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5章 托塔李天王(3)

  财神在民间有文武之分。文财神在民俗画中常见的形象是文官打扮,头戴纱帽,五绺长须,手执如意,身穿蟒袍,足蹬元宝。文财神的这副打扮与天官相差无几,其实就是天官神的借用形象,因为天官赐福么,福当然有财的含义。但他的表情却显得很严肃,脸庞清癯,癯是心愁忧苦之意,在这一点上他与天官的笑容可掬,满面慈祥的样子有所不同,因为财神的这一形象据说是比干的相貌。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厚善良,又正直敢言。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常直言相劝,这样就使纣王对他很是反感。有一次比干向纣王进言时,纣王竟然大怒,并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上是不是也有七个窍。说完后,便命士兵当场将比干开了膛。因比干心地纯正,后世俗人就将他奉为财神。也有说法是,因比干被挖了心肝,没有心肝的人才会公正无私,所以奉比干为财神。

  还有一位文财神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范蠡帮越王击败吴王以后,深知身在宫廷之险恶,便急流勇退了。他从越国逃到齐国,隐名埋姓,经营起农业和商业来,并发了大财。他对钱看得很淡,三次发财,三次将钱财散发给穷朋友和亲戚们。后来他又积攒了一大笔钱财,改名“陶朱公”,过起了隐居生活,安享晚年。因范蠡既能发财,又能疏财,这是人们心中仰慕的偶像,因此,后人就奉他为财神。也因为他和比干一样,都是文官,民间也就尊他为“文财神”。

  武财神是赵公明。对他的说法很多。有说赵公明在秦朝时期因避世乱,来到山中修道。到了汉朝,被张天师收为弟子,天师命他骑着黑虎,守护丹炉。张天师炼出仙丹后给赵公明吃了些,使赵公明能够变化无穷,并形似天师之貌。天师又命他去守玄坛,因此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的封号。故而,又将赵公明称做“赵玄坛”。又因其身跨黑虎,被称做“黑虎玄坛”。

  在晋代干宝所撰之《搜神记》中又说:“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仕季各督数鬼下取人。”梁代陶弘景在《真诰·协昌期》中又说:“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从这两则记载来看,在晋梁时期,赵公明还是冥界之神,并非管财的财神。到了隋文帝时期,赵公明又成了瘟神,与另外四位瘟神共五位瘟神经常来人间降散瘟疫。这一时期,他在民间的影响很坏,人们一提到他总是恨之入骨。到了明朝,赵公明又成了天龙八部的鬼帅之一,“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真是作恶多端。其中的赵公明是专门向人间播散“下痢”这一瘟疫的。这八个鬼帅都非常狠毒,他们“嘘毒啸祸,暴杀万民,枉夭天数”。太上老君因此派了张天师带着龙虎神兵前来征剿,并收伏了八部鬼帅。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又成了峨嵋山的道仙,而且武艺高强,无人能敌。他有黑虎为坐骑,手执钢鞭,还有百发百中的定海神珠和缚龙索等法宝。被闻仲太师请去后助纣为虐,攻打姜子牙。终因逆天行道,不免一死,鬼魂到封神台去听封,姜子牙依照元始天尊的旨意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神位,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专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的仙官。至此,赵公明一改已往那种邪气、瘟气、鬼气的面孔,有了财神的模样。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中说赵公明“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一虎”。这便成了后人所供武财神赵公明的典型图像。书中还说,给赵公明“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王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电神,五方猛兵,二十八将,天和地合二将,水火土官等将”。又说他具有“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症,除病禳灾”之神力。此时的赵公明虽然改去了过去的恶习,丢掉了恶名,但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劣迹,如六毒大神,这在民间仍被认做是坏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他是既敬之,又畏之。这也是民间敬奉他的主要原因,一则可以祈求他散财于人,另则求他将六毒收好,不要散出。后来,道教又将他与灵官马元帅,关帝关元帅,温琼温元帅合称为四大天将,在斋醮祭奠中常常设四大天将神位,并悬挂他们的画像来护坛,这时的赵公明才有了好名声,人们也逐渐将他过去的坏名声忘掉了,并越来越好了。这四位元帅也是道家作法时必请的神将,所以,人们对赵公明越来越熟悉,甚至有人仅知他为神将,不晓他是财神了。因此,民间悬挂文财神神像的人多,而挂武财神的人却很少。

  另有说法是,赵公明是终南山人,他的形象与前面所说相同,但他的神职功能却比前面所讲还多。例如,人们一旦遇有讼冤伸抑之事,向赵公明祈祷就可以解释公平。凡买卖求财,宜利和合,有求于赵公明的没有不如意的。这也许是赵公明作为财神神明在民间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因为民间不但有求财的愿望,更有很多诉讼冤屈的事情需要神明来帮助,赵公明这一神明自然是人们首选的,因为他既掌管着这种神职,又是“公”而“明”的神灵,所以,求他的人也就很多了。

  赵公明的来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另有说法,说他是皓廷霄度天慧觉昏梵气所化生。自秦时即避世于山中修炼成道后奉玉帝钦旨,召为神霄副帅。他的部下六毒大神(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更是让人敬畏的,所以,人们敬奉他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求财,还有祈求他能为人们除瘟剪疟,祛病禳灾的目的。这也是他在民间所食香火比文财神多的一个原因。因为文财神只能赐福施财,而没有驱瘟的神职功能。

  民间对赵公明的信仰和普遍祭祀是从明代中叶或稍前一些时候开始的。这与创作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是分不开的。书中说他统率着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利市仙官姚迩益四位神仙,行迎祥纳福的神职。这样一来,他就理所当然地充当起“财神”的角色来了。因为他的四位部将有财宝,而这四位又都是由他来管,向赵公明祈求发财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道路。

  明代又有赵公明,名朗,字公明的说法,此乃《三国演义》中赵云(子龙)的堂兄弟的说法。到了近代,又有赵公明是“回人”的说法,显然这是附会于郑和下西洋所行通商贸易“回回进宝”的说法,也就有了赵公明这位财神是“回人”的说法。

  我国民间认为,农历三月十五日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最早将赵公明作为综理数职的神灵来祭祀,祭祀之仪也就在这天举行,他成为专职财神后,在祭祀日上发生了变化。据河北《阳原县志》中说:“财神,各商家各供于号中,每岁正月,为财神特别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岁二月二十八日亦献戏以酬之。”

  祭祀财神的方式,或立庙,或在家中塑像以祀之。对财神的信仰在商家最为普遍。陕北民间对财神信仰有不同的方式,若立庙祭祀则以武财神赵公明为主,若于家中敬奉财神则以文财神为主,因为文财神没有武财神那种威严样,人们挂文财神像以敬奉也有祈求祥和之目的。

  财神信仰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文化阶层中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如,财神形象中的陶朱公,五显、五通、五圣、五路神、五道将军和利市仙官等等,就是出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层次间的信仰对象。另外,人们在信仰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主观愿望。比如,一些忠义之士所看重的文财神就是比干,这些人认为,比干既然是忠臣,又被纣王挖了心,他既然没有了心,又是忠臣,所以他也应当是最公正的。没有心,人才可以无私,无私心,才可以将钱财散发给那些应该得到钱财的人。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纣王让比干将心挖出以观心上是否有七窍。比干无奈,将心挖出后怒视着纣王,遂即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比干没有死,因为姜子牙曾化装成一位老翁给他送去了灵丹妙药,比干吃了此药后,心虽被挖,却不曾死去,仍在世上散发钱财。一些文人所敬重的文财神是范蠡,因为他很有才,他既有财,还疏财,财神的神职就是疏财。从所有财神的出身和经历来看,也只有范蠡疏过财,所以他是一位理想的财神爷。

  人们还将关羽奉为财神,这是人们敬重他的人品的原因。人品好,人们就想让他成为一名“全能”的神明来保佑人们。有全能神职的神明,当然也将财神职能包括在里面,所以,关公在后来也就成了“财神”。

  前面所提财神形象中有五显、五通、五圣、五路、五道诸神。五显、五通、五圣已在民俗民风中述过,其实他们不是真正的财神,是地方信仰的不同对象。现将五路与五道简述如下:

  五路神又被称做“五路财神”,是将元帅赵公明,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和利市仙官姚迩益五位神明合称为“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是民俗画中常见的形象。如《赐福财神》、《开市大吉》、《招财进宝》等画中都有赵公明、招财、利市等形象。人们有时也将他们与文财神,和合二仙绘在一起,以求吉庆。

  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朝人姚福均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中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见《铸鼎余闻》卷四)民间于正月初五日祭祀五路神。谓此曰:“为路头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早迎之,谓之接路头。”尝有诗云:“人为利所昏,所见无非利。路头古行神,今作财神例……云何年初五,相传路头至。神或临其室,获利亿万计。拜跪肃衣冠,馈献罗酒食。”(见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一《接路头》)

  《礼记·曲礼下》云:“祭五祀。”郑玄注云:“户、灶、中霤、门、行也。”霤即屋檐。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中霤)、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祀;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为出得门来,五路皆可得财。

  民间有将五路与五显神、五通神相混者,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有将五显、五通也纳入财神范围,这是不对的。

  关于五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元朝末年时期,无锡有一位名叫何五路的人,因抗击倭寇而战死,人们便将他奉为五路神。但清代学者顾禄认为“今俗所祀财神曰五路,似与此五路(指何五路)无涉”。(见《清嘉录》卷一)

  旧时民间所供五路神指五位与人们生计相关的俗神,即土地爷、马(牛)王爷、仙姑、财神爷和灶王爷。因为人们一进宅门后,要先见土地,所以,土地一般在右边墙上,面向里。神像上方用红纸黑字书写“保佑”二字,两边还悬挂对联云:“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再往前走就要路过牛棚、马棚了,在牛马王的神像上面仍书写着“保佑”二字,对联是:“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进了正房以后,右面墙上,面向中堂,靠门而坐的是一位仙姑,神像上头仍写“保佑”二字,对联是:“仙姑堂中坐,合家保平安。”左边墙上与仙姑相对位置上是财神,头上仍然是“保佑”二字,对联是:“天上金玉主,人间福禄神。”到了里间,锅台上端坐着灶爷,神像上方还是“保佑”二字,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则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从以上这五位神明的对联来看,都有“财”的含义在里面,难怪人们将他们奉为五路财神。

  五道神,又称做五道将军,他是一位冥神。五道神有专门的祀奉庙宇,叫“五道庙”,如北京的五道口、五道街,就是因建有“五道庙”而得名。

  五道神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属神,民间认为他是专司世人生死之职的神明,掌管着人的生死和荣禄。唐代变文《韩擒虎话本》中说,韩擒虎功成名就后,有一日忽然感到有些不适,心神不定,“惚(忽)然十字地列(裂),涌出一人,身披黄金锁甲,顶戴凤翅,头毛(牟)按三丈头低,高声唱喏。这位神人就是五道将军,他奉天符牒命,请韩擒虎去上任阴司之王阎王神位。”

  五道将军还迎请过其他新阎王。宋代曾慥在《类说》卷五中云:“唐严安之为京兆尹,以强明称,民吏畏之。”一日见一神鞬橐(身佩弓箭)致礼甚恭,曰:“五道将军拜谒,今奉天符迎公为阎罗王,替韩王。”

  严安之确有其人,为官时以治理严明而著称于世。很得唐玄宗(明皇)的赏识。

  《水浒全传》第十五回中说:“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这是对阮小七的赞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已将五道将军与阎王扯在一起,地位也越过了判官,成为阎王的第一大帮手,权力也很大。

  《醒世恒言》十四回中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有一位五道将军的故事。说开酒肆的范大郎有个弟弟范二郎和周大郎的女儿周胜仙在酒肆相遇后一见钟情,由王婆说合,范大郎与胜仙的母亲为二人订了婚。胜仙的父亲周大郎回家后,嫌范二郎出身低微,便大骂她母女二人,胜仙一气之下,死绝过去,周大郎也不让人抢救,便将胜仙装殓后埋了。

  有个盗墓贼叫朱真,乘夜去盗胜仙之墓,不想胜仙却醒转过来了。朱真将其带回家中强行奸宿。胜仙伺机逃出后来到樊楼找范二郎。二郎以为是鬼,将汤桶向胜仙砸去,将胜仙打死了。范二郎也因此被抓入狱。夜晚,刚刚睡着就梦见胜仙浓妆妖艳的来到身边,二人于枕席间欢情无限。如此梦境一连三夜,第三夜欢愉已毕,胜仙临去时对二郎说:“奴阳寿未绝,今被五道将军收用。奴一心只忆着官人,泣诉其情与五道将军,蒙五道将军可怜,给假三日。如今期限满了。官人之事奴已拜从五道将军,一月之后必然无事。”

  果然于几日后朱真盗墓一案事发被抓。当案的薛孔目初拟朱真劫坟当斩,范二郎免死,刺配牢城营。如此之决还未曾呈案,于夜梦见一神如五道将军之状,怒责薛孔目曰:“范二郎有何罪过?拟他刺配,快与他出脱了!”薛孔目醒来后大惊,即改拟范二郎无罪释放。

  范二郎欢天喜地回了家。后来又娶了妻子,但始终不忘周胜仙之情,便于岁时到五道将军庙中烧纸祭奠。

  还有说法是五道将军是盗神,人若梦见五道将军则是一种不祥之兆。据《三国典略》载:崔季舒未遇害,其妻昼魇,云:“见人一丈,遍体黑毛,欲来逼己。”巫曰:“此是五道将军,入宅者不祥。”

  明代学者田艺蘅对此说得更明确:“今云五盗将军,谓盗神也。”并认为:“五道”之意,出自《庄子·胠箧篇》,谓:“盗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是五者,岂所谓五道耶?”(见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八《五道将军》)田艺蘅还把一些大官比做“六道将军”。客人问他:“为何这样说?”田艺蘅道:“擒盗贼而纳其财,反不杀而纵之,这些当官的不是‘六道(盗)’又是什么呢?”表示出他对“官匪一家”的社会现象的不满情怀。因此,陕北民间有将那些为非作歹者称为“六道神”者。

  因把五道将军视为盗神,所以后来将其讹为“五盗将军”,并一分为五,成为五个强盗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云:五盗将军是南朝时期宋废帝永光年间(464)的五个盗寇,他们是: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后被大将张洪波擒杀。死后,五盗阴魂不散,又在本地作怪,偷盗。一些百姓恐于失盗,便祭告他们,“祭之者皆呼为五盗将军也。”以五道为盗神,已走了样,信仰并不流行。因为盗徒为神远不如掌管人间生死大权的五道将军在民俗中的地位。

  将五道神视为财神大概是因为人们认为五道神是掌管人的生死荣禄的冥神,人们为了长寿,享受荣禄,给人带来阳财与阴财,所以祭之。又因五道被讹为“五盗”,为了防止财产被盗所以敬之。

  总之,无论五道,还是五显、五通、五圣在民间信仰不是很广泛的。延川县至今仍信仰五路财神,每于正月初五日凌晨,家家早起鸣放鞭炮,迎接五路财神入户。

  利市仙官(附刘海)

  无论武财神赵公明,还是赐福天官,他们身边总有一位利市仙官。民间传说他是一位小财神。据《封神演义》中说,他是赵公明的弟子,叫姚少司,即姚迩益,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的利市官。所谓“利市”,在俗语中就是“走运”、“吉利”的意思。利市又指做买卖中的所得利润。古人云“利市三倍”就是获利很丰厚的意思。此语出自《周易·说卦》中的“[巽],为近利,市三倍”。利市仙官尤其受到商人们的欢迎,每到春节时,必将利市仙官像贴于门上,以图吉利、发财。

  利市仙官信仰在宋元时期就已很流行。据元人所撰《虞裕谈撰》中说:当时“江湖间多祀一姥,曰利市婆官”。这大概就是后世所说的财神奶奶。

  清翟灏所撰《通俗篇》中引用夏文彦的《国绘宝鉴》云:

  “宋嘉禾好为利市仙官,骨骼态度,俗工莫及。仙官之画为宰官身久矣。”

  宋嘉禾是元代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他画的利市仙官画是一般画工所不及的,是当时财神画中的上品,很火暴。

  在我国财神信仰中,还有一位道士出身的刘海。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五代时期的人,本名叫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又字宗成,玄(或元)英,号海蟾子。

  据元代刘志玄、谢西蟾所著《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海蟾子》中说“师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人也。年十六,登辽之甲科,仕至上相(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嗜性命之学,未究玄蕴。”“师后以妙道授董凝阳,张紫阳,乃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有诗文行于世。元世祖皇帝封号‘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据宋代内丹派道教传承谱系说:刘操是钟离权的再传弟子,吕洞宾的亲传弟子。他曾得了吕洞宾所授丹诀,与当时的著名道士陈抟甚密,(事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还与一些道士“以诗往还,论养生秘术”。(见《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刘操从五代活到北宋,享年一百余岁。

  刘操后被道教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北五祖为: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其所传道派为“海蟾派”。海蟾派的宗旨是“省悟自归隐,修养本元神,散诞蓬莱客,逍遥阆苑人”。(见《玄门必读》)

  民间崇拜刘海并不是因为他能“退官纳银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的脱俗行为,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吉祥神,一位财神。

  刘操号海蟾子,蟾就是蟾蜍,俗称为癞蛤蟆,被列为五毒之一。刘操为何号海蟾,他自己没有做过解释。蟾蜍尽管令人讨厌,但它身上确实有一股“灵气”,早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广泛崇拜。蛙蟾在远古先民的信仰中认为它具有很强的生殖力,所以将它作为生育神来崇拜。另外,蛙蟾还有一些特殊功绩,《文子·上德篇》中说:“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依此看来,刘操取“海蟾”为号是取其外貌丑而内涵超群的气质。另有说法是刘海降服了“蟾妖”而得名海蟾。

  民间所说的刘海戏蟾实际是从刘蟾戏的讹传而来的,北宋词人柳永在《巫山一段云》词中写道:“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备”。此说就是看有关刘海蟾的戏。后人又根据这一说法讹传编出了刘海戏蟾一戏,并将蟾说成是刘海的父亲。《闽都别》中记载了这一传说。“刘海之父为官甚贪财,凡告案有进金钱者,无理断作有理,无金钱,即有理亦变无理。无数冤魂哭诉阎罗王,王怒,将刘海之父令变为蟾蜍,发逐秽海,不许超生。其子刘海知父死必受罪,即去黎(骊)山老母处学法,救父超度……刘海于是铸一金钱,系以长绳,抛于秽海。其父沉于海底,辄向抢抱。遂被刘海超离秽海,负于肩上。于是,戏剧中刘海肩上的金蟾被看做是金钱的象征。蟾蜍是一种三足的癞蛤蟆,为世所不见,只有月宫中才有,因此古人也称月亮为玉蟾。古人俗信以为,金蟾不仅是稀罕之物,更将它说成是一种灵物,得之可以致富,这大概是刘海成为财神的重要原因。”

  刘海在我国很多地区又将他当做送子神来敬奉。我国古人认为,蟾蛙是女性生殖器和生育的象征。蟾蛙形象及其演变图案在整个黄河流域的遗址中均可见到。蟾蛙形象又大量出现在民间工艺品中,如小儿裹肚、扎花童鞋、小儿围裢裢、蛤蟆枕、窗花等。蟾蛙信仰大概与其生殖力强,产子多有关,刘海大概因为有一个“蟾”字才被民间推向了信仰对象。

  民间传说,刘海家里很穷,靠打柴为生。他用计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后,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无数穷人。

  刘海在年画中的形象是一位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他头发蓬松,额前垂发(这种垂发被俗称为“刘海”,至今仍被一些年轻女性所喜欢),手舞串钱,一只三足金蟾叼着钱串的一端,做跳跃状。

  瘟神

  瘟神是我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儿子,他们死后成为瘟神,是主管瘟疫的神灵。

  汉朝的蔡邕在其所著《独断》中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干宝在《搜神记》卷十六中云:“颛顼氏之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善惊小儿,为小鬼。腊月驱傩之俗,正是驱除疫鬼。疫鬼即为瘟鬼,或云瘟神。”

  在传统习俗中,认为瘟疫与季节有关,所以,民俗将季节与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的青红白黑黄五色相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又创造出主管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大瘟神和总管中瘟神,共为五大瘟神。

  对瘟神的说法很多。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所云: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离地有三五丈高的空中曾经出现了五位力士,他们分别披着青、赤、白、黑、黄袍,而且各执一物,一人执勺子、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隋文帝问太师张居仁曰:“这五位是什么神灵,主什么灾祸或吉祥?”张居仁奏曰:“此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达元,秋瘟秋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文帝乃下诏立祀,祭祀五位瘟神。又下诏封他们五位为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夏瘟刘达元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秋公明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仕贵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为感威将军。隋朝皇帝这么一封,在隋唐时期就规定了每年五月初五日为这五位瘟神的祭祀日,人们就将他们祀奉起来了。但此时的瘟神还没有被正式归入宗教神系,只是民间祭祀的神明。后来,道教中有一位叫匡阜真的道士云游至瘟神祠后,有了将五大瘟神收伏,作为自己部将的念头,最后才将五位瘟神收入道教,成为道教神系的成员。自此,瘟神除了有天鬼之名外,还被人们尊为神。《搜神记》卷五中说:上帝命赵公明和钟仕季各督数鬼,下界取人,也就是摄人魂灵。他们二位的这一神职功能具有“无常鬼”的功能和瘟神的功能。所以,在后来的传说中,赵公明取代了秋公明,成为瘟神中的秋瘟。钟仕贵与“钟仕季”的名字相近,而“贵”与“季”在南音中又很相近,这大概是在流传过程中的讹传或音韵辨别的问题。正因如此,在我国南方所说的秋瘟是钟仕季而不是钟仕贵。在《搜神记》的影响下,全国逐渐将冬瘟钟仕贵传为钟仕季了。

  隋唐时期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祭祀五大瘟神的日子与古代“恶五月”的说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五月季节正值仲夏,既湿又潮,又热又闷,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日子。在民俗信仰中又认为,五月初五是诸毒、诸恶集聚的日子,瘟神也于这日要出来散播病毒。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以求瘟神将疾病收敛起来,不要传播,让他们对人们进行庇护。为了让瘟神了解人们对他们的虔诚之心,人们在祭祀瘟神的日子里有许多禁忌,并且祭祀仪式也庞杂繁多。宋代以前是很讲究的,宋以后虽然还有祭祀瘟神的习俗,但已非昔比了,到现在已没有了此俗。

  这五位瘟神从他们的神名听起来是很可怕的,但他们的外貌并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他们虽然到处行瘟,但本事却不大,城隍和土地这样的神明就可以将他们赶走,或者禁止他们在本方行瘟。即便是有了偶然机会,给人间行了瘟,但所行瘟疫在巫师作法后就不能流行开来。所以,人们在后来逐渐减弱了对瘟神的信仰,而对城隍和土地的信仰却日趋浓烈。由于巫师能破解瘟疫的原因,人们便对巫产生了信仰,一旦有了疾病就会请巫师治病,这是人们信仰巫的根本思想。也因为瘟神的能力小,才导致了巫的广泛流行。如果从这一点来讲,是瘟神促进了巫文化的发展,使巫不仅在治疗瘟疫疾病上让人们有了一定的信仰依据,而且,巫在治疗疾病上所创立的新的“科学方法”并成为一个医学门类,如古代的“祝由十三科”就是巫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代表,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不仅认为它是巫文化,同时也认为是医学。又如,在我国古汉字中“医”字就是由“殹”与“巫”组成的,说明古代医者即巫,巫者亦医。

  有些地方将东岳大帝的部将“温元帅”与“瘟神”相混淆,这是因为“温”与“瘟”的读音相同所导致的,故而将“瘟神”也称做“温元帅”。在这种以误传误下,便产生了每年五月期间将温元帅神像舁神行市廛祭祀的民俗。其实,瘟神自隋文帝封了将军以后,再没有哪朝皇帝对他加封过。将他们称为“元帅”更是无稽之考。所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但在民俗中已有流传,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民间传说,温元帅是东岳大帝十大太保中的第一大太保,他还兼任道教护法神将,为四大元帅之一,又是真武大帝属下三十六员天将之一。传说中,温元帅在青年时是一个书生,后来变得勇猛异常是因为他吞食了一颗宝珠。

  《真武神师出世传》(即《北游记》)中有“瘟元帅”的来历,但他是雷琼,书中说他的成神经过是:

  却说玉帝一日升殿,有班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说:“班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恶人为生,作恶非常,不信天地。”玉帝闻奏大怒曰:“准奏,即宣行瘟使者钟仕贵,领旨降凡行瘟,灭了班竹村一村人民。”

  仕贵领旨出朝,下界来,土地迎接,钟瘟神曰:“玉帝闻奏大怒,说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灭,差某下凡,你可将我此药明日巳时,放于各井中,于众人饮水,则尽瘟死他一村人民。”土地禀曰:“这里人果不信善,该灭,其中只有一人,姓雷名琼,卖豆腐为生,其人为人心好,常种善根。施舍心重,此人不可害他。”使者曰:“善人当救,余者不可卖放。”将药吩咐土地。

  土地接了药,变一老人,去到井边等候。正遇雷琼来打水做豆腐,土地于雷琼背后曰:“此水你多担些去,明日巳时,此水放药,吃了人会死,吃不得。”琼听见回头一看,不见其人,琼大惊,心中忖曰:“若天之降神,明日入药于井,害却一村之人,吾安可知而隐之,偷生自己性命?不若宁作我死,倘若救得一村人,亦是老夫阴功。”古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次日自天光一起,直至井边等候,看果如言否。果见一老人,手拿一包药而来,正欲放入井中。琼向前一抢在手,土地大惊,正欲抢回,那老子一气吞下,即时瘟死于地,四肢青黑。土地大惊,即时带此老子三魂七魄,上天宫去见玉帝。玉帝闻奏感叹,封雷琼为威灵瘟元帅,头戴百姓帽,赐金花一朵,金牌一面,内有四字“无拘霄汉”,出入天门无忌,下界助师。雷琼谢恩奏帝,赦一村人民。玉帝准奏。雷琼回转班竹村,托村中人梦,个个改过行善。

  这位瘟神与“温元帅”的成神情节有所不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温元帅名琼,字子玉,东汉东瓯郡(今浙江温州)人。父亲温望,是位儒生,憾于没有后代,便“以为非孝也”,遂与夫人张氏祷于后土娘娘。当晚梦一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颗明珠,对张氏说:“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遂委珠于其怀而醒。张氏因而有孕,十二个月后诞生,乃以六甲神所赠玉环,名之曰“琼”,字子玉。

  民间将瘟神与温元帅相混淆已成为一种习俗并流行已久,这已没有分辨之必要,他们都受到民间的祀奉。

  娘娘信仰

  娘娘是谁,她是如何演变为神的,民间又信奉哪一位娘娘。这是值得说清的。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被看成是创世神、始祖神,也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

  我国考古工作者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在对陕西骊山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姜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幅画在彩盆上的蟾蛙图纹,记录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人类历史。学者们的一致看法是,蟾蛙图腾是女娲氏族部落的标志。这就说明,我国民间对女娲的信仰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并形成了风俗。

  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说女娲是一位创世神,能生万物。一日里可以变化七十多次,她用肠子变化出西方的十个神灵。这一传说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其中云: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楚辞·天问》中又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说文解字》十二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淮南子·说林训》又称:“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云:“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从以上这些典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女娲化育出的东西很多,包括神和人在内。

  传说中,在女娲那个时代,地上是没有人的。女娲便在黄土地上用水和黄土,照着自己的样子捏出了无数小人。但她嫌这样捏起来太慢,便用绳子蘸着泥浆甩出了一个个小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