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五味之一。糖是人体赖以产生热量的重要物质。它既可直接单独食用,更重要的则是作为调味品和甜食、糖果、糕点的原料。有了糖,成千上万种美馔佳肴和花式糖、点才相应产生,否则,人们的饮食品种将显得非常单调。可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食糖,在我国是唐代才有的。它和唐太宗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唐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我国人民制作甜食,主要用的是饧(饴糖)、蜂蜜以及甜味较浓的果品。《诗经》里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吟咏,《礼记·内则》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述。可见早在周代,我国劳动人民已普遍掌握了熬制饴糖的技术。
我国种植甘蔗的历史最迟也在战国时期。但那时还不会用它生产砂糖。古时对甘蔗的利用:一是当果品吃。二是榨成蔗汁饮用或调味。三是将蔗汁熬成“蔗浆”。宋玉的《楚辞·招魂》中“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即用甘蔗汁熬成的“蔗浆”。四是将蔗汁熬得像饴糖那样浓,叫做“蔗饧”。《三国志·吴志·孙亮传》;“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即是“蔗饧”。五是以蔗汁曝晒或加乳熬成硬饴状,称为“石蜜”。这里要说明的是,古籍中“石蜜”一词,有时指西域诸国山崖穴洞中的蜜蜂所酿的蜂蜜;有时指蔗汁曝晒或加乳熬制的硬饴;有时也指砂糖。但唐代以前书中的石蜜,却不是砂糖。东汉时,西域有的地方用甘蔗制砂糖,曾作贡品送入中国。因此张衡《七辨》中称:“砂饴、石蜜,远国贡储。”这里的砂饴即指蔗糖;石蜜指山崖中蜜蜂所酿之蜜。但当时中国并未引进蔗糖生产技术。
我国蔗糖生产始于唐贞观年问。《新唐书·西域传·摩揭陀传》称:“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唐会要》称;“西蕃胡国出石蜜(此处石蜜指蔗糖),中国贵之,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国取其法,令扬州煎蔗汁,于中国自造,色味愈西域所出者。”从此中国不但会制蔗糖,而且质量比原产国还好。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位于长江北岸的江苏扬州并非甘蔗产区,为什么唐太宗偏偏要以扬州为蔗糖生产的试点地?也许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扬州盛产甘蔗,而且品质较好,或者由于当时的扬州工商业发达,因而把甘蔗从岭南运到扬州加工。不过,到了宋代,蔗糖生产已以江、浙、闽、广、蜀等地为主了。《政和本草》称:甘蔗“一种似竹,粗长。榨其汁,以为砂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广州多作之。炼砂糖和乳为石蜜,即乳糖也,惟蜀作之。”
把砂糖进一步加工成冰糖始于宋代,流行于元代,时称“糖霜”,人以为稀奇。宋黄庭坚《答梓州雍熙长老寄糖霜》诗云:“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元代洪希文《糖霜》诗:“春余甘蔗榨为浆,色美鹅儿浅浅黄。金掌飞仙承瑞露,板桥行客履新霜。携来已见坚冰渐,嚼过谁传餐玉方。输于雪堂老居士,牙盘玛瑙妙称扬。”都是对冰糖的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