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说:“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一美术之道也。”孙中山明确地指出烹调也属于美术的范畴。他认为,把悦口的美味佳肴排除在美术的范围之外是不公平的。不过,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只是讲了美馔佳肴可以悦口这样一个方面的属性。其实烹饪大师的绝大部分作品,除了悦口之外,还兼有悦目等属性。我们知道中国烹饪作品历来讲究色、香、味、形、器。味是供味觉器官——舌头品尝的;香是供嗅觉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器都是供视觉器官——眼睛观赏的。一道色、形俱美的肴馔,不仅能诱人食欲,同时又是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观赏艺术作品,例如红案厨师烹制的“鱼戏芙蓉”、“熊猫戏竹”等,都能给人以精神享受。特别是那些花式拼盘,“花篮式”、“扇面式”、“蝴蝶式”、“孔雀开屏式”等等。在造型上有平面式、立体式;在艺术构思及工艺要求上,讲究主题新颖,构图、配色、雕刻、拼摆精美。
现代一般人只觉得红案厨师的作品要求色、形之美,白案厨师烹制的面点类食品在造型方面似乎没有多大的讲究。其实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唐宋以来,对面点类食品色泽、造型方面的要求并不次于红案的菜肴。唐中宗时尚书右仆射韦巨源举办的一次“烧尾宴”中的面点类食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这次“烧尾宴”上的食品名称,流传下来的共有五十八种,其中面点类食品就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面点,都有色泽、造型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水晶龙凤糕”要求糕体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来点缀,“火焰盏口磄”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曼陀样夹饼”成型后,要像曼陀罗果成熟时那样的颜色和四瓣裂开的形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组名叫“素蒸音声部”的食品。这组食品是用面粉包着馅料,用笼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类。其馅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姑且不说;仅就造型而言,也是令人惊异的。它要求制成由七十人组成的乐舞场面,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箫的乐工,又有身着罗绮,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资料中特别提到:这七十个人都要像蓬莱仙女那样漂亮的女子。试想,这样一组面点食品,谁能说它不是一种高级美术作品呢。
“素蒸音声部”这组工艺食品以及与之相应的同类食品被载入韦巨源的“烧尾宴”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宗时期(实际是韦后执政),官僚们生活之奢华和对乐舞兴趣的浓厚;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中国烹饪讲究造型美是源远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