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是西汉宗室中一位博览群书,才思敏锐,娴于文辞,精通音律的才子。他的父亲刘长是汉文帝的弟弟,被封为淮南厉王。刘安十六岁袭封为淮南王。他曾奉汉武帝之命撰写《离骚传》,又召集宾客及方术之士千余人编写了《鸿烈》一书,即《淮南子》。后人多推崇他为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实刘安又是一位娴熟饮食之道的烹调理论家。其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古代书目中记载着许多与他有关的饮食著作,计有《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淮南王食目》十卷;还有《淮南王食经音》十三卷。这些书虽已失传,但它都属于食书当是无疑的。这些书不一定都是淮南王刘安本人所著。例如《淮南王食经》一书就是南北朝梁朝诸葛颖等人撰写,借用了淮南王之名,这恐怕也与刘安熟谙饮食之道有关。
另一方面,刘安对烹调之道确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点,集中反映在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一书之中。
“无味而五味形焉;味之和不过五(甘、酸,咸、苦、辛也),而五味之化,不可胜赏也;味者甘之而味亭矣(亭平也。甘,中央味也)。”《淮南子》中这些话是引来说“道”的。他在这个比喻中,讲了无味是五味之母。而有了五味,则味之变化就无穷了。五味调和,关键在于甜味要合适。在他看来,“甘”好似五味中的一根中轴,中轴正了,围着中轴的附属物,也就可以平衡。在其他篇章谈到五味时,也都强调“甘”味的重要。如他在《坠形训》一文中说:“味有五变,甘其主也……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咸,炼咸反甘。”这段话本来是配合着他的五行生克学说来讲的。但我们撇开其哲学观点,仅从味觉上来看,他还是着重强调甜味。《主术训》中说:“肥磞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本经训》也说:“煎熬荧炙,调齐和之适,以穷荆吴甘酸之变。”《修务训》还说:“以甘为苦,非味之过。”这些都是说甘味是美的。从营养角度来说,糖是人们生理上最需要的。当代也有以一个国家人民平均用糖量的多寡,来衡量一国人民生活程度的高低。喜食甜,不能不说是汉代饮食上的又一重大进步。
刘安对于饮食,还有一个说法值得注意。这就是“古人味而弗贪也,今人贪而弗味。”就是说,即使最好的滋味,假如多吃,也会感觉无味。好吃的,如不吃得过分,才能真知其味。这是很有见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