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7章 中南海胡志明请援!三剑客越南赴征程(3)

  “整日考虑越南作战。越南作战方针,应该是争取完全主动,求得消灭法帝机动部队为目的。改变敌强我弱之局面,高平作战,应该是围困高平,引诱谅山之敌增援,求得在运动中歼灭其5个机动营。如达到此目的,对越北作战即有决定之胜利意义。”

  就在陈赓开动脑筋思考越南作战之时,他接到了两份电报。

  一份是西南军区司令部来的调令,调王砚泉去东北长春航空学校任校长。

  “怎么样,你是去长春当校长,还是跟我去越南打仗?”陈赓找到王砚泉,将电报放在他面前,直截了当地说。

  “愿意去越南打仗!”王砚泉师长将电报看了一遍之后,未作任何思考便说道。

  另一份电报是罗贵波转来的,越共中央以胡志明的名义致电陈赓,表示代表团的主要翻译周毅之是否去越南,理由是1946年国民党军驻守越南时周毅之曾在河内,与不少国民党军官相识。

  原来,当时周毅之作为中共地下党员在越南华侨中工作,也领受党的任务做国民党军队的工作。遵照上级指示,他没有和越南共产党作横向联系。

  陈赓几经考虑,毅然决定带周毅之去越南。至于越南提出的疑问,由他与胡志明当面解释。

  7月中旬,陈赓一行踏上了越南国土,开始领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

  天气炎热,山高路窄,泥滑难行,有马不能乘,下山至清水河,已精疲力竭。今天算是付出一点国际主义的代价。清水河为中越交界处,河上架有铁索桥,河岸法人筑有堡垒。过桥,越共派专员设宴招待,备有各种饮料和水果,饥渴至此,狼吞虎咽,也顾不得国际礼貌了。越共备有马车十余辆,把我们带到距清水河16里之小乡村宿营。此为越共专门设以招待我们的地方,招待甚周。吃喝均不同于我国,饶有趣味。稍事休息,即令代表团同志开展调查活动。一夜大雨。牙痛甚剧。

  胡志明款待老朋友

  按照事先的安排,陈赓进入越南后就直接奔向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

  所到之处,陈赓的第一件事便是同越方各级负责人交谈,了解越南人的思想。渐渐地,他发现越方干部对于即将进行的战役目的和自己想的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越南人很少谈论怎么去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争取战场主动权;谈论多的是如何攻占老街、如何攻占高平,着眼点是夺取城镇、夺取更多的地方。

  7月22日,在北京中南海的党中央接到了陈赓自越南发出的电报:

  越军主力一部经滇、桂整训装备后,情绪甚高,但营以上干部实战指挥经验较少。据此,目前越北作战方针,应争取于野战中歼敌之机动部队,首先拔除一些较小的孤立据点,取得首战胜利,积累经验,提高和巩固部队情绪,争取完全主动,逐步转入大规模作战。

  对于越方决定打高平,建议采取围城打援。先夺取外围孤立点,取得经验,再夺取高平,并利于吸引谅山之敌,集中业经整训的部队,先择战场,歼灭谅山方向出援的法军机动部队。若谅山机动部队3至5个营被歼,则高平及谅山附近之若干据点均将便于攻占,越东北及越北敌我形势亦可大为变化。

  毛泽东等人看完陈赓的电文之后,明白陈赓高平作战计划的意图,乃是抗日战争中常用的“围点打援”之法。

  收到陈赓电报的第二天,毛泽东便复电:

  越军高平战役甚为重要,请你自己并帮助越南同志充分研究情况,务作充分准备,确有把握,然后动手,期于必胜。

  同时,毛泽东又向罗贵波发出了电报,让他重视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问题。几日后,毛泽东又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从中南海给陈赓发去了指示电:

  我们认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越军应先打小仗,逐步锻炼能打稍微大一点的仗,然后才可能打较大的仗。目前不要直打高平,先打小据点,并争取打援是适当的。

  有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陈赓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陈赓和胡志明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就相识了。当时,胡志明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秘书,不时同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越南青年来往。陈赓乃黄埔一期的高才生,毕业后留校当连长,经常受周恩来的指示执行任务。

  以周恩来、李富春等人为纽带,胡志明、陈赓相识了。大革命失败后,两人便各奔前程,20多年没有再见过面。1950年1月,他们在南宁重逢,陈赓作为主人,于席间畅叙别情;半年后,当他们再次在越北山谷里相见时,陈赓成为胡志明期待已久的客人了。

  当天晚上,陈赓便命令他的随行人员听取越军军委秘书主任杜得坚和总参谋部关于越北战局的介绍,他本人则与胡志明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在胡志明详谈了当前越军的情况后,陈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越军应该着眼于制造战机,歼灭法军有生力量,掌握战场主动权;而现在越军还缺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攻坚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应先打法军的小据点,取得胜利,积累经验,然后逐步进入大规模作战。在目前情况下,原则上应该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在野战中大量消灭法军的机动兵力。实现了这一点,最后即能拿下高平、谅山等较大的据点。

  对于陈赓的看法,胡志明表示同意接受,并传达到下面部队中去。

  但是,罗贵波却提醒陈赓,经历了长期而又艰苦的战略对峙后,中国革命一取得胜利就对越南迅速支援,也使得一部分越南同志对抗法战争的胜利变得十分急切,他们对于新近装备的武器寄予很大的希望。

  罗贵波最后说明了自己对战争所持的态度:尽管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削弱,但由于越南各方面都太弱,战争将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7月30日上午,由罗贵波陪同陈赓、曾延伟,还有翻译周毅之去看望胡志明。

  一行人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来到山口弯弯曲曲的小河边,他们跳上竹筏渡到对岸,进入竹林深处,胡志明的“行宫”――一间茅草顶高脚屋就在一块小平地边上。此刻,胡志明正满面带笑地等待着陈赓。

  宾主寒暄之后,陈赓被让进了屋中,简陋的小竹篷里,床上一席一被,桌上一架十分古老的打字机,柱子上挂着一个时钟,一个背包,里面是一套换洗衣服和几本书。这些已经是越共中央总书记胡志明的全部财产了,连过惯了军旅生活的陈赓也暗自赞叹胡志明的简朴。

  “胡主席能以身作则,何愁打不退法国殖民者!”陈赓由衷地赞道。

  “陈司令过奖,在下能有今天的艰苦精神,也是当年在中国学到的。”胡志明十分客气地说道。

  “这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陈赓道。

  “来,快点坐下,我今天请你来是要与阁下共进午餐。”胡志明说。

  “胡主席太客气了!非常时期,我看一些礼节就免了吧!”陈赓微笑着说。

  “不尽地主之谊,岂不是太失礼了,我今天特意备了一只红烧乳猪,这是我们越南人用来招待最贵重客人时才用的,陈司令就不必客气了。”胡志明道。

  “看来我恭敬不如从命了。”陈赓道。

  片刻之后,红烧乳猪端了上来,望着桌上的菜,胡志明忽然诗兴大发,随口咏道:

  “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里英雄来。”

  就在陈赓到达越南的同时,在中国境内的越军部队已经结束整训,准备投入战斗了。7月中旬,除了正在砚山、龙州整训越军的人员以外,中国赴越军事顾问团全部集中到了南宁,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为进入越南战场作最后的准备。

  起草具体战役计划

  8月14日,陈赓到达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广渊,与越军总司令武元甲、总参谋长黄文泰等高级将领以及韦国清等中国军事顾问会合,一起研究制订战役计划。双方对战役指导方针取得一致意见之后,越军前指请求陈赓与中国军事顾问起草具体战役计划。

  陈赓指示随行人员与中国军事顾问抓紧研究情况,争取用五天时间完成战役计划起草工作。他权衡利弊,要求负责起草计划的人员把握住四条原则:一、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战,务求首战告捷;二、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三、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四、围城打援,坚持运动歼敌。

  8月19日,经中国军事顾问们的昼夜奋战,边界战役计划起草工作提前完成。第二天,陈赓、韦国清与两位越军领导武元甲、陈登宁对计划进行最后审查,予以通过。此时在越南东北边界地区战场上,敌军总兵力为1.13万余人。越军边界战役作战计划的内容是:

  集中2万多兵力,以在中国整训过的第308师和第209、174团担任主攻,以地方部队和边界各省民兵游击队配合作战,对法军四号公路防御体系实施进攻,以围城打援的战法,争取歼敌5个营,实现解放高平,打通与中国广西相连的陆上交通线的目的。

  整个战役预计在30至40天内完成。具体战役部署是:

  以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负责围困、监视高平之敌;以第209、第174团首先进攻东溪,拦腰斩断敌四号公路防御体系,孤立高平,并吸引谅山方向敌军北援,同时以第308师在东溪以南山地设伏;东溪战斗打响后,如谅山方向之敌经七溪北援,则在即设伏击阵地中以野战方式歼灭之,如敌不北援,则待东溪战斗结束后,调集部队攻占七溪。然后,主力部队挥师北上,进攻高平。

  8月23日至24日,越军前指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部署边界战役作战任务。武元甲在会上宣读了战役计划。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即出现了阵阵骚动。越军干部对这一计划所体现出来的战术思想,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差距很大。因而提出了各种问题,要求前指领导具体说明。

  有的干部说:既然战役目的是解放高平,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攻高平。我们的主力部队数量有限,如在打东溪、七溪时消耗一部分,恐怕无法攻克高平。高平打不下来,整个战役岂不是白费力气了吗?

  有的干部说,进攻战斗,应讲究突然性。先打高平,可使守敌猝不及防,不待敌进兵增援即攻占之。而先打东溪、七溪,高平之敌必然会加强工事与守备力量,这样将会增加进攻高平的难度。

  还有的干部指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虽好,但战役时间会拉长。部队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又不好,恐怕难以坚持到底。

  干部的思想不统一,将直接影响战役计划的落实。武元甲心中十分焦急。他找到陈赓,一一介绍了越军干部提出的问题,要求陈赓出席作战会议,具体解答越军干部的疑问。

  陈赓思考片刻,表示同意。这样,陈赓于8月24日出席越军作战会议,作了4个多小时的精彩发言。

  陈赓说:同志们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就是为什么要先打东溪、七溪?为什么不先打高平?为什么要连续作战?下面我对大家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解放高平,是边界战役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目的所在。我们最终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打垮敌人的四号公路防御体系,打通中越之间的交通线。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量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应过分地追求攻城略地的暂时胜利。这是我们在考虑边界战役作战时应把握的基本点。

  为什么要先打东溪?理由很简单,一是我军取胜比较有把握,二是通过打东溪,可以切断高平与谅山之间的联系,在敌人整个防御体系中楔入一颗钉子,肢解敌人防御部署,迫使敌人必须北援,这样我军就有了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良机。所以打东溪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占领这个城镇,而在于在这一点上打痛敌人,调动敌人,为运动歼敌创造战机。

  有人提的作战突然性问题,这一点的确很重要。但作战中的突然性同时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考虑作战问题,不能只强调对我们有利的一方面因素,而要全面衡量各种可能影响战斗进程的因素,特别是注意到那些不利的因素。为什么不先打高平?主要原因是我们无取胜把握。高平是敌军边界防线上的核心据点之一,筑有带坑道设施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守军多为雇佣军人,战斗力较强。乘敌不备,突然进攻,我们开始时可能会进展顺利,但要彻底解决守敌则困难重重。首先是地形对我不利。高平背倚高山、三面环江,易守难攻。我们进攻作战必须要强渡江河,而合适的渡江点只有一处,只好一路强攻。退一步讲,即使渡江成功,突入城区,如敌军陆空火力严密封锁渡江点,我后续部队如何及时跟进?如敌空降伞兵,我们又如何分兵对付?假使敌军凭借坚固工事拼死顽抗,战斗形成僵持或我军被迫撤出战斗,在敌陆空交叉火力追击下,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实事求是地讲,依我们目前的技能战术水平,要担负这样艰巨的攻坚任务,也的确有点力不从心。作战的突然性,并无法解决我们在攻坚作战中所要遇到的种种困难。

  而先打东溪、七溪,后打高平,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我军占领东溪、七溪,高平即成为孤城一座。如果我军能在野战中歼灭谅山北援之敌,则更会使高平之敌失去外援。在这种情况下,守敌内守孤城外无援兵,军心肯定会发生动摇。侵略者的本质是得势时穷凶极恶,失势时惊慌失措。趁敌士气低落,我军挟连胜之威,全力攻城,尽管失却了作战突然性,却增加了进攻的取胜把握。

  不打无把握之仗,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些都是组织指挥作战的基本准则。有人提出我们主力部队数量有限,有一点很重要。正因为我们手中的本钱不多,所以就更不应该一开始就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打高平,能不能打下来另当别论,如果拼光老本,敌人一旦反扑,我们无以应敌,整个战役就会变得虎头蛇尾,这是兵家之大忌。我们决不打这种得不偿失的仗。

  我判断,四号公路是敌人重点设防的地区,敌人决不会一战即拱手让给我们,肯定会与我反复争夺。只有真正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才会迫使敌人知难而退。所以我们应该准备连打几仗,通过连续作战来创造时机,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地削弱敌人,直至最后战胜敌人。另外,通过小仗的锻炼,部队还可以逐步积累运动战与攻坚战的经验,扩大我们在战场上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消灭弱敌,来剪除敌军羽翼。我军愈战愈强,敌军越战越弱,赢得战役胜利就有把握了。

  “有的人对连续作战有顾虑,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要胜任连续作战任务,一要抓好战时政治工作,二要抓好伙食。抓好这两点,部队的士气和体力就有了保证。同时也不要把问题看得过重。我这些天在越北地区爬山不止,也察看了战场地形,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坚持到底。大家可以作个比较,我的肚皮恐怕比在座诸位的肚皮都要大,我能爬山,大家肯定更能爬山;我能坚持,大家更能坚持,因为你们的肚皮小,动作比我利索啊。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好、做扎实,部队肯定会胜任连续作战的任务。”

  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陈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透彻地解答了越军干部的问题,并引申一步,对作战指挥的奥秘作了深入浅出的叙述,使越军干部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武元甲在会上几次发言,要求越军干部认真领会陈赓的讲话内容。

  当晚12时,陈赓已准备就寝,突然又接到武元甲的电话。武元甲说:“你的讲话,既介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宝贵经验,又澄清了我们干部思想中的模糊认识,我甚觉兴奋,以至无法成眠。希望能多传授一些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

  陈赓慨然应允。

  会后,边界战役的准备工作加快进行。陈赓和韦国清等中国军事顾问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地帮助越军进行战前准备。到9月上旬,战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胡志明坐镇边界战役

  9月10日,胡志明从内地秘密来到广渊,亲自坐镇边界战役。他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用信任的口气对陈赓说:“所有越南部队都交给你指挥了,请你包下这次战役的胜利。”

  陈赓谦虚地说:“我会尽自己最大力量来帮助你们夺取胜利。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我本人觉得有些把握,但不是绝对把握。要打胜仗,主要还靠越军指战员的努力和越南人民的支持。”

  当陈赓向胡志明汇报工作的初步设想时,胡志明一摆手,爽朗地说:“我非军事家,你做就行。你就像在中国一样,放手工作吧!不要事事汇报。”

  中共中央也在密切关注着越南边界战役,除了在战役后勤和物资援助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外,并多次对陈赓和军事顾问团的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在接到陈赓汇报战役计划设想的电报后,毛泽东致电陈赓,对战役指挥工作做重要指示,电报说:

  同意你们的作战计划。为保证此役胜利,应在思想上作好连续作战的准备,以便对付敌人增援部队。如果谅山方向敌援兵被歼灭,则敌人统帅部可能迅速改正对越方力量的过低估计,而命令高平之敌逃跑,或于越军打谅山援敌时,命令高平之敌弃城向南增援,夹攻越军,则越军于歼灭谅山援敌后,又有可能向高平援敌作战。因此,照你们的计划,在40天之内从容歼灭边界之敌,是很稳妥的,很有利的。而如照上面估计的情况,则须准备在20天左右打大小三四个仗。

  这是一封十分重要的电报。毛泽东在肯定了陈赓主持拟订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又准确地预见到了高平之敌弃城南下这一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醒陈赓要准备连打几仗。从而弥补了战役计划的不足。陈赓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运筹帷幄,精心部署,决心打好中国援越抗法的第一仗。

  首战东溪一波三折

  尽管事先作了周密的安排,但首战东溪,仍是一波三折,陈赓为之煞费苦心。

  在作战准备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从9月3日起,法军飞机连续轰炸越军前指所在地广渊,并加紧了对四号公路沿线地区的空中侦察。另据报告,谅山、东溪一线敌军调动频繁,东溪守敌已得到增援,正在加修防御工事。这些情况引起了陈赓高度重视。

  越军前指告诉陈赓说,的确发生了令人担忧的事情。有两名越军侦察员在东溪附近执行任务时被俘,另有二名越军第308师营职干部外出侦察,至今未归,下落不明。突袭东溪的计划很可能业已泄漏。

  在此之前,陈赓曾几次阻止越军派人到敌据点周围活动,特别是要求各级指挥员一定不要擅自行动,以免暴露企图。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严重事件,假如真暴露了作战企图,必将增加作战难度,甚至破坏预定计划。陈赓对此十分恼火,在电话里,陈赓向越军总参谋长黄文泰严肃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求今后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鉴于东溪守敌兵力增加,越军部分干部攻打东溪的决心有些动摇,陈赓冷静地分析了局势。他判断,敌军兵力调整有两种可能:一是部队换防,二是调整部署,以图先发制人。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就东溪作战而言,越军仍然占有绝对的兵力、火力优势,只要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完全有把握取胜。据此判断,陈赓坚持首攻东溪决心不变。越军前指采纳了陈赓的意见。

  胡志明了解到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之后,对陈赓说:“你做得对,对越南干部的缺点,就是要不客气地指出来。”

  战役发起的时间日益逼近。为便于战役指挥,越军前指由广渊迁至东溪附近。9月15日,胡志明、武元甲和陈赓等人到达新驻地。这里紧靠中越边界线。陈赓在战役期间一直住在中国广西省龙州县下冻区布局墟,而胡志明和越军前指则住在紧靠布局墟的越南境内。两地相距甚近,中间只隔着一个“布局关”隘口。当晚,武元甲与陈赓研究了有关情况,最后审查了作战部署,决定按计划于16日拂晓向东溪发起攻击。

  16日拂晓,东溪战斗打响。越南边界战役由此拉开了帷幕,担任主攻任务的越军第174团迅速扫清东溪以北和西北方向的外围据点,占领攻击出发阵地。另一支主攻部队第209团却与前指失去联系,直到下午才搞清其具体位置,总攻时间被迫推迟。黄昏时分,总攻开始。担任火力支援的3个炮兵营实施火力急袭,炮击效果甚佳,守敌乱作一团。越军第209团、第194团和第426营、第11营从不同方向相继向城区发起攻击。战至午夜时分,越军前指打电话告诉陈赓说:接到前线部队报告,攻击分队,已突入敌核心工事,战斗即将结束。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的陈赓如释重负,他放心休息去了。

  不料17日拂晓,越军前指突然又打来电话说:部队根本就没能突入敌核心工事,现在正与敌僵持。天已放亮,敌机马上就会来扫射,准备把部队撤出城区。

  陈赓闻言,焦急万分,立即在电话中强调:千万不能把部队撤出来,应坚守既占阵地,否则不但要前功尽弃,而且后撤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然而就在陈赓与越军前指通话时,攻入城区的部队已开始后撤了。在撤出战斗时,由于缺乏严密组织,又遭到敌机轰炸扫射,损失很大。

  早饭过后,陈赓来到越军前指,与武元甲等人研究攻击失利的原因。原来部队没有严格遵守作战计划的时间规定。炮火急袭后,步兵分队本应立即发起冲击,但步兵攻击分队却一味要求延长炮击时间,迟至午夜过后才攻入城区。结果打了不久,天就放亮,部队又对敌机存有恐惧心理,无心恋战,所以仓促撤出了战斗,另外在战斗过程中,各级指挥员大多没有随部队一起行动,指挥所位置普遍太靠后。加之通讯联络组织得不好,所以不能掌握部队行动的确切情况,更无法对部队实施有效指挥。

  陈赓一一指出了这些缺点,帮助越军前指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攻击部署。17日黄昏,越军部队再次对东溪发起攻击。

  到夜间9时,第209团率先突入市区,其他部队也发展顺利。战至12时左右,占领了部分城区,但始终无法接近敌核心工事。

  陈赓坚决反对让部队后撤的意见,建议越军前指迅速查明攻击受阻原因。结果发现各攻击分队之间缺乏协同,进展速度相差悬殊,四面围攻变成了一面硬攻,使守敌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越军主攻部队,致使攻击受阻。

  陈赓立即提出两条意见。第一,打到哪里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哪里,决不能后撤。只要大胆地与敌军纠缠在一起,敌机来了也无可奈何。第二,立即调整部署,改一面突击为四面进攻,西面、东面部队为助攻,北面、南面部队为主攻,使守敌无从招架。

  越军前指接受了这些建议。部署调整工作于18日晨2时完毕,部队随即发起总攻,不到一小时即突入敌核心工事,到上午8时,战斗全部结束,守敌260余人被歼,残敌20余人逃往七溪。

  边界战役首战告捷,越军上下兴奋异常,求战情绪空前高涨。战斗胜利的当天,胡志明来到陈赓驻处,兴致勃勃地吟诗一首,赠给陈赓。诗曰:

  携杖登高观阵地,

  万重山拥万重云。

  义兵壮气吞牛斗,

  誓灭豺狼侵略军。

  陈赓读罢此诗,兴奋地说:“胡主席这么大的决心,敌人一个也跑不掉了。”

  东溪战斗结束后,战场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法军总指挥部重新调整了四号公路的防御部署。两天之内,法军从谅山等地向七溪紧急调运部队,使在七溪集结的兵力达到三个步兵营、一个空降大队,而且全系精锐的外籍雇佣军部队。与此同时,法军还调集大批部队,从河内等地出动,开始对越南党和政府所在地太原地区进行“扫荡”。

  敌情的变化,为原定东溪战斗后接着进攻七溪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此时,派往越军各级指挥机构的中国军事顾问陆续返回前指,向陈赓汇报了许多越军作战的真实情况。而陈赓通过东溪一战,对越军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显然,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对越军的作战能力是估计过高了。尽管参战部队在中国接受了短期训练,但要使越军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技能上根本改变面貌,还要经过长期的实战锻炼。

  因此,陈赓并没有在东溪战斗的胜利中陶醉,他在日记中写道:

  东溪作战算是胜利,震惊了法帝内部,使之不敢即刻收复东溪。但从战术上讲,则是一个大败仗。东溪敌实际人数为267名(越方虚报800名),我攻击人数将近10000,经两日三夜的战斗,中途几乎被迫撤退,我伤亡500余人,敌尚逃掉20余人。我方兵力、火力均居绝对优势,以如此之战斗力,望攻击约2000人据守之七溪,则不啻缘木求鱼。因此我认为越军仍须求得打小据点,以逐渐锻炼战斗力,特别是改正领导作风,改良组织,加紧干部训练。不然,作战计划都是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布置调整作战部署

  陈赓认为,应该停止执行攻击七溪的作战计划,另寻战机消灭敌人。他向胡志明、武元甲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并说:从目前情况分析,敌增兵七溪,似有北上收复东溪的企图,所以可让部队先后撤一步,在东溪附近设伏,待七溪之敌北上后,争取在野战中消灭之。胡志明、武元甲均同意陈赓的意见,越军前指随之下达调整部署的命令:以二个团位于东溪,以三个团位于东溪东南方向山地,以二个营位于西南方向山地,形成一个向南张口的口袋阵。待七溪北上之敌进至东溪以南地区时,两翼设伏部队首先从敌侧后发动钳形攻击,封闭口袋口,正面部队则随后出击,将敌人聚歼之。

  可是,战局并没有向预计的方向发展。连续几天,阴雨连绵。法军只是加紧对太原地区的“扫荡”作战,而在东北边界战场下则一直按兵不动,仅仅是继续向七溪增兵不已。越军部队长时间野地埋伏,不免出现种种困难,干部中也有一些议论。敌人到底在酝酿什么阴谋?增兵七溪却按兵不动,难道要固守七溪,还是在等待北上的有利时机?战场情况扑朔迷离,陈赓陷入了沉思。他最担心的事情是,敌人已觉察到我军作战企图,不从七溪北上,这样越军欲攻城则困难重重,欲野战则无敌可打,整个战役计划就要落空。过度的操劳,加上心情焦虑,使得陈赓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疟疾缠身,腹泻不止,被迫卧床休息。

  中共中央在此关键时刻给予陈赓以极大的支持。军委在接到陈赓的有关报告后,几次致电陈赓,就作战问题予以重要指示。军委指出:力图重占东溪给我方以运动战的机会,你们的部署是对的,敌人一定要增援的,敌人还不知道我方的虚实。

  军委还指出,如能在与敌夺边界地区的作战中,大量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是很有利的。要准备进行几个月的战斗。如果粮食供应有困难,可从中国增拨接济。军委的指示坚定了陈赓以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信心。

  陈赓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情况。他认为,边界防线,法军已苦心经营多时。而四号公路防御体系,更是法军赖以封锁中越边境的支柱。东溪一战,法军虽遭失败,但远不至于大伤元气,故敌决不会容忍越军在高平、谅山之间楔入一颗钉子,使整个防御体系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其调整部署的目的,在于集结兵力,伺机北进,重点东溪,恢复谅山、高平之间的联系。而对太原地区进行“扫荡”的意图,无疑是企图以攻击越南首脑机关所在地的行动,迫使越军主力由东北边界地区回师救援,以便为集结在七溪的部队北上收复东溪创造条件。所以,七溪之敌一定会出动北上,越军进行运动战的时机必将来临。

  9月27日,大病初愈的陈赓不顾身体虚弱,到胡志明住处与胡志明、武元甲商谈作战部署事宜。陈赓指出:要坚持原定作战方针不变,决不能因敌军扫荡太原和七溪之敌迟迟未动而改变决心,要坚决地集中主力部队在东北边界战场寻机歼敌。鉴于目前七溪之敌迟迟不动的情况,可命令位于西北边界地区的部队加紧对黄树皮、那邦等据点的进攻,威胁老街,让围困高平的部队把包围圈收得更紧一些,敲山震虎,迫使七溪之敌及早出动北援。

  法国兵进入越军伏击圈

  另外,派第174团向七溪以南佯动,给敌人造成人民军主力已南下回师太原的假象,让敌人放胆北上。这一建议得到了胡志明、武元甲的同意。

  在越军部队积极佯动的促使下,敌军终于开始行动了。9月30日晚,七溪之敌以三个多营计2000余人组成北上兵团,在上校指挥官勒巴率领下,星夜出动,向北推进。10月1日晨,在东溪以南数公里处与越军第209团警戒部队遭遇。

  久盼的战机终于出现了。陈赓立即向越军前指建议:按既定计划开始行动,令第209团对敌军不作坚决阻击,让其放胆北上,待其进入预定地区后,再扎紧口袋聚歼之。

  10月2日,勒巴兵团逼近东溪以南那巴高地一线,完全进入了越军伏击圈。陈赓感到战机已成熟,遂建议担任侧翼钳击的第308师开始出击,吃掉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为说服越南前指立即行动,他解释说:战机稍纵即逝。如勒巴兵团觉察到自己进入了包围圈,就会立即后撤,那时想打也打不成了。因此必须训令部队立即出击,有多少部队就派出多少部队,先把勒巴兵团围住,再集中兵力歼灭之。

  越军前指接受了陈赓的建议,令第308师和其他部队逐次投入战斗。至10月2日下午4时,勒巴兵团已处于越军部队的包围之中。勒巴觉察到了自己侧翼正受到越军部队的威胁,遂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在那巴高地一线构筑工事。越军部队遵照前指的命令,将那巴高地团团围住,准备10月3日晚发起总攻。

  此时,情况进一步明朗。法军总指挥部为越军在整个边界地区所展开的强大攻势所震惊,已被迫调整军事部署。总司令尔庞吉埃下令放弃北部边界沿线的军事据点,收缩兵力,以图日后反攻。

  在东北边界地区,法军决定放弃高平,集中兵力退守红河三角洲地区。七溪之敌北上,真实意图在于接应高平之敌南撤。10月3日,高平守敌1000余人在上校指挥官沙格东率领下,组成沙格东兵团,炸毁城内发电厂等主要设施,弃城沿四号公路南撤,以期与勒巴兵团会合,撤回七溪。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