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6章 红墙主人涉险访苏!巨人握手各有所思(4)

  斯大林抖了抖烟斗,微微蹙眉头,说:“如果毛主席和我还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到莫斯科来后做什么呢?”

  毛泽东平静地掐灭了手上的烟头,说:“周恩来到了就可以商量这件事了。”他接着把话题巧妙地岔到了一边。

  斯大林觉得过去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犯过错误,他不便把自己的想法先抛出来,以免造成“强加于人”的感觉。但他内心认为不管中苏双方签订什么样的条约或协议,都应由他和毛泽东亲自来签署,可毛泽东似乎没有明白他的意思,或者是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打算由自己出面来办理这件事。

  尽管如此,首次见面还是令双方满意和愉快的,大厅内的气氛显得平等、轻松、友好,说到兴致处,斯大林还不时习惯地摆弄他那精致的小烟斗,毛泽东也不时露出了微笑。

  就这样,毛泽东在苏联首都度过了第一天。

  “蜜月时代”的到来

  12月17日,清晨了,莫斯科仍然罩在蒙蒙大雾之中,大街小巷到处一片雾气,像一层层轻柔的银纱,直到上午9时多了,大雾才慢慢散去。市民们走向报亭,走向邮局摊点,购买当天的报纸。以《真理报》为首的苏联各大报纸,均以显著的位置报道了斯大林和毛泽东会面这条消息,很引人注目。

  40年代最后一年的冬天对莫斯科来说是个多雪的冬天,自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到达这儿起,几乎每天都在下雪。飞扬的雪花飘飘洒洒,铺天盖地,别有一番景色。而在当时世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视野之中,中苏两大国领袖的莫斯科会晤象征着两大国的“蜜月时代”到来了。可是这种“蜜月时代”却诞生在多雪的日子中。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会晤显得有些神秘和离奇,主人总是把会晤谈话时间放在深夜,而且通常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孔莱沃别墅内进行。毛泽东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也是喜欢夜间工作。每到更深夜静之时,他的头脑特别清醒,记忆力很好,因此这种夜间会谈对主人和客人来说都是很适宜的。

  会谈室里,斯大林坐在长桌的顶头,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坐在长桌的另外一侧,毛泽东则坐在紧挨斯大林的地方,翻译坐在中间,中国同志自然坐在自己领袖的这一侧。每个人的座位前各类餐具酒杯齐备,几瓶格鲁吉亚纯葡萄酒和伏特加酒、矿泉水放在桌子中间,桌上自然也摆着各种新鲜蔬菜和羊肉之类的食品。

  会谈开始前照例是贝利亚代表斯大林先向大家祝酒,他总爱击击掌,用酒杯敲敲桌子,以示隆重。然后先检查一下每个人的白兰地是否盛够,这才祝酒,劝大家干杯。斯大林的酒是由红白葡萄酒掺在一起的,专供他单独饮用。

  谈话几乎只是在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人之间进行,其他人基本是陪客,没有说话的机会。毛泽东知识渊博,政治经济军事无所不谈,斯大林语言表达力敏锐准确,显得十分果断有力。两人的会晤从来没有既定话题,但毛泽东总喜欢涉猎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经历,这些对于斯大林来说也是有兴趣的话题。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进行了好几次这样神秘的夜间会谈,两人彼此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然也更清楚该如何与对方交谈了。有一次毛泽东对斯大林老把红白葡萄酒掺在一起喝发生了兴趣,可他坚持不让翻译问斯大林。斯大林敏感地责问翻译:“你们秘密地小声交谈什么,要背着谁?”

  “是这样……毛泽东同志问,您为什么总把各类酒掺起来,而其他人为什么不这样做?”翻译慌忙小声地解释起来。

  毛泽东也平静地看着斯大林,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斯大林怀疑的目光从夹鼻镜镜片中透了出来,他问翻译:“那您为什么不问问我呢?”费德林此时发现贝利亚的目光也紧盯着自己不放,他忙解释地说:“请原谅,是毛泽东同志坚持不让我这么做,他认为,这样问您有一点不太礼貌。”

  “唔。”斯大林点点头,有点狡黠地又问费德林:“而您这位译员觉得在这儿应该听谁的呢?”斯大林说完后,微微一笑,开始向毛泽东解释了起来:

  “您知道吗,这是我早年形成的一个习惯。我常饮白葡萄酒,但我相信红葡萄酒,在流放中我得了伤寒,一个狱中善良的医生悄悄给我饮用了少量红葡萄酒,从死亡边缘救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信,红葡萄酒可作药用。”

  “这就是你喜欢红白葡萄酒一起喝的原因了吧!”毛泽东听完这番话,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很有感染力。两国的同志也禁不住笑了起来……

  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单独会晤中,自然也提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贷款问题,但毛泽东坚持等周恩来到后再谈具体内容,除此之外,他与斯大林的谈话还是富有成效和倾向一致的。

  在毛泽东与斯大林多次的最高级会谈之中,一般说来,这位性格中总有些令人捉摸不定的苏联最高统帅同来自东方古老中国的领袖毛泽东谈话时,总是心平气和的,他显得格外沉着和冷静。在听毛泽东那富有诗意的讲述时,斯大林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毛泽东所谈的内容上,从不心不在焉。

  毛泽东也很欣赏斯大林这种认真的态度,他不时提出一些能引起斯大林兴趣的话题来,与斯大林商量探讨。

  斯大林很注意自己话语表达的准确性,他不愧是高明的语言学专家,遣词造句,十分讲究。他十分注意翻译对他思想观点的完整表达。

  斯大林的这些要求给苏方翻译费德林带来极为不安的心理,自从在正式会谈中费德林两次被毛泽东引用的中国成语难住以后,他更怕以后的工作惹出更大的麻烦来。每次从会谈开始到会谈结束,费德林都是提心吊胆的,当他一接触到斯大林那双捉摸不透的目光时,额头就沁出一层冷汗。

  那天因为毛泽东引用的“视死如归”中的“归”字没翻译出来,斯大林那双鹰一般敏锐的目光透过戴着的夹鼻眼镜直视费德林的那一刹那间,这位苏联高级翻译简直有一种危机之感。好在毛泽东的帮助,才使他渡过了这一道险关。

  在费德林看来,那些日子的夜晚似乎特别漫长。那天的会谈直到凌晨5时左右才完结,费德林心惊肉跳地走出会谈地点后,径直驱车赶回自己的家里。他一跨进家门以后,甩下公文包,第一件事就是从高高的书柜上取出那本厚厚的《中国成语详解词典》,翻到“视死如归”的词条,读了一遍又一遍,证实了自己把毛泽东引用的这句格言成语解释清楚了之后才松了一口气,浑身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

  不能否认,斯大林在这些年中的确越来越有一种近乎冷酷,使部下心惊胆战的威严。他的整个相貌和谈吐举止以及风度时时好像在向周围的人说明,权力对他来说是至高无上的。

  对于斯大林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在会谈中是有所察觉的。但毛泽东似乎显得不很介意。每当斯大林迈着有力的步子走进会议厅时,他周围的人像一下停止了呼吸,呆呆地笔直站立,这使得毛泽东和中国同志多少有些不习惯。但出于对主人的尊重,毛泽东并没有特别反感,他自己也这么做了。

  但有时在会谈中,毛泽东也并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与斯大林的相反观点。

  有一次,两人长谈到兴头上时,斯大林突然问起了毛泽东在蒋介石军队已失去了对上海的防守能力时,为什么不马上去夺取这个中心大城市。

  “毛泽东同志,我真不明白,那时的机会这么有利,而你们为什么不马上夺取上海呢?”

  毛泽东笑了笑,轻松地点了点头:

  “是的,是这样。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马上就夺取呢?我们的力量还有限,如果马上占领这座城市,我们就得负起600多万居民吃饭的责任,就得背起大包袱。这个包袱让蒋介石继续去背有什么不好呢?”

  斯大林还是不太理解,他摇摇头,做了个无法理解的神态。毛泽东不介意地笑了起来……

  在斯大林的内心深处,他始终认为毛泽东有狭隘的农民意识,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与他持有截然相反的立场。毛泽东认为在中国,要夺取革命胜利,首要的问题是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谁要忽视了农民问题,谁就会注定失败。

  但是固执的斯大林并不这样认为,事后他曾把毛泽东的回答告诉了赫鲁晓夫等人,他说道:“真不理解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他说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可他为什么又不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依靠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去做呢?这些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真理难道毛泽东真不懂吗?”

  然而毛泽东却有自己的理解,他对马克思列宁的话从不盲从,总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去贯彻。不错,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是自信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每一次会晤都总要出现一些使人意料不到的问题,所有会谈的内容几乎全由主人来确定,但主人却从不事先透露题目。

  在交谈的过程中,有一次两人突然对讨论语言和思维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斯大林一边喝着红白葡萄酒和在一起的酒汁,一边详细的向毛泽东阐述自己那本著名的语言学著作之精华,他反复比划着对毛泽东一次次地说道:

  “我认为语言作为一种思想的工具,是不带有阶级性的。你认为对吗?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长长地吸了一口手上的香烟,慢慢地抖着烟灰,不紧不慢地说:

  “各民族的文化和各民族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汉字和汉语尽管不太容易掌握,但实际上是所有的人都能学会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只要愿意学和不断地提高就可以掌握它,这也是不分社会地位和阶级的。”

  毛泽东的这一席话使苏方翻译费德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饶有兴味地注视着谈吐不紧不慢的毛泽东,手上的笔不禁停住了。

  “费德林同志。”斯大林突然叫了一声,使这位译员吓了一大跳。

  没容费德林反应过来,斯大林用冷冰冰的语调命令般地说:“请拿着您的盘子到我这儿来!”费德林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不能违背斯大林的意志,只好拿起桌上自己面前那只盘子,慢慢走到斯大林跟前。

  斯大林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看也不看他说道:“请把这儿的这一道菜拿去吧!这是一道非常难得的菜肴,您可能是第一次品尝它吧?”

  费德林有些无所措了……

  “请拿去!”斯大林的口气仍然是平静的,“常言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听着这席话,费德林对最高统帅的这番盛情感到有些犹豫了。他刚才亲眼看到,女服务员上菜时,曾轻轻的对斯大林耳语了几句什么,然后,女服务员没有把这盘菜放在斯大林的面前,而是放在了他的旁边。

  但是在主人的命令下和中国客人的面前,费德林不敢不照斯大林的话去做,他硬着头皮吃下了这道菜。

  “怎么样,费德林同志,您喜欢这道菜吗?”过了一会儿,斯大林转过脸来问了一句。“不错……斯大林同志,这道菜……这道菜的味道好极了。”费德林好容易才吐出了这一席结结巴巴的话。

  “那您干吗不早说呢?”斯大林高兴了。

  毛泽东和中国同志也跟着笑了起来……

  斯大林70岁诞辰庆祝活动

  斯大林70岁诞辰的庆祝活动开始了。12月21日,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大剧院装饰一新,灯光通明,充满了喜庆色彩。除各国代表团外,前来赴会的苏联国内代表都是精心组织的,苏维埃人把能参加这一庆典看成是很高的荣誉。

  当斯大林和毛泽东以及各国代表团一同走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四起。容光焕发的斯大林走上台后,首先把毛泽东和各国共产党代表团介绍给了大家。所有人望着站在斯大林身边的毛泽东竟如此高大魁梧,气度不凡,不禁发出一阵阵的议论和赞叹声。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祝词。祝词热情洋溢,十分精彩,自始至终抓住全体与会者的注意力。在费德林的翻译宣读中场内反映热烈,气氛活跃。费德林没想到这篇祝词竟会如此抓住人心,他自己的情绪也被感染了,当他读到“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事业作了极其杰出和极其宽广的贡献。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斯大林同志友谊的重要性”时,全场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台下有人挥动起了帽子和手巾,场面十分热烈壮观。

  斯大林也友好地侧过脸来,对毛泽东报以感谢的一笑,他轻轻地鼓起掌来。在整个会议中,他不时和毛泽东相互交谈着,议论着。

  庆祝活动安排的文艺演出开始了,斯大林特意叫人安排毛泽东同自己坐在一个包厢内,两人又边看演出边交谈着,显得亲密友好。

  精彩的演出结束了,礼堂内所有的灯光齐明,照得全场雪亮,观众们都回过头来鼓掌,有节奏地高呼着“斯大林――毛泽东!斯大林――毛泽东!”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