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6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31)

  最后,他们商定:次日中午在市参议会大厅召开华北7省市参议会大会,并邀请北平各界人士和军队代表参加,共同商议北平问题。何思源以“北平荣誉市民”的名义由许惠东陪同,先访询蒋系部队各兵团司令、军长以及部分师、团的意见;许惠东负责通知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热河等省市参议会,让他们的参议长或代表和北平市长刘瑶章出席;总部副总司令郭宗汾、军长安春山、参谋长等,由傅作义派人通知。

  1月17日上午,何思源和许惠东等人,遍访各兵团司令、军长和师长,向他们详细说明情况,要求他们顾念千年文化古都和200万人民。这些高级军官都在家,听后均不明确表态,只是说:“什么都不知道,无意见。”

  当日中午,在新华门对面的参议会大厅内,华北7省市参议会代表和北平各界人士如期集会。到会的有各省市参议会议长和代表、北平市工商、教育界的代表、北平市长刘瑶章以及蒋系各军军长和傅总部将级军官共50人,许多记者也前来采访。在会上,与会者纷纷要求和平解决北平的问题,一致推选何思源、吕复、康同壁等11人为和平代表,何思源为负责人,并决议以大会名义通电南京蒋介石政府和中共中央毛泽东。到会的高级军官都一言不发,也无人表示反对。

  通电文稿中写些什么?要提出些什么要求?这是与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何思源说:“我在南京看过白崇禧授意下的湖北省参议会、河南张轸的通电,说什么‘如战祸继续蔓延,不立谋改弦更张之道,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要求蒋先生‘循政治解决之常轨,寻取途径,恢复和谈’,等等。这是政客的做法,目的在于打击蒋介石,抬高李宗仁。我们不要这样,我们简单直说。”

  稍停片刻,何思源又说:“国家统一,靠民心统一。最能代表民心的就是要求将北平称为北京、在北京设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统一全权,并要求按照中共毛泽东的八项条件进行改革。”

  大家一致同意,并决定11名代表于18日出城向解放军正式表示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心愿。

  何思源开完会后,觉得心情轻松多了,脚下的路也仿佛变宽、变直了。

  有人欢心,必然有人痛苦。

  蒋介石对何思源的言行深恶痛绝,接到来自北平的通电后更为恼火。他是绝对不会容忍和平代表出城与解放军接触的,便密令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派人去北平除掉何思源,以起杀一儆百的效果。

  毛人凤不敢怠慢,立即找来专门负责暗杀任务的二处处长叶翔之、特种技术室主任刘绍复和总务处长沈醉,共同研究行动方案。他们开始准备在何宅附近或路上,派枪手刺杀,但考虑到那样做枪手不易脱身,最后决定用放在何宅屋顶上的定时炸弹炸死何思源。为了慎重起见,毛人凤特地叫叶翔之亲自率领四名特务乘专机飞往北平,并密令军统北平站站长王蒲臣予以协助。

  经过一番策划,北平的有名飞贼段云鹏带着几个高手来到锡拉胡同12号,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何思源家的屋顶上安放了两颗定时炸弹。炸弹爆炸的时间定在18日凌晨3时……

  案发前,傅作义曾建议过何思源住进中南海,中共北平地下党还派人登门再三提醒何思源要特别警惕、防备,尽管都没有掌握到什么准确的情报。

  何思源感激来自多方的关怀,但并没有充分注意,只是把房屋的后门打开了,多个出路而已。

  没有炸死何思源,蒋介石非常生气,在电话里把毛人凤狠狠地骂了一顿。

  1月19日,何思源顾不得去料理死伤的亲人,身上裹着绷带就和另外10名代表一起出西直门与解放军接洽和平解放北平去了……

  十八条协议草签,傅作义稳妥处理迎和平

  就在北平各界和平代表忙于出城与解放军接洽联系的时候,傅作义也已下定决心,同意在北平城内草签协议了。

  1月18日,也就是邓宝珊偕同苏静等人从通县五里桥经清河镇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作义和王克俊、阎又文,在崔载之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东交民巷御河桥的联谊处招待所,向解放军第一名入城高级代表苏静表示欢迎。

  一阵寒暄过后,傅作义对在座的人说:“你们一起再同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和平解决的具体办法。只要有利于北平和平解决,使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免遭破坏,怎样的解决办法都行,你们可以算是双方的全权代表了!”

  苏静说:“我只能起一个联络员的作用,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我可以代为联络。”

  “那也是全权代表嘛!”傅作义笑着说。

  于是,苏静与王克俊、崔载之等人,在招待所里开始加紧磋商和拟定和谈协议的具体条文。他们依据通县五里桥谈判达成的协议精神,一条一条地具体化,提出一条,研究一条,写上一条。商谈中争论不多,时间也不长,顺利地拟就了一个正文共十八条的具体协议,即《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1月19日,苏静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前线司令部代表”的身份,王克俊、崔载之以“国民党军华北总部代表”的身份,分别草签了《协议书》。

  崔载之签字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草签协议书的地方,就是当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派外交次长曹汝霖与日本公使签订丧权辱国二十一条的地方。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传开后,民怨沸腾,从北平到全国一片抗议声!今天,我们这十八条一旦公布于众,人民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欢呼,庆贺北平和平解放!”

  《协议书》草签后,双方代表向各自本部都作了汇报,请求批准。

  当晚,苏静将《协议书》正文及附件的全文电告了平津前线司令部。正文内容如下:

  为迅速缩短战争,获致人民公意的和平,保全工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以期促成全国彻底和平早日实现,使国家元气不再受损伤,经双方协议公布为如下各项:

  一、自本月22日上午10时起,双方休战。

  二、过渡时期,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处理有关军政事宜,组织与人选详见附件。

  三、城内部队兵团以下(含兵团)原建制、原番号,自22日开始移驻城外,于到达指定驻地约一月后,实行整编。整编原则,详见附件。

  四、移驻城外之部队,可携带一星期之补给粮,以后由联合办事机构负责补给之。

  五、华北总部成立结束办事处,其工作为对出城部队之管理约束,并与联合机构联合办理出城部队之补给事项,其约束之时间俟以上工作已逐步移交于人民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及其补给机构接管完毕时为止。

  六、城内秩序之维持,除原有警察及看护仓库部队外,根据需要暂留必要部队维持治安,俟解放军警卫部队入城后,逐次接替之。但傅先生仍得留必要之警卫部队。

  七、北平行政机构及所有中央、地方在平之公营公用企业、银行、仓库、文化机关、学校等暂维现状,不得损坏遗失,听候前述联合办事机构处理。

  八、河北省政府及所属机构暂维现状,不得损坏遗失,听候前述联合办事机构处理。

  九、金元券照常使用,听候另定兑换办法。

  十、军统、中统情报人员停止活动,听候处理,除违背此项命令别有企图,从事破坏有确凿证据者,一律不咎既往。

  十一、一切军事工程一律停止。

  十二、在不违背国家法令下,保持在平各国领使馆外交官员及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

  十三、联合办事机构成立后,即释放政治犯,原华北区被俘的高级军官于北平接交后,一律释放(中下级军官可随时释放)。

  十四、原华北区伤患官兵之医疗、阵亡者之安葬、军眷之安置,在双方协助下,仍得由华北总部结束办事处分别妥善办理。

  十五、邮政电讯不停,继续维持对外联系(派军事代表检查)。

  十六、各种新闻报纸继续出刊,俟后重新审查登记。

  十七、保护文物古迹及各种宗教之自由与安全。

  十八、人民各安生业,勿相惊扰。

  附件内容如下:

  一、联合办事机构以7人组成之,解放军方面4人,华北总部方面3人。解放军方面为主任,华北总部方面为副主任。解放军方面参加者为:叶剑英、陶铸、戎子和、徐冰。叶剑英为主任。华北总部方面人员由傅先生指定之。

  二、部队移驻城外后,即着手整编为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制度包括下列各点:

  (一)建立政治组织及工作。

  (二)实行官兵平等,废除打骂教育。

  (三)执行命令政策。

  (四)服从群众纪律。

  人事方面概由解放军同意任命,其原则如下:(一)能力称职愿继续服务者,留原职继续服务;(二)能力优异者可提升;(三)不适任者予以调整;(四)志愿深造者予以学习机会;(五)不愿继续服务者,保障其生命财产眷属之安全;如愿返籍亦可予以方便。

  三、联合办事机构系临时性质,接收完毕后则一切归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在交接期中,联合办事机构及军事管制委员会均直接归平津前线司令部指挥,以后由联合办事机构移交平津前线司令部接收转交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之。

  四、前述正文附件各项,除正文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系由双方代表根据一般需要及政策成立协议者外,其余各项均经双方代表分别请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林司令员、罗政委、聂司令员及华北总部傅总司令同意修正后议定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接到苏静的电报后,立即将《协议书》要点抄转西柏坡。毛泽东先是粗略地看了一遍,而后与周恩来逐条逐句地推敲,在个别地方还作了文字上的修改。

  1月21日晨,也就是协议正式生效的前一天,中共方面以林、罗、聂的名义向苏静发了指示信。信中说:

  一、我方所俘傅方高级军官,待北平接收后,可一律释放。傅方所捕政治犯,在联合办事机构成立后即应释放。

  二、盼告傅骑4师及101军出城后,两个城门仍须由傅方派兵控制,不要让蒋系部队接收。

  三、盼转告傅自23日以后由北平出发的部队应分驻平汉、良乡、徐水之线及其以东之固安、文安、霸县、雄县一带,另一部则驻三河、香河一带,各部开动秩序,盼预先电告,以便我们指定其便于就粮的驻扎地点。

  四、23日约有数名干部进城。

  五、你暂在城内勿回。

  此外,指示信还对《协议书》诸要点都作了同意答复,并指出:德胜门外由杨得志部队与守城部队联系,右安门外由程子华部队与守城部队联系。

  苏静将中共中央同意和平解放北平协议的消息及有关精神让崔载之转告傅作义,并说:“明天是协议生效期,你们现在还没有动静,万一打起来怎么办?”

  崔载之也很着急,立即给中南海打电话询问。

  深夜,王克俊匆忙来到联谊处招待所,见到苏静便郑重地说:“傅先生对协议条文没有什么意见,他今天对军以上将领已经正式宣布了同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决定。明日,傅部骑4师首先从永定门出城,并将双方达成的《协议书》的主要内容见报,还要颁布《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说着,王克俊把傅作义草拟的通告文稿交给了苏静。随后,他又立即驱车返回中南海……

  原来,傅作义为了及时执行双方达成的十八条协议,在内部做了不少工作,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作了精心安排和周密准备。就在1月21日这天上午,他在中南海居仁堂亲自主持了国民党“华北剿总”高级将领会议,到会的有副总司令郭宗汾、参谋长李世杰、总参议张濯清、副参谋长梁述哉、政工处长兼秘书长王克俊和蒋系第4兵团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李文、第9兵团司令石觉。

  在会上,首先由李世杰概述目前形势和与中共和谈经过,然后由王克俊讲述和谈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宣读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书》。

  接着,傅作义说:“眼下,我们只有和平一途可走了。刚才秘书长把协议书念了一遍,这还是个征求意见稿,下面就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会场顿时陷入沉默,没人表示反对,也没人表示赞成。

  傅作义扫视一下会场,又说:“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对协议有看法尽管说,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片刻之后,梁述哉、郭宗汾、李世杰等先后表示赞同协议,跟着傅总司令走和平道路。有的人还说:时至今日,只能顺从民心民意,按照这个协议解决北平问题。这样做可以免除文化古都的一场浩劫,使人民百姓生命财产免遭无谓的牺牲和破坏,我们个人也可以避免充当历史的罪人,这是一条最好的出路。

  李文平时态度温和,多次表示服从傅作义的指挥,但此时却坐在椅子上像个木桩子,脸色有些发紫,一声不吱。

  石觉经常面带杀气,此时更是板着阴森的面孔,勉强苦笑着说:“我说不出什么意见,只是王克俊的部下有意见。”

  “部下?”王克俊笑道:“我一个文职,何来部下?”

  “我们部队的政工处长不都属你政工处管吗?他们有意见。”石觉说。

  这时,李文开口道:“对,就是你的部下有意见!当降将太对不起领袖蒋委员长了!”

  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李文、石觉分明在摊牌,想从中作梗。

  又是一阵沉默。

  协议刚刚草签,下面部队都不知道,怎么会有政工处的人不同意呢?看来,两个兵团司令是不同意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他们在故意找茬。怎么办?傅作义沉思着。

  良久,傅作义看着墙上的挂钟说:“开饭的时间到了,大家先吃饭吧,饭后再议。”

  在高级将领们纷纷离座向门外走去时,傅作义向王克俊使了个眼色。王克俊心领神会,总司令是让他去处理这件事。于是,他乘与会者去餐厅吃饭的间隙,立即让人用电话分别通知师以上部队的政工处长,在15分钟内必须赶到中南海政工处集合。

  政工处长们准时到齐后,王克俊宣读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书》全文,并征询他们的意见。绝大多数的人表示赞同,但不出所料,只有李文、石觉两个兵团的二位政工处长提出了保留意见。他们深知在目前情况下反对是无用的,因为大势已定,只好提出让他们安全回南京去的请求。

  王克俊当即答复说:“不愿留下要走,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们要保证你们的部队不出事,把工作做好,不伤一人,不放一枪,不毁一物,遵守纪律,圆满实施协议的规定。我保证请总部司令把你们送走,保证你们的安全。”

  那二位政工处长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头表示同意。

  散会后,王克俊随即向傅作义单独汇报了刚才召集政工处长们开会的情况。傅作义听后笑了笑,对王克俊的处理方法表示满意。

  这时,高级将领们都已用完饭,来到居仁堂会议厅继续开会。石觉、李文还是坚持饭前的意见,并问王克俊:“你的部下不同意怎么办?”

  王克俊笑道:“所有师以上部队的政工处长都对协议表示赞同,没有问题。”说完,他转身叫卫士要通了李文、石觉两个兵团政工处长的电话。

  李文、石觉不知何意,彼此面面相觑,脸上现出很诧异的表情。他俩正要发问,忽见王克俊指着电话郑重地说:“请二位司令同你们的政工处长通话,你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同意不同意了!”

  李文动了动身子,但没有站起来去接电话。从王克俊的说话口气可以看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政工处长都同意了十八条协议。

  王克俊不紧不慢地讲述了午间召集师以上单位政工处长开会的事。

  傅作义说:“对嘛,这样做很好嘛!”

  停了一下,傅作义又问:“你们二位司令还有别的意见吗?”

  李文无可奈何地说:“没有了,同意条文。不过,我是蒋委员长的学生,不能留在这里执行协议,要带几个师、团长飞回南京。”

  石觉附和着说:“没意见,我也要求离北平去南京。”

  傅作义当即答道:“可以,可以走,我给你们作保证。但是条件一样,要把事情办妥,不出问题。”

  李文、石觉点头称是。

  傅作义说:“还有什么意见?”他说着环视一下会场,最后站起来说:“如果大家没有意见,这个协议就算通过了。下午3点,各军长到此开会,由李世杰传达协议,下令各部队认真执行。明天,协议要点见报,颁布起义通告。散会!”

  下午3时整,傅作义又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集军以上将领开会,由李世杰主持并宣布十八条协议。到会的有16军军长袁朴、94军军长郑挺锋、31军军长廖慷、92军军长黄翔、101军军长李士林和重建的104军军长安春山、35军军长朱大纯,以及郭宗汾、梁述哉、李文、石觉等,共计20多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