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90章 怀仁堂新政府成立!开国大典千古胜事(10)

  当时,南苑区政府对参加开国大典游行队伍安排是:10月1日上午9时,在永定门外侯庄集合,10点钟到达指定地点――天坛西门;南苑镇以北各村的队伍,步行到侯庄;南苑镇以南各村的队伍,因路程较远,8时前到南苑火车站,坐火车到永定门,再到侯庄集合,游行结束后,再回永定门坐火车开往南苑。那次所坐的火车是没有顶棚,只有槽帮的大敞车。那些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坐过火车的农民,上了火车以后,满怀喜悦的心情直挺挺地站在车厢里,从心眼儿里高兴。带队同志怕车启动后摔着人,让大家坐下,可谁也不肯坐下,都想看看四周的景色。火车到达了永定门车站,又整队赶到事先安排好的会合地点。

  时间还没到9点,各村参加开国大典的游行队伍已经陆续到齐。

  为了提前到达北京市政府指定的报到地点,在清点人数后,便集合队伍出发了。当到达天坛西门时,那里已经有很多的人。

  10点钟,南苑区参加开国大典的队伍准时在市里同志的指挥下,跟随其他单位队伍的后面,往北向珠市口进发。

  到达珠市口后,往东到磁器口又往北,进崇文门到东单,从东单再往西到了东三座门,就在东三座门西边,长安街路南,这才算到了指定的位置。

  就这一段不远的路程,就足足花了3个小时,快1点时才到达。因为路上遇到许多参加游行的队伍,走走停停,有时又要跑一段。一切都要按计划行事,哪个单位在前,哪个单位在后,谁在左谁在右,都有一定的次序,一点都不能错位,完全听从指挥进入大会会场。

  在下午游行时,南苑区的队伍走过天安门前,人们不停地振臂高呼:

  “毛主席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天空中震荡着。

  人们在欢呼的同时,两只眼睛凝视着天安门城楼上,泪水迷住了眼睛,就赶紧把它擦掉,只想清清楚楚地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看看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为了能够仔仔细细地多看两眼,人们在天安门前站着不走,挤成了一团,有人的鞋子都被踩掉了,等工作人员催着让走时,一看队伍已经走了很远,赶紧跑着去追赶队伍,又有的人把鞋子跑丢了。

  最后,队伍已经离开天安门很远,长安街上的西三座门都过了,大家还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希望能再看到毛主席一眼。

  就在群众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善解人意的毛主席,在天安门的城楼上,从中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频频向游行的群众招手,挥帽致意。在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时,他举帽高呼:“人民万岁!”

  毛泽东那纯正浑厚的湖南口音从扩音器里传出,听得清清楚楚。

  有些爱动脑筋、爱琢磨事的人事后提出,游行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为什么高呼人民万岁?有人回答说:“是毛主席要求人们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保证江山永不变色。”

  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意见,认为这种分析有道理。

  天安门前一步三回头

  在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人中,有一支人数很多的学生队伍。

  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天安门太熟悉了。他们过去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多次斗争。虽然国民党的大刀队,天天乘着大卡车,挥舞着大刀,杀气腾腾地在大街上横冲直闯,呼啸而过,疯狂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大家互相鼓励和安慰: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天马上就要亮了。”

  盼啊盼,终于盼到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西直门进了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学生跑到街上,唱啊,舞啊。《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彻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此后,学生们参加了北京市的清洁卫生运动,为整修天安门多次进行了义务劳动。开国大典前夕,北京各大学的校党支部和团组织,积极安排团员和进步同学,准备赴天安门参加开国盛典。

  当时,北京有12所大学,参加开国大典达几千人。

  10月1日,当天刚刚蒙蒙亮,东方露出第一线曙光时,准备参加开国盛典的同学早早地就起床了,等着集合号令。

  早上7时一过,学生会负责人就把队伍组织好,拉出校门,开赴天安门。几千名学生集合在西树林里等待着游行。

  当时,天安门前没有宽大的广场,更没有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及纪念碑。现在纪念碑和纪念堂的地方是一片小树林。

  大家到了松林以后,拉开了队伍,不停地唱啊,跳啊,一遍遍地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大家手举酸了,嗓子唱哑了,仍不停下来。

  钟声响了三下,时间已到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盛会开始了。大家翘首向天安门望着,指着说:“这是毛主席,朱德总司令,那是刘少奇,周恩来。”

  还有谁?大家没见过相片,认不得。互相猜着、问着。忽听得礼炮震天动地响起,大家默默地数着一声、两声、三声……共28响。为什么是28响?大家你望我、我瞧你,谁也回答不出来。

  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蓦然领悟道:“28响是象征着中国革命走过了28年的艰难历程。”

  有人说:“还是历史系的有学问。”

  在国歌声中,大家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站在队伍中,大家心如潮涌,激动万分,默默地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屈辱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饥饿、内战不会再有了。我们大学生也不会再过毕业就是失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来之不易呀!”一边想着,一边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边高呼着口号,一边走过天安门。

  大家一步一回头,视线久久不肯从天安门离去。直到位于长安街石碑胡同口附近的西三座门才罢休。

  游行结束后,大家又准备参加当天晚上的游灯晚会,便兴致勃勃地折回到西树林,等待着夜幕降临。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提灯游行开始了。

  广场上,数万人每人手中提一个红纸灯笼向天安门走去。九路队伍,一路接一路。人人手提灯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宛如一条蜿蜒蠕动的五彩缤纷的火龙。

  活泼的大学生,边走边踩着歌曲的拍子,舞着手中的红灯,像是跳龙舞。

  大家跳着,舞着,一直到了很晚。

  当天晚上回家后,大家彻夜未眠。回味起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情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晨曦。

  天安门前阅兵部队大操练

  阅兵典礼方案经中央批准后,由杨成武和唐延杰等人具体负责的阅兵指挥所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首先是物色指挥所的人员,先后从华北军区、平津卫戍区和有关军兵种抽调了一批干部。

  参加阅兵分列式的部队,其陆军大部分来自第20兵团、平津卫戍部队;海军和空军的阅兵的代表部队,则由有关部队的首长指定抽调。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达1.64万名。

  阅兵的序列为:一、海军代表部队:由海军学校与华东舰队各一个排编成;二陆军代表部队: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各一个,其中战车师包括摩托化步兵团、装甲车团、坦克车团各一个;三、空军:飞机17架。

  为圆满完成开国大典阅兵式这一从未有过的盛大礼仪,阅兵副总指挥杨成武不仅查阅了许多有关阅兵的资料,而且四方求教,走访了当时在北平的解放军高级领导人。

  刘伯承司令员早年留学苏联,知悉莫斯科红场阅兵的情况。他对杨成武谈了有关阅兵的细节,并通俗而又具有概括性地说:阅兵无非就是展示一种特定内容的仪礼,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一句话,马粪外面光!

  他的这一诙谐比喻引得大家都笑了。

  杨成武又访问了陈毅司令员。陈毅以富于鼓动性的声调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不就是队列嘛!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老百姓看看,这就是自己的军队,这就是新中国的军队。

  杨成武还访问了原国民党东北军的几位老将军,了解他们以往阅兵的做法。

  当时在中国的苏联顾问,也为杨成武等人就阅兵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

  1949年7月底,受阅部队分别集结于北平市郊,开始进行训练。训练期间,阅兵司令员朱德亲临西北郊炮兵驻地视察。

  阅兵部队的指战员见到朱老总,都说朱总司令像个老兵,很威严又慈祥,没有架子。第20兵团炮团参谋黄云桥说了一个情况,朱总司令乘坐一辆吉普车,由于道路不平,车子突然熄火了。这时,参加阅兵训练的部队指战员一拥而上,推着车走,使车子又重新发动起来。

  受阅部队的训练,是按照总参谋部和阅兵指挥所的要求,按军种划分训练场地,由各部队首长负责组织实施的。为了掌握情况,杨成武和唐延杰经常分头到现场观看。

  在天坛阅兵训练场,杨成武见到了来自天津警备部队的干部战士,他们是第20兵团第199师的。天坛围墙外的空地就是他们训练场,场地边沿搭着他们宿营的帐篷。战士都有一种光荣感,理解自己是代表人民解放军的整体接受检阅的,总担心别到时出个什么差错,影响军威,因而训练中都很认真。

  有的战士见了杨成武,将鞋子脱下来说:司令员,你看!才穿几天的新布鞋底就破了。

  杨成武回答说:还得准备磨破几双鞋!

  天天拔慢步,练分解动作,腰酸腿痛的,这对刚从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的指战员来说,算不得什么苦。但是,有些老兵认为太单调、太枯燥,用不着花几十天时间这样练,表现出急躁或满不在乎的情绪。

  队列课目难以训练,也难以讲解。它是一种形式,在特定时空里本身又是内容。

  杨成武对战士们说:军队、军队,是军都有队,都讲究队列、队形。古代讲阵法,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诸葛亮熟知八卦阵,那种“阵”实际上就是变化的队列,队列的变化。孙子练兵也很重视练“队”。我们军队即使打游击时,也还是讲究“队形”的。我们军队在20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养成一种优良作风,英雄气概,崇高品质。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外形,我们的动作,我们的队列,将这种好的作风、气概和品质有形地展示出来,告诉全国和全世界人民,这就是打败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正义之师,这就是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的英雄队伍!我们在开国大典中搞阅兵,其意义也就在这里。

  出于一种责任感,杨成武每到一个训练场,都少不了要讲一讲这方面的道理。除了陆军的各兵种代表部队外,他还到了空军和海军的阅兵部队训练驻地。

  海军分队中大都是刚刚穿上海军服的陆军战士,也有海校的教员,还有原国民党政府海军起义的官兵。

  空军的受阅飞行大队的飞行员们,都有一番不简单的经历,或是我国第一所航校即哈尔滨航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飞行员,或是从特殊地区归来的中共地下党员,或是国民党政府空军驾机起义者。

  陆军序列中的骑兵代表部队,由华北骑三师组成。这支部队的成员多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他们在市郊三河镇集结,由第68军参谋长宋学飞组织训练。

  各军兵种在分训的基础上,均就地进行了合练。

  然后,阅兵指挥所在天安门前组织了两次地面部队合练。

  为了不影响市区交通,每次合练都是在夜间进行的。

  天安门城楼是开国大典仪式的主席台,也是阅兵合练的检阅台。这座古朴壮丽的城楼坐北朝南,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从结构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其他城楼一样,都是由台、楼两部分组成。但它的规模与气势之大,堪称天下第一。城楼竖立于城台之上,这两部分高近35米。巨大的红色圆柱,金黄的琉璃瓦,凌空飞檐,成排斗拱与金龙等多种图案彩绘,汇成了一派富丽堂皇、溢彩流金的景观。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居中的券门最大。

  天安门前有金水河,河上的七座石桥都是由汉白玉构筑而成,河畔有石狮两对,蟠龙华表也是两对,竖立于城门前后。

  明清时,天安门是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颁诏”就是举行特定的仪式,颁布皇帝文告。当时天安门前11公顷范围内,是一个“T”形的场地,东、西、南三面都有围墙和牌楼。东、西牌楼各有妆门三阙,我们称之为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这片以红色高墙围成的皇家禁地,也难以再保持它的神圣和宁静。

  辛亥革命之后,人民群众多次在此举行爱国集会和游行。随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古城的名胜古迹已归属人民;天安门和它前面的“T”形广场,迎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盛典。

  以天安门为中心点,长安街东西400米内,将是阅兵分列式的行进路线。每次合练,都进行到拂晓才结束。

  9月的天安门广场之夜,常常是人山人海。除了阅兵部队,参加游行的群众队伍也分批来这里熟悉集会位置和进行游行演练。

  国庆大典的筹备委员会对集会时的位置都预先划定:

  天安门东西两侧观礼台为机关团体;

  集会联合指挥部设于西城台,另有几个指挥分所分别设于广场上;

  除长安街中段为阅兵分列式行进路线外,长安街中段南侧属于不参加分列式的武装部队集会区域,军乐队居于其中间部位:

  其后,是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工人和农民;

  其余区域分别划归团中央、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人民群众集会与游行,主要由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负责组织。

  军队人员中,如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唐永健等同志也参加了群众场面的组织工作。

  在阅兵仪式的筹备过程中,聂荣臻事无巨细,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多次强调说,我们这支军队踏过雪山草地,从金沙江到黑龙江,从长白山到南海边,英勇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在这次阅兵中,我们一定要展示这种精神面貌。

  他还三番五次地听取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汇报。当时他身兼数职,除了担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等军队职务外,还担任了北平市市长的职务。繁忙之际,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还是很周到地指导了阅兵筹备工作。

  在谈到防空问题时,他下了一道极为严格的命令:万一遇到敌机空袭时,要原地不动,保持阵容,保持队形!他连队伍行进时车辆熄火与骡马失蹄、拉屎、拉尿的对应措施,也都一一询问到了。

  这成了越南国旗嘛!赶快去拆下来

  10月1日凌晨,已是一夜未睡的周恩来敲开了值班室的门,想再了解一下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情况。

  突然惊醒的值班员睁着一双惺忪的眼睛,没有把一个问题讲清楚。

  周恩来看到值班员的这副神态,皱皱眉头,没再说什么,抓起电话直接打到天安门城楼,口气很严肃。

  天刚蒙蒙亮,周恩来又登上天安门城楼,见是苏凡在上面值班。他问了苏凡几句话,又在城楼上转了一圈,然后走下石阶,来到天安门广场,从远处观察天安门城楼布置的效果。

  突然,周恩来问工作人员:“城楼上挂的哪国国旗?”

  工作人员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周恩来说:“这成了越南国旗嘛,你们赶快去拆下来。”

  原来,天安门城楼的正面休息厅用了八面缕空的大屏风装点门面。日本美术家肖野觉得原来的背景封建气味太明显,就设计出一套方案,把主席台背后的八面大屏风用大木框罩住其中六面,只留中间两面当门。大木框正中放一颗金色大五星,用20匹红布显出长方形光芒。

  周恩来审查过这个设计方案,但谁也没料到红布的光芒会融成一片。

  景布好后,众人从近处看,连声称赞,没想到从远处看,因20匹红布的光太浓艳,给人的视觉是合成了一片红光,像一片红布中央缀着一颗五星,成了一面越南国旗。

  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说:“这是我的疏忽,不怪你们。”工作人员赶快跑上城楼,把木框拆了下来。

  但是,当天报纸还按原来的样子进行了报道:“城楼正中有巨大金星,下面烘托了巨幅红布褶成的光芒,红黄交织。”

  事实上,这个红黄交织的方案已经遭到否决,城楼上的装饰也拆掉了。

  由于周恩来的细心,避免了可能在国际间造成的不良影响。

  毛泽东的代表证丢了

  1949年10月1日,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庄严日子,终于来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里的毛泽东,仍保留着上午休息、晚上通宵办公的生活习惯。10月1日早上6点,天已大亮,毛泽东还在办公室俯案办公。这时,周恩来打电话到毛泽东的卫士值班室,关切地问:“主席睡觉了吗?”

  正在值班的卫士长李银桥回答说:“还没有啊。”

  周恩来在电话中急切地说:“你们要催促他休息么,下午2点还要开会,3点还要上天安门,你们要想办法劝他早些休息。”李银桥走进烟味很浓的毛泽东办公室,轻声地把周恩来讲的话报告给他,劝道:“主席,早点休息吧。”

  毛泽东没有马上答应,直到把文件批阅完毕,才立起身子,走到院子里散步,活动一下筋骨。

  10分钟后,毛泽东上床入睡,交待李银桥说:“下午1点钟叫我起床。”

  下午1点,卫士们叫醒毛泽东,并准备好了毛泽东参加开国大典的礼服。

  下午2时整,毛泽东步行来到勤政殿。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领导人和其他委员都已在此集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51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政府首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下午2时50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分别上车。车队从勤政殿门口出发,出中南海东门,5分钟后便到了天安门城楼后面的空地上。

  心情舒畅的代表们下车后,又说又笑,气氛很是热烈。毛泽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走到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依序跟上。

  从楼下要爬100个石台阶,才能到达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在卫士的搀扶下,沿着城楼西头的楼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途中,毛泽东不时停下来,等着后边比他年纪大的领导人。

  这时,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应该由毛泽东别在胸前的烫金红绸条找不到了。这红绸条就是代表证。

  每位登上天安门的政协代表胸前都别有红绸条,上面印有佩戴者的名字。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六位副主席的红绸条上的名字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此时,各位副主席胸前的红绸条都端端正正地别着,而毛泽东胸前却是光光的。

  开国大典专门请了苏联摄影师来拍彩色影片,如果出现毛泽东没有代表证的镜头,其政治影响可想而知。

  叶子龙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叶子龙马上找到中南海布置科长钟灵,让他赶紧补一个代表证给主席戴上。

  钟灵受命,立即跳上一辆吉普车,返回中南海的工作室,在一张红绸条上手写“毛泽东”三个仿宋字,又迅速给三个字喷上金粉。没等墨迹干透他就跳上汽车,赶到天安门城楼时,毛泽东已走了一大半台阶了。

  钟灵二话没说,风风火火地跑了上去,把小绸条交给叶子龙。叶子龙急忙上前帮助毛泽东把绸条别在胸前。

  如今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影片和照片,他胸前的红绸代表证非常醒目。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大典前的最后一刻才匆忙补戴上去的。

  庄严时刻

  重新别上代表证的毛泽东望着还未走完的台阶,禁不住思绪万千。

  李自成甚至更远的陈胜、吴广,出现在他的眼前,中国农民起义,由轰轰烈烈到烟消云散。毛泽东一向认为,陈胜、吴广的失败,一是功成忘本,二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

  他又想到了曾取得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刘邦。在西柏坡时,他曾向高级干部讲过刘邦得天下的典故。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席间叫诸将坦率直言,说说他为什么能得天下。大臣高起、王陵便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则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未取天下之由也。”刘邦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理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擒)也。”“善用人者得天下”,毛泽东当然知道这一点。

  毛泽东思虑重重地拾级而上,脚步很慢,也很沉重。古老的台阶已到了尽头,天安门广场的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他微微一笑,迈上了最后一级台阶。

  可以乘坐电梯的毛泽东一步一步走上了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升国旗的仪式就要开始了,主持大会的林伯渠大声宣布:

  “请毛主席升旗。”这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声提醒着他。

  “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补了一个“国”字。

  接着,话筒里传出焦急的问话:“升旗的机关在哪里?在哪里?你说呢?”

  天安门城楼上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自言自语通过转播电台扩散到空中,然后从全中国第一台打开的收音机里播放出来。中共领导人第一次在大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庆典,还没有经验。

  如果他们知道在他们西侧的露天转播台上,那灵敏的钢丝录音带会捕捉到他们小声的只言片语,他们一定会缄口不言。

  终于到了那一个庄严的时刻。

  毛泽东用力地按动了电钮。

  巨大的国旗缓缓地升上天空,定格在22米高的白色铁杆上。

  国旗顺利升上天空,大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唐永建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因为用电钮升旗的点子,是他想出来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