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日(一说前二日)为寒食节。在这个节日里有吃“寒具”的风俗。
寒具,历代叫法不一。《楚辞》称“粔籹”;《齐民要术》称“细环饼”;《本草》中又叫“捻头”。从文献记载的制法来看,就是馓子、麻花一类的食品。这类食品不仅存放时间较长,适宜冷食,而且具有油香酥脆的特点。《齐民要术》里称赞它“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它的确是寒食禁火之日的绝妙食品。
随着岁月的推移,馓子、麻花一类食品已经越出节令食品的范围,发展为四季皆宜的面点,唐代“烧尾宴”上就有叫“巨胜奴”的酥蜜寒具。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但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编》中,又把这首诗说成苏东坡为一位卖馓子的老太婆题咏的诗。诗中所描绘的美食是令人馋涎欲滴的。五代时金陵的“寒具”异常出名,文人形容它“嚼着惊动十里人”,被列为“建康七妙”之一。宋代杭州等地,馓子是饮食市场常见之物。清代淮安馓子曾列入贡品,人民群众走亲访友也用它相互馈赠。千百年来,流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