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叫“上元”。上元节的食品,历代所记不尽一样。《荆楚岁时记》说:东晋时“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糕”,“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清异录》说唐和五代上元节吃“油画明珠”。《岁时杂记》说:宋代“上元节食‘焦磄’最盛且久”。《膳夫录》说:北宋汴京节食有“上元油磄”。不过最能代表上元节特色的食品,首推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名称,据说是宋末元初才出现的,其所以叫“元宵”,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夜吃它,取上元节宵食之义。上元节月亮正圆,元宵形如月,故亦名“圆宵”。有的地方称“汤团”,有的称“汤圆”,或称“圆子”、“团子”,取月圆人团圆之意。宋人因其煮熟后浮于水上,称为“浮圆子”。
元宵的品种很多,吃法也不尽一样。北宋以前是在烧开的汤锅里撒进白糖,再下糯米粉煮熟,实际上是一种无馅的圆子。无馅圆子配以蜜枣、桂花、桂圆肉等制成各式甜味的圆子羹。到了南宋,才改进为包糖馅,叫做“乳糖圆子”。近来有人提出《卢氏杂说》里记述的“油炸磄子”就是油炸元宵,并以广东的“煎堆”从名称到制法,均有唐宋“油磄”之遗风为佐证。有馅元宵分为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以白糖、核桃、桂花、芝麻、山楂、豆沙、枣泥、水晶(冰糖)等制馅;咸味可荤可素,或将肉斩茸单包,或配以素菜合包,也可以将素菜烫熟斩茸,拌合调味品作馅,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