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6、汉以来大放异彩的面点糕饼

  在先秦时,人们加工粮食的方法还很简单,制作的食品种类也少。先秦文献中出现的粮食制品,除了酒类和饴糖之外,常见的仅有饭、粥、皔(蒸饭)、糇(干粮)、(厚粥)、餈(糍粑)、糗(炒熟捣碎的米或豆类制作的饭食)等寥寥数种。《周礼·天官·笾人》所列贵族食品中的“麯、白、黑”,实际上是分别用麦粒、麻、稻米、黍米熬制的饭。《周礼》中所谓“羞笾之实,糗饵粉餈”也不过是用捣碎的豆、麦,稻米等蒸制的饭或具有饼的雏形的饭食,但当时还不称饼。《礼记·内则》中也无饼类食品。《楚辞·招魂》中的“粔籹”属于饼类的馓子,但仅是局部地区的个别食品。西晋束皙《饼赋》中也说“《内则》诸食不设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束皙所说的“□”、“豚耳”、“狗舌”、“豚耳”等饼食也多属汉以来的食品。

  从汉代以来,我国烹饪大师以粮食为原料,大显身手,烹制出成千上万种食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体现了粮食作为主食的地位。这类食品绝大多数属于面、点、糕、饼,起初通称为饼。用水煮或油炸的面食、馄饨、水饺、元宵、油糕之类称“汤饼”;用笼蒸的各式花馍、包子、糕点、蒸饺之类称“蒸饼”;用炉烘烤(烙)的饼干、烧饼、各式糕点之类称“炉饼”。

  我国面、点、糕、饼食品,大约是从西汉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可能与面粉加工工具的改良有很大关系。先秦文献中常见的粉碎粮食的方法是“捣”、“捶”、“舂”,可能还是用石臼之类的工具,未见有“石磨”。陕西关中出土的古代石磨是汉代之物,石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面粉加工的效率和质量,为面、点、糕、饼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籍中饼食的记载,也始见于汉代。《三辅旧事》里说,汉高祖刘邦专为太上皇建设的新丰县(在今陕西临潼县)有卖饼的。《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少府的属官有“汤官”,是主管王室食品中的汤饼、蒸饼之类食品的官员。《翰林志》称:“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值于建礼门……汤官供饼饵……下天子一等”。《后汉书·樊?传》里说,光武帝刘秀微时,曾因事被拘于新野县,樊?当时是新野县管市场的小吏,曾送给刘秀一筐饼。刘秀感恩不忘,称帝后不仅赐给御食、乘舆,还封他为都尉。可见汉代从宫廷到市肆都有饼类食品。值得一提的是,从汉代兴起的一种“胡饼”。其所以冠以“胡”字,一说是其法从西域传入;一说是因表面粘有胡麻(芝麻)。这种饼自汉迄唐,颇受各阶层的青睐。《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太平御览》里说:三国时吕布军到乘氏城下,李叔节曾作胡饼万枚持往犒军。晋朝郗虞卿为女择婿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坦腹东床吃胡饼,被聘为佳婿。可见晋代胡饼仍为上层人物所喜爱。据说东晋时后赵的石勒讳“胡”字,凡胡物皆改名,曾把“胡饼”改名“麻饼”。但社会上仍不承认。到了唐代,长安的胡饼制作技艺更为高绝,为士大夫所垂涎。《杜阳杂编》载:同昌公主死后,皇帝十分悲痛,安葬的时候,皇帝赐酒一百斛,胡饼三十骆驼,每个直径二尺,供役夫食用。

  饼类食品到了两晋,品种不断增加,春夏秋冬都有应时的品种供人们食用,而且制作日益精细,滋味更加美妙。束皙在他的《饼赋》中对当时士大夫之家烹饼、食饼的情景有生动的描写。他说,制饼的面粉是“重罗之面,尘飞雪白”,糅和成面团,则“胶粘靭筋,溔柔泽”。用的馅料“肉则羊膀、豕胁,脂膏相半,脔若蜿首,珠连砾散”。所施调料,大致是“姜枝葱本,蓬切瓜判,菌桂剉末,椒兰是洒,和盐漉豉,搅和胶乱”。当厨灶上“火盛汤涌,猛气蒸作”之时,你再看操作者。“攘衣服,振掌握,仰搦俯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听其声音“级级驳驳”,观其景象“星分雹落”。烹熟之后“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媮洌敕,薄而不绽,味内和,色外见;柔如春绵,白若秋练”,“气?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噍而斜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从这段脍炙人口的描写可口看出,束广微不过是对事物观察细微,并用了文学语言,却没有丝毫的虚构成分。可见当时我国饼类食品烹饪水平已经很高了。

  到了隋、唐、五代,面、点、糕、饼食品分类更细,名目更多。可谓争奇斗妍,流派纷呈。当时汤饼又称“汤中牢丸”,出现了各式“不?”、各种馅料的“馄饨”、各具形色的油炸“寒具”。著名的品种有“汉宫棋”、“槐叶冷淘”、“长命面”(以上均属面食)、“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馄饨类)、“见风消”、“巨胜奴”、“八方寒食饼”、“过门香”(油炸寒具类)等。其中韦巨源“烧尾宴”中的“二十四气馄饨”是,一碗馄饨中要用二十种不同的馅料。唐代文献中罕见“饺子”一词,但1972年在新疆唐墓中出土的食品,有一种形状很像今天的饺子。可见当时饺子这种食品已有,可能统称馄饨。“长命面”是当时人们过生日时,食用的一种非常讲究的面食。因它筋韧细长,象征长命百岁。唐玄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王皇后就亲自为他制作过生日食用的“长命面”。后来王皇后失宠后,曾向玄宗泣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新唐书·后妃传》)。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4月,日本“樱花之翼友好代表团”访华时,特意到西安市南郊青龙寺,在唐代惠果和尚像前举行了隆重的“献面条仪式”,表示报答传授之恩。其原因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日本的空海和尚(即弘法大师)来到中国,在青龙寺跟随惠果和尚学习密宗教义时,也从师傅那里学到了长安烹制面条的技术。空海回国后就在日本传播开来。据说空海的诞生地——日本香川县的“川面条”至今在日本还很有名气。这件事我国史籍不载,但日本人却念念不忘。可见唐代烹饪文化对邻邦影响之大。

  炉饼、蒸饼、糕点在隋、唐、五代时发展更大。其中炉饼除胡麻饼外,民间又有“石鏊饼”(即石子馍),酥、干、香、脆,久贮不坏;宫廷有“红绫饼?”,官府庖厨中又有“曼陀样夹饼”等。蒸饼又称“笼中牢丸”,名品有“同阿饼”(类似今之菜蟒)、“单笼金乳酥”(一种有乳酥为配料单笼蒸制的饼)、“火焰盏口”(花式蒸饼)、“双拌方破饼”(类似今之开花馒头)等。长安饮食店出售的带馅蒸饼(包子)特为达官贵人所垂涎。《刘宾客嘉话录》载,唐太子宾客刘晏一次五更入朝时,路过一家饼店门前,他见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香溢四散,忙命随从买得数枚,藏在袍袖之中,边行边吃,觉得香美异常。入朝后对同僚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韦巨源“烧尾宴”中一组带馅的笼蒸花式食品叫做“素蒸音声部”,它是由造型似蓬莱仙女的七十个面人组成的一个乐舞场面。这既反映了官僚贵族生活之阔绰,也反映了当时厨师烹饪技艺之高超。《清异录》载,五代时开封有一位卖糕发财的老板,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被时人称为“花糕员外”。他当时卖的糕点有“满天星糁拌”(夹有枣和豆)、“花截肚”(内有花)、“金糕员外糁”(外有花)“木密金毛面”(枣狮子)等。

  宋、元、明、清以来,面制品烹制技术更精,花色品种更多,日渐与今天的面点食品接近,恕不赘述。

  千姿百态、风味无穷的面点糕饼类食品,充分体现了我国以粮食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发达。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