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是当今北方人的主食之一。但它的来历却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宋朝《事物纪原》载:“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杂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面,像人头代之。馒头名始此。”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三国时的诸葛亮曾亲自率兵征伐在云南、贵州一带割据称雄的孟获,七擒七纵,平定了叛乱,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狂风骤起,水急浪高,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黑牛、白羊祭祀,才能风平浪静,平安渡水。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就命令用牛、羊、猪肉作馅,包入面叶之中,塑成人头形状以祭鬼神。
看来三国时始创的馒头与现在北方所吃的无馅馒头是有区别的。那时的馒头不只夹有牛、羊、猪肉馅,而且个头很大,与人头相似。有资料记载,继诸葛亮以后的魏晋时期,人们所做的馒头都是有馅的,并且多在三春之际制作。晋人束皙的《饼赋》说:“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惊蛰、春分,象征着冬去春来。冬属阴,夏属阳,在这三春之初,举行宴会祭享,陈设上包有馅心的馒头,象征着一年的顺利,联想诸葛亮兴师南征回师,正在三春之际。这三春之初宴享设馒头的风尚,似有纪念诸葛亮南征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