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鲊是中国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佳肴,两千多年间一直是人们下酒佐饭的美味,魏晋至隋唐时期尤为盛行。东晋名将谢玄于军务之余钓鱼,自制成鱼鲊,远寄给他的爱妻,遂被传为风流佳话。《大业拾遗记》载,隋大业间,吴郡官员曾向隋炀帝进贡过鲤鱼鲊,炀帝对此味很感兴趣。唐、五代时,人们可用鱼鲊做成花式菜肴。《清异录》记述吴越地区有一种玲珑牡丹鲊,就是用鱼鲊片拼成的,由于加工后的鱼鲊色泽微红,犹如初开的牡丹,不仅滋味甚美,而且有观赏价值。
史料中记载的制作鱼鲊之法有七八种之多,现根据《齐民要术》记载的一种略述如下:
作鱼鲊的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但以春秋两季最合适。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不易发酵;夏季天气太热,容易生蛆。鱼鲊的正统原料是鲤鱼。鱼越大越好,以瘦为佳。肥鱼虽好,但不耐久。凡长到一尺半以上,皮骨变硬,不宜作鲙的鱼,都可以作鲊。取新鲜鲤鱼,先去鳞,再切成二寸长,一寸宽、五分厚的小块,每块都得带皮。其所以要将鱼块切得这么小,是因为鱼块过大,则外部发酵过度,酸烈难吃,而靠近骨头部分却生而有腥气,块小则发酵比较均匀。切好的鱼块可以随手扔到盛着水的盆子里浸着。切完后,整盆漉起来,再换清水洗净,漉出放在盘里,撒上白盐,盛在篓中,放在平整的石板上,榨尽水。烧一块试试咸淡。接着将粳米炊熟当做糁,连同茱萸、橘皮、好酒等原料在盆里调匀。取一个干净的瓮,把鱼摆在瓮里,一层鱼、一层糁,装满为止。把瓮用竹叶和菰叶或芦叶密封好,放置若干天,使其发酵,产生新的滋味。食用时,最好用手撕,如用刀切则有腥气。
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出鱼鲊属于生食的菜肴,但又不是通常所说的生鱼。它不用火来烹、煮、煎、炒,而是经过特别工艺调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