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同州有一种贡品叫“石鏊饼”,由于它油酥咸香,制法特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被誉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
石鏊饼在唐代又叫“喭饼”,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资暇录》记载:“同州人好相喭”,就是爱争执,爱打官司。双方都怕官司打输,坐牢挨饿,所以要带上这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石鏊饼,“用备狴牢之粮”。
石鏊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石烹法。据《礼记》等史料记载,先民在不懂得用火之前,只好生食。后来发现了火的用途,“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炙,以为醴酪。”《古史考》也说,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唐代的石鏊饼就是由“燔黍”演变而来的,具有明显的石烹遗风。
石鏊饼的制作大致是,先将洗净的小鹅卵石子,放在平锅里,在火上加热,然后将用面粉加调料做好的饼坯放在石子上,上面再盖一层烧热的石子焙制而成。这种方法其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由于用石子焙烙,传热比较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来油酥咸香,味美可口。不过,现在不叫石鏊饼,而叫“石子馍”,其做法与古时石鏊饼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