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03章 红墙主人涉险访苏!巨人握手各有所思(11)

  当赫鲁晓夫再次陪毛泽东共进午餐时,毛泽东递出一个信息:“文件可以照顾你们‘二十大’的观点,我们搞份备忘录,算是保留意见吧,你看怎么样?”

  “可以可以。”赫鲁晓夫顿时精神起来。他在高兴的时候,喜欢“滔滔不绝”,“你大概看过有关苏德战争的影片吧,我告诉你,那都是假的。斯大林根本不会指挥打仗。卫国战争的胜利跟他没关系,他的那些干涉只是使我军遭到一次次的重大损失。”

  毛泽东不接茬儿,有意岔开话题:“我愿意和你们哲学界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这好办,我们负责安排。”赫鲁晓夫仍然想着那话题:“斯大林对西南前线的指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我做出正确的决定,就是停止包围哈尔科夫地区的作战行动,但是斯大林蛮横地拒绝我的正确意见,下令继续进行哈尔科夫包围战。我打电话给华西列夫斯基上将,请求他拿出地图向斯大林讲明形势。你要知道,斯大林是不看地图的,他是用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地球仪上的哈尔科夫地区只有针尖大!可是华西列夫斯基说:‘斯大林已经研究了这一问题,对此问题我不能向斯大林再说什么了。’他害怕斯大林的粗暴,歇斯底里,还有总参谋部那位可怜的元帅,胆小如鼠,一见斯大林,两条腿像麻秆,光会颤抖。吃败仗就是由于这个人只会报告和俯首听命,但我还是勇敢地在另一个地方向斯大林打电话……”

  赫鲁晓夫眉飞色舞讲述他自己如何“正确”“勇敢”,向斯大林一再提出正确建议。但斯大林不接电话,他就站在马林科夫身边,马林科夫接电话他就不接,自己的正确意见遭到无理拒绝云云。

  这期间,毛泽东不是吃饭不做表示,就是把话题引开。当年只是一员中将的赫鲁晓夫,在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名不见经传,现在自吹他比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还高明,而且是在指挥过千万次大小战役的毛泽东面前显示他个人的军事才能,确实很不得体。

  毛泽东用餐巾擦擦嘴,终于幽默地讲一句:“赫鲁晓夫同志,我的饭已经吃完了,你的西南战线还没打完呢。”

  在一次宴席间毛泽东用庄重的口气对赫鲁晓夫说:“我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赫鲁晓夫并不感觉意外,因为半年前伏罗希洛夫已经带回了这个信息。他问:“有人接替吗?”

  “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毛泽东扳动手指,如数家珍:“第一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

  “第二是邓小平。”毛泽东扳一下指头,继续说:“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难得的人才。”

  赫鲁晓夫点头:“是啊,我也感觉到这个人很厉害。”(注:1956年匈牙利事件时,他与邓小平打过交道。)

  毛泽东继续扳动第三个指头:“第三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他是非常精明强干的人,有弱点能自我批评,是个好人。”

  赫鲁晓夫点头说:“咱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我们这里将由柯西金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米高扬原则性不够强,但他也是个好人。”讲到这里,赫鲁晓夫舔一下口唇,又情不自禁地补充说:“不过,大家还是希望由我来掌管全局。”

  毛泽东已经扳下第四个指头:“朱德同志年龄大了。他德高望重,但不能指望他主持工作了。年龄不饶人。总之,这些人不管谁到这里来,希望你们都像对我一样来对待他们,都看做是你们的朋友。”

  “那好,我们一定会这样做。”赫鲁晓夫晃动着右手说。

  席间还谈及莫洛托夫。毛泽东以我党“八大”保留王明为例,问赫:“你们能不能把莫洛托夫选进中委,以示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赫说:“不能,这个人没有用,只能妨碍我们的事业。”

  莫斯科风云人物

  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终于在克里姆林宫乔治大厅开幕了。毛泽东每临大事思想高度集中。出发前,他中山装制服领扣没扣,李越然帮他扣时,他好像根本没有受到触动。坐电梯下楼,请他上电梯,他便机械地走上电梯,立在角落一声不响。电梯停了,什么时候请他下电梯,他什么时候迈步,完全是机械的。他在考虑即席发言。而他的发言,对会议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赫鲁晓夫陪同毛泽东向乔治大厅走去时,情绪很热烈。因为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活动中,毛泽东在列宁山向集会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盛赞十月革命的普遍意义,盛赞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为世界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用美好的语言祝贺了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即席无稿发言,赞扬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他说:“美国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有抛上去呢?”各国代表听到毛泽东的生动语言,气氛活跃。

  会议中,毛泽东有几次即席讲话,留给人们深刻印象。

  “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毛泽东向赫鲁晓夫做个手势,望着会场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好,还得绿叶扶持。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持的。”

  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掌声。赫鲁晓夫也显出喜悦的感激之情。

  毛泽东目光掠过会场,落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卡德尔身上,微笑道:“一个和尚两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他朝卡德尔努努下颏,“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起来嘛。有了什么事,还是朋友靠得住。我相信你们迟早是会回来的。”

  卡德尔当时显出很受感动的表情。

  “现在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对抗的两大阵营。谁的力量更强些?算一下吧。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有多少钢?苏联有多少钢?”毛泽东说出两个数字,而后讲道:“但是苏联打败了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现在苏联又发射了几颗卫星上天。这个意义很大,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接着,毛泽东对着赫鲁晓夫说:“你们再加把劲,能不能用10年的时间,在主要经济指标上超过美国。”

  赫说:“我们努力,还是可能的。”

  毛泽东说:“你们用10年时间超过美国,我们15年超过英国。”

  会场响起了掌声和喧哗声。毛泽东在分析了力量对比之后,用那高亢的声音说出了现在的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著名论断。

  “要警惕出战争狂人,他们有可能到处乱扔原子弹和氢弹……”毛泽东郑重声明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会在战争中充当侵略者。他从最坏的情况出发考虑了一旦发生战争所可能出现的局面,他介绍说:“我和外国一位国务活动家(尼赫鲁)辩论过这个问题。他相信如果打起一场原子战争,整个人类都会消灭。我说如果糟到不能再糟,一半人都死了,那另外一半人还活着,帝国主义将被夷为平地,全世界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多少年内又会有17亿人,而且肯定会更多。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完成我们的建设,我们希望和平,可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横下一条心,奉陪到底,打了再建设。如果你每天怕战争而战争最后来了,那么你怎么办……”

  会场聚精会神地听着毛泽东的即席演讲。

  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于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召开;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又于16日至19日召开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

  11月20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林娜大厅为各国党的代表团举行隆重的送别宴会,气氛非常热烈。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主宾席正中并坐。

  毛泽东祝酒说:“谢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邀请。谢谢今天招待我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开了两个很好的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各国人民的需要。”毛泽东略一停顿,用诗词比喻了共产党人的团结,他说:“中国有首古诗:两个泥菩萨,一起都打碎。用水调和,再做两个。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

  宴会厅响起热烈掌声。赫鲁晓夫举起酒杯,一边喝彩,一边在毛泽东的酒杯上碰出清脆的一声响。

  “联合舰队”的争论

  时光到了1958年7月29日,中办翻译组长阎明复从居仁堂给李越然打来一个电话。

  “李兄,有要紧事情,你赶紧过来。”

  “什么事?”李问。

  “有重要工作。你赶紧过来,杨主任找你。”

  李越然赶到居仁堂。阎明复向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苏联方面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请见毛主席,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有一个潜艇基地,建个长波电台以便与他们的舰队保持联络。并提出和我们搞个联合舰队。尤金第一次来谈,毛泽东便严肃地问他:“你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尤金解释不清。毛泽东有些恼火,严厉地说:“你讲不清,请赫鲁晓夫来讲!”

  尤金回去便向莫斯科紧急发电报告,返回来再次请见毛泽东,还是说要搞一个联合舰队,以对付美国第七舰队。毛泽东听后很生气。追问苏方的真实想法究竟是什么?尤金依然回答不清。毛泽东说:“不行,这事必须弄清楚。请你转告赫鲁晓夫同志,让他自己来讲!”

  就这样,尤金给赫鲁晓夫拍了电报,赫鲁晓夫决定马上来华。

  阎明复告诉李越然说:“尤金两次来,都没有讲清楚,主席很火。赫鲁晓夫马上就要到,杨主任让你参加翻译工作,所以找你来。”

  他们一道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办公室。杨尚昆把毛泽东和尤金的谈话过程又介绍一遍。

  听了情况介绍,李越然思想上也有了准备:看来将有一场大争论!

  隔一天,7月31日,赫鲁晓夫便来了。李越然随毛泽东乘车到南苑机场。参加迎接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候机室等待时,气氛比较严肃,不像过去那么轻松愉快。大家很少说话,毛泽东也不像过去喜欢和尤金谈论哲学,这次没有多少话谈。

  赫鲁晓夫乘坐的客机缓缓落下,我方党政领导人迎出去。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赫鲁晓夫握手致意,互相寒暄着走进会客室。

  在会客室稍坐一下。没有谈正题,毛泽东一般地谈及中国国内情况,他说:“我们现在确实是出现了大跃进,农村形势很好。”

  刘少奇接过来说:“我们现在发愁的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粮食多了怎么办?”

  赫鲁晓夫露出一种异样的笑容,说:“那好办。粮食多了你们不好办,可以给我们。”

  没多谈,宾主便乘车从南苑直驶入中南海。

  毛泽东陪赫鲁晓夫走进颐年堂。邓小平和杨尚昆陪同参加。刘少奇和周恩来迎接过赫鲁晓夫便回去了,没有参加会谈。

  走进颐年堂,毛泽东随便问候:“一路上还好吧?”

  赫鲁晓夫点头:“还好。你健康吧?”

  “自我感觉良好。”毛泽东已经请赫鲁晓夫坐下,自己也坐下来。说:“尤金向我讲了,你们有那么个意思,但说不清究竟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你自己来了,这很好,我们欢迎。我们一起谈谈好。”

  赫鲁晓夫首先埋怨尤金,说他可能没有听明白苏联领导的意思。然后说明自己的想法。大致谈的是,根据一项协定,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加油。现在苏联的远程潜艇开始服役了,而且苏联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而他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此前中国已经提出要求,请苏联把潜艇的设计图纸交给中国,并教会中国同志建造潜艇的技术。现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猖狂。苏联舰队进入太平洋活动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远程潜艇服役后,需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等等。

  赫鲁晓夫打着手势讲了十几分钟,加上翻译,就讲了有半个多钟头。毛泽东神色肃穆,不停地吸烟,望着赫鲁晓夫默默地听。赫鲁晓夫显然对毛泽东的想法不了解,对毛泽东将会出现的反应估计不足。他还在泛泛作解释,越讲情绪越高,有些得意。

  突然,毛泽东抬手做个断然而简洁的打住的手势,只说了一句话:“你讲了很长时间,还没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一怔,随即显出尴尬:“是呀是呀,你别忙,我还要继续讲,继续讲下去……”他强做笑脸,有些不自然。“尤金告诉我了,您很火。尤金不行,他没讲清楚。我们只是想法,想跟你们商量……”

  毛泽东不耐烦赫鲁晓夫的遮遮掩掩,绕山绕水,便语锋犀利地直戳要害:“请你告诉我,什么叫联合舰队!”

  “嗯,嗯。”赫鲁晓夫支支吾吾,憋出一句显然是不着边际的解释:“所谓联合么,就是共同商量商量的意思……”

  “请你说明什么叫联合舰队。”毛泽东抓住要害不放。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