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82章 怀仁堂新政府成立!开国大典千古胜事(2)

  这任务自然还是傅英豪的。但这一任务相对于前两项任务而言,难度小多了。很快,傅英豪就搞好了发电机组。但在使用上,需值班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全神贯注,要眼疾手快,要保证在市电中断的刹那间启动备用发电机。

  电,突然中断还确实发生了。但当时的值班员申仲义,自始至终地将一只手放在闸台上,在断电不到2秒时,备用发电机就合上了怀仁堂的电网。这是瞬间的事,在怀仁堂里开会的政协代表们谁都没有感觉到。但在怀仁堂会场里巡视的傅英豪感觉到了,他急忙奔到电机房,握着申仲义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申仲义从傅英豪越握越紧的手上,感到了傅英豪对他的夸奖,他看着傅英豪,使劲地点了点头。数年之后,申仲义当上了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怀仁堂,政协会议如期举行,顺利闭幕。而从始至终,音响问题,供电问题,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这一切,是傅英豪和他的试制组的同志们立下的功劳。

  周恩来为表扬他们的功劳,特批发给怀仁堂声音试制小组一尊银奖杯,上面镌刻着参加试制者的名单。第一个是傅英豪,第二个是唐旦……

  “明星”的声音回荡在中南海

  自从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后,转眼间夏天就到了。

  这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一个夏天。

  天气已有几分炎热。耀眼的丽日悬挂在湛蓝无际的天空,将这座新生的都市照得更加美丽,勃勃有生机。

  在天安门城楼西侧,有一片广袤的水泊和杂置错落的古代建筑,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南海。

  中南海是中海、南海的统称,始建于辽,金、元、明三个朝代递加增饰,至清朝则更臻完善,几百年来一直是皇家园林,与北海一起被称为“太液池”“西海子”或“西苑”。

  民国初年,袁世凯占据中南海作为大总统府。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第二年,中南海改成公园。北平解放前夕,这里成为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部的所在地。

  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后,中南海成了中央领导人的办公地点,也成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商议国事,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和建立新中国的主要活动场地。

  6月15日傍晚,夕阳把最后的余辉抹上北平这座古城后,就从西山落下了,大街小巷已亮起了万家灯火。

  7时40分,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的百余名代表已肃然地坐在勤政殿的座位上。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这时走进了会场。

  大厅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身穿深灰色中山装,面带笑容向会议代表招手,然后坐在大会主席台右前排101号座位上。

  周恩来坐在毛泽东的右边,朱德则坐在其左边。

  周恩来担任大会的临时主席,并致开幕词,宣布新政协筹备会正式成立和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毛泽东走上了主席台。

  又是一阵长时间的鼓掌。很多参加筹备会的代表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伟人的风姿和面容。他们早就想见到这位指挥人民解放军推翻蒋家王朝、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革命领袖。

  待掌声停止,毛泽东开始用那洪亮的湖南口音发表讲话:“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今天开幕了。这个筹备会的任务,就是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便领导全国人民,以最快的速度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统一全中国,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的建设工作。全国人民希望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当这样做。”

  接着,毛泽东回忆了发起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介绍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和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等,并提醒人们对帝国主义及中国残余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继续破坏中国革命的各种阴谋活动要予以密切的注意。

  毛泽东那洪亮的声音在勤政殿里回荡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全中国人民是如此热烈地盼望我们召开会议和成立政府。我相信,我们现在开始的工作,是能够满足这个希望的,并且不需要多久的时间就能满足这个希望。”

  勤政殿,位于中南海瀛台岛最北端。

  瀛台,又名南台,也称台,东、南、西三面临水,是位于南海之中的半岛。四周碧波如画。岛上,人造假山,奇峰峭壁,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黄瓦朱墙,雕梁画柱,建筑精巧,风景宜人,一如海上蓬莱,故名瀛台。这里不仅是清皇宫游幸避暑胜地,也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居园理朝听政之所。

  岛北的勤政殿为清代所建。光绪时,皇帝与太后多居西苑,即以此作为听政之处。

  民国时,袁世凯将其改建成西式礼堂,作为接见外宾之处。

  北平和平解放后,勤政殿又得到了改建。

  30年前,毛泽东于1918年和1920年两次来过北京。那时,他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来到北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对他的老师杨昌济、李大钊等人一直念念不忘。

  然而,他那时的生活条件是很清苦的。

  1936年,他对美国作家斯诺回忆说:“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可怜……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我们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这大概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30年后,56岁的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第一号领袖进入北平,在勤政殿这个帝王之殿聚集天下群英,商筹建国大计。这时再回想30年之前的事,感慨也就要更深了。

  勤政殿主席台上,毛泽东用他那激昂有力、充满信心的语气结束了讲话。他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着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最后,毛泽东高呼:“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民主联合政府万岁!”“全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会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接着,朱德走上主席台发表讲话。他说:“今天,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了。经过这个筹备会的工作,将要产生一个真正民主团结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并经过这个会议去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历史,从此要进入一个新时代。全国人民都要感到万分的兴奋和愉快!”

  22年前,朱德率领军官教导团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成为这次起义的重要领导之一。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掌握武装和领导人民大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

  现在,朱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回首往昔追求革命真理和曲折的革命斗争的历程时,禁不住心潮澎湃。

  前线捷报频传,百余万人民解放军自4月21日渡江后,已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芜湖、南昌、九江、武昌、汉口等大城市;在华北和西北,也相继解放了太原、大同、新乡、安阳、西安等地。

  朱德仿佛看到了前方战场飘扬的战旗、弥漫的硝烟,仿佛听到了那激烈的厮杀声……他站在勤政殿的主席台上,向百多位参与新政协筹备的代表意味深长地说:“这一支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它经历过无数次的考验,也遭受过不少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它从来没有在敌人面前屈服。它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下,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战斗,夺取了敌人的装备而装备了自己。今天,这一支人民武装是空前的壮大起来,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了。”“……它是在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一整套的政治策略和战略战术的思想指导下而进行战斗的。”

  最后,朱德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向大家表示:人民解放军是中国民主运动的最忠实的支持者,现在是新政协及即将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最忠实的支持者和坚定不移的柱石。他预祝新政协筹备会的成功和新政协会议的迅速召开,预祝独立、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即将出现于世界。

  勤政殿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在会上讲话表示:新政协筹备会,是建设一个符合人民愿望的新中国的开始,我们是以非常欢欣鼓舞的心情来参加的。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深谋远虑地制定好共同建国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方案。

  民盟中央委员沈钧儒在1946年参加过旧政协,现在又站在新政协筹备会会场的讲台上发言,感叹说:“从旧的政治协商会议协议被蒋介石彻底撕毁,到今天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之日止,足足经过了三整年的时间。这三整年的时间,是用千百万人民的血与泪写成的历史,是中国的革命对于反革命进行最后清算斗争的历史,同时也就是四亿七千五百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及伟大人民领袖毛泽东先生领导之下争取彻底解放的历史。”

  这位73岁的老人目睹了20世纪上半个世纪中国政坛所发的一切,深感人民民主政权来之不易。他充满信心地表示:“钧儒和此次民盟出席代表以及全体盟员深深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和英明的人民领袖毛主席领导之下,在筹备会全体同人的一致努力之下,我们一定能够胜利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郭沫若代表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会上讲话。那奔放的情感、浪漫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完全体现出他作为一位诗人政治家的特质。他说:旧政协是反动派做主体,反动分子占绝对多数;新政协是革命的民主势力作主体,反动分子是一个也不会参加了。

  因此我感觉着,今天的新政协筹备会的开幕,正好像在黑暗中苦斗的光芒,以雷霆的步伐,冒出地平线上来了。

  我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庆贺这新生的太阳出土。我更不能不以满怀的热诚,庆贺这新生的太阳永远上升,永远不会下降。

  “这是规模宏大的新民族形式的史诗的序幕,是畸形儿的旧民主主义转换到新民主主义的光荣的开始。”

  1946年1月,郭沫若作为社会贤达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旧政协闭幕刚过10天,国民党特务即袭击了在校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仆、章乃器等民主人士被打得头破血流,郭沫若也被歹徒抓住胸口,打得他眼镜落地,额角红肿,人也被推倒在地上,胸口还被狠狠踢了一脚……

  然而,郭沫若并未屈服退让。他对前来慰问的朋友们说:“我自己只受了一点轻伤,算不了什么,实现民主才是重要的事情。我身上还有许多血,我是准备第二次、三次再去流血的!”

  郭沫若所盼望的民主,现在终于开始实现了,他怎么能不激动而欢歌呢!

  20万人冒雨集会天安门

  1949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12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北平城,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但是,北平20万群众却冒雨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七七”抗战20周年并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

  这一天,虽然天公不作美,但会场还是布置得壮丽而辉煌。

  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着七个大宫灯,插着30面红旗。

  城楼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

  在两幅画像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红星,远远望去,闪烁夺目。

  会议在下午召开。广场上人山人海。到会的20万人中,有北平市党、政、军、民各机关团体及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65个单位,以及各界市民。

  为了纪念“七七”抗战,大会首先鸣49响礼炮。

  随后开始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天安门广场上,风雨声,礼炮声,乐曲声,响成一片。

  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了董必武、薄一波、聂荣臻、彭真、叶剑英、李锡九、许德珩、吴晗、韩卓儒、肖明、李连山、张晓梅、钱端升、薛成业、许立群、古奇踪、杨伯箴、鲍国宝、刘一峰等组成主席团。

  然后,全体与会者起立,向抗战中死难的烈士静默致哀。

  然后由主席团主席彭真讲话。

  接着,董必武、薄一波、叶剑英、李济深以及沈钧儒、许德衍、吴晗、肖明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作了演讲。

  毛泽东、周恩来第一次登上天安门

  说到毛泽东、周恩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事,人们对此太熟悉了。这两位领袖多少次登上了天安门?人们恐怕难以统计清楚。

  但是,若问毛泽东、周恩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呢?一般人可能回答不出来。要回答,也只会回答他们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和周恩来并不是开国大典上第一次登上天安门的,而在此之前,1949年7月7日晚上9时20分就已登上天安门城楼了。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来到城楼上后,天安门广场上的20万人顿时响起了连续不断的欢呼声:

  “毛主席万岁!”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城楼上第一次听到北平人民喊“毛主席万岁”,他心里十分激动和高兴,马上领着全体到会者高呼:

  “全国人民万岁!”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帝国主义!”

  “建设新中国!”

  在巨雷般的掌声与口号声中,毛泽东、朱德、沈钧儒,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新政协筹备会,接受大会献旗。

  接着,毛泽东在全场的热烈的欢呼声中,又领着大家高呼:

  “中国人民团结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反动派!”

  “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签订和平条约!”

  “争取全世界的和平民主!”

  “全国人民团结万岁!”

  这时,虽然雨下得越来越大,但参加大会的20万人却情绪高昂地在大雨滂沱中跟着毛主席呼喊口号。

  晚上10时半,宣布散会。但参加大会的人在倾盆大雨里,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在喧天的秧歌鼓声中,高唱着,欢呼着。

  662位政协代表产生的内幕

  8月中旬的北京,气候还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鸣叫着,树叶被烈日炙烤得发蔫。人们不停地摇着扇子,驱赶身上的热气。

  虽然气候炎热,但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小组的代表们仍照旧紧张忙碌地工作着。

  随着新政协召开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他们的工作也就日益紧张。

  8月18日,中南海勤政殿,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会聚在这里,座谈关于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名单问题。

  出席会议的有李济深、彭泽民、陈其尤、马叙伦、周建人、张奚若等近30人。

  当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就《政协代表名单协商经过情形》发了言。

  他说:“新政协任务大,筹备会规定了参加单位45个,另设一特邀单位,范围很广,这是由于:(一)此次会议是首届会议,是一个历史的总结的会议,故其范围包括一切参加奋斗的方面,直到最后对地方性的和平解决有贡献者均包括在内;(二)这次会议要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要制定宪法性的纲领与组织法。由于整个革命战争的发展具备了今天的条件,在去年的情况下,召集像今天这么大规模的会议是较困难的。今天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开这个包括各方面、各地区,范围很广的会议,这是根据政治环境的发展和需要来决定的。”

  会场里虽然闷热,但仍是静悄悄的,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李维汉对两个月来新政协代表名单协商经过情形的报告。

  商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额和名单,是一件很复杂、很繁重又繁琐的工作。它由新政协筹备会第一小组具体负责。

  第一小组组长是李维汉,副组长是章伯钧。组员有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马寅初、马叙伦、彭泽民、曹孟君、谭平山、蔡廷锴、陈其尤、聂荣臻、李立三、朱富胜、陈叔通、曾昭伦、许德珩、冯文彬、蔡畅、黄振声、罗叔章、天宝、陈其瑗等人。秘书为于刚。

  实际上,这项工作从1948年下半年就已开始。

  在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响应。而且第一批民主人士到达解放区后,即商议于1948年底或1949年初在哈尔滨召开一个规模比较小的政治协商性质的会议,拟由30个单位,每单位6个人,共180人参加;然后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新中国。

  随后,由于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所以原来的设想也就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召开一个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和更加隆重的全国性大会,制定共同纲领,组织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

  这样,经过各方面协商,决定在北平召开新政协,并由它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新的方案要求新的政协的阵容必须扩大,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足以代表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一切爱国民主力量的大团结。

  1949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和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决定》。

  这个决议确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的名额,定为45个单位,代表名额510名。它包括:

  党派代表142人,其中中共、民革、民盟各16人;其他11个单位(中国民主建国会、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分别为12人、10人、8人至5人不等。

  区域代表102人,其中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华中等解放区各15人;华南解放区8人;内蒙古自治区6人;北平、天津两直属市6人;待解放区民主人士7人。

  军队代表60人,其中人民解放军总部及海空军共12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各10人;华南人民解放军8人。

  团体代表206人,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各解放区农民团体各为16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工商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全国教育界、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海外华侨民主人士等单位各15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各12人;自由职业界民主人士和国内少数民族各10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各人民团体各为9人;宗教界民主人士为7人。

  6月19日通过的这个决议还规定,凡参加新政协的各单位,其代表名额满10人者,得推选候补代表2人;不满10人者,得推选候补代表1人。候补代表得列席新政治协商会议。

  另外,还确定除已列的45个单位外,另设一特别邀请单位,其代表资格、名额与人选,均由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商定。

  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筹备会工作小组在李维汉的组织下,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在8月18日的座谈会上,李维汉还介绍说:“按照新政协的章程不能有反动分子参加,此为一原则性的界限,必须严格尊重。我们在工作中也极注意此问题,虽然现在的名单中,仍有个别的人,被人举出带政治性的材料,如果确切,自当送请其所属单位考虑,我们希望参加的每一代表,不至有此种问题,名单最后还须请常委会考虑与选择。”

  “在上述原则下,我们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使能较适当配备。例如区域单位当中,中共和政府领导人,只有一二人参加。其他名额,包括有工会、农民、妇女、文化、财经、私人工商业、民主人士等各方面。军队单位高级领导人很少,尽量照顾到兵团的指战员、战斗英雄及后勤卫生人员等,并注意起义的方面;又如农民团体,照顾到各地区、待解放区,照顾各省的分配。关于华侨单位,我们同陈嘉庚先生商定,已照顾到各地名额的配备。又如少数民族的代表,实际上共有28位,按整个比例来说,还是少了一些……宗教单位原想物色一个天主教方面的,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无党派单位,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代表,他们本身也是根据照顾各方面的原则,来推选代表的。”

  李维汉介绍完有关新政协代表名单协商经过情形后,参加座谈会的各单位首席代表纷纷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新政协筹备工作开展以后,全国各地各方面要求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来函达28件之多。对此,新政协筹备会第一工作小组以及筹备会常委一一作了处理。

  关于民社党革新派是否可以参加新政协的问题,1948年10月高岗、李富春等同沈钧儒、谭平山等民主人士商讨时,就有不同的意见,因此没有提出明确的意见。

  1949年6月11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上,各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协商,认为民社党革新派不宜作为一个政党参加新政协。

  6月中旬,民社党革新派代表汪世铭自香港来到北平,通过李济深、章伯钧和陈叔通三人致函周恩来和李维汉,转交了《民主社会党党内斗争经过》和《告全党同志书》,要求参加新政协。

  在新政协筹备会全体会议期间,第一小组又研究了民社党革新派的要求,提出了处理意见。

  6月19日,李维汉在筹备会全体会上作了《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规定(草案)》的说明,报告了第一小组的意见,指出民社党革新派内确实存在民主分子,但就整体来说,确实成分复杂,不必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政协,必要参加的民主分子,可以考虑个别邀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