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二、简论北宋定都开封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历史上,开封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仅见于北宋一朝,由此也标志着国都东移趋势的完成。那么,开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都城的,北宋开国者又是如何选择其为京师的?这些问题古人有过议论,今人也曾谈及,但或失之于偏颇,或不够全面。本文拟对此重新加以探讨。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专制集权王朝的统治中心,所谓“天下之根本,九州之枢会,譬之一人之身,则京畿为之腹心,而四方乃其支末”。因此,都城的确立,深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选京定都时,“必相天下之势而厚集之”。就是综合当时各方面社会条件,作为定都的依据。在这些条件中,以经济、政治、国防及防御地形诸因素最为重要。

  首先,从经济条件上看,所谓:“京大也,师众也,大众所系,故谓之京师,有食则京师可立”,优越的经济条件是建都的必要前提。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又尤以关中平原最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为当时全国经济重心所在。秦始皇正是在此基础上灭六国,刘邦也据此而称帝。而当时的南方地区尚未得到较多的开发,经济上相当落后。在此经济形势下,关中无疑具备了定都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从政治和国防上来看,在古代交通、通信手段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国都应居于天下政治重心之区,以便“临制四海”。而政治中心又必须与国防重点相适应,都城既是国防的最终对象,又是国防的最高指挥中心。先秦以来,中原政权的外来威胁始终在西北,南方则很少构成较大的边患,故秦汉时的国防军事重点在西北。关中适应当时的国防形势,便于就近指挥,亦成为政治重心所在。第三,就防御地形而言,在冷兵器时代,天险地形在防御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从来受到防守者的重视,而这对都城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所谓:“建邦设都,皆冯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以为固”。秦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占尽了防御上的地利。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关中在当时作为都城是最为有利的,故当汉高祖考虑迁都洛阳时,娄敬和张良等人便竭力反对。地处关中腹地的咸阳和长安乃成为秦汉的国都。此后,都城虽一度东移,却不时有人要求西迁。到隋唐时,都城再度返回长安。总的说来,隋朝和唐前期的全国形势类似于秦汉:北方经济胜于南方,西北的突厥为主要的边患,“天下之势,其重在西北”。

  但到武则天当政以后,上述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唐中央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关中的经济力量已难以应付,窘困的现象不时出现,唐代数帝就不得不到东都就食。“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安史之乱后,秦中屡遭兵燹,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而与此同时,相对安定的江南经过长期的开发,经济力量勃然而起,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东南漕运便直接关系到唐王朝的生存。但是,“关中寓内西、偏天下,劳于转输”。另一方面,中唐以后,契丹势力崛起于东北,国防重点也迅即东移,一时强藩重镇多设于河北,关东遂成为政治角逐的关键之区。显然,长安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大有鞭长莫及之感。北宋宰相王旦即指出:“长安、洛阳虽云故都,然地险而隘,去东夏辽远,故汉之吴楚七国、唐之山东河北往往强悖,良亦远而难制也。加其转漕非便,仰给四方,常苦牵费”。唐末,便有人献议迁都。在此社会背景下,都城东移已成大势所趋,五代时,都城终于东出潼关。清代史家赵瓯北对此提出如下看法:“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是时地气将自西趋东北,故突生安、史以兆其端。”“当长安夷为郡县之时,契丹阿宝机已起于辽……而气之东北趋者,则有洛阳、汴梁为之迤逦潜引”。赵氏的地气之说虽不足为信,但透过这些语句的神密色彩,却表明他已观察到了统治中心东移的必然趋势,并感觉到这种移动是与国防重点和政治重心的变化有关。

  北宋王朝的建立,正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因而,都城的选择,就不能不受其影响、制约。一方面,东北的契丹势力不断发展,后晋时曾兵洗汴都、饮马黄河;另一方面,东南经济实力完全压倒北方,昔日的膏腴之区――关中,这时水利失修,“亡天府之利”,在经济上无力支撑庞大的都城。而沟通东南的漕运线除了距离过远外,又有三门砥柱等险阻,使漕运的规模受到严重的限制和影响。洛阳虽较长安偏东,但仍有以上不利之处,宋真宗曾对臣下说:“洛阳宫阙壮丽,然城北地隘,毂、洛浅滞,辇运艰阻,谅非久居之所”。从客观上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北宋所选的都城,既要适应当时政治、国防重心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上的需要,具备这些条件而能被选为都城的地点,在宋初以开封显得较为优越。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封居天下中心之位,有利于控制全国、特别是广大关东地区,“大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

  其二,开封为前朝故都,历经五代时四朝兴修,城池宫阙完备,人烟稠密,在人们心目中地位非凡;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开封有交通之便,周围运河密布,“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尤其是处于联系东南的汴河之上,避开了三门等险阻,极大地缩短了漕运的距离,“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运,便万国之享献”。

  总之,开封作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长安、洛阳的不足之处。但是,开封四周的平原地形,对其防御却是相当不利的。所谓:开封乃“天下四冲八达之地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河,形胜足恃”。在后晋丧失包括北方长城线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这种防守上的弱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如宋人所说:“燕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蕃汉共之”。从而使开封“常有戎马在郊之忧”。

  面对以上开封地理上的利弊长短,宋开国统治集团权衡之后仍选择定都于此。推究其因,主要在于开封便利的漕运及交通条件,满足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从而打动了当政者。如所周知,中唐至五代时,藩镇割据,“外抗王命,内擅一方”,其结果是出现了内轻外重的政治局面,中央权威扫地。在此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势必惩前之弊,全面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将全国牢牢地控制在以都城为中心的集权统治之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收兵权,“重兵在边,京师乃单。拂躯以尾,尾不可大,掉之不能,反为躯害”。于是,宋初在削藩镇的同时,又实行了“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以备宿卫”的措施,调天下军之半常驻于京师,从而收到了“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效果。这也是名噪于史的赵宋“家法”。在实行募兵制的情况下,京师数十万常备军的供给,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于是,漕运的迅猛发展便在所难免。“聚兵既多,所以漕运不得不详,大抵这两事常相为消长”。开封在运河交通上的优越地位,则完全有利于漕运的这一发展,所谓“漕引江湖,利尽南海”,“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至于开封地理上不利防御的弱点,宋初统治者在主观上则企图利用京师屯驻重兵的措施加以弥补。正如当时人指出的:“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为险阻”。也就是说,正好将收兵权与增强都城的防御结合起来。但在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的形势下依然安都于开封,事实上等于牺牲了都城的重要防卫屏障,诚如后人云:“无险难为国,云何此帝州?”不过,为了确保集权政策的执行,北宋统治者不得不以削弱国防为代价,在定都的问题上,以内忧为重,外患为轻,宋太宗就公然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由此而言,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直接根源即在于漕运。范祖禹说:“国家建都于汴,实就漕挽东南之利”,张方平更言:“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从整个北宋王朝的情况来看,开封作为都城,确无财赋之匮。宋初,汴河每年便可漕运粮食百万石,以后更达到六百万石,最多时则达七八百万石,加上其他几条河的漕运,就为宋集权统治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岁漕资粮溢于汉唐”,从而解除了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开封作为统一王朝北宋的国都,也表明我国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得到了完成。

  北宋定都于开封,由于面临防御上的不利因素,所以引起了长期的争议。据司马光记载,宋太祖曾有意迁都于有险可依的洛阳、长安,但遭到晋王赵光义(以后的太宗)以下王公大臣的一致反对,其中一个将领李怀忠谏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坐致江淮之粟四、五千(此误,当为‘十’)万,以赡百万之军,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军府重兵皆在东京,陛下谁与此处乎?”赵匡胤只得作罢。当时人即指出其原因所在:“不还周汉之宇,而梁氏是因,非乐是而处之,势有所不获已者,大体利漕运而赡师,依重师而为国也”。以后,宋真宗两次巡幸洛阳时,当地父老都劝说迁都于此,真宗虽羡慕洛宅形胜,但考虑到漕运艰难,只得感慨而去。景�时,范仲淹又建议修缮西京,“太平则居东京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西洛险固之宅,以守中原”,但同样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庆历时,契丹大有南下之势,宋廷深感其威,韩琦又建议修西京,以备非常。类似的争论、建议在北宋很多,反映了开封作为国都,有其不利的方面。南宋人郑樵因此愤然喟叹:“宋祖开基,大臣无周公宅洛之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叶适也有类似的看法。其实,并非无人异议,几代皇帝也不是没有考虑迁都的问题,但在中央集权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北宋立国之策的制约下,庞大的国家机器,特别是重军只得依附于漕运便利的开封,“则是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遂造成了骑虎之势。秦少游就道出了其中隐痛:“臣闻世之议者皆以谓天下之形势莫如雍,其次莫如周,至于梁则天下之冲而已,非形势之地也……臣窃以为不然……唐汉之兵皆在外也,故非都四塞之国,则不足以制海内之命,此所谓以地为险者也。本朝惩五季之弊,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而衣食之给,一毫已上皆仰县官,又非若府兵之制一寓之于农也。非都四通五达之郊,则不足以养天下之兵,此所谓以兵为险者也。夫以兵为险者不可以都周雍,犹以地为险者不可以都梁也”。北宋最终亡于为其所轻的外患,不能说不与都城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而推究其源,则在于赵宋僵硬保守的“家法”。

  综上所述,北宋定都开封,是在中唐以后政治、经济和国防军事形势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原因则与空前发展的集权政治有关。从北宋一代的历史看,开封作为都城,满足了当时中央王朝对内集权统治的需要,但同时,也给其国防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原文发表于《历史教学》1996年第8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