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78章 拜门(1)

  拜门

  拜门是新郎新娘对自己族人看望的礼仪。女家的拜人是在“回门”时进行,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对女家的族人逐门看望,新娘将亲属关系介绍给新郎。其实是族人将新郎新娘请到家中来完成这一礼仪的。新郎家的拜门是在回门回来以后进行。无论是在新娘家的拜门还是新郎家的拜门,新郎新娘都应携带礼品,受拜人则给以钱币作为答礼。

  婚后的第一个正月里,新郎新娘还要对外家行拜年礼。

  回娘家

  在旧婚俗中,回娘家是很讲究的习俗。因为这是新娘在出阁之后第一次回到娘家,此时,已是为人之妻了,相对娘家来说就是“客人”了,所以民间将此次的回娘家也称做“做客”。

  回娘家的日期在我国最早的习俗中是于婚后的第三天,最迟的是在四个月或六个月内,但大都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行回娘家之礼。回娘家一般是由娘家弟弟或妹妹来接姐姐和姐夫一起回娘家省亲。因为是新婚夫妇一块回娘家,因此也将这次回家省亲叫做“双人返”或“双人还”。新郎必须带一些礼物,准备馈赠岳家亲友。礼品一般是果类或饼。饼上应粘有砂糖或芝麻,以兆甜甜蜜蜜,多子。水果则表示将来一定能结出果来。回娘家礼结束以后,女家送给新郎和家人的礼品是让新娘带着“米糕”回去。糕要加糖,上插桃,以兆新郎步步高,新郎的父母长寿。

  新娘回娘家“做客”,如果路程不远,早上动身,到娘家吃过午饭以后,要在天黑时赶回来。民间有一种俗信说法是:“暗暗摸生查哺。”其意思是天黑了以后回来,就有希望生男孩。也有新娘在娘家住几天新郎先回来的,但回来的时候应由新郎的弟弟或妹妹将新娘接回来。新娘从娘家回婆家时,还要带上“领路鸡”,领路鸡必须是一公一母的小鸡。这两只鸡带回婆家以后是不可以宰杀的,要好好饲养,使其长大后下蛋,再孵出小鸡来。此俗的寓意就是说,新娘到了婆家以后,就像这两只小鸡一样,会为婆家繁衍出后代来。另外,娘家还要送一些根叶齐全的土特产,以此来祝愿小两口的日子将来一定会甜甜蜜蜜。还要送一些种子,用在来年播种,以象征繁衍子孙,茂盛成长。

  陕北回娘家的习俗是在“对七对八”以后,在婆家住一个月由新娘的妹妹或兄弟将姐姐和姐夫接回去,新郎于第二天返回,新娘在娘家住一个月,称做“对月”。一个月后,由新郎的妹妹将嫂子接回来。新娘从娘家回来时带一公一母小鸡,以兆将来能生子繁衍。陕北有俗语说“辈辈鸡,辈辈鸣,辈辈公鸡会叫鸣,辈辈母鸡会下蛋”就是这个寓意的表示,以此来祈盼吉兆,免得被婆家人将自己说成是不下蛋的母鸡。另带一些种子回来,第二年播撒在夫家的土地里,是祈盼生育的愿望。

  婚礼中的吉祥用品

  花烛

  花烛是新郎新娘在行合卺大礼时所用的吉祥物品。花烛设在举行合卺仪式的室内,室内布置华丽,因此也叫做“华堂”。又因两支大红喜烛高高点燃在华堂正中,各色蜡烛依次排在喜烛两边,将整个华堂衬托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让人觉得处在一种灯红酒绿、花天酒地、心花怒放的境界,故而名曰“花烛”。我们通常所说的“洞房花烛夜”的花烛就是指此,因而又将洞房称做“华堂”或“花堂”,婚礼之夜称为“花烛之夜。”

  秤

  喜房里要放一杆秤。秤是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以后,新郎用来挑盖头的。它的用意是取“称心如意”。另外,在迎人启程时,用秤将婚服、被褥称一称,就没有什么忌讳了,也表示这些婚装很称心。

  弓箭

  有些礼俗是将三支箭、一张弓系在花轿上,这是由女家来准备。有的是男家准备一张弓、三支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放进摆设在香案上的斗中,一种是由两人拿着夹轿而行。弓是用柳枝做的,箭是用桃枝做的。有的习俗是由新郎拈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有的是由娘家人拿着向未落轿的花轿虚射三次,这两种射法都是为了破解邪祟。

  马鞍、瓶

  马鞍放在男家门口,还要在鞍上挂一个瓶子。花轿到来以后,新娘从轿中走出与新郎双双跨过马鞍,也有骑在马鞍上的,其用意是取“平安”之意。陕北民间还有在轿的两边各挂一个瓶以祈求平安的。

  斗

  有的将斗放在男家院子中央或所设的香案之上,里面装有五谷,以红纸封口,上插弓箭、秤杆等物。表示粮食满仓,食禄走红。

  陕北旧时一般将米斗、面斗放在新房门口,因米为黄色,面为白色,以表示金斗银斗来兆示新郎新娘日后有食禄。另有麸斗以兆富贵,由新郎提着。

  镜子

  有的将镜子装饰在花轿上,有的是揣在新娘的怀里,还有放在米斗中的。用镜子的意思是“破暗宜家”,另有照妖驱邪的作用。

  核桃

  用核桃是表示和气、合好。核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与和、合同音,故而用之,核桃又是圆形果实,取“圆满”之义。陕北习俗中用核桃是普遍习俗的表现。

  枣

  枣树是我国北方农家院落里栽种的树种。一则为食其果,另则,用在婚礼中是为了讨口彩。因枣音谐“早”,人们以枣来祈愿“早生子”、“早发财”。婚礼中的撒帐用枣和栗子的寓意是“早立子”,因栗与“立”谐音。用枣与桂圆的寓意是“早生贵子”,因桂与“贵”谐音。枣与花生同用的寓意是“早生,花生”,即儿儿女女花着生,不要只生男孩或女孩。陕北习俗则是在床下压枣、花生、核桃。陕北因旧时不能得到桂子,便以核桃代之,核桃树又是长寿树种,因而又有祝愿新郎新娘长寿的寓意。

  栗

  古时将栗子与枣合用,表示妇人见面礼。《礼记·曲礼》中云:“妇人之贽,脯脩枣栗也。”《国语》又云:“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注》云:“枣取早起,栗取欲栗,虔敬也。”作为吉祥用意,民间取其谐音以喻“立”或喻“立子”。

  花生

  清檀萃《滇海·衡志》十《果》: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番瓜、红薯之类,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民间以其音中有“生”,且结实甚多,象征子孙不断。

  瓶

  瓶作为民间使用的吉祥物,主要取其谐音“平”来寓意“平安”。除婚礼中使用取“平安”之义外,以瓶为主组成的吉祥图或吉祥语还有“平安如意”、“平升三级”、“玉常和平”、“岁岁平安”等。

  盒

  古时盒亦作“合”。《太平御览》引宋元嘉《起居住》:“广州刺史韦明被弹,事有金镂合二枚,银镂合二枚。”唐王建《宫词》诗三六七:“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民间俗信用盒以其音来象征“合”或“和”,以喻和合、和谐、合好。合是和合二仙之一,和仙手执的象征物是“荷”,合仙手执的象征物就是“盒”。

  连中三元

  三元的吉祥图案是由荔枝、桂圆、核桃构成。这三种果实都是圆形,以象征“三元”。三元是旧时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殿试的魁首,分别被称做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明时以廷试的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人们用三种圆形果实来寓意考试成绩优异,喜报颇传。在婚礼中用此来预祝将来生了儿子,就可连中三元。

  被褥

  洞房里的被褥多选择一些喜庆、吉祥的面料,诸如龙凤呈祥、大红喜字、鸳鸯戏水、莲开并蒂、凤攀高枝、凤棲梧桐等等。色调用红色,也有用一红一绿的,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红男绿女的说法。这是阴阳搭配,绿叶衬红花的说法。

  服饰

  新郎穿长袍,新娘凤冠霞帔。凤冠是用银子或其他材料制作成凤凰的样子,戴在头上给人一种艳丽、娇媚的感受。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主要起装饰和保护新娘嫁妆的作用。新娘的嫁妆一般是红色的绸袄、绸裤,红色的绣花鞋,上绣梅花、莲花,表示梅傲霜雪,洁净无暇,莲出水中,洁身自重。还有绣鸳鸯的,因为鸳鸯最重情感,相依相恋,以此来表示夫妻永不分离。

  盖头

  盖头源出于古代的“罩面纱”,从六朝开始,到隋唐,常常是新娘用来遮面的饰品。古代在同牢与合卺礼俗后有“却扇”的仪俗,就是新郎将盖在新娘头上的障面物除去。此俗就是后世“挑盖头”的鼻祖。盖头在民间又叫“蒙头红”、“蒙头巾”、“埋头红”等等,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盖头在新娘闺房里蒙上,直到进入洞房以后,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也有用手揭去的,所以又叫“揭盖头”。

  使用盖头的原因从我国的婚姻习俗渊源中可以看出一些根由,是古代婚俗的遗风。上古时期有抢婚习俗,盖头或许就是在抢亲时用来蒙新娘头面的东西。此俗沿袭下来后被民间所信奉,成为婚礼中很重要的饰品之一。有些习俗认为是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为了防止被路上的鬼祟邪魔掳去,就在脸上抹上很多黑,打扮得奇丑无比,但这样的做法毕竟影响了姑娘的花容月貌。为了不让鬼邪看到新娘的容貌,用红布将头盖住,以此来逃避鬼邪的加害,这大概是盖头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红双喜

  是用红纸剪成的双喜字。举行婚礼时,嫁妆等物品上以及堂前、门上或窗户上都要贴大红双喜字,以象征新人成双,喜庆吉祥。此俗源于宋代,由江南汉族地区逐渐传至全国各地。

  陕北婚俗的演进

  陕北婚俗从清光绪以后逐渐开始简化,尤其在民国以后,仅存大礼而舍弃小礼,因此在陕北有了“大礼通天下,小礼由人定”的说法。以此看来,陕北在大礼方面与天下之礼互通,小礼则不仅各县份之间,甚至乡邻之间亦有所不同。

  据《延安府志》记载:“陕北民俗中的礼仪大都从简。二十弱冠在我国传统礼仪中都要行佩冠之仪,表示男子成年的意思,这一礼俗在陕北久废不行。”在这种背景下,婚俗中的礼仪也开始从简。初聘时,男女两家互换庚帖,侑以礼仪,但不用婚名。到了将要婚娶时,男家到女家,请女家长幼各辈,当面商定娶亲吉日,称做“商话”。迎娶吉日议定后,男家准备银元、衣饰等物送到女家,俗称“交大钱”。迎娶前三日,男女各家都要请外家宴饮,称做“告外家”或“宴外家”。宴请外家之后的第二日,男女外家各将仪物,即婚用物品送到男女各家,此俗在女家称做“添箱”,在男家称做“洗头”。第二天,男女两家都不行醮礼之仪,也有个别书香门第者举行此礼仪。迎娶仪式中,婿不亲往迎娶,只是在花轿出门时,新郎坐在花轿中,一出村子后即下轿返回。也有使一小孩坐在轿中一块去迎亲的,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不让花轿空着,因为这是一种忌讳。到了新娘家,花轿出行时,要让新娘的侄儿或小兄弟坐在轿中,陪着新娘到新郎家来。男女两家大都以老成妇女行迎亲送亲之仪,但也有一些忌讳,如“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是黑枣棍”。

  新娘迎回后,应当行合卺之仪,在陕北婚俗中如此重要的礼俗已不举行,可见简略之程度。但在第二天早上是要谒家庙的,谒家庙后,觐尊卑亲属。仪礼完毕,新婿与新娘择一吉日到岳家,此仪叫做“谢亲”。谢亲后,新妇也要择吉日回新婿家,叫做“回面”。所谓“回面”就是回来面见公婆。新妇在娘家所住时间的长短,应以到新婿家的日子多少为限。

  陕北婚俗中的聘礼大都以年岁丰歉、世事吉凶而判,其礼因而轻重不等。男家在过礼后,备服饰,养馈牲物。女家所备妆奁大都是衣箱大柜,另制新郎衣服冠履以伴嫁。有新妇在出嫁时着姆家服饰于归,次日早上更换翁家新饰及服谒堂的习俗。此俗谓不致新妇日后在婆家留下穷得光着身子来到婆家的口实。谒堂就是古时谒家庙之礼。有在三日或十日时行之。姆迎女归宁,婿同往,名曰“对日回门”。以妇至夫家之日,为婿到翁家准也。满月归女父母送至翁家,留款亦三日。女出嫁时,父母不送,或兄弟、外姻送之。入门亦有行合卺者。

  陕北礼俗中,女婿呼岳父为“爹爹”或“老爹”,岳母为“妈妈”。呼妻伯、叔及姑亦如之。妇呼翁,依夫为呼为爹爹,呼姑为妈妈。

  根据以上《延安府志》的记载,陕北婚俗在一百年前开始与古礼有了变化,既有循旧之俗,又有从简新出,但总的看来是一种繁简交织,新旧混杂的习俗。时至现在,又有了循旧之俗,又出现了新的礼俗。可见,礼俗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陕北新郎为何不亲迎

  《礼记》中规定,婚仪中新郎是要亲自去迎娶新娘的,但陕北旧俗中一直没有新郎亲迎之俗,这大概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风。

  民俗中将公婆呼为“舅姑”或“翁姑”,这就带有很浓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色彩。如果将这种关系倒置过来,就可以说明旧时的男子是上女家作为女家的家族成员的,因此才将公婆称为“舅姑”。后来为什么女子又到男家来了,一则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另外也有民间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吵了架,男子觉得自己在妻家的地位太低,又受了些气,一怒之下,便回到父母身边。因为是小两口,吵归吵,闹归闹,但感情还是很好的,没有多久,小伙子又想念起自己的妻子来了,但又不好意思回去,就央告起姐姐和嫂子到丈人家将妻子接过来。起初说住几天就回去,时间长了,小伙子不想回到丈人家去了,妻子也觉得婆家不错,就住下了。后来丈人家多次催他们回去,他们却执意不肯,丈人家也就罢了。这小两口的做法也被别的人家所仿效,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风俗被沿袭下来。此俗就是新郎不去迎亲,而是由嫂子和姐姐等人去迎,迎回来的新娘与新郎可以和睦相处,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在这一传说下,又有了“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的说法。

  陕北“拜人”礼仪与“八碗”

  新娘被迎娶回来的当日,新婚夫妇“抢门”入洞房行合卺等礼后,是日,除夜间闹洞房听房外,再无其他礼仪。凌晨由婆婆送儿女饺子给儿媳与儿子吃,天亮以后,饸饹锅开了,婆婆给儿媳端一碗称做“和睦面”的饸饹,饸饹锅撤除后,准备“拜人”礼仪事宜。

  陕北有俗话说:“门户钱谁也寻得起,礼钱就不一定寻得起了。”陕北婚礼中的礼金在旧时是分开两次尚的,即门户礼与拜人礼,民间将此做法称做两礼。门户礼是人们交往礼仪的象征,既有亲属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寻门户是人们交往的标志。拜人礼则是论亲疏辈分的礼金,嫡亲较朋亲礼重,尊长较晚辈礼重,是尊长卑幼的区分标志。门户礼基本都是相同的,旧时一般以五角或一元为限,拜礼则根据辈分,亲疏友亲的不同,差异很大。

  举行拜人礼时,院子上方摆一礼桌,桌上有冷碟菜肴和酒,桌旁有司仪,边上有礼房先生和账房先生。新郎穿长袍、戴礼帽,新娘凤冠霞帔,新郎新娘出洞房后,先在天地神位前烧表上香,然后向祖先灵位上香。上香毕,来到铺着毡毯的礼场,拜人礼开始。拜人礼在陕北旧俗中有两种说法,即由外往里寻或由里往外寻。由外往里寻是先由外家尚礼,然后是家族成员尚礼。由里往外寻则反之。大都是由外往里寻,此俗的说法又有两种,即“没有外家,就没有本家。”“从外往回寻,是把钱财寻回来了,将来有财运。”无论那种寻法,都是从祖辈开始。新郎新娘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其次是父母及父辈亲属成员,亦行三跪三叩大礼。祖辈们在受新郎新娘三跪九叩大礼后,可将礼金分为若干次放在盘中,每放一次,新娘新郎就得叩首一次,礼金多者,使新郎新娘叩头甚多,以此来逗乐。但父辈则是一次放下礼金,受大礼后即结束。同辈者,仅行躹躬作揖礼。行叩首礼或作揖礼新娘与新郎都得斟酒相敬。行拜人礼时,司仪唱叩首礼,礼房收礼后,账房先生将礼金数计载入册。有些地方与新郎同辈者,但年纪很大,在尚拜礼时,新郎新娘亦行跪拜礼,这是尊老的礼俗。正是因为拜人礼的差异,往往会在亲属间造成矛盾,甚至产生打斗行为。贫者嫌富者多寻了,富者因夸富,故意将礼抬高。人们将少寻礼的人称之为“从桥下过去,那些多寻的人是从桥上过去了”。陕北旧俗中“门户钱”到什么时候都是要还的,这是礼尚往来的行为,拜人钱则属一种“资助”行为,还得起则还,还不起则不还。后来将此二礼合并为一礼,通称为“门户钱”,即现在所说的“寻门户”。

  拜人以后,大开婚宴。婚宴中排座次有一定的讲究。陕北旧俗中,将老小外家排在第一拨的上席上,其余则各就客位。婚宴开始前,新郎新娘行“参厨”礼,即带着烟酒到厨房向厨师表示感谢,然后鸣炮,婚宴开始。未动筷子之前,新郎新娘要到老小外家席上行“拜席口礼”,即在餐桌旁向他们再行跪拜礼,并向长者斟酒致谢。拜席口时,老小外家又要给新郎新娘“喜筵”钱,婚宴正式开始。新郎新娘这时到各桌斟酒致敬。

  陕北婚宴以“八碗”为主。所谓八碗,就是由烧肉、酥肉、肘子、羊肉、排骨、丸子、酥鸡、炖肉等八个碗组成,外加粉汤。八碗中除炖肉外,不予添补,以烩菜作底垫。有些富裕人家有添加炖肉的,称为“添席”。但一般是不添的,只有为老人办丧事时才有此举。因为陕北宴席是以八碗为主,故而人们常将吃婚宴称做“吃八碗”。现在虽然改变了婚宴旧俗,以炒菜为主,但有的人家在炒菜之后,还要上八碗。尽管是一种象征性的,但人们还是以八碗作为吉祥的菜肴来祈求平安,因“八”在陕北民间认为是一个吉祥数,或是人们在婚宴上根本没有吃到这种完整的八碗,还是以八碗为称,可见,八碗既是陕北的传统婚宴,又是吉祥的寓意,已牢牢植根在陕北民众的心里。

  送亲人吃婚宴要根据其路程远近来安排,不将他们安排在第一拨。如果事主想留住娘家人,无论路程远近,都将他们安排在第三拨,如果娘家确实想回时,路途近者安排在第三拨,路途远者,安排在第二拨。

  尚礼

  婚礼中所送礼金或礼品,应当称做“尚礼”。尚礼是“礼尚往来”的礼仪之称。《礼记·曲礼》中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卷四十一中云:“昔人有厌世多事而为之说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人情决无不相往来之理,凡人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圣人忧之,以为上古之时其民施而不望报,中古时施斯有报矣,施而不报祸之所由起也,于是制礼以文之,使民知有往来,柔伏天下好事之心。”《诗经》有“授我以桃,报之以李”之语,被视为礼尚往来的人情馈赠原则。在现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依然十分重视这一礼俗。所以,婚丧嫁娶、生辰满月、社会交往中互相送礼,是一种文化现象。陕北民间将婚事中送礼金称做“上礼”,就是礼尚往来中尚礼的讹传,应为“尚礼”。陕北民间有“礼往还旧债”的说法,礼往,就是礼尚往来,旧债就是《诗经》中所说的“授我以桃,报之以李”,桃李无甚相差,所以礼尚往来中的各式礼品与礼金也应是相近的。陕北民间还有一种错误说法是将尚礼称做“记礼”,因记礼与白事中的“祭礼”音近,让人容易与白事联系起来。祭礼是对死者祭奠时所送的礼品或礼金。祭礼不是往来的礼金,尚礼则是有往来的,所以应加以区别。

  送礼

  送礼是应邀(指红事或庆典)或闻讯(指白喜事)前往做客并携带礼品向主家表示心意。

  送礼的礼单和接受礼品以后出具的谢帖在旧时是十分考究的。所送礼品一般不直接言明,由一定的代称来表明,送礼物的数量也是用一定的语言方式载明。

  旧时的纳彩礼物如汉代,就有合欢、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带、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送上这些礼品时,都要附上先锋赞文,表明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如,五色丝是表示锦绣前程,阿胶和漆表示新郎和新娘和睦得如胶似漆,而且阿胶是妇女的养身良药,长命缕表示小两口能长命百岁,鱼是年年有余,鹿是禄的意思,鸳鸯是永不分离的情侣。在我国民俗中,一般将这些物品根据它们所蕴寓的意义不同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表示吉祥的,如:以羊代“祥”,以鹿代“禄”。第二类是表示夫妻和好的祝吉,如:凤凰和俪、胶漆和谐、鸾凤和鸣、鸳鸯相伴等。第三类是象征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比如雁候阴阳,就是表示妻子从夫的意思,以蒲草来比喻妇女的柔顺,附生在山顶之上,卷柏则是表示妇女屈从于丈夫。第四类是表示德性的,如以舍利兽表示廉而谦,受福兽体现出恭而心慈,乌鸦反哺表示孝顺。如此复杂的礼品寓意,对一般人来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随着仪制的简化,就以羊、雁、黍、稷、稻米、面等为主要彩礼,这些都是表示小两口将来有食禄,也是一种实惠的东西。

  媒人

  陕北将媒人称做“冰公”。有的地方也称做“冰人”或“冰斧”。《晋书》中云: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有人给令狐策解释此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说话,这就是说,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由此看来,说媒是在调和阴阳。我国传统文化中,把男子比做阳,女子比做阴,调和阴阳就是调和男女。也可以说,在冰上站着,是站在阳的方位,在冰下的则是处在阴的方位。这是陕北将媒人称做“冰公”的由来。还有将媒人称做“伐柯人”的,此说出自《诗经·豳风·伐柯》,其中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这是一种比喻,比喻伐柯就得用斧,娶妻匪媒而不能得到,所以后世将这一比喻用在婚姻中的称谓,称媒人为“伐柯人”或“伐斧”。媒人在旧的婚姻关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且任务也很多,相亲、互换庚帖、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迎亲以及迎回新娘以后协助司仪来组织新郎新娘的拜堂,都少不了媒人。媒人在完成上述任务后,也没用了,所以有“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的俗语。

  媒人在说合一桩大媒后,应得到赠与的财物,称之为“谢媒礼”。是由男家给付,如果是招女婿,则由女家给付。谢媒礼不仅有钱,而且还有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俗话说“媒人跑断腿”,给鞋袜就是他跑腿的礼品。陕北则有俗语说,说好一宗媒,猪头羊胛子,说不好了就是磨棍碾夹子。现在的媒人都不是职业的,而是亲朋好友或其他热心肠的人来说合,所以,没有酬金之说,只是以婚宴礼品来相送。

  媒人又称“媒妁”。周代就有了官媒的规定。《周礼·地官下》:“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旧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认为是金科玉律,天经地义的婚姻,是不可违犯的。周以后对媒人没有了明确的规定。

  官媒是古时由地方官府设置的媒人。《周礼·地官》中有“媒氏”一职负责和登记地方上男女的适时婚配。三国时有“媒官”,元代由地方长官推荐地方上稳重可靠的妇女来担当媒妁。清代,各地方官遇有发堂择配之妇女,交充官役的妇女执行男女婚事,称“官媒”,或各地方官鉴于管辖区内之贫女、婢女,婚嫁困难时,由官府代为媒妁,简礼予以婚嫁,也称做“官媒”。

  霞帔

  霞帔本是道士的一种服饰,因上有云霞花纹,又是披于肩上的服饰,故名霞帔。《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三洞奉道科戒》云:“大洞法师,元始冠,黄裙紫褐,如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九色云霞帔。”

  霞帔后来被演化成为古代妇女的服巾。这种服巾实际是一种“帔子”,形状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人们因其美如彩霞,所以称之为霞帔。从宋代开始,正式将它作为一种礼服,并且规定按妇人品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明代沿袭宋制,将之用做命妇的礼服,并对它的尺寸和纹样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明会典》中规定:每条霞帔阔“三寸二分,长七尺五寸”。一、二品命妇的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三、四品命妇用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命妇霞帔用摘枝团花,不用缠枝花纹。明代以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婚娶礼仪中新娘的主要装饰品。

  帔子

  帔子又称“帔帛”,是古代贵妇人的服饰之一。即以罗纱织成披于肩上,盘绕两臂的披巾。始于秦,盛于魏晋。据《两仪实录》称:“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到唐代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及宝林、御妇等披帔。后一直流传下来,民间也逐渐兴用。

  帔子作为“霞帔”的前身,在服饰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并继而成为一种礼服,为我国民间所重视。

  凤冠

  凤冠是古代贵妇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规定服饰。到了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皇后妃嫔们所戴的凤冠,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饰物。如皇后凤冠,缀九龙四凤,皇妃凤冠缀九翚四凤等。另一种是外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玉、花钗等物,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凤冠结构精巧,制作复杂,以金丝、银丝或铜丝先编出圆框,然后在表面及衬里各敷一层罗纱,后面用金丝或竹篾制成六扇舌形“博鬓”,左右分开,每面三扇。冠上的龙凤翚鸾等也都用金属丝做成,然后缀在冠上。冠的两侧一般还插有金凤钗一对,以便与发髻联系。另在凤嘴中衔一串珍珠及以珍珠编成的珠花,下垂至肩。因凤冠饰物多,分量重,皇后嫔妃们也只是在行礼时戴用。

  民间婚典中新娘所用凤冠指的是后一种,不缀龙凤,仅缀珠玉、花钗的凤冠,但大都连这些也不予缀饰,仅是绣工凤冠,质地也是用硬布制成,不用金属丝编制。因凤冠出现较早,仅是贵妇的礼冠,没有局限在皇家范围内,后来虽有皇家规定凤冠之制,但民间所用与之有区别,所以不避皇家忌讳而称凤冠,在民间婚礼中流行至今。

  盖头

  盖头是宋代妇女服饰之一。它起源于唐代的幂□,方五尺,以皂罗制成,富贵之家用销金作装饰。盖头的使用方法是:戴时可直接戴在头上,遮住面颜;也可以将其系在冠帽上,挡住风尘飞沙。

  盖头作为古代举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饰物是从宋代开始的。在成婚之日,女子以盖头蒙住头面,由新郎在洞房内为新娘揭开盖头后,新娘方可露出脸面。这一习俗已成为我国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注,一直流传下来为民间所用。但现在已很少使用。

  零碎礼俗

  陕北婚俗中的零碎礼俗不少。在迎人之时,新郎家除了要带酒、肉、水果等礼品外,还要带上半袋面、半瓶酒、半瓶油,新娘家要将这半袋面和两个半瓶添满。意为添福,是两家人为小两口添了一代(袋)福,添了平(瓶)升三级。另有添盐的习俗,因盐在旧时是稀有食品,很贵,添盐就意味着添富贵。面拿回来后要包儿女饺子,一家人要吃“和睦面”。添酒是祝愿小两口天长地久,添油是让小两口在洞房中添加在油灯里,让洞房内通宵明亮,以寓意新娘是精明女子。有坐轿习俗的是将两个瓶挂在轿上,既有祈求平安的寓意,又携带方便,不坐轿的则是由专人提着。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的小兄弟或侄儿,总之,是一位十一二岁以下的童子,为新娘端一盆“洗尘水”,以洗去一路风尘,让新娘显露出容光。新娘此时要给端水的童子小礼钱,表示感谢。回门时,新郎要先于送亲人员来到村口,当吹鼓手们将送亲人员送到村口时,新郎要向送亲人员一一行作揖礼,祝他们一路平安,俗称拜路口,主事人要给新郎小钱,以示谢意。之后,新郎回到家中,准备一些礼品后与陪客一同去岳父家。有些地方习俗是送亲人员一路不停,回到家中,准备喜筵。有的习俗是送亲人员走一段路程后,等上新郎与陪客一同回去。此俗是正确的,一则,古礼中的回门是“双人还”或“双人回”,新郎与新娘一同前往正合古礼,另外送亲人员也起一个“引路”和陪同作用。

  新郎在新娘的陪伴下来到岳父家,亦有新娘的小兄弟或侄儿端洗脸水,新郎亦要给端水童子小钱,以表谢意。洗脸后,岳父家以小碟、黄酒作小酌,之后又以行嫁日特意留下来的八碗为宴席,宴请新郎和陪客。最后又以饺子款待。

  新郎在岳家被留住一夜后,第二天是新娘亲族请新郎吃饭的日子,每家都得去。吃饭后,新娘的父母与新娘一同前往新郎家,有的地方将此称做“送回门”,即新娘回门后由父母再送回来,有的地方则称之为“打财门”,即岳父岳母为女婿将财门打开,日后会财源滚滚涌进来。

  回门回来以后,新郎的父母对亲家的到来很重视,盛情款待,以特意从婚宴中留下来的八碗、酒菜招待亲家,亲家们与儿女共同吃“和睦面”,祝愿将来两家和睦往来。双方以婚宴中特意留下的八碗作为招待对方的筵席,一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另则是向对方夸表自己的筵席。新娘的父母在婿家住一两天后回去。新郎与新娘以后的礼俗就是“对七对八”和“对月”了。

  对七对八期间有上喜坟之仪。上喜坟是庙见的同宗,陕北有祠堂者甚少,因此庙见之礼行者不多,就以上喜坟替代了庙见之礼。新郎与新娘的上坟有两次,即婚前一次和婚后一次。婚前,新娘上自己的祖坟,婚后与新郎一起上夫家祖坟。除此之外,于新婚三个月即一百天以后,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上岳家祖坟,另外,还要上双方外家祖坟。此俗是向各自的祖先和外家报告新婚大喜,是“成妇礼”和“成婿礼”的延伸。《礼记》中规定,“三月而庙见”,陕北此俗正是从这一礼制中产生的。

  以上这些礼俗,在旧时,有的是很重要的,如庙见等礼,有的则是一般礼俗,如端水礼俗。这些礼俗现在已很少见到,但它毕竟是曾经有过的礼俗,有的现在还沿用着。

  陕北俗信中的好姻缘——蛇盘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