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这个风俗的来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华侨遍居各国,这一风俗已流行到日本和美国等许多国家。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称“粽”或“角黍”。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夏至以“角黍”祭祀和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粽子在不同的地方,分别以菰叶、芦叶、笋叶包裹,煮熟之后,米中吸收了菰叶或芦叶的清香,又便于携带,是别具一格的风味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端阳节必吃,自唐以来,饮食市场常年有粽子销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以“白莹如玉”而著称。宋代四川的粽子叫“餈筒”,味道很好,陆游的《白白餈筒美》就是对四川粽子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