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的习俗。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汉代。《续齐谐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速命阖家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可免此难。从此,每逢重阳,登高饮酒和插茱萸便相沿成风,代代流传。到了唐宋,人们把茱萸泛在酒里或插在头上,登高畅游,盛极一时。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至于重九吃糕还有“步步皆高”之意。在这一天吃“粉糕”,俗叫“花糕”。《岁时记》里说:“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面制小鹿数枚,号‘食鹿糕’。”《唐六典·膳部》所记的“九日麻葛糕”指的就是“重阳糕”。
随着时代的前进,重阳糕的花样,也随着时俗的移易而翻新。唐代发展到在糕上放动物形象。北宋汴梁的糕面上插剪绿小旗,并用粉做成狮子蛮王状,谓“狮蛮糕”。南宋临安又发展为“取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镂肉丝鸡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少则两层,多则九层,并雕饰以两只小羊,寓意“重阳”。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两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就是描绘这种花糕。明清的重阳糕花色更多,既有油糖果,炉汆的,也有发面垒果蒸的,还有用江米、黄米捣成的。《清嘉录》记载:“吴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此后,百工入夜操作,谓之‘做夜忙’。”“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几夜作忙。”南方重九天气已凉,日短夜长,手工业厂坊主人以饮重阳酒和吃月饼为契机,发动工人夜晚加班,以增加其收入。由此可见,重九吃糕是全社会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