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先世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满族入关以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已经把构成满族的各个部族统一起来,并于公元1636年将年号“天聪”改为“崇德”,将国号“后金”改为清。从此严禁人们再叫“女贞”;同时将满、蒙民族和归附清的东北汉族分别编成“八旗”。随着他们之间的心理状态日益接近,经济、文化日益融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也叫“旗人”。这就是说,满族虽然仍以女贞旧部为主体,但却不是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女真”了。
满族与蒙古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定居耕作为主业,以狩猎为副业,他们的主要食物有高粱、糜子、小米、玉米、麦粉和粳米、大豆等。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但满族毕竟有狩猎和采集的传统习惯,狩猎得来的野猪、狍、鹿、熊、虎、獐、兔等,也是他们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猪肉也是满族最喜食的肉类,无论年节、祭祀或亲朋来访都要杀猪。祭祀吃“福肉”时,过往行人都可以分一份。“福肉”就是清水煮白肉。沈阳的“那家馆”,仍然经营满族世代相传的这一款民族风味。满族还有养蜂采蜜的传统,喜食蜜制食品,像“萨其马”、“果蜜子”、“蜂糕”、“蜜饯果脯”等都是满族的传统食品。
满族的节日时令饮食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夕之夜,幼辈必往长者家辞岁和吃饺子,元旦也吃饺子。与汉族不同的是满族过年还要吃“年饽饽”。年节之前,先将“饽饽”做好,放在户外冷冻起来,所以也叫“冻饽饽”。过年时,随吃随热。满族清明扫墓,高贵者骑马乘车,贫贱者将祭祀食物罗列磛上,女人顶在头上,步行几里不用手扶,也不会倾斜。这与朝鲜族有相似之处。
满族春日有野游耍春的习俗。四五月间,东北各地青草初生,人们载酒牵羊,饮宴于江边林下,号曰“耍春”。返回时,多上山或到田间采集野蔬。夏日采野果和捡蘑菇,到了十月,人们大都出外逐捕禽兽,按旗划分,不论平原山谷,围点一处,名曰“围场”。所得禽兽,必饷亲友。端午、中秋节和春节杀猪的时候,要吃白肉血肠。冬季,生活富裕的人家,常吃甘美可口的白肉酸菜火锅。
满族“扒”、“磜”的烹调方法是从满洲传来的。“扒”和“磜”是东北地区的土语。意思是在炖煮肉菜时,用加火蒸发的方法使水分慢慢耗掉。由于狩猎中所得的肉食一般难熟,要炖很长时间,但又不可能反复加水,何况狩猎过程取水不便,只能一次把水加足,任其炖好之后再来食用。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肉烂时,炖肉的汤也几乎“磜”尽了,味道更加鲜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扒”与“磜”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