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5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30)

  1月16日拂晓,刚当俘虏不久的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在解放军战士的押送下,乘车来到了通县五里桥。在张宅一间大屋里,他见到了邓宝珊和周北峰。这是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的一次精心安排,目的在于让傅方代表尽快签署和平协议。对于邓、周来说,这真是富于戏剧性的一幕!

  一见面,陈长捷就指着邓、周大声吼道:“你们这些家伙,躲在这里,以和谈为名,吃饱了饭磨牙玩,就是不签字!让我陈某人和13万弟兄们当牺牲品,作为你们讨价还价的资本。呸!我们完了,看你们还找谁垫背!”

  陈长捷的到来,使邓、周感到很意外。面对陈的怒斥,他俩感到很委屈,有口难辩,难道他们就不想快点签字吗?

  但是,他们能够理解陈长捷的心情和失态,知道他在天津挨了打,失了面子,见到自己的人泄泄气是难免的。

  周北峰好言相劝:“你别着急,有话慢慢说,先坐下休息休息。”说着给陈长捷递上了一杯热茶。

  陈长捷瞪了一眼周北峰,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茶杯,喝了两口,才缓慢地坐在椅子上。沉默了一会儿,邓宝珊望着陈长捷说:“你有话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谈,我们也好转告傅总司令。你的家室有什么事情要办?你不好向解放军提,我们也可以替你说说。”

  陈长捷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要说谈谈,他还真有些心里话想说,也只有现在可以做到无所顾忌。再说,他刚刚吃了败仗,教训体会都是带着血腥味的,对人最有说服力。

  同是一个陈长捷,几天前还发誓要与天津共存亡,表示“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放下武器是军人的耻辱”,现在却完全变了另一种口气,他所说的许多话都是邓宝珊、周北峰不曾想过也无法体会到的。

  陈长捷说:现在大局已定,为蒋介石的不义战争作垂死挣扎,不赶快觉悟,不起义反正,即便逃到天边也是死路一条。天津的事实就是这样。

  人家共军的战略战术,实在是高明,变化莫测。毛泽东指挥战争正确适当,达到了使国军完全听从他的调遣。沈阳攻克后立即派东北共军入关,使蒋介石、傅总司令措手不及,既不能调动华北军队援救徐蚌,也不能按计划扩军。接着,先围张家口,把傅的注意力引向西线,让35军增援;再围新保安,傅又上当派出基本部队,结果送了更多的本钱,北平、天津也陷入重围。傅总司令多次让参谋长告诉我:‘坚决守住就有办法’。这犹如在陷落死坑里讨价还价!

  共党的情报工作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使他们对天津城防的设计、运用和兵力部署都了如指掌,得以恰当选定主攻方向,一举打破城防体系。相反,我们的情报工作却一团糟,多如牛毛的情报机关和人员全是吃干饭的。东北共军几十万人经长城入关,傅作义毫无所知;他们进抵宝坻、唐山和在津塘间转兵,我也未察觉;天津被围了,尚摸不清有多少共军,挨到重打后依然不明真实情况。

  “守军的士气普遍低落,不愿再战,而共军官兵英勇顽强,很有战斗力。天津城防阵地的暗堡和一些支撑点工事不是被他们的炮火所摧毁,就是三五成群的战士摸爬到跟前,一组继一组,一人继一人,用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进行爆破,有的还与碉堡一起炸毁,真是不怕死。如果我们的官兵也有这种精神,也许还能坚持……”

  陈长捷低下头,陷入了沉思。

  邓宝珊、周北峰等人都在认真地听着,没有插话,没有议论,只有思考。听了陈长捷的这番话语,他们会有些什么感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当日下午,双方代表继续会谈。没有人再提及陈长捷一事,好像五里桥从来没有来过这个被俘国民党军中将司令。但是,会谈气氛更加融洽了,代表态度更加诚恳了。

  林彪首先发言,他说:“毛泽东主席今晨来电说,他得知邓先生出城来谈判,很高兴,并致欢迎之意。邓先生8日电示榆林方面派人去见他的事,他已知道了,也表示欢迎。”

  邓宝珊听了林彪转达毛泽东对他致意的话,非常高兴,激动地说:“愿为保全文化古都,尽我全部力量,不辜负毛先生的厚望。”

  双方代表就和平解决北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聂荣臻谈了解决绥远问题的初步设想。他说:“绥远的问题,我党中央指示缓缓再谈。如果北平的和平解放能顺利完成,使中国数百年的文化古都及文物古迹能够完整地回到人民怀抱中,绥远问题就好谈了。毛主席说要用一种更加缓和的方式,我们叫它为‘绥远方式’。”

  最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和邓宝珊、周北峰分别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上签了字。同时,双方商定:次日由邓宝珊和刁可成、王焕文偕同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队列科长王朝纲一块进城;周北峰暂留五里桥,以便联系。

  晚饭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来到邓宝珊下榻的小四合院,与傅方代表握手告别。林彪说:“从全国形势看,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事了。但为了保全古都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甚望和平解放北平,惟不可能再拖延时间。限本月21日首先开出1个军兵力到城郊地区,然后再陆续开出。为了指挥傅部军队出城行动,可在德胜门外设双方参加的指挥所。此后,我方再派军政负责人入城。”

  邓宝珊说:“林将军所谈几点,我看完全可以照办。”

  林彪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邓宝珊说:“请邓先生将这封信转交给傅将军。”邓宝珊拿着信说:“有句古训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想,一个人如果不怀千岁忧,总有一天会遭到后人的耻笑甚至责骂的。我也这样劝过傅先生。傅先生以及我本人,还有诸位先生,总有一天要黄土覆面的。在我们化成了灰后,后人写这段历史时总会是公正的。”

  是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北平和平解放而做出过贡献的人们。通县五里桥谈判作为平津战场上国共双方代表的一次成功合作和最后一次正式接触被载入史册,功不可没。

  1月17日,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大地,积雪开始融化。空气是这样的清爽,使人胸脯里感到分外舒畅。

  约9时许,邓宝珊偕苏静等人乘坐一辆吉普车驶出五里桥,踏上了回北平城的道路……

  爆炸案轰动京城,何思源命悬一线

  1949年1月18日凌晨3时,北平城里一片寂静,四处都是黑洞洞的。

  突然,八面槽的锡拉胡同12号一座民宅接连传出两声炸弹爆炸的轰响。紧接着,便是硝烟骤起,砖石横飞,屋顶塌落,东西破碎,痛苦的嘶叫……一切都几乎发生在同一瞬间。

  黑夜的寂静被打破了。

  这是前北平市长何思源的住宅。锡拉胡同的人被震醒了,八面槽的人被惊醒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抢救、看望受伤的市长及其家人。

  一家六口,一死五伤。何思源的小女儿何鲁美是一个中学生,当场毙命。他的妻子何宜人(原籍法国)受伤最重,经协和医院急救,从头部取出炸弹片四块,神经受伤,始终未痊愈。他本人被送到东交民巷北平医院输血抢救,但伤势不重,主要是因为没有被弹片击中,大部分是砖瓦木石塌下砸伤的。他的大女儿何鲁丽和两个儿子均被炸伤或砸伤,也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时,他和两个儿子睡在外间屋,里间屋顶先发生爆炸,他们赶紧起来扑向里屋去救人,刚起身走了几步,外间屋顶也发生爆炸。两颗定时炸弹爆炸时间不一,何思源才幸免遇害。

  当天,北平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出前市长家发生爆炸的消息,全城哗然,南京国民党中央社报道说:这是“共军攻城,打击和平使者”。不明真相的人,以各自不同的心情在窃窃私语,做着种种猜测。

  到底这起爆炸案是谁干的?为什么想暗害何思源?为什么又偏偏选在1月18日天亮之前呢?要想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何思源当市长说起。

  何思源是山东人,北大毕业,留学英、德、法等国。1927年回国,次年出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厅长。1943年升任山东省主席,坚持敌后抗日斗争。1946年11月,他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调任北平市市长。到北平不久,就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沈崇事件”,即12月24日北京大学女生沈崇在东单广场附近被两个美国兵强奸。消息传开后,各大专院校愤怒了,先是罢课,后是上街举行反美游行示威。国民党军警、军统、中统人员在警备司令、军统头目陈继承的指挥下,纷纷出动,强行阻挠。这些人白天在街上打骂学生,夜里进校搜查宿舍,随意抓人,把整个北平城闹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12所大学派代表去找陈继承,陈不见。各校学生集结在新华门国民党北平行辕门外静坐,强烈要求释放被捕同学。

  面对师生们的责问和请求,何思源与一些学生代表乘车来到外交部街警备司令部。陈继承说,他不知道有打骂、逮捕学生的事发生。何说:“身为负责北平治安警备的司令,竟说不知道,谁能相信?”

  何思源等又来到中南海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处,没找到李宗仁。李的参谋长王鸿韶打电话叫来了陈继承,陈依然推说不知道。何思源很生气,激动地说:“北平有行辕、战区长官部,有警备司令部,还有我这个无权无用的市长,竟然出了这种事!学生不散是个市政问题,我这就去告诉在新华门静坐请愿的学生,让他们回校去,今晚一定放人,如不放人,明天请看我的辞职书!”

  何思源的话果然奏效,请愿的学生纷纷散去,八个被捕的学生当晚也释放了。

  由于何思源在处理学生罢课游行以及军地关系、人民生活等问题上,明显地没有按照蒋介石及其心腹陈继承的意图行事,经常发生矛盾,他开始受到排挤,甚至暗算。1948年4月,他在景山东街就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枪击,幸而没有中弹。6月,蒋介石下令撤了他的市长职务。

  蒋介石本想以此结束这场麻烦。但是,他可以任意撤换一个市长,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追求。

  何思源心中的愤懑又多积了一分。同时,他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束缚,没有在绝路上继续走下去。

  7月1日,何思源向新任市长刘瑶章交出官印后,移居锡拉胡同12号。

  这时,出任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一职不久的傅作义,特地派人把何思源叫到城外总部,向他表示此事与自己无关。

  何思源说:“从到北平那天起,我就知道这个市长干不长。不是我干不长,而是蒋家的天下不会长了。我虽当了20个月市长,但问心无愧。”

  7月5日下午,北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国民党军警开枪打死打伤东北流亡学生44人的惨案。这一事件是由市参议会暗中串通陈继承的87军和一些军统人员一手制造的,傅作义一直蒙在鼓里。事件发生后,各地群众和反蒋人士因不明真相都纷纷谴责问罪于傅作义。作为总司令他不得不出来收拾残局,既花钱又赔罪,而真正的元凶陈继承却安然无事,一走了之。

  一个堂堂的总司令竟然不知道所属部队将要采取的重要行动!傅作义异常恼火,他找来了何思源。

  “这叫什么事?他们欺人太甚!”傅作义说,“我是个军人,不懂政治,后方闹得这样糟,前方的仗怎么会打好?”

  何思源很直率地说:“傅先生,你看蒋先生的统治腐烂到了何等地步!光天化日之下,陈继承他们竟敢背着你调兵屠杀无辜的青年学生。”

  傅作义无奈地摇摇头,带着惋惜的口气说:“你早离职了几天,不然你可以帮我的忙。”何思源说:“傅先生是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但是,你毕竟是枝叶,所依附的根已经腐烂了。所以,你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生长、开花和结果。局势变化太大,不如乘此机会脱离腐根。”

  傅作义没有说话。

  何思源继续说:“抗日期间,我在山东乡下打游击,对全局情况不甚了解。到了北平,我接触到的事情多了,看的也透了,感觉到跟蒋先生走下去是绝路。以前已经走了绝路,这条路我不能再走下去了。”

  “七五”惨案发生后,何思源担心国民党特务会暗害他,便跑到青岛躲了起来。直到11月上旬听说傅作义由南京开完军事会议回来,他才从青岛回到北平。

  傅作义见到何思源就说:“军事真糟!”

  何思源完全明白傅作义这话的含义,总司令指的是目前的战局对自己十分不利。他望着满面愁容的傅作义,急切地说:“傅先生,你为什么还不跟中共那边接头?迟了不利啊!”

  傅作义有许多想法,但顾虑重重。他吞吞吐吐地说:“如果与中共合作,我虽有几十万人,但用我个人的名义不行,用‘剿总’名义也不行,能不能在北平先组织一个‘华北某某委员会’,我任常委或副主任,专管军事?”

  停了一下,傅作义又说:“我想,李宗仁很可能代替蒋介石,美国也有可能出兵,那样形势也许会好些。你能否到南京去一趟,看看李宗仁还有什么办法。我在这边也找些人谈谈。”

  何思源和李宗仁的交情很深,称得上是莫逆之交。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时,何在北平怀仁堂为李举行酒会,并燃放鞭炮祝贺。由于蒋、李矛盾很大,蒋对何的举动极为不满。

  何思源飞抵南京后,下榻在李宗仁住处。他俩几乎每晚都交谈到深夜,有时乐观,有时伤感,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筹莫展。李宗仁多次感叹:“蒋总统把我看成小孩,想法子骗我。一会儿说他可以退职、休息、告假,一会儿说他可以把位子给我,一会儿又说让位现在还不能,简直是捉弄人嘛!”

  在南京的两个月里,何思源通过明察暗访,切身感受到南京政府内部勾心斗角,和平运动有真有假、有实有虚,蒋介石还是想靠杀人来稳住天下。他进一步看到蒋家天下的分崩离析,更加坚定了他为争取和平解放北平而奔走的决心。

  这时,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惨败,平津战事也很吃紧,只剩下平、津、塘几座孤城,不少军政要人纷纷南逃。一些好心人都劝何思源不要北上,留下见机行事算了。然而,何思源决心已下,他说:“北平是我的家,北平人是我的老朋友,我要为古城做些事情。”

  1949年1月9日,何思源秘密飞回北平。

  何思源见到傅作义便谈了他此次南京之行的感受,说:“李宗仁的嫡系部队驻扎在芜湖,南京仍在蒋介石的实力控制下。蒋介石暂时还不会下台,李宗仁也一时代理不了总统。现在南京四分五裂,已经管不了我们,你应该当机立断,彻底‘换根’,不要搞南京那些政客、党棍的那一套。”

  傅作义没有说话,只是在认真听。

  何思源接着说:“我对目前三方面的主张是这样认识的:中共方面提出的大多是政治问题、根本问题,例如如何不剥削人民、不压迫不民。蒋介石提的尽是些中国人最讨厌的枪炮子弹问题,还有美国出兵等问题。李宗仁所提的民主问题,实际是玩弄花样,徒尚空谈,例如取消戒严、特种法庭,停止特务活动,释放民主人士和张学良等等。白崇禧向蒋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河南的张轸打电报要蒋立刻改弦更张,这些都是桂系催逼蒋介石下台的手段,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

  傅作义仍在沉默,内心却在涌动。

  形势的发展异常迅速。解放军对北平的包围圈在缩小,天津解放,毛泽东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和平呼声日益高涨,邓宝珊出城与中共方面接触……

  事到如今,傅作义已无可奈何。无论以和平方式也罢,或用武力方式也罢,北平总是要解放的,但是为了免遭破坏,还是实现和平解放为上。何思源的这种信念,驱使着他积极奔走,加紧催促傅作义走和谈之路。

  1月16日晚,何思源和北平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去见傅作义。

  何思源开门见山地说:“北平现在已完全处于孤立的地步,大多数官兵也不愿再打下去了。北平的解放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你若下令强迫军队继续作毫无出路的抵抗,那是很危险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傅作义只是点头,没有吱声。

  何思源又说:“目前的问题是没人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说话,和平的声势就会大不一样。”

  傅作义思索片刻问:“何先生看谁出来说话好呢?”

  “我们来找傅先生谈,就是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给你以民意方面的支持。你现在很需要这种支持,有了这种支持,文章就好写了,还带有为民请愿的成分。”何思源说。

  傅作义说:“不过,北平的情况很复杂,你们要特别当心安全。”

  何思源毅然表示:“不怕,为了文化古都和200万人民,死有何惧!”

  傅作义深受感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