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2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17)

  “砰”的一声枪响,山顶上一个哨兵的枪走了火。这一枪,暴露了目标,给解放军校正了搜索方向。

  没过多久,一发炮弹就飞落到山顶北边爆炸。一发,又一发,山顶上腾起股股硝烟。炮弹落点逐渐向前,向左右延伸,转眼山头上就有几十人伤亡。西、北、东三面的解放军都朝这个山头运动,距离最近的只有500米左右。南面一座山的背面,也有解放军顺着山坡往下走。

  情况紧急!

  就靠身边百十来号人,在山头上占领阵地打一场?不敢想象。干巴巴的在这儿等死或全部被俘?又不甘心。

  袁庆荣发现山下西北方向山沟里解放军最少,大概有冲出去的可能。于是,他把剩下的200多名官兵集合在一起,令几个人作掩护,其余的都跟着他向山下那条山沟冲奔过去。

  袁庆荣忘掉了腿伤,连滚带爬,没命地逃。

  解放军看得一清二楚,利用各种武器向山坡猛烈射击,并迅速展开追歼。

  国民党军官兵多数举手投降,少数逃进山沟里的也当了俘虏。袁庆荣、杨维垣、成于念等人从山沟爬上一个小山包,还没站稳,解放军就从四面围了上来。任何挣扎和反抗都是徒劳的,他们只好放下了武器。至此,105军这一番号就在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战斗序列中永远地消失了。

  与此同时,由东窑子往东突围的国民党军251师、骑兵11旅和保安部队,在乌拉哈达以南山地遭到解放军阻击。

  为了躲避解放军的追堵,靳书科、韩天春决定绕道山沟向乌拉哈达东北方向转进。在雪夜里转来转去,天亮时才走出30多里。251师96团1个营不知去向,2个营被解放军追歼。

  24日上午,靳书科、韩天春又决定改变路线,进至高家营子附近再转向张北。于是,官兵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子,向高家营子走去。

  突然,在崇礼方向的对面山路上,出现了一支行动迅速的部队。人很多,起码也有两个师的兵力,正向这边奔来。

  靳书科、韩天春翘首远望,看不清是共军还是友军,他俩又举起了望远镜,只见这支部队的人都穿着草绿色军装,和国民党军东北部队穿的服装有些相似,但肯定不会是东北国民党军。既不是东北国民党军也不是穿泛黄色军装的华北共军,更不像从张家口突围出来的友军,这支部队到底是谁?靳书科想着。

  “糟了!这一定是刚从新保安方向开来的东北共军。”韩天春惊叫道。

  望远镜滑落,吊挂在靳书科胸前。他一动不动,仿佛预感到了什么。

  “书科,咱们赶快向侧后绕行吧!”韩天春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发怔的靳书科向后走。

  可是,他们没走几步远,东北解放军4纵队主力的攻击就开始了。

  韩天春急忙命令251师95团占领制高点进行迎击,94团进行侧击。但保安部队尤其是骑兵部队,在解放军的猛烈枪击炮轰下,已乱成一片,四处溃逃。

  无奈,靳书科、韩天春只好率领95团2个营和特务连迅速脱离正面战斗,向侧后绕进。刚绕过一个山头,又碰到正由侧面包围上来的解放军。251师的官兵不愿再打了,纷纷甩下武器,举手投降或找地躲藏。

  最后,靳书科、韩天春身边就只剩下20多人。他们没命地狂跑。韩天春跳山沟时摔伤了头部,不能再走。靳书科见突不出去,便躲藏在山腰一个隐蔽处,想天黑后再设法逃走。不料到黄昏时,他被解放军搜山部队发现,当了俘虏。

  至此,傅作义的嫡系部队105军及11兵团部、104军1个师、2个骑兵旅、3个保安团共5万多人,除兵团司令孙兰峰和少数骑兵部队漏网外,全部被解放军歼灭。

  大镜门,成了这场大歼灭战的历史见证。

  这样,从大同以东直到北平以西的广大地区,全部被解放军控制,傅作义向西突围已经彻底无望了。

  孙兰峰败走麦城,董其武合师武川

  灭亡有时通向复活,复活有时又连着死亡。

  孙兰峰真惨!他的人马在大镜门外山沟里被解放军围追,他在黄昏时见有组织的突围已经没有希望,便带着警卫员向西逃去。

  兵败如山倒。在风雪弥漫之夜,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盲目狂逃的官兵,东一伙西一帮的。孙兰峰混在一群散兵中摸进了一条辨不清方向的山沟。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坐在一块沙石上喘息起来。

  他平时既没有衣冠楚楚的将军样子,对部属也很少摆出咄咄逼人的司令架势。在黑夜中,他披着一件老羊皮的旧草绿色大衣,戴着一顶半旧棉帽,完全是一个慈祥老人。谁还能认出他是一位久经战阵的中将兵团司令官呢?

  孙兰峰深知无法逃出解放军的包围圈,遂脱掉将军服,化装成了一个商人模样。他乘战场混乱之机,在茫茫夜色中自行跟上一支缴械投降的国民党军俘虏队伍,住到一个老百姓家里。

  他一点恐惧感也没有,因为受到押送俘虏的解放军以热汤热饭的照顾。解放军对战俘不打、不骂、不搜腰包,没有一点胜利者的骄横态度。对他这位“老商人”还特别关照,让他上了土炕。孙兰峰暗暗称赞解放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

  但是,孙兰峰还是想逃,即使成了光杆司令,也不愿暴露身份当俘虏。

  23日夜,大雪纷飞,寒风劲吹,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度。

  孙兰峰和他的警卫员溜出屋子,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地又摸出了村庄。他们越过一条冰封的小河,逃向二道井子通往张北的山路。

  第三节 风雪弥漫新保安张家口塞外逃亡(4)

  他没命地逃。在当地一个老乡的引导下,顶风冒雪,沿着弯弯曲曲的崎岖道路,于24日晨通过长城线的神威台。

  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仍在继续逃。路被积雪覆盖着,脚踩在雪上发出吱吱的响声,粘在鞋底的雪化水结冰,长出一块冰坨。起初,他还不时地停下来,找石块砸一下,后来就不管了,任其增大。这样,越走越吃力,越走越慢,脚上磨出了成串的血泡。脸冻得通红,手也冻僵冻伤了,但是还得走,只有走才能摆脱被抓的危险。

  孙兰峰穿过张西北郊,向商都走去。12月31日,他艰难地走到了商都东南25公里的四台房子村。在这个村里,遇到一位以前相识的姓王的保长,给以一番不寻常的接待,并答应用骡车送孙兰峰西去。在茫茫荒原里逃难,受到如此相助,孙兰峰感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正当孙兰峰在这位王保长家吃饭时,从宝昌县溃逃的一个国民党军骑兵冲入院内,硬要以自己的劣马换取已经套车驾辕准备送孙兰峰的骡子。保长不肯,骑兵就要动手抢,并用假的部队番号吓唬保长,还说如果不换将如何如何。

  听到院子里吵闹声,孙兰峰紧张起来,以为是追歼的解放军来了,但仔细一听,来人言语支离,破绽百出,一定是游杂散兵在搞敲诈行为,便让警卫员把这个骑兵带到屋中问话。

  起初,这个骑兵还不以为然,态度很蛮横,进屋认出孙兰峰后,吓得面色苍白,惊叫了一声“孙……孙司令官!”立即行了一个军礼。

  孙兰峰先是厉声斥责骑兵扰民害民的行为,并说:“该杀!该杀!”接着,又询问了一些情况。听说察北专员白震、骑兵2总队司令安恩达就在这个村子附近时,便要这个骑兵去找。

  当白震、安思达来到村内见到孙兰峰时,只见这位身经百战的司令已是面目憔悴,手脚冻伤,简直有点认不出来了。孙兰峰痛哭流涕,大骂国民党军是“不听命令,纪律废弛,兵骄将悍的乌合之众”,“此兵不败,实无天理。”白、安二人看到孙兰峰很激动,急忙上前相劝。他们都能理解司令官的心情,都表示要和他生死在一起。为了安慰这位光杆司令,他们向他报告说察北、绥东总指挥鄂友三的部队也在这一带。

  孙兰峰平静下来后,立即派人去找鄂友三来见他。见面后,鄂友三叙述了骑兵12旅在向大猴山、狼窝沟、集沙坝一线解放军阵地出击时受阻的情况。原来,张家口守军出大镜门向北突围时,骑兵12旅由张北西面南下接应。但受到解放军察北骑兵旅、内蒙骑兵11师的左右夹击,苦战一天也未能冲破解放军的阻击线,最后被迫撤向张北县西北的公会镇和大清沟一带。

  当晚,孙兰峰与鄂友三、白震、安恩达等人商定第二天继续西进,以甩脱解放军的尾追。同时,以孙兰峰的名义电告傅作义,他已脱险。

  逃路没有顺风的。

  1949年1月1日晨,正当孙兰峰指挥各部人马在村头的空地上集合时,突然解放军内蒙古骑兵16师一部迎面冲杀而来。

  孙兰峰大惊,一面派兵阻挡,一面率大部骑兵向西狂逃。

  解放军如猛虎下山,挥动着手中的马刀冲入村子,左砍右杀,锐不可挡。孙兰峰收容的散兵游勇,只顾逃命,无人抵抗,整个队伍变成了一窝蜂。很快,阻挡部队被包抄、围歼。

  孙兰峰、鄂友三催马加鞭,继续西逃。他们不时回头望望,惟恐解放军追上来。又一次落荒而逃,孙兰峰仿佛习惯了,没感到累、苦,只求能摆脱解放军的追击。

  日落。日出。

  一昼夜急行军,孙兰峰没敢合一次眼。到了一座村庄,在村边找户人家,给马喂点饲料,接着又拼命赶路。

  一路上,他收容的各路残兵败将,有骑兵12旅鄂友三、骑兵2旅陈秉义、骑兵1总队包贵廷、察哈尔省保安团曹凯和李维业、骑兵2总队安恩达等余部,以及从张家口突围出来的骑兵5旅杨占山团、骑兵11旅张汉三团等残部,共约1万多人。

  又一个白天和夜晚逝去。

  1月3日上午,孙兰峰所部三弯两转地走进了大青山脚下的达拉村。许是因为没了解放军追兵和进入绥远境内了,孙兰峰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下令就地休息。但一看到队伍混乱不堪、肆意扰民的状况,他又忧虑起来,担心这支临时收容起来的杂牌部队会在一夜间散了架,自己又成了落荒而逃的光杆司令。到那时,别说去绥远,就连自家性命可能都难保。想到这,孙兰峰顾不上休息,立即召集各部头目开会,决定部队休整几日后向绥远武川县撤退。为了保证撤退行动的安全,会议做出如下决议:

  1.执行傅作义规定的“说话和气,态度谦恭,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钱,不调戏妇女……”等10项纪律,违者杀!沿途用粮要开条,凭条顶交公粮。

  2.依新建制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按规定路线行进。各部不得插前错后,混乱部队组织,以防鱼目混珠,招致败坏纪律情况的发生。

  3.西撤部队的新建制是:(1)骑兵12旅鄂友三部约2000人为前卫;(2)骑兵2旅陈秉义部约1000人、骑兵2总队安恩达部等约1500人为本队;(3)察北专区领导的张北、宝昌、多伦、沽源等保安团队,共约2000人为右侧卫;(4)省骑兵保安团曹凯部约700多人为左侧卫;(5)新编骑兵1旅苏和巴特尔部、骑兵1总队包贵廷部、察北盟旗保安部队、色楞那木济勒保安骑兵团,约2000人为后卫;(6)察哈尔省骑兵保安团长李维业所部800多人开向化德地区,以牵制解放军兵力,掩护大队人马撤退。

  4.西撤路线是沿大青山线,经陶林以北土木尔台、大青脑包、卧狼卜子、库囵图、四子王旗等地及其两侧,向武川乌兰花、小井、马王庙一带集结。1月的塞外,寒冬把天上的水和人的心都冻成了冰。

  1月7日,孙兰峰率领所收容的1万多人马,又动了起来,向西撤去。

  风卷着雪片、沙粒,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冷森森的雪尘、沙土撒进屋子里,并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一切,都是它的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沿途村少人稀,步骑争相夺路抢粮,人吃马喂均无秩序地取之于民。此外,数百名伤病号流落在汉、蒙族百姓家中,要这要那。人家不给,就用刀枪相威胁。

  民不堪其扰,亦不堪其苦。特别从东北败退来的苏和巴特尔部,更是“人吃饺子马吃料”,还抢劫马匹、财物,所经之处十室九空。

  孙兰峰虽三令五申,但兵败如山倒,官兵只顾活命、逃命,过一天算一天,有谁听他的命令?连他身边的军官也只是写张用粮草的“白条”,交给老乡了事。

  整个队伍变成了一窝蜂。

  骑兵12旅的一个年轻团长,一路目睹乱民、害民的情况十分激愤。当看到一个军官准备强奸一女子时,他拔枪击毙了那个军官,随后就投奔解放军去了。

  孙兰峰深知如此下去队伍非垮不可。他急忙命令察北专署副官胡子屏领兵殿后维护纪律,对行为恶劣的官兵就地枪决。在铁毛村,胡子屏一连处决了几个无恶不作的乱兵,还用机枪扫射窜入一个蒙古包抢劫的一群士兵,从而使某些人不得不有所收敛。

  路途漫长,心情急切。孙兰峰揣着这样一个心愿:武川早点从地平线上冒出来!十天十夜长途跋涉,孙兰峰和他的部队终于到达绥远武川县境内,与董其武部会合。仅在从商都到武川900多里的途中,孙兰峰部减员近800人,吃喝百姓粮食15万斤,干草30万斤。

  孙兰峰到达目的地后,把兵团司令部设在武川县城内,接连开会整编、整顿部队,从而基本结束了西撤绥远时的混乱局面,获得了一个暂时喘息的时间。

  第四节 彷徨不定战与和天津已成断魂渡(1)

  他不能不与解放军作战,也不能不与中共和谈。但是,战,力不从心;和,顾虑重重。傅作义笑了笑说:“请向蒋委员长致意,时至今日,一切都晚了!”傅作义的周围悄然地出现了一张大网,一张很密的网。由北平中共地下党和社会各界人士织成的这张网,不是要把傅作义牵向深渊,而是引向光明。旗手钟银根迅速登上城墙,把一面写有“杀开民权门”字样的红旗插在了城楼上。死到临头还异想天开地提出谈判?他们没有这个权利,更谈不上起义,只有无条件投降!否则,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他们!

  集合众心腹,巧吹求和风

  194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寒风瑟瑟,玻璃上凝结着一层冰霜。傅作义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沉思……

  他近来心情很沉重,思想和行为都表现出极度的矛盾。也许人们难以置信,就在他竭尽全力拯救35军的同时,他也派出代表与解放军联系,苦心谋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道路;他让部下准备打仗,但所谈的内容总是不离和谈;他提出问题让人家回答,人家回答时他似乎认真听,过后他又会再提出同一个问题。

  难以琢磨的傅作义!

  他不能不与解放军作战,也不能不与中共和谈。但是,战,力不从心;和,顾虑重重。

  傅作义第一次感到了总司令这么难当。他犹豫徘徊,忧心忡忡。

  参谋长李世杰向他建议说:“谈和比打仗难,需要更大的勇气。为了避免引起骚动和不必要的麻烦,必须事先进行说服工作,由上而下地在精神上作好准备。先由本部起与各高级军官个别谈谈,摸摸情况,探探虚实,以便有所准备。”

  傅作义觉得参谋长的话有道理,再说可以向亲信吹吹风,集思广益一下,于是采纳了李的建议。他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了副参谋长梁述哉和郑长海、副司令郭宗汾、104军军长安春山、重建的35军军长朱大纯以及新编骑兵4师师长刘春方的意见,这些人各有说法,各有理由,但多数人倾向于与中共和谈。

  梁述哉:“准备守城是临时的办法,准备和谈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对的。但是,单独讲和很不容易,得不到好处,应及早与李宗仁、白崇禧联络,取得一致主张,一致行动才好。”

  郑长海:“过去没有采用向津沽转进的方案是失策的,目前只能坚守,和谈是不赞成的。”

  郭宗汾:“现在只有坚守北平一条路,可惜北平事前准备得不够,但是按太原守城的办法去做,赶快做工事也还是可以的。我们军人只有一个主张。为了集思广益,找些地方上、行政上的人谈谈也好。”

  安春山、朱大纯、刘春方都同意走和平道路,通过和谈解决问题。

  12月15日,傅作义召集了的嫡系部队军、师长们到中南海居仁堂开会,有安春山、朱大纯、刘春方和311师师长孙英年、309师师长赵树桥、250师师长王建业等人。大家好像不知道要开什么会,又似乎有所预料,气氛有几分沉闷。

  军、师长们到齐后静等了一会儿,总参议张濯清、政工处长王克俊面无表情地依次走进会议室,傅作义则从另一个旁门走了进来。

  傅作义没有讲话,也没有坐下,而是绕着中间会议桌走了一圈,停下来问:“北平已经被围了,共军兵临城下,你们说怎么办?”

  没人回答,到会者一个个勾着头。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