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9章 平息暴乱定大局!“南巡”谈话满眼春(8)

  访美期间,江泽民的坦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加拿大《环球邮报》发表文章说:“江泽民在西雅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没有回避记者提出的人权问题。他强调人权是个内政问题,中国使近12亿人得到温饱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贡献。”

  江泽民的这次访美是非常成功的。共同社西雅图电:“在这次会议中,中国在美国强烈要求的‘人权’等问题上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并在这种状况下,找到了改善同美国关系的途径,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成功地提高了国际地位。此次会谈,中国取得重要一分。”

  这篇文章还说:“一名西方外交官说:‘北京打了一手好牌,我们所得到的印象是美国全盘尽输。’他的谈话反映了许多观察家的意见。”

  美国人包括克林顿都不得不对中国这位首脑表示出敬佩之情。

  江泽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位知识型、技术型的党的领导人。他所迈出的每一步都那样扎实有力,普通而又不寻常。

  第四节 小平“南巡”刮春风,改革浪潮又涌起

  1992年,一股改革开放的旋风,由南向北,从东往西,迅速席卷中华大地。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88岁高龄,不辞劳顿,携家南下,再一次掀起神州大地的改革浪潮。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92年3月的北京,春光明媚。中南海翠柳拂堤,百花争艳。

  邓小平“南巡”之后,改革浪潮再一次涌起,以经济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再度成为时代高昂的主旋律!

  让改革开放的旋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东方风来满眼春”

  时光进入1992年,一股改革开放的旋风,由南向北,从东向西,迅速席卷中华大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88岁高龄,不辞劳顿,携家南下,再一次掀起神州大地的改革浪潮。《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写的关于邓小平在深圳访问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自3月30日刊出以后,被新华社和各地报纸纷纷转发、转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改革热情。现将此文摘编如下:

  1月19日上午8时许,在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几位省、市负责人和其他迎候的人们,在来回踱步,互相交谈,他们正以兴奋而激动的心情等待着……

  来了!远处传来马达的轰鸣声。接着一列长长的火车徐徐进站。时钟正指9时整,列车停在月台旁边。

  一节车厢门打开,车站服务人员敏捷地把一块铺着红色地毯的长条木板放在车厢门口。不一会儿,邓小平出现了!人们的目光和闪光灯束都一齐投向这位领一代风骚的伟人身上。

  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他的足迹,在时隔八年之后,又一次踏在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这块热土上。

  下车后,邓小平满面笑容地同前来欢迎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一一握手。

  握手时,谢非说:“我们非常想念您。”

  李灏说:“我们全市人民欢迎您的光临。”

  郑良玉说:“深圳人民盼望您来,已经盼了八年了。”

  简洁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全省、全市人民对邓小平的想念和崇敬之情。

  邓小平同省、市负责人登上一辆中巴,一直驶到下榻的市迎宾馆桂园。在这里恭候的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市委常委李海东迎上前来,与邓小平握手并向他问好。

  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市负责人劝他老人家好好休息。

  但是,邓小平却毫无倦意。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早在1979年4月,他在听取了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深圳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它的发展情况,邓小平当然十分关注。1984年1月,邓小平曾到深圳视察过。一晃,8年过去了,深圳的面貌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老人家急不可待地要亲自目睹一番。

  随行人员说,邓小平身体好,昨晚在车上休息得不错,既然他兴致高,就安排活动吧。在桂园休息约10分钟,邓小平和谢非等同志在迎宾馆内散步。

  散步时,邓楠向邓小平提起他在1984年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一事。邓小平接着将题词一字一句念出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在场的人都很佩服他那惊人的记忆力。

  1984年,特区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有些人对办特区持怀疑观望态度。是年1月24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同王震、杨尚昆同志在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陪同下,到深圳视察,给深圳特区题了词,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肯定了办特区的方针是正确的,给了特区建设以决定性的支持,坚定了人们办特区的决心和信心,使特区的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散步后,邓小平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乘车观光深圳市容。

  车子缓缓地在市区穿行。这里,八年前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邓小平看到这繁荣兴旺、生机勃勃的景象,十分高兴。正如他后来说的:“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这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当谈到办经济特区的问题时,邓小平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车子行至火车站前,邓琳指着火车站大楼上那苍劲有力的“深圳”两个大字对邓小平说:“您看,这是您的题字,人们都说写得好。”

  邓楠打趣说:“这是您的专利,也属知识产权问题。”说得邓小平笑了起来。

  当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邓小平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发展也很快。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停了一会儿,他补充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车子不知不觉到了皇岗口岸。皇岗边防检查站、海关、动植物检疫所的负责同志,热情地欢迎邓小平的到来。

  邓小平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深情地眺望对岸的香港,然后察看皇岗口岸的情况。

  皇岗边检站站长熊长根向邓小平介绍说,皇岗口岸是1987年初筹建,1989年12月29日开通的。占地1平方公里,有180条通道,最高流量可达5万辆次和5万人次,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最近每天约通过7000辆次和2000人次。邓小平听了很高兴,不断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深圳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征。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

  1月20日上午9时35分,邓小平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来到国贸大厦参观。该大厦的女职工,整齐地站在两旁,鼓掌欢迎邓小平,并齐喊“邓爷爷好!”邓小平高兴地向她们招手,并鼓掌致意。

  在53层的旋转餐厅,邓小平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

  坐下来后,他先看一张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接着,李灏向邓小平汇报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李灏说,深圳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人均收入为600元,现在是2000元。改革开放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他还说,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深圳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并且充满信心……

  听了汇报后,邓小平和省、市负责人作了较长时间的谈话。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又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邓小平思路清晰,记忆力强。他谈笑风生,有时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在场的省、市负责同志聚精会神地聆听他老人家的谈话,不时还插上三两句,谈话气氛轻松活跃。

  邓小平侃侃而谈。他还谈到中国要保持稳定;干部和党员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要注意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等重大问题。

  在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谈到这里,老人家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

  邓小平精力旺盛,谈兴甚浓。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老人家约谈了30多分钟,使在场的人深受教育和鼓舞。

  当邓小平离开旋转餐厅下到1楼大厅时,大厅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乐曲,喷出图案多变的水柱和水花,蔚为壮观。从1楼到3楼,站满了群众,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人人心花怒放,个个喜笑颜开。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人们为有幸能一睹邓小平的风采而激动万分,也为邓小平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而无比高兴。

  群众在尽情地鼓掌,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国贸大厦。这掌声,表达了群众对倡导改革开放政策的邓小平的爱戴和崇敬;反映了群众对身受其惠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坚信和拥护。

  邓小平非常高兴,满面笑容地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整个场面十分热烈,呈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人民群众融洽无间的动人情景。

  离开国贸大厦后,邓小平乘车去深圳先科激光公司参观。

  先科激光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引进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先进生产技术,是我国目前惟一的生产激光唱片、视盘和光盘放送机的公司。江泽民、李鹏、王震、田纪云、刘华清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人曾先后到过这里视察。

  车子到达先科激光公司时,该公司董事长叶华明等人迎上前去,和邓小平热烈握手。

  有人介绍说,叶华明是叶挺将军的儿子。

  邓小平握住叶华明的手亲切地问:“你是叶老二吧?”

  “不是,我是老四。”叶华明伸出四个手指回答说。

  “啊,我们快40年没见面了。”邓小平深情地说。

  “是的,我那时是小孩子,现在50多岁了。”

  “你弟弟叶正光在哪里工作?”邓小平对革命家的后代十分关心。

  叶华明说:“在海南岛。”

  原来,叶挺将军于1946年不幸飞机失事遇难后,叶华明从当年5月离开延安直到1953年,叶正光于1952年到1960年,都是生活在聂荣臻元帅家里。邓小平同聂帅常有往来,所以那时见过他们兄弟俩。

  在公司贵宾厅,邓小平听取了关于公司情况的介绍。先科激光公司于1991年10月12日正式投产,使我国继荷兰、日本、美国之后,成为第四个能够生产激光视、唱盘的国家。该公司可年产激光唱片500万张,视盘150万张,激光视、唱盘放送机5万台。

  邓楠拿起一块闪光锃亮的激光视盘给邓小平观看。这种恍如镜子般的盘片,能储存10.8万帧色彩逼真的清晰图像,可长久保存,永不磨损。邓小平听了,十分感兴趣,问:“是什么材料?”公司的同志答:“塑料上面镀一层银。”

  他又兴趣盎然地观看了激光视盘的特性、音响效果、功能和检索能力的表演。当他看到传记资料片《我们的邓大姐》时,对身旁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说:“我今年88岁,邓颖超同志和我同年,都是1904年生的。我是8月出生,她比我约大半岁。”

  邓小平接着说:“邓颖超同志是河南人。”他女儿邓楠说:“不,她是广西人。”小平同志纠正说:“她的原籍是河南。广西是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小平同志对邓大姐十分熟悉。

  接着,公司一位四川籍的业余歌手赵敏为邓小平演唱了一首卡拉OK《在希望的田野上》。邓小平对她这位老乡的歌喉及音响效果十分赞赏,听完后带头鼓掌,并一边起身,一边说:“很好,我听得很清楚,不走调,音响效果不错。”

  从贵宾厅出来到激光视盘生产车间,经过30米长的过道,许多职工在过道侧热烈鼓掌欢迎邓小平。

  邓小平问:“这些职工多大年纪?”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