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6章 唇亡齿寒颐年堂决策!临危受命彭帅抗美帝(8)

  张养吾回忆说:“杜平同志阅后提了意见,我和毛岸英又作了修改,最后是彭总批发的。这次最辛苦了,毛岸英接连干了三十几个小时。”

  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彭德怀任命了志愿军总部机关的部处级干部,并宣布成立司令部办公室。

  这个办公室直属彭德怀领导,负责作战指挥和文电处理,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彭总作战室”。

  办公室成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彭德怀从西安带来的张养吾、杨凤安;从北京解放军总参谋部调来的成普、龚杰、徐亩元;还有一个就是毛岸英。

  张养吾虽然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但他和毛岸英照旧不参加作战值班。

  军人与老百姓之间,有时相差十万八千里。张养吾自从“阴差阳错”,跟随彭德怀入朝以来,深感自己“不是这块料子”。他缺乏起码的战斗经验,无法适应战时生活。因此,他找彭德怀“要求调一下工作”。彭德怀叫他仍回西安任原职,并决定调西北军区司令部的高瑞欣参谋来办公室工作。

  毛岸英听说张养吾即将回国,多次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11月16日下午,张养吾将他保管的机要电报移交给毛岸英。交接完毕,两人竟相对无语。

  张养吾难过地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尖,沉思良久,正欲抬头,忽然看到毛岸英脚上绑着一只没有后跟的靴子。他想起来了:那是一个雪天,毛岸英脱下潮湿的靴子,放在火炉壁上,这只靴子的后跟被烤焦了。

  张养吾默默地脱下自己的一双靴子,轻放在毛岸英脚前。

  “不。”

  “听话!”

  “给我写信。”

  “写,还有任荣。”

  话到此处,又是沉默。

  在过去的40天中,张养吾打心眼里喜欢上了毛岸英,这不仅因为他是国家主席的长子,还因为他身上具有许多难能可贵的优点:满腔的报国热情,忘我的工作精神,刻苦的学习态度,突出的平民风格……

  当然,在张养吾和一些人的眼中,毛岸英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青年。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因为经常工作或看书到深夜,所以有时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因而不能按时就餐,按时防空。

  这也是张养吾临走前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张养吾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防空,司令部叫天亮前进洞。大家吃了饭,岸英才起床漱口。我们等他吃早饭,饭还没吃完,敌机来了。我、任荣、毛岸英,还有任荣的一个警卫员,来不及进防空洞了,就藏在房间,四个人一人蹲一个角落,正襟危坐,静候轰炸。几十公尺外炸弹直炸,那个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啊!”任荣讲:“毛岸英同志啊,下次可要注意啊!”

  有感于此,张养吾突然打破沉默,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岸英,我要走了,但有件事一直不大放心。”“你说吧。”毛岸英抬起头,坦城地望着张养吾的眼睛。

  “今后,夜里不要搞得太晚,早上要按时起床。”

  “嗯。”

  “早饭也要按时去吃,不要饿肚子。”

  “好的。”

  “特别是要注意按规定防空,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行,我记住了。”

  当晚,张养吾搭乘高岗的专车回国。行前,毛岸英将一个包袱交给张养吾:“这些多余的东西,你带给我妈妈。”

  “我一定带到。”张养吾使劲点头答应。

  苍茫暮色中,两人握手道别。

  “岸英,多多保重!”

  “保重。别忘了写信!”

  可是,当张养吾辗转到达西安,给毛岸英、任荣寄去充满思念的信时,毛岸英已不在人世了。

  1950年11月24日下午,两架绰号“黑寡妇”的美军侦察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了一个多小时。

  这个异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志愿军首长的关注,他们当即研究了几条规定:明晨4时前开饭完毕,除值班者外,其他人在天亮前全部进洞。

  一切都在照计划进行:解方参谋长领着司令部的同志,躲在南山的一座大矿洞里;杜平主任和政治部的几位同志钻进山沟里的一座地下涵洞;距“彭总作战室”两三百公尺,有一座仅可容纳五六人的小矿洞,这是总部首长的藏身之所。

  金灿灿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大矿洞里的人们已能相互看清对方的眉眼。此时,毛岸英饥肠辘辘地倚壁而坐,正在闷着头吸烟。他又睡过了时间,没赶上吃早饭。

  昨夜对中国志愿军而言,是最重要的一夜。各部队必须在拂晓前进入指定位置,做好于黄昏发起第二次战役的准备。彭德怀调兵遣将,督促全军,忙了大半夜。毛岸英也跟着忙到后半夜才睡。

  如果是在10天前,毛岸英就不会迟起,更不会饿肚子。

  他的两位邻居――张养吾和任荣,可以督促他按时起床,等候他一起吃饭。可张养吾已经回国,任荣带工作组到东线九兵团去了。

  毛岸英有了一位新邻居,他就是张养吾走后,刚从西北军区调来的高瑞欣。他比毛岸英小两三岁,睡得比毛岸英还香,要不是毛岸英叫他起床,他可能还在梦乡里欢度蜜月哩!

  上午9点多钟,太阳升起老高了。往日这个时候,正是敌机活动猖獗之时。可今日反常,连飞机影子都没出现。

  “妈的,飞机怎么还不来?”有人等得不耐烦了。

  “今天是星期六,大概飞行员放假了!”有人瞎估猜。

  在烦躁与轻松、失望与希望混杂的气氛中,人们的思想开始麻痹了。有人去拉屎撒尿,有人在洞口散步聊天。毛岸英与高瑞欣回宿舍去喝水充饥,随后又立即返回洞内防空。

  到了10点多钟,还未见敌机,毛岸英和高瑞欣忍不住了,就悄悄地离开矿洞,向“彭总作战室”走去……

  大约11点钟左右,凄厉的防空号突然吹响。正在值班的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参谋徐亩元和毛岸英等人冲出“彭总作战室”,就近隐蔽。少顷,从南方飞来4架轰炸机,飓风似的掠过总部上空,向北飞去。人们估计:“大概又是去轰炸鸭绿江大桥了!”于是,毛岸英等人又回到作战室。

  可是,狡猾的敌机悄然折转回头,其中的一架敌机俯冲着飞临“彭总作战室”上空,翅膀一抖,丢下几十颗凝固汽油弹。

  就在这些汽油弹降落和爆炸的瞬间,两个人影从屋内冲了出来:最先是徐亩元,他安然无恙;成普慢了一步,被爆炸的气浪摔到山下,半边脸被烧脱了皮。

  “彭总作战室”是一座木板房子。随着一串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木屋在烈火中燃烧、倒塌,眨眼间变成一片火海。

  无法抢救!敌机还在头顶上横行,轰炸任何可疑之处。实际上也来不及抢救:凝固汽油弹爆炸后,顿时生成高达华氏2000度的燃烧着的液体流,岩石被烧的通红,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何况是人的血肉之躯呢!

  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木屋跑去。木屋消失了,剩下一堆灰烬。余温很高,站在远处,依然灼人。

  警卫排的士兵们在灰烬中扒出2具遗体。司令部行政处副处长张仲山回忆说:“尸体烧缩起来了,只剩下骨头架子,拉开,还像个人形。”有一具遗体的手骨上套着一只外国手表的残骸,人们据此断定:这就是毛岸英。

  从毛岸英报名参加志愿军到不幸牺牲,仅仅50天时间。这50天,是他28年命运交响曲中永不消逝的最强音,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言――“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年轻的一代。”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暂时隐瞒着毛泽东,怕他知道后,精神上受不了。

  这一天,毛泽东照例阅读来自朝鲜前线的报告。看着看着,他的眉头锁了起来。

  “把岸英调回来!他怎么搞的,把材料写成这个样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终于,毛泽东发火了。

  “主席,岸英同志牺牲了,这是另一个翻译写的……”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叶子龙眼看已经无法隐瞒真相,便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毛泽东听后沉痛地呆了……

  毛岸英的不幸牺牲,极大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他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父亲。日后,当彭德怀内疚地对他谈起没有照料好毛岸英时,他久久地沉默着,一支支抽着烟,抬头凝望窗外那已经萧条的柳枝,轻轻地念叨着《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深沉地回忆了毛岸英短暂的一生。稍停,毛泽东昂起头,轻轻走了几步,激昂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彭德怀默默地听着,眼里饱含着泪花,他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是对毛泽东,是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毛泽东强忍着悲痛,把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然而,儿媳刘思齐每周必到的看望,对他是一场感情上的无尽灾难。刘思齐每次来,都要问毛泽东是否收到毛岸英的信?毛岸英为何几个月不来信……毛泽东总是装作若无其事地宽慰她。

  毛泽东做红媒

  毛泽东不忍心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思齐,他知道这一噩耗对新婚不久的儿媳的分量。

  在延安的时候,毛岸英就认识了刘思齐。到了西柏坡以后,他们便确定了关系,并希望结婚。于是,他俩向毛泽东提出了要结婚的事。

  毛泽东问刘思齐:“你正在学习,学校还没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你的学习码?”

  刘思齐说:“结婚后好好安排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

  “岸英是1922年生的,思齐你是哪一年生的呀?”

  “我是1931生的。”

  “他比你大八九岁,你知道吗?”

  “知道。”

  “你还不到18周岁,着什么急呀。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

  毛岸英说:“好,听爸爸的。”

  两个人离开毛泽东的住处之后,不大一会儿,毛岸英又回到了毛泽东的房间。

  “你怎么又回来了?”

  “我今年已26岁了,我想结婚以后,好专心致志学习和工作,这样,就不必在这方面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让我同意你们结婚呀?”

  “是的,就差几个月了,很快就到了。”

  听了这些,毛泽东大声地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不管你说什么,思齐还不满18周岁,不能同意你们结婚。”

  毛岸英可没有料到毛泽东会这么跟他发脾气。转身就走了,刚走到院子里,一下子就晕倒了。值班的哨兵以为毛岸英得了急病,连忙把他扶到了一间房子里。

  过了几天,毛岸英向父亲做了检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毛泽东笑着对他说:“很好,那样,你就是一个模范的守法者,而不是一个违法者了。”

  毛岸英进城后,刘思齐也来到了北平。

  1949年9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量好了,决定过一些日子结婚,随后,又征求了刘思齐妈妈的意见。

  婚期初步定下来以后,毛岸英就跟父亲说了。

  毛泽东说:“我同意,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非常高兴:“这是喜上加喜。还是应该艰苦朴素。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现在都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

  毛岸英和刘思齐经过商量,写了一个参加吃饭的名单,名单上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谢觉哉、陈瑾昆等。

  毛泽东看了看名单说:“你们只请邓妈妈不行,请了邓妈妈,还应该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该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应该请总司令;请了谢老,还应该请王定国;请了陈瑾昆,还应该请梁淑华。还有少奇和王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有病住在玉泉山休息,就不要麻烦他了。婚事简办,我完全赞同,就是要改一下旧习嘛。”

  婚礼完毕,毛岸英和刘思齐在晚饭前就赶到了中南海。毛岸英穿的是在外宾场合当翻译的工作服。刘思齐穿的上衣是灯心绒布的,裤子是半新的,方口布鞋是新买的。晚上七八点钟时,客人们来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屋里,都带来了小小的纪念品。蔡畅和康克清送的是一对枕头套。大家欢聚在一起,非常高兴,都夸毛岸英和刘思齐是一对好夫妻。说毛泽东找了一个好儿媳妇,并向毛泽东祝贺。毛泽东举杯走到刘思齐的妈妈张文秋的面前,对她说:“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饭后,毛泽东说:“今天是非常高兴的一天,这喜酒和便饭,是岸英自己张罗的。他办的还可以,我要表扬他。如果办得不好,我也会批评他的。”

  岁月在无情地流逝。毛泽东作为父亲,不能也不愿一直扮演世上最难堪的角色。两年后,他终于向刘思齐诉说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杨开慧、毛泽民、毛泽潭、毛泽建、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刘思齐越听越不对劲,朝鲜停战协定都签订了,为何毛岸英没寄片言只字?难道他……她不敢想下去了,反而安慰起年迈的公公。这天,她离开中南海时心慌意乱。

  刘思齐又一次去中南海。毛泽东把周恩来请来一起跟她谈心。周恩来委婉地告诉刘思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数牺牲了生命的战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岸英也是其中之一!”这句话周恩来说得很轻,传到刘思齐耳内却如五雷轰顶。她痛不欲生,伏在毛泽东肩上哭呀,哭呀。毛泽东木然地坐着,脸色苍白,心潮翻滚。周恩来让刘思齐躺在沙发上,他的手碰着毛泽东的手,心里一惊,急忙对刘思齐耳语:“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的手都冰凉啦!”刘思齐一愣,重又哭着去安慰毛泽东……

  毛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刺激太大了。她寝食难安,神经衰弱。而过去一再怂恿毛岸英“代表父亲去朝鲜”的江青,此时却放出谣言,给刘思齐落井下石。刘思齐刚20出头,经受不了这致命的打击,给毛泽东写信了。毛泽东复信说:“谣言不足信,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不胜其理。你的心要清闲些,把身子养好要紧。”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