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宴”和“裙幄宴”,是唐开元至天宝三十多年里仕女们经常举行的两种情趣别致的野宴。
“探春宴”是以官宦、富豪人家年轻妇女为东道主举行的野宴活动。春为一年之首,象征着新生,唐代又称酒为“春”,饮酒也叫“饮春”,品尝美酒叫做“品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探春宴”的时间在每年正月十五过后的几天之内,在“立春”与“雨水”之间。这时正是冰消雪融、万物复苏之际,闺友们相约,由家人以马车运载着帐幕、餐具、酒具、食品到郊外游赏饮宴。她们在郊外先是踏青散步,沐浴春风,欣赏刚刚发芽的春草、杨柳,眺望终南山和浐水、渭水之雄伟广阔,吸吮着清新的空气,使严冬以来蛰居闺房的郁闷心情为之一爽;然后选择适当的场地,张开帐幕,摆开酒肴,一面行令品春(酒),一面围绕着“春”字,或讲故事,或猜谜语,或作诗联句,尽情抒发她们对春的追求和祝愿,直到日暮方归。
“探春宴”虽是当时仕女中一种很有意思的野宴,但因为这个季节长安天气乍暖还寒,除了迎春花之外,其他花卉尚未开放,春意未浓,因此一般仕女对它的兴趣,较之暮春时的“裙幄宴”稍差几分。
“裙幄宴”的时间在三月三日“上巳节”前后,地址多在曲江园林。这时正是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正浓之时。每年三月,皇家的曲江园林对士、庶开放,供人们游赏设宴,当时青年女子的游宴方式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斗花”,一是“裙幄宴”。
“斗花”是女子们在游园时比赛谁戴的花名贵、美丽。据史料记载,唐代长安富贵人家的女眷们为了游园斗花,不惜重金,争相购买各种名贵花卉。白居易诗中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就是对当时名花价值昂贵的描写。仕女们在游园时,除了穿着力求入时以外,都要头插鲜花,手持柳枝,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曲江园林间,并以花枝是否名贵、艳丽而互相竞赛。“争攀柳丝千千手,间插红花万万头”就是对这些春游女子的逼真描写。她们游园时还有仆妇丫环携带着食盒,游到一定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地方,以草地为席,周围插上竹竿,把鲜艳的裙子连接起来,挂在竹竿上,作为临时饮宴的幕帐。时人称这种野宴为“裙幄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妇女们心灵手巧,又擅长烹调,她们为了使这种“探春宴”和“裙幄宴”兴味更浓,往往在所带的酒肴上大费功夫:或在原料滋味上考究,或在花色、造型上猎奇;或在餐具、酒具、食盒上创新。几乎每年都有新颖的菜肴、糕点、酒浆、食具出现。因此,这类野宴又促进了我国古代烹调技艺的发展,丰富了饮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