就是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他们被人奉为门神与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关。小说中说:泾河龙王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命人曹官魏徵处斩。魏徵是李世民的丞相,因此老龙哀求李世民救他性命,李世民答应了,但魏徵于梦中将老龙斩首,老龙因此怀恨在心,于夜间出入皇宫向李世民索命,搅得世民不得安宁,命秦琼和尉迟恭把守宫门,龙王再不敢前来惊扰世民。但二将不守宫门时,龙王仍然前来哭闹。魏徵恐二人长此下去身体吃不消,便命人将二人画影图像,贴于宫门之上,龙王再未来过。龙王都害怕他们二人,鬼怪自然也是害怕的,所以,他们被人奉为门神是有信仰依据的。这一说法在明代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历代神仙通鉴》中也有记载。《搜神大全》卷七中说: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他即位后身体不豫,夜梦恶鬼“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大将秦琼与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当夜果然无事。太宗大喜,但念其劳,命画工图二人介胄执革,怒目发威之像,悬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显然,《西游记》根据这一记载进行了神化,显得更为神奇。但秦琼与尉迟恭作为门神并不是在唐代形成的习俗,而是在元代。因为《西游记》中不少内容是源于宋元和明初的话本及民间传说而来的,如书中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一事,在明初完书的《永乐大典》中就收有类似的描述。

  秦琼、尉迟恭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至今仍兴盛不衰。他们二人的神像式样也很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贯甲,有徒步,有骑马,有舞鞭锏,有执金瓜,还有对秦琼,对尉迟恭(即一对门神都是秦琼或尉迟恭一人,分画两幅,成为一对)。在两位门神两旁有时还贴一副对联云:

  昔为唐朝将;今作镇宅神。

  武将门神一般是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以防止恶魔或灾害侵入,将灾难阻挡在大门之外。他们二位手执刀锤鞭锏,横眉怒目,鬼邪如何不怕。

  在继秦琼、尉迟恭二位门神之后,又出了一个吃鬼的门神,就是唐玄宗时期落榜的秀才钟馗。他一出现,几乎完全替代了神荼、郁垒的门神地位。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不仅有镇鬼邪的功能,而且还因为他比神荼、郁垒更有本事。神荼、郁垒只有将鬼用苇索捆了后去喂老虎的本事,而钟馗却是直接将鬼吃掉,对鬼更有威慑力。

  明清以后,门神尤以历代武将居多,比如:河南常以赵云、马超为门神。河北以马超、马岱为门神,亦有将薛仁贵、盖苏文为门神的。陕西则以孙膑、庞涓为门神,也有以黄三太、杨香武为门神者。陕西汉中一带则以焦赞、孟良为门神,后因二人的出身不太好,曾经做过强盗,作为神来说有些不硬气,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故而,只好让他们站在牛棚、马圈或猪羊圈的门上,做了下等门神。此由也可以看出,门神作为正神,必须是一身正气,功德显赫的人才有可能被封为正神,否则,那些即便是有功于天下的人也只能作为下神。吴越地的门神大都是温、岳二位神明。岳,即岳飞。温,即晋代的温峤,曾先后破王敦、苏峻、官拜骠骑将军而成为晋代名将,因此被吴越人奉为门神。

  武将门神中还有马武、姚期、杨延昭、穆桂英、萧何、韩信等十多位历史英雄人物。还有将燃灯道人、赵公明这些神仙也作为门神的。这些门神人物都是取材于古典演义小说和神话小说。他们都是妇孺皆知的英雄和神仙,很受民间的欢迎,所以被老百姓请来做门神。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还盛行着一种贴挂武士门神画或天神门神画的习俗。

  还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北京,信仰后门门神。这类门神中有两位,即魏徵和钟馗。但以信仰魏徵者居多。后门门神的出现源自《西游记》之说。书中说,泾河龙王被魏徵于剐龙台斩首后,每日到皇宫中寻李世民闹事,只因前门有秦琼和尉迟恭把守而不敢进去,就从后宰门进入皇宫闹事,于是,魏徵便手提诛龙剑于夜晚镇守在后宰门,泾河龙王的鬼魂从此销迹,宫廷安宁。因有这一说法,魏徵就被人们奉为后门门神。魏徵本是文臣,他被奉为后门门神便成了一位怒目仗剑,一派英雄气概的神明,失去了他的本来面目。后门门神一般是贴在门的单扇上。西安市的“后宰门”便是当年魏徵把守过的地方,因《西游记》的这一说法,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名称。

  在传统观念中,门神一般是武将,但后来却出现了一批文官门神。这一现象大概受了唐代魏徵和钟馗这两位文官作为门神的影响。传说中,他俩可以镇鬼,因此,民俗信仰中便产生了妖魔鬼邪惧怕一切文武大官的民俗观念。文门神的出现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门神的本来意义是驱鬼辟邪,保护家宅平安的。但后来又被人们加上了庆贺的内容,有些门神甚至成了人们专门用来祝吉庆贺,寄托人们祈盼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顾禄在《清嘉录》卷十二中说:“《杂志》又称后世(门神)多画,将军、朝官、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之状,皆取美名,以迎喜祉。”黄斐默在《集说诠真》中对这类门神像所加图案做了解释,说:“绘爵樽,借作爵秩;鹿,借音荣禄;蝙蝠,借音景福;喜鹊,借作喜庆;马,借作驿马;元宝,借音驰报;瓶、鞍,借音平安。绘此八事,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之义”。

  文官门神以天官居多。这类门神像一般是头戴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面、五绺美髯,一派雍容华贵模样。天官门神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大门上驱鬼镇妖的武士门神,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中还有一对白须文官,据说是宋代的梁灏。《遁斋闲览》中说:梁灏八十二岁才中了状元,故而在民俗画中把梁灏画成了白须皓首的“状元爷爷”的模样。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历史上的梁灏是北宋太宗时期的进士,状元及第时才二十三岁。辽军进攻河北时,他上疏清明赏罚,斩懦将,擢用勇武谋略之士。以后,梁灏知开封府,暴病而亡,年仅四十二岁。因民间不知其史,多用《遁斋闲览》的说法,故而误传于世。不仅民间有此误传,就连旧时极为流行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若梁灏,八十二”之句,将梁灏塑造成了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与《三字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将梁灏作为门神来敬奉,大概是勉励老人们一定要有进取心的意思。文门神画中,还有“五子登科”者,上面画有五个举灯、执戟和手拿桂枝的童子,用以寓意“五子登科”。这一典故出自五代时期窦燕山(窦禹钧)教育五子,接连登科的事情。

  文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有关。但有时也将二者互相搭配成对。比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搭配,还有将喜神与和合二仙搭配的,以象征夫妻恩爱和睦。另有将刘海与招财童子进行搭配的,因为这二位都是小财神,这类门神尤其被商贾人家所看重。祈福门神中多含有深刻的寓意。比如天官门神中一般为两位天官,其中一位左手举盘,盘上置一寿石,石上升起一支毛笔,以寓意“寿比(笔)南山”。另一天官则是手托红色蝙蝠或海水之类,隐寓“福(蝠)如东海”。有人将钟馗也作为祈福门神。作为祈福门神的钟馗像是身穿红色官衣,头戴乌纱,手执一笏,上有一桃一笔,取“必(笔)然长寿(桃)”之意。

  门神信仰在民间流传,也在民间舞台上出现。明代茅维写了一出《闹门神》的戏。除夕之夜,新门神到任了,但旧门神不让位,他们便争吵起来,虽有钟馗、紫姑、灶君和诸仙调停,他俩仍不听劝。最后有九天监察使者下界来查办,将旧门神及其仆从顺风耳谪遣沙门岛。

  人们贴门神是为了祈求平安,便将一些法力无边的神仙也奉为门神,如,燃灯道人和赵公明等,但他们在后来被人们另有所奉,就从门神的行列中消失了。

  我国寺院的山门或天王殿的外廊所塑的哼哈二神实际就是寺庙的门神,但他们是对鬼神进行监察,是护法神。

  旧时的贴门神习俗是:如果门是双扇的,就在两扇门上各贴一位门神,俗称“对脸儿”。这是因为两扇门在开着的时候,两位门神像是面对面的,故而称“对脸儿”。如果是单扇门,或并贴二位门神像,或只贴一位门神像。只贴一位门神像的,俗称为“独坐儿”,画像不同于二位门神的门神像。另外,有些地方把贴在后门上的魏徵像也叫做“独坐”。

  门神钟馗

  民间以钟馗像驱鬼辟邪比秦琼、尉迟恭要早。

  在古代,椎又被称做“终葵”。从我国古代音韵的反切韵中可以读出“终葵”就是“椎”的读音。古人有以椎逐鬼之俗,认为椎(也就是终葵)有驱鬼辟邪的功效,从汉朝以后,都将门神名以终葵、钟葵。到了唐代,有钟馗此人出现以后,也有称门神为钟馗,但是,文字的字形虽然有了变化,它的发音和意义都是相同的,即都指的是“椎”,它的命名之义仍然取“终葵”能辟邪的意思。《魏书》中云: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从这一记载来看,终葵辟邪是无疑的。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终葵信仰的来历曾做过详细的考证,他认为,中国古代在进行驱疫逐鬼的大傩仪式时要挥舞一种棒槌,称之为“终葵”。久而久之,终葵便成了驱鬼的象征。从魏晋开始,有人将终葵称为“钟葵”。北魏的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是山西上党长治人,孝文帝时,为南部尚书,多次出使巡察,官至太仆卿、大司农。因尧暄字“辟邪”,人们为了辟邪,就将本名叫做“钟葵”的尧暄奉为辟邪之神,钟葵一名也就产生了,与终葵一并流行开来。后来竟然有人将“葵”字写做“馗”,钟馗也就产生了,但这一时期的“钟馗”还是一个虚构的名字,自唐明皇的故事出现以后,钟馗才成为家喻户晓的神名。钟馗也被道教奉为“祛邪判官”,又说他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同为混沌未开时黑白蝙蝠所化。

  唐明皇的故事讲了什么?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唐逸史》和宋代沈括的《补笔谈》等书中所载,开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巡视校武,回宫之后有些闷闷不乐,便染上了疟疾,躺下后,就昏沉沉睡了。唐明皇竟白日做起梦来,梦见一个小鬼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着鞋,腰间吊一只鞋,别一把扇子,进来后,将杨贵妃的香袋和唐玄宗的玉笛偷走了,还在寝宫里奔逐戏闹。玄宗很是气恼,大声对小鬼斥骂。小鬼却笑着说:“我叫虚耗,虚就是说,我在偷盗人家的财物时如同儿戏,耗就是能使人减喜添忧,把好事变成坏事。”玄宗怒不可遏,刚想招呼武士前来捉拿时,忽然看见一个巨头鬼,头戴一顶破帽,身穿蓝色袍子,系着角带,足登朝靴,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小鬼捉住了,先将小鬼的双目挖出,然后将其折为两段,就把小鬼吃下肚里了。玄宗大惊,问道:“你是何人?”那巨鬼启奏说:“我是终南山进士钟馗,因武德中参加殿试落第,无颜见父老乡亲,就撞死在殿前的石阶上。高祖闻讯,赐予绿袍厚葬,臣铭恩在心,因此帮圣上除去虚耗妖孽。”说完后,玄宗醒了,疟疾也不知不觉地好了。玄宗高兴极了,就让吴道子依其梦中钟馗形象画了一幅画。吴道子也确实身手不凡,犹如亲临玄宗梦境一般,画得一模一样。玄宗看后连连赞叹,并传旨晓谕天下曰:“钟馗力大无比,能驱魔鬼,镇妖气,全国百姓务于除夕之夜张贴钟馗画像,以辟邪镇妖。”自此,钟馗驱鬼之说流传开来。后来,又有清人的《钟馗斩鬼传》、《唐钟馗平鬼传》对钟馗的故事大加夸张,使其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民俗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神明。清初张大复所编的《天下乐传奇》中收录了有关钟馗的全部故事,成为钟馗全书。在民间最有影响的要数《钟馗嫁妹》,人们将它搬上舞台,至今仍是久演不衰,成为钟馗故事的保留剧目。

  自唐代以后,钟馗信仰得以流传,而“终葵”或“钟葵”则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人们逐渐遗忘。

  钟馗在民俗信仰中一般是用于驱鬼辟邪的。宋代已经有了岁暮挂钟馗的习俗。金盈之在《醉翁谈录》卷四中云:“今人家图其(钟馗)形,贴于门壁,亦有用绡为图者……又或作钟馗小妹之形。”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五中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钟馗驱鬼辟邪之功与门神同,可是,他没有被普遍承认为门神,如《梦粱录》中所说“换门神”、“挂钟馗”,可知,门神与钟馗不是一回事,但在春节习俗中是同样重要的。但将钟馗像放置于门前,也有与门神一样的作用。《金陵岁时记》中云:“金陵人家,大门之有门神者不多概见,惟后门贴钟馗。”是将钟馗作为门神的一个实例。

  后世,人们在新年之际挂钟馗像的习俗日渐消失,改为五月间挂钟馗像。清人顾禄在《清嘉录》卷五中云:五月,“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祛邪魅”。此俗之因大概是人们认为新年期间既然有了门神,就无需钟馗在户了。又因,五月为仲夏,会发生多种疾病,而且,毒虫蛇类的活动也异常活跃,古人又将五月称做“恶月”,也就是说,五月的邪魅恶厉很多,就需要钟馗这样的神明来驱邪魅,镇恶厉。故而,五月挂钟馗像的习俗也就产生了。

  陕北民间的终葵信仰在春节期间依然存在,人们于除夕日,将擀面杖、石炭、菜刀等放在门框处以辟邪。其中的擀面杖就是终葵。因终葵就是“椎”的反切读音。椎即“槌”,如木椎、铁椎,槌又是架蚕箔的立柱,《齐民要术》中云:“一槌得安十箔”,椎也是敲打的用具。古时候,人们在行傩驱鬼时挥舞着一种棒槌,称为终葵。所以,擀面杖这种椎也就是驱鬼棒槌终葵了。石炭是一种燃料,它何以能驱鬼?因为古时候的煤窑窑工将太上老君奉为“窑神”,祈求他保佑平安。窑工的产品就是炭,有炭放在门口,就算作是供起了窑神太上老君,鬼邪自是退避三舍,不敢近前半步。刀可以驱邪是源于关公刀斩鬼邪的传说。人们还于大年三十夜里将冰块撒在院子里,以祈求太上老君保佑消病祛灾。因“消冰”与“消病”音近,有太上老君在门口把守(炭)?病邪是不敢入侵人家的,另则,冰块也不会长久保留下去的,会很快消融,所以也叫做“消病(冰)”。也有人将冰块称做“元宝”,以寓意“元宝满院”。

  水井神

  吃水是人们生活的首要问题,除了河水外,人们的饮用水主要靠水井来满足。水井造福于人,人们自然要感谢它,井神产生了,祭祀井神的习俗也产生了。

  远古时期的“五祀”中就有“祀井”一项。

  祭祀井神的习俗各地大都相同。一般是在农历的除夕日封井。春节后,第一次从井中挑水时,必须要烧纸祭井。每遇节日时要在井边供祭井神,祭品以蜜食为主,以祈井水清甜无毒,水源充足。有些地区在打新井时,还要竖一面用红白布条做成的旗帜,以祈求井成后井水充裕。凡娶妻生子,添人进口时也要到井台上去焚化冥楮(寿金纸),有些地方在生小孩的第三天,分送喜面时,还要往井里倒一碗。产妇第一次上井台挑水时,一定要敬拜井神。人们在祈雨时,要到古老的大井里去挑水,挑回后插上柳枝,请求井神帮忙,助龙王降雨。

  民间传说,大年三十日,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初二回来以后要恭候玉皇大帝下界来视察,所以,人们在初一是不挑水的。初二一大早去井台挑水之俗叫做“抢财”。谁去得早,谁抢的财就多。

  《白泽图考》中云:“井神名观,状如美女,喜欢吹箫。”《辑柳编》中言其为“吹箫女子”。

  元人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井神现身》所云:井神为一女子。说有一独身男子叫吴湛,住在宜兴荆溪边上。住所旁边有一泉,清澈甘美,人们都来此打水。吴湛编了个竹篱来遮护此泉,以免泉水被污染。他的这一行为感动了泉神。有一天,吴湛在泉边捡到一只白螺,带回家后放在瓮中。自那以后,吴湛每次外出回来后,家中饭菜早已做好了,他感到很奇怪,也想探个究竟。

  有一天,他外出后又偷偷赶回家中窥看。只见一个女子从那只螺壳中走出来,亲自操刀切菜,生火做饭。吴湛突然闯入,女子大窘,吴湛不让她回到螺壳,女子便以实相告说:“吾乃泉神,因您敬护泉源,且又是独居,无人给您做饭,所以我特为您做饭。您吃了我的饭菜,当得道成仙。”说罢,倏然不见。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因井水有泉源,故而泉神也称做井神。

  明人朱国桢《幢小品》卷十九中云:井神乃一人鬼。贵溪的仁福有一“圣井”。相传,宋朝初年,有一姓郭的巫神在井上求雨时他所吹的白牛角忽然掉到井里。郭巫神名叫郭欧,见牛角掉入井中后,便下井去取。下到井中后开始没有感到有什么异样,继而,见水中有楼台,一位老翁坐在当中,两旁侍卫森列。郭欧的白牛角就放在窗间,郭欧进得门来,要老翁还他牛角。老翁说:“大旱乃天数,这方天旱,并不由我独自做主。你们不修诚意来感动上天,却在这里吵个没完,实是可厌,故将你的牛角夺了。”郭欧向老翁保证,以后再也不敢来井边吵闹了,老翁这才将牛角还与他。郭巫出井后竟连衣衫都未有湿处。后来又遇大旱,郭巫不顾自己对老翁所立保证,又在井台上吹起了白牛角求雨,白牛角又掉入井中,郭巫又下井去取,这次他却没有活着上来。五日以后,他的尸体在山前的潭水中漂了起来,僵坐不仆。有一渔人将他推入急流之中,想把他冲走。但是,第二天见他又在那里,仍然是那个样子。如此几次都一样,也不腐烂。一天晚上,郭巫托梦于乡人云:“我乃郭巫,前几天再入井中取牛角时。龙王(井中老公翁)说我再入冥间,便不许我回阳世了,后又命我掌此井之祠。乃出尸以示灵异。我曾经为你们效劳过,今神有此任命,但你们不让我如命,怎么办呢?”乡人乃为他立祠,奉为井神。

  吴越地所信仰的井神是“井泉童子”。

  井神一般没有自己的庙宇,塑像也不多。只是在井旁造一神龛,用来供奉井神。有为井神塑像者,是两尊石像,并肩而坐,一男一女,叫做“水井公”、“水井妈”,是一对井神夫妇,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灶公灶婆一样。

  药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医、神医,他们被后人奉为医王、药王。最著名的药王大概就是神农,他“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和《史记·补三皇本纪》中都有关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记载。除了神农以外,还有伏羲、黄帝、扁鹊、华佗、孙思邈、邳彤、三韦氏、张仲景、保生大帝、眼光娘娘等,均被后人奉为医王、药王。

  民俗中所指药王实际是指神医扁鹊和药王孙思邈。

  扁鹊是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任丘)人,姓秦名越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医,中华医学的始祖之一。

  扁鹊年轻时是一家客店掌柜。一个叫长桑君的客人住在他的店里。扁鹊很有眼力,一眼就看出长桑君很不简单,就热情地招待他。长桑君也看出扁鹊不是一般之人,有十余年的时间,他常来这家客店住宿。有一天,他把扁鹊叫到屋里,悄悄对他说:“我有秘方,可是我老了,打算传给你,你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扁鹊说:“您放心吧!”长桑君把药递给扁鹊,并说:“吃药时要用上池水送服,三十天以后可见奇效。”

  扁鹊依言服药三十日后,可以看见墙那边的人。所以,他给人看病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病人的五脏六腑,治病就容易了。他治好了昏迷七天的晋国大夫赵简子,还救活了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因此人们说他能“起死回生”。

  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故事最有名。扁鹊在蔡国见到蔡桓公时,说,你有病在皮肉之间,不治将深。桓公说,寡人无病。五日后又见了桓公,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公说寡人无病。又过了五日见到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肠胃,不治将深。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扁鹊。五天以后,扁鹊见了桓公后扭头就走,桓公很奇怪,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桓公的病在皮肉,在血脉,在肠胃,我都能治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就是神仙也没办法了。过了几日,桓公病重了,派人去找扁鹊时,已经找不到了,不久便病死了。于是,扁鹊医术名闻天下。扁鹊到赵国,知道赵国尊重妇女,他就看妇科;到了洛阳,看到洛阳人尊敬老人,他就治老年病;到了秦国,秦国人宠爱小儿,他就看儿科。秦国的太医令李醯是个阴险小人,忌妒扁鹊有高超的医术,就派人将扁鹊暗杀了。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被后世尊为“药王”。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是孙思邈的诞日,届时,他的家乡,陕西耀县要在药王山举办庙会纪念这位古代医圣。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活了一百零二岁。

  孙思邈早年体弱多病,使他萌发了学医之念。他与当时的名士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相与往来,这些名士以弟子之礼奉事先生。他的主要医学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称“千金”者,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此书以千金之名。”翼方者,取“羽翼交飞”之意。由于《千金方》的重大应用价值,被后人涂上了神异色彩。说有一次孙思邈看到牧童用石块砸一条小蛇,他让牧童放了小蛇,牧童不依。他没有钱,便脱下身上的衣服给牧童,让他换糖吃,牧童才丢下小蛇走了。孙思邈给小蛇涂上药,止了血,然后把它放到草丛里。有一天,孙思邈出诊归来,见一白衣少年骑马而来,感谢先生对他弟弟的救治,请他去家中坐坐。先生随少年来到一个城堡,原来是泾河水府,上次救治的小蛇就是这家的子弟。水府大王要给先生宝物,先生坚决不受。最后大王说:“这里藏有龙宫奇方三十篇,此方可助有道者济世救人,今奉赠先生,请予笑纳。”孙思邈高兴地接过龙宫奇方,回到家中后进行了仔细琢磨,将其用于行医治病,很是灵验,于是,在编写《千金方》时,把龙宫三十篇奇方也编进去了。

  还有传说,孙思邈在终南山隐居时与宣律和尚关系很好,他们互相拜访,参悟佛经。有一年,天下大旱,从西域来了个僧人向皇帝自荐说他能祈来大雨。皇帝就让他在昆明池旁设坛祈雨,一连七天过去了,滴雨未见,昆明池水却下去好几尺。一天夜里,一位老人来拜见宣律和尚说:“弟子是昆明池中之龙,天不降雨非弟子之责。这个西域僧人欺骗皇帝说他能降雨,其实是想用我的脑子做药。等他把池水吸干了,我就没命了,望师傅相救于我。”宣律和尚听后说:“这事我没办法,你去向孙先生求救。”老人来到孙先生石室,把事情说了一遍。先生听后说:“这事不难,但我知道昆明龙宫中有仙方三十篇,你若能把它传授给我,让我为世上人治病,我就可以救你。”老人听了,一则自己性命要紧,另则,先生也是为世人治病,就把秘方交给孙思邈了。先生收了秘方,施展法术,昆明湖水复涨,西域僧人羞恼而死。这一时期,孙思邈正在编撰《千金方》,将《千金方》分为三十卷,每一卷中编进一篇龙宫仙方。由于他的药方都很灵,以致后人也无从知道究竟哪一个方子是从龙宫里得来的。

  有传说,孙思邈去世以后,唐玄宗来到四川避乱时,有一天晚上梦见孙思邈向他要武都的雄黄。玄宗命太监带了十斤雄黄送往峨嵋山顶。太监走到半山腰时,一位褐衣幅巾、鬓须皓白的老者,左右各站一位青衣童子等在那里。老者用手指了指一块大磐石,对太监说,把药放在这里,石上有我给皇帝的信,请你抄录。太监将石上一百多个红字抄录着,字也逐渐消失着,刚刚抄完,石上一个字也没有了。老者飘然而去。他就是孙思邈,成仙后在天上主管医药,因天上没有雄黄,才到人间索取。

  还有一则孙思邈给龙治病的传说,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有一位身材高大,胡须横生的老汉来到他的面前,求他治病。孙思邈为他把了一阵脉后,心里有些疑惑地说:“你不是人。”老汉笑了一下说:“你说我是什么?”“脉起如腾云驾雾,脉落如翻江倒海,你是龙。”老龙很佩服先生的脉路,说:“我得了怪病,总是饿得慌,可一吃硬东西就被噎住了,你看怎么办?”孙先生说:“治你的病不难,但配药得一天的时间,你后天来吧。不过,给你配药剂量得大一些,如果你变化成人就受不了,你得现了原形才行。”第三天一早,天空突然响起了雷声。孙思邈心想,这老龙也太性急了,也怪自己那天没有吩咐让他晚上来。便冒着雷雨向山巅跑去,对着那朵飞来的乌云大叫着。老龙从云缝里钻出头来,问他有什么事。孙思邈说:“你这样子会把村里人吓坏的,快从后山没人的地方过来。”老龙点了点头。孙思邈回到家中后,只见院墙上开了大洞,一个龙头探了出来,向先生说:“我的身子都藏在洞里了,这样子不会碍事吧?”孙思邈取来一桶药汁,老龙闻了后说:“又酸又臭,我不喝。”先生也没说什么,冷不防取出一根针来,往龙头上一扎,老龙疼得吼了一声,顿时觉得浑身酸麻,没了力气。“快喝,不喝还扎。”老龙怕再扎针,一口气将一桶药汁喝了下去,霎时,觉得一阵恶心,哇的一声随着药汁吐出了一条大蛇,顿觉食道畅通,轻松了许多。老龙说:“先生,你这是什么仙药?”孙先生说:“只不过是米醋和蒜泥,不是仙药。”老龙再三道谢后飞走了,他的藏身洞永远留在那里。

  孙思邈的“药王”是唐太宗所封。相传唐太宗的皇后病得很重,连御医们都束手无策了。这样,孙思邈被召进宫来。用悬丝诊脉法诊断清了病情,只一帖方药,治好了皇后的病。唐太宗高兴极了,赞赏地说:“先生不愧为药王啊!”

  皇帝所言,就是金口玉言,唐太宗既然称孙思邈为“药王”,就得有王的封赏。但先生一概不受,只领了皇帝亲手赐予的王袍王冠回家了。

  这一消息传到大将尉迟恭的耳里,心想,一个草野医生居然封王,戴起朝天冠,穿起大黄袍来,我为大唐江山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也只不过封了个公爵,真是岂有此理。便策马去追赶孙思邈,要扒掉他的王袍。当追上一看时,孙思邈仍旧是普通装束,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打仗时伤了手臂,至今抬不起来,请先生治治。”孙先生检查后说:“我给你扎一针,再吃点药。”尉迟恭心想,京城里那么多的名医都没治好,你一针就行,不禁脱口说:“你在诳人吧?”孙先生说:“老夫说话从来算数。”“扎不好怎么办?”“一针下去,如果不能立见功效,老夫甘愿受将军处罚,若一针见效,将军又当如何?”尉迟恭说:“那样我给你站班听用。”孙思邈扎下针去,尉迟恭手臂一阵疼,一阵麻,一会儿工夫,竟能摇动自如了。尉迟恭又是感激,又是羞惭,当即表示决不食言。孙先生却说,刚才之言是玩笑话,何必当真。如今正是将军用武之时,当为国建功,等天下太平了,再来不迟。尉迟恭听了很感动,行了拜师大礼,告辞而去。这时,孙思邈把反穿着的王袍顺手扔到田里。后来,被孙思邈抛到田里的王袍变成了菊花中的名菊“药王袍”,尉迟恭也到五台山给孙思邈站了班。

  又有传说,孙思邈给一只老虎治好了绝症,可老虎怎么也不肯离去,孙思邈就留下做了坐骑,每次出诊都骑着它,既快又安全。所以,他的身边常有一只老虎。孙思邈为了不让老虎吓着病家,就让老虎远远躲起来。又让病家把吃剩的药渣倒在门前的路上,好让老虎知道自己在哪家治病。后来逐渐形成了门前路上倒药渣的习俗。

  又传说,人参原本是长在华山上的,但因苦于华山之热,便逃到寒冷的长白山去了。孙思邈来到华山采参时,却不见了参的踪影,掐指一算,它逃到东北去了。便策马来到东北,在长白山上找到了人参,用绳子拴了人参的双臂,挂在马后往回赶。

  进入山海关后,天气炎热,人参受不了这样的酷暑天气,将双臂挣断,光着身子回到了长白山中。

  当孙思邈赶回华山,准备安放人参时,这才发现仅有两只手臂,没有了身子,也只好罢了。自那以后,华山参仅是两个叉,即参之手臂,长白山的人参则是没有手臂的身子。

  药王一生治好了不少病人,但民间传说中也有他治不了的病,他母亲就是一个。

  传说,药王的母亲患了病,药王怎么也诊断不出母亲究竟所患何病,用了不少药总是不见效。药王是个孝子,便用车推着母亲四处采药为母亲治病。一日,他碰到了“偏方王”,说他母亲的病非要用“凤凰蛋”和“二龙戏珠水”才能治好。药王心想,世上哪有这些东西,没有理会“偏方王”,继续推着母亲寻药。

  一日,药王与母亲来到一处偏僻的山村,村中仅有一户人家,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漂亮女子正在蒸饭。此时,母亲已很饿了,让药王讨点食物充饥。药王上前向女子行礼后说,因母亲饥饿,可否给点吃的东西。女子见药王举止行为有礼得体,又是给母亲讨要食物的,便从刚刚出锅的米饭中捡了两粒米粒送给药王。药王心想,仅两粒米粒如何能填饱肚子,说,可否多给一点。女子说,那怎么行,我的米金贵的如同凤凰蛋一样,给你两粒已不少了。药王只好拿了米粒来到母亲面前,母亲吃下后,也没觉得饱,但也不饿了。母子二人继续赶路。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