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0章 唇亡齿寒颐年堂决策!临危受命彭帅抗美帝(2)

  这封电报清楚地表明,斯大林已经决心要帮助金日成了,这时离毛泽东离开莫斯科至少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斯大林没有向毛泽东透露半个字。他们之间只是偶尔提到过朝鲜问题。当双方谈到中共中央1950年1月关于按照1949年4月毛泽东对金日成所作的承诺,把人民解放军中的其余12000名朝鲜族官兵,连同配备的武器,全部移交给北朝鲜人民军的决定时,他们才提到了朝鲜问题。而毛泽东仍然在说,现在还不是北方如何进攻南方的问题,而是北方如何防御南方问题。在他看来,更现实的还是中国解放台湾的战斗。

  苏联对朝鲜的有偿军事援助

  根据斯大林的提议,苏联方面很快就与金日成商定,苏联对北朝鲜的军事援助将采取有偿的方式来进行。北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000吨其他矿石来换取价值13800万卢布、足够装备三个师的苏联武器弹药。根据金日成的要求,苏方还同意,北朝鲜可以提前使用原定要于1951年才提供的7000万卢布的国家贷款来装备自己的军队。

  在北朝鲜为统一事业加速装备军队的同时,中国方面也在为解放台湾做积极准备。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只不过,毛泽东不了解,金日成投入的力量比他大得多。斯大林是惟一了解双方情况的人,他显然认为,金日成有必要就他的计划与毛泽东进行必要的沟通。正因为如此,在他批准金日成访问苏联的同时,他特别要求他的大使提醒金日成,在朝鲜统一问题上,金日成应当听听毛泽东的意见。

  南北朝鲜之间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李承晚不时地发出战争叫嚣,北朝鲜经常有南朝鲜计划进攻北方的情报。这些情况,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何况,毛泽东就是以武力方式统一中国的。因此,金日成确信毛泽东不会反对他的计划。在他出访莫斯科之前,他通过北朝鲜驻中国大使通知毛泽东说,他希望就统一朝鲜问题对中国进行一次访问,与毛泽东交换意见。对此,毛泽东欣然表示同意,他告诉朝鲜大使说,他欢迎金日成的来访,如果金日成对朝鲜统一已经有了具体计划,这种访问可以是秘密的;如果还没有具体计划,最好进行一次正式的访问。由于这时北京在平壤既没有大使,也没有军事观察人员,因此,毛泽东丝毫也不了解北朝鲜统一工作的进程。他一面肯定以武力统一南方的必要性,一面仍旧提醒北朝鲜应当加强警惕,说北朝鲜目前应当首先做好一切军事上的准备工作,加强自身的力量,以应付可能的战争。

  3月30日,金日成等人秘密访问了莫斯科。这次访问一直持续到4月25日才结束。在与斯大林的谈话中,金日成介绍说,由于苏联的帮助,朝鲜人民军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对南朝鲜的优势,再加上南朝鲜人民的支持,他现在应当说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统一朝鲜了。由于苏联情报系统这时得到麦克阿瑟将军给华盛顿的一份秘密报告,其中主张美国不要干预南北朝鲜之间发生的冲突,因此,斯大林也对形势感到乐观,相信现在是统一朝鲜的机会。

  斯大林在这次会见中第一次对金日成的统一计划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并称,如果说他在一年以前认为金日成的这个计划行不通的话,那么今天这样的计划就是可行的了。因为无论是朝鲜国内还是整个国际的局势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资本主义目前不会对朝鲜内部的冲突问题进行直接的干涉。当然,他仍旧强调说,统一朝鲜的作战应当建立在对南朝鲜的进攻发动反攻的形式上。他最后没有忘记提醒金日成,他的计划必须通报给毛泽东,如果毛泽东也同意的话,他不会有反对意见。

  斯大林之所以始终向毛泽东封锁消息,直到最后才要求金日成去征求毛泽东的同意,很大程度上恐怕并不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计谋。考虑到中共中央早就提出了请苏联帮助解放台湾的要求,毛泽东又亲自向斯大林本人提出请求,不难想象,斯大林很难摆平毛泽东与金日成的关系。与其从一开始就向毛泽东去解释这样选择的必要性,与毛泽东争论孰轻孰重,倒不如造成一个既成的事实,使毛泽东无话好说。毕竟早在1949年7月刘少奇率团访苏时,双方就已经商量好,朝鲜问题仍由苏联方面负责,因而在朝鲜问题上,不事先与中方商量,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即使这样做了,他也必须还给毛泽东一个形式上的“公平”,尽管这种“公平”并不是毛泽东所希望的,但至少,在斯大林看来,让金日成去请求毛泽东的“同意”,在心理上可以或多或少地给毛泽东以安慰。何况,朝鲜半岛的动荡对中国的影响最为直接,一旦出现任何意外,中国的态度都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毛泽东反对,那么,采取进攻行动无论如何都是冒险的。

  斯大林的再三叮嘱,促使金日成从莫斯科返回平壤之后不久,就再次与毛泽东联系,要求访问北京。

  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

  5月13日,金日成出现在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在当晚的会谈中,金日成首先通报了他与斯大林会谈的结果。他解释说,南朝鲜的侵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南北朝鲜的紧张关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南朝鲜人民急切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现在统一朝鲜的机会已经到了。关于这一点,斯大林也明确地给予了肯定,并以为统一朝鲜现在是可行的。只是,斯大林同志强调,有关这个问题的最后决定,必须取得毛泽东同志的同意。这就是他此行访问的主要目的。

  毛泽东不是没有想到金日成会有一个统一计划,但他还是对金日成通报的情况深感意外。因为,在斯大林已经明确表示同意中国进行解放台湾的军事准备,解放军进攻台湾的各项先期工作也已经按部就班地迅速展开的情况下,他怎么也想不到斯大林会突然间转而赞成首先统一朝鲜。

  毛泽东很委婉地对金日成表示:你们的大使已经几次来同我谈过这个问题,我都告诉他现在还不可以。金日成则解释说,苏联已经帮助我们做了许多准备,斯大林也同意了,只要中国同意,我们不要任何帮助。不得已,毛泽东告诉金日成,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他需要请苏联大使立即向斯大林核实一下。毛泽东随后中止了会谈,紧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要求立即给斯大林发电证实金日成的说法。

  第二天晚上,苏联大使拿着斯大林的电报来见毛泽东。电报说:

  毛泽东同志:

  在与朝鲜同志的谈话中,菲利波夫(斯大林使用的化名)和他的朋友们表示如下意见:由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同意朝鲜人着手重新统一的建议。但有个附带条件,即问题最终应该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来决定。如果中国同志有不同意见,那么对问题的解决就应该延迟,直到进行一次新的讨论。会谈中的细节朝鲜同志可能会向您转述。

  鉴于斯大林已经明确表态,毛泽东自然无法持反对态度。他对苏联大使说,他已经注意到朝鲜半岛的情况,他完全同意朝鲜同志的估计,即由于美国势力逐渐退出南朝鲜,朝鲜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过,他认为,恐怕有必要像中苏条约那样,在中国和朝鲜之间迅速签订一个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毛泽东显然对金日成的计划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些担心,因而想到中国需要为直接援助北朝鲜做好准备。

  在与苏联大使会晤后,毛泽东立即在他的办公室召集周恩来等中央政治局在京的重要领导人开了会,讨论这一重要的情况变化。毛泽东显然对斯大林和金日成没有事先与他商量这件事相当不满意。几年之后,他在与苏联大使,以及与米高扬、赫鲁晓夫等人的谈话中,曾经多次重提这件事,认为自己实际上是被蒙在鼓里,直到金日成跑来告诉他说斯大林已经同意,他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不论他是不是感到窝火,中共中央却只能同意斯大林的意见。这是因为,斯大林1945年以来几度干预中共,“不许革命”,曾经引起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的强烈不满,事实也证明这种外来的干预是极其错误的。在这些事情记忆犹新的情况下,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又怎么会去扮演斯大林过去扮演的那种角色呢?因此,中共中央最终决定接受既成事实。

  5月15日,毛泽东再度与金日成等会谈。他告诉金日成,原来他考虑的是应当首先解放台湾,在此之后再解决朝鲜问题,那样中国将会更充分地援助北朝鲜。但既然统一朝鲜的问题已经在莫斯科得到批准,他同意首先统一朝鲜。金日成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三阶段计划,即第一步进一步加强兵力;第二步公开向南方提出和平统一方案;第三步,在和平统一方案遭到南朝鲜拒绝后则准备诉诸武力。毛泽东对此表示了肯定的意见。他强调,作战计划要有充分准备,部队行动要迅速,包围主要城市,但不要为占领城市而延误时间,要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不过,毛泽东还是对美国驱使日本军队或直接干预的可能性有所担心。他告诉金日成,一旦有两三万日本军队投入战争,整个战争的过程就可能延长。当然,如果美国军队参加战争,中国会派出军队支援北朝鲜的,因为到那时,苏联出兵是不方便的,它受到与美国签订的协定的限制,而中国则不受这样的限制。

  金日成认为,日本军队参战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美国人派个两三万日本军队来,也不能改变战局,人民军的士兵将战斗得更加坚决。至于美国参战的可能性,他断言:“那几乎不可能”,斯大林已经告诉过他们,帝国主义不会干涉,因而不必加以考虑。但毛泽东还是提出:帝国主义的事,我们做不了主,我们不是他们的参谋长,不能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准备一下总是必要的。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摆上三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打过去。金日成对此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则婉言谢绝。在5月16日,即毛泽东与金日成会谈的最后一天,他收到了莫斯科的电报,电报表示同意毛泽东所提议的中朝缔结一个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建议,只是,莫斯科以为,这不应当是在战争发动之前,而应当是在朝鲜已经成功地统一之后。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已经箭在弦上,金日成此时的兴奋心情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鉴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受到严重影响,毛泽东的沮丧也不言而喻。几乎就在金日成访苏之前不久,中共还特别就武力统一台湾的一些具体作战设想与苏联军事当局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而由于这时空军和海军的装备正在陆续到达,进攻台湾的技术条件问题正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逐渐得到解决,中共中央已经重新开始有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取台湾的决心,并初步考虑到1951年条件基本具备后,选择适当时机实施作战行动。毛泽东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朝鲜战争会排在了他解放台湾行动的前面。他最担心的显然是,一旦朝鲜战争爆发,无论胜负,美国政府都可能会改变台湾的政策,从而使自己解放台湾的计划面临巨大的困难。

  第七舰队进驻台湾,“解放”计划雪上加霜

  5月29日,金日成通知苏联大使,他已经收到了斯大林答应提供的武器和装备的主要部分,他们准备在6月发起进攻,6月10日前部队将全部集中到预定的进攻地点。按照既定方案,随着北朝鲜提出的和平统一主张在6月11日遭到南朝鲜当局的拒绝,第三阶段,即军事进攻阶段开始进入了倒计时。根据苏联瓦西里耶夫中将和苏军顾问组协助制定的“先发制人的进攻作战计划”,人民军应当在22到27天内分三个阶段实现解放南朝鲜的战略。6月19日,作战计划下达到人民军部署在三八线沿线的各个部队。25日,受命参加进攻的7个师随着反击南朝鲜挑衅的一声枪响,大举越过了三八线。朝鲜战争爆发了。

  面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领导人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安。他们焦虑地注视着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反应。两天之后,一个最让毛泽东担心的局面随之出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宣布台湾未来地位尚未确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确保台湾及台湾海峡的中立化,防止战争蔓延。在毛泽东看来,美国的这一行动,显然无异于救了国民党的命。

  对于美国的行动,毛泽东立即做出强烈反应,号召“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但在内部指示中,中共中央不能不承认:自己没有与美国现代化的海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可能,“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只好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与此同时,由于6月27日美国总统又同时宣布美国将出兵南朝鲜,中国东北边防以及可能的增援朝鲜的问题日益紧迫,中国的战略重点也被迫转向东北地区。至此,进攻台湾的准备工作逐渐停顿下来,以至最终不得不在事实上放弃了这一作战计划。

  这是一件让毛泽东感到极其不满的事情。7月2日,周恩来约见苏联大使,在讨论如何应付联合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外交问题后,他极为反感地告诉大使说:早在5月与金日成的会谈中,中国领导人就已经提醒美国可能干涉的问题,而金日成当时不相信。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估计是对的。与此同时,通过给苏联方面的一份综合反映外国人对朝鲜战争的看法的报告,中国领导人也曲折地表达了对苏联选择这个时候支持统一朝鲜行动的疑惑。在报告中写道,一位英国代表对中国领导人说,苏联鼓励朝鲜内战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取台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