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是清王朝统治时期最高规格的宴席。相传,“满汉席”出自清王朝宫廷之内,但《大清会典》和《清代史料》所记康、雍、乾时期的史实中并无“满汉席”这个名词。这个词最早见于乾隆时期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今官场之菜肴……又有‘满汉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这就是说,“满汉全席”在乾隆年间已由宫廷传至各地官府。
满汉全席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满族贵族在未入关前,多喜大荤大腥之物,不甚讲求精细烹调。入关之初,仍习惯于席地而坐、解刀进食的方式。即使丰盛的大宴,也不注意菜肴的组合和布局。统一全国后,出现了满汉杂处的局面。满清大员在与汉族官员相互宴请的过程中,尝到了汉族厨师烹制的各种美味佳肴,看到了餐桌上豪华雅致的装饰。席面结构严谨,上菜程序有方,礼仪周到隆重,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久而久之,汉族厨师和菜肴也进入清朝宫廷和满族大员家中,宴客活动中,菜肴的烹调组合,上菜的规章程序,筵席的礼仪等,都掺揉着汉族传统宴席的程式。
满汉席最初主要是由满点、汉菜组成。满点又称“满洲饽饽席”,汉族人呼“满洲宴席”,一桌席面以上点心为主,菜肴品种很少,烹调也很简单。汉菜品目丰富多彩,烹调精细考究。两者加在一起合称“满汉席”。清朝中叶以后,达官显宦,豪绅巨贾,互比阔气,饮食争逐,沿习成风,加上这种宴席涉及许多方面的全面配合,加了一个“全”字,名曰“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究竟有多少菜点,众说不一。这里把乾嘉年间李斗《扬州画坊录》记载的“满汉全席”抄载于后: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磄、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鲫鱼舌汇熊掌、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磀、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掌羹、糟蒸鲫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碗。
第四份,毛鱼盘二十件——?炙、哈尔巴子、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臛、猪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所谓‘满汉全席’也。
这种宫廷宴席,可谓山珍海错,水陆杂陈,民间是不能问津的。但从烹饪文化这个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烹饪园地一枝瑰丽的鲜花。
§§第五章 节日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