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4章 唇亡齿寒颐年堂决策!临危受命彭帅抗美帝(6)

  政治局紧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还与高岗、彭德怀进一步研究了志愿军出国时间、渡江方案,以及东北对志愿军后方供应保障问题。14日清晨,由于天气不好,飞机飞行有困难。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高岗先乘火车匆匆离京返回沈阳,旋即召集志愿军、东北军区和东北局的负责人开会,传达了政治局的最后决定,宣布立即作入朝前各项准备,并决定准备召开参战部队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14日全天,毛泽东与彭德怀又详细研究了志愿军的出兵作战方案,最后确定志愿军各部于10月18日或19日分批渡江,先在平壤以北适当山岳地区组织防御,待机歼敌。

  10月14日21时,毛泽东将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作出的关于立即出兵援朝的决定和第一步作战方案电告周恩来,其要点如下:(一)我已告彭德怀在他到德川研究情况后,在平壤至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地。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二)美军进攻到平壤需要时间,由平壤再向德川进攻又需要时间。(三)我军决寂于10月19日开动,全军26万人渡过鸭绿江需要10天时间。(四)为准备在11月内在敌进攻德川区域时,打一个胜仗,我们决定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均开进为好。(五)在我军开进修筑工事期间,朝鲜人民军方面还是继续抵抗,尽可能迟滞美伪军前进为有利。毛泽东为什么将上述决定告知周恩来呢?因为“斯大林本来希望我们出动6个师”,而中央根据彭德怀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方案,将12个步兵师和3个炮兵师及战车团、高炮团、工兵团等全部出动。中央认为这种改变出兵方案,有必要通告苏方。以使苏联方面了解我国出兵情况,从而尽快解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困难。

  10月15日清晨,彭德怀乘飞机自北京飞回沈阳。这一天他在沈阳一面部署志愿军出兵援朝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又利用短暂时间视察了鞍山钢铁厂和沈阳兵工厂。因为他知道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打仗要靠重工业,战争的胜负,除了人是主要因素外,武器是重要的因素。当他在沈阳参观了刚试制生产的六管火箭炮实弹射击后,又惊又喜地称赞工厂的负责同志说:“你们工作很有成绩!我们也有自己的火箭炮了。”他还亲切地鼓励职工们加紧生产,支援前线,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并指示工厂领导要采取措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

  15日,由于敌军已全面开始围攻平壤,平壤危在旦夕,金日成首相特派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前来沈阳会见彭德怀。朴向彭说明敌军已逼近平壤,金首相要求中国尽快出兵,并希望与彭德怀同志早日会面。彭德怀告诉朴:“我们中央已最后决定,预定自10月19日开始部队分批渡江,希望人民军继续阻击敌人进攻,迟滞敌人,我同高岗今天要赶赴安东去十三兵团布置部队渡江计划……”彭德怀并邀请朴和他一起赴安东。16日上午,在安东召开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大会,彭德怀首先宣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立即出兵援朝的决定,随后他分析了朝鲜战场的形势,阐明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战略意义,他说:“现在美军及南朝鲜军队正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疯狂进攻,局势是很严重的,我们对于兄弟党和邻国遭受侵略,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中央经过反复认真讨论后,认为不能置之不理,决定大力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抗侵略者,帮助他们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我认为中央这种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如果不积极出兵支援朝鲜革命政府和人民,国内外反动派的气焰就会高涨,亲美派就会更加活跃,如果让美帝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那对我国就是个直接威胁,国防、边防都会处于极不利的地位。”他在讲话中严肃批评了“恐美病”思想,指出这种思想只会削弱我军的战斗意志。他指出:“敌人在武器装备方面是占绝对优势,但我们在战术方面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送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等,这些就是敌人所害怕的。”彭德怀根据朝鲜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狭窄,三面临海的特点,还指出:“过去我们在国内战争中所采取的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的运动作战方式,在今天的朝鲜战场上不一定适用。”为此,他提出:“志愿军在战术上要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形式,如敌人来攻,我们要把敌人顶住,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即迅速出击,插入敌后,坚决包围歼灭之。我们的战术是灵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阵地,但在必要时,又必须坚守阵地。”针对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新情况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者,这次出兵援助朝鲜人民援助兄弟党,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援助朝鲜也就是巩固我们的国防,因此,我们进入朝鲜后,千万不要骄傲,不要以大国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对朝鲜的党、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尊重他们。”彭德怀最后强调入朝作战要作相当长期艰苦的打算,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切实遵守纪律,尊重朝鲜政府和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各级领导干部要多研究新情况,多想新办法,只要发挥群众力量,就能胜利地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师以上干部会结束后,为了听一听干部们对我国出兵的反映,彭德怀又约集了几个干部到住处谈话,进一步了解部队情况。在谈话中他又指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说:“当前部队干部战士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思想反映,你们应起草一个政治动员令,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意义,提高指战员战胜美帝国主义的胜利信心。”政治部旋即根据这一指示,编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誓词》,要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誓师大会上领读。誓词的主要内容是: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战争,保卫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和全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历史任务,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姿态,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第二节 毛泽东痛失爱子彭老总初战告捷

  杜鲁门问:“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怎样?”“岸英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准,我没得这个权利哟!你是司令员,你看收不收他这个兵吧?”毛泽东依然不置可否,高深莫测地微笑着。毛岸英的不幸牺牲,极大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准备渡江出国与美军作战的同时,在美国方面,却出现了十分乐观的气氛。美国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认为“苏联和中国出兵干涉的时机已过”。所以他们判断美军在向鸭绿江边前进时,不会受到阻碍。

  麦克阿瑟猖狂扬言要在感恩节(1950年11月23日)前占领北朝鲜,直达鸭绿江边。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联合国军的空军具有绝对优势,共产党人要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他们的军队就会损失一半”,“红色中国的干预会被迅速报复的威胁所吓住。”美方要员们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更没料到经过长期战乱、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竟敢与美国相抗衡。这些错误的判断,是美国政府的战略上的重大失策,也是导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失败的基本原因。彭德怀在安东部署渡江方案时曾说:“麦克阿瑟越猖狂,对我们越有利,我们可以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隐蔽渡江,对敌人进行突然反击。”

  毛泽东在此时也来电指示,“我各部派遣的援朝志愿军侦察队,均要扮装成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同电又指出:“稳定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利用突然袭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头脑毕竟还是比较清醒些,他在进入10月以来,不断收到来自各方面判断中国可能要出兵的情报。这些情报有的估计:“中共在满洲已集结了30万人的兵力。”有的估计“中共约有45万人的军队正在满洲集结”,这使杜鲁门“对中国在北朝鲜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日益担心。”于是杜鲁门紧急决定,必须和麦克阿瑟进行当面磋商,以便从麦克阿瑟那里得到关于中国出兵的第一手材料和判断。

  10月15日,杜鲁门由华盛顿乘飞机经过30个小时的飞行,飞抵太平洋上的威克岛,与麦克阿瑟当面会谈。杜鲁门问:“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怎样?”

  “可能性极为微小。中国在满洲约有30万军队,其中不超过10万至12.5万人部署在鸭绿江边,但只有5万至6万人能够渡江作战,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试图前进到平壤,那将会出现一场最大规模的屠杀。”麦克阿瑟毫不含糊地回答。他向杜鲁门断言保证:“朝鲜战局是赢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会进攻,我认为到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全朝鲜就会终止。”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会谈,使美国政府认为侵朝战争已近尾声。于是杜鲁门亲自授予麦克阿瑟一枚橡叶勋章,以示对麦克阿瑟在朝鲜所谓卓越功绩的表彰后,于10月16日返回美国旧金山。17日杜鲁门得意地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讲说:“我们在美国国内的人们对我们自己的陆、海、空军和陆战队战士们的卓越成就特别感到自豪。联合国要求我国为联合国提供第一位司令官也是我们莫大的光荣。我们有这么一位合适的人选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真是全世界的幸运。这个人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一个非常伟大的战士。”

  就在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为暂时的胜利兴高采烈的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领导下,正紧张地为出国作战加速准备工作。

  17日上午,彭德怀指示参谋长解方带作战参谋龚杰随朴宪永过鸭绿江到达新义州李委员长处,商谈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渡江后进一步展开行动的具体安排。下午,彭德怀与高岗乘飞机返回沈阳与东北局、东北军区等领导同志进一步研究志愿军出国作战的装备器材、被服和医院的保障问题。

  但此时,彭、高突然又接到了邓华和洪学智等的来电,称:

  昨日渡江部署会议结束后,经过讨论,许多同志表示,现在部队高射炮太少,又无空军支援,敌人可集中大量飞机、大炮、坦克,毫不顾虑地向我阵地进行大规模攻击。而朝鲜多为山地水田,天寒地冻,工事更不好挖,如敌大举进攻,则阵地很难坚持。大家认为,各项准备工作也不充分,政治思想未普遍深入动员,建议度过冬季明春再出动为宜……

  彭德怀和高岗接到来电后,感到此事有关战略全局,问题重大。正好这时又接到了毛泽东17日下午5时发来的急电,令他俩于18日乘飞机火速回京。这是因为周恩来定于18日自莫斯科回北京,所以毛泽东电告彭、高:“对出兵时间,以待周18日回京向中央报告后确定为宜。”并要求彭、高紧急回京参加中央会商。

  18日清晨,彭德怀与高岗乘飞机返回北京,当面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渡江部队的情况和邓、洪17日来电内容。

  此时敌进甚速,平壤告急。就在当日晚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当周恩来和彭德怀各自汇报了情况后,毛泽东主席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随后毛泽东又指示彭德怀先以电话通知邓华、洪学智等,要求志愿军各部队严格保密,严密伪装,立即进行政治动员,补足食品弹药,召开誓师大会,立即准备出国作战。

  彭德怀奉毛泽东指示,以毛泽东的名义,给邓、洪、韩、解及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发出了特急绝密电报。电文如下:

  邓、洪、韩、解并告贺副司令: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决定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19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4时即停止,5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19晚)准备渡两个至三个师,第二晚再增加或减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岗、德怀面告。

  毛泽东10月18日21时

  同一天,为加强和统一志愿军司令部的指挥机构,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彭德怀的临时指挥所与团部(即原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为副司令员,解方为参谋长。”

  当此紧张时刻,一个统一的精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正式成立了。同时志愿军各路渡江部队亦开始向鸭绿江边急速开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此揭开了。

  10月19日清晨,彭德怀、高岗由北京乘飞机火速赶回安东。当天黄昏时分彭德怀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一辆吉普车,在渡江部队的先头,开始跨过鸭绿江大桥。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朝鲜战场上,我党我军的一代名将――彭德怀又开始导演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威武雄壮的一幕战争活剧。

  毛泽东痛失爱子

  这是1950年10月7日,一个金风送爽的晚上,毛泽东特地设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送行。

  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内举行。由于江青因事外出,在场的只有3个人: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

  彭德怀早就知道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但见面是在1946年,那时毛岸英刚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他就没见过毛岸英了。

  “岸英,你在哪个单位工作?”彭德怀一边大口吃着糖醋辣椒,一边关切地询问。

  “北京机器总厂。”毛岸英恭恭敬敬地回答。

  “工人同志对朝鲜战争有什么反应?”彭德怀三句话没离本行。

  毛岸英显得有些激动:“大家被真正发动起来了,坚决要求支援朝鲜人民……”

  “不是‘发动’,是正义战争的召唤!难道你要去朝鲜是我动员的吗?”毛泽东微笑着纠正说。

  “主席,这……”彭德怀愕然停筷,盯着主人。

  “……”毛泽东微笑不语,慈祥地望着爱子。

  “彭叔叔,你不是在招兵买马吗,我第一个报名当志愿军!”毛岸英朗声笑道。

  “主席,这不是开玩笑吧?”彭德怀再次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主人。

  “岸英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准,我没得这个权利哟!你是司令员,你看收不收他这个兵吧?”毛泽东依然不置可否,高深莫测地微笑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