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饮食文明,历来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其所以如此,除了农、牧、渔、猎诸业历史悠久,饮食原料丰富外,更重要的是烹饪科学发达,烹调技艺精湛,因而被誉为“烹饪王国”。早在商、周时,中国的烹饪大师们就普遍采用燔、炰、炙、煮、蒸、焖,煎、酿、醃、腊、脯、脍、酱渍、酒渍等数十种烹饪技法,而且对于各种调料的灵活调配使用,已有很深的造诣,从而烹制出以“八珍”为代表的千百种精美的食品。
秦、汉、魏、晋时期,随着铁器炊具的改进和普及,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烹饪科学又飞速进步,除了菜肴品种日益丰富外,饼类食品(包括今日之面、点、糕、饼)异军突起,以粮食为原料的各式食品层出不穷,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人以粮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到一个高峰。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烹饪大师们对食品的烹制,除了在营养卫生、滋味鲜美、医食结合这些基本方面更加讲究外,又以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艺术作品为借鉴,在构图、色调、造型乃至命名等方面刻意求美、求雅,大大丰富了烹饪美学的内涵,创制出像“辋川图小样”、“素蒸音声部”、“八卦五牲盘”、“镂金龙凤蟹”等名目繁多的色、香、味、形俱美的名馔佳肴。
两宋迄清,一方面由于饮食市场的日渐繁荣,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争相创制名馔佳肴招揽顾客,促进了烹调技艺的提高;另一方面,自北宋的苏轼、南宋的林洪、明代的高濂,直至清代的袁枚等一批文人雅士,不仅是美食家,而且亲自创制名菜佳肴,又著书立说(饮食著述),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烹调流派。加之元、清两代,蒙汉、满汉饮食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也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名馔如汪洋大海,非数十万言的专著是无法囊括的。本章因篇幅限制,仅选各代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作简要的介绍。其中有些只能按类概括阐述;对少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如周代“八珍”等)或者为名人所创、所食,上行下效,一度变成习俗的具体品种则单独介绍。明清时期的许多名菜名点,今天仍然流行,为人所共知,本章从略。有些民族性、节日性的名食,分别放在其他章节选介。鉴于《中国风俗丛书》将有专册详述饮酒、饮茶风俗,本章对酒类谈及甚少,对茶类一概不提。
我国酿酒和饮酒的习俗源远流长。但酒是在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旧时传说不一。有的说是轩辕黄帝,有的说是夏代的仪狄,有的说是夏代第六位国王杜康(即少康)。不过,传说最多的还是仪狄和杜康二人。
三国周谯的《古史考》里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世本》里也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魏王粲的《酒赋》说:“帝女仪狄,旨酒是献。”关于仪狄造酒,还有一个故事,《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入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亡其国者。”仪狄造出了美酒,反被夏禹疏远了,原因是怕后世因嗜酒而亡国。
杜康发明酿酒的记载也不少。曹操的《短歌行》里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晋江统的《酒诰》里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曰仪狄,一曰杜康”。明冯时化所著《酒史》里也说:“酒自仪狄杜康始”。这些记载中都提出了酒的发明权有可能是杜康。千余年来,不少人一直视杜康为酿酒的鼻祖,在一些地方兴建“杜康祠”,祭奉“杜康神”,并把“杜康”作为酒的代称。甚至有人编了《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说什么“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显然,这是一则张冠李戴的故事。即把《搜神记》里“能造千日酒”的狄希换成杜康,把同书里“饮之千日醉”的刘元石改名为刘伶。其意不言而喻,无非为了歌颂杜康。
今天看来,要争中国酒类的发明权,恐怕仪狄和杜康都很难以取胜。因为这涉及到中国什么时候开始造酒的问题。考古学家在我国许多距今四千七八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制作精美的陶杯、陶盉、陶尊、陶罍等各式各样的酒器,证明早在轩辕黄帝时代,酒业已在祭祀和人们饮食中占有相当地位。酒的发明,显然还当在这之前。人们推想,酒的产生,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将食余的饭粥或果品存放起来,因自然发酵,散放出醇香气味,比原来的食物滋味更美,这种无意中的发现,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人们才懂得淀粉、糖类经过发酵会变成酒的规律,从而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造酒。我国出现人工造酒的时间今天虽然还不能确切指出,但它应在距今七八千年到五千多年之间,即有了陶器之后至龙山文化时期之前。到了夏代,特别是殷商时,酿酒的技术日臻成熟,已能用各种粮食酿制出不同品种的酒来。像用黍酿制的叫“酒”,用稻酿制的叫“醴”等。同时殷代甲骨文中有“□”和“□”,学者认为以上二字,是鬱、鬯二字,是一种香酒,即是郁金香和于秬、黍酿成的酒。祭祀用这种酒,饮宴、调味也用这种酒。
所以,仪狄、杜康只能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两位酿酒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