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0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15)

  上午8时,国民党军259师在师长郭跻堂的临阵督战下,以2个团的兵力向解放军14团正面发起猛攻。扼守北新渠、北大渠主阵地的解放军指战员严阵以待,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集群、多路、多梯次的冲锋,顽强抗击。炮兵和重机枪猛烈射击,步兵端着刺刀跃出堑壕,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守住了阵地。

  袁庆荣急了,又连续组织了多次冲击,兵力从3个团到4个团,并采取正面攻击与侧后迂回相结合的战法。由于兵力对比过于悬殊,解放军14团为保存有生力量,将第一梯队5个连主动撤出第一线阵地,退守姚家坊第二线阵地,继续进行抗击。

  下午5时,解放军2纵5旅旅长马龙、政委李水清沉着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情况,认为国民党军东进增援心切,不会组织有效防御,决定乘其立足未稳之机组织全线反击。一声令下,旅、团炮兵集中火力轰击,打得国民党军措手不及,官兵四处逃窜,伤亡惨重。炮火急袭后,解放军14团发起猛烈反击,枪声、喊杀声震天动地。

  激战1个多小时,袁庆荣见解放军越战越勇,且援兵不断从两翼赶来,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好放弃增援35军的企图,下令部队沿原路返回张家口。此次出援行动,目的没达到,反而损失1000多人,严重影响了士气。

  105军退回张家口后,处境更加困难,已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袁庆荣率部返回张家口的当天晚上,解放军攻占了张家口东南20里的常峪口。这是国民党军第11兵团在张家口外围仅剩下的一个重要据点。13日夜,解放军又在大镜门外西甸子地区采取行动,击退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至此,解放军华北第3兵团杨成武部队已占领张家口外围的大小据点,将张家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解放军华北第2、第3兵团已完成了分割包围张家口、新保安国民党军的任务,在西线抓住了傅系部队主力,但东线的东北野战军尚在入关,还未完成对平、津、塘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

  为了稳住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发出一封电报:两星期内,华北野战军对新保安、张家口国民党军“围而不打”,华东、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杜聿明集团不作最后歼灭部署。电报还明确强调,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否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逃。

  命令是明确的,执行也是坚决的。

  杨成武、李天焕向各纵队发出了“全力包围张家口,不让敌人逃跑一个”的号召,要求抓紧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克服急躁情绪,激励斗志;开展战场练兵,拟定作战方案,加紧构筑多道阻击阵地,控制要点,封锁道路。

  数九寒天,风雪交加,地冻盈尺,构筑工事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各纵队群策群力,以顽强的斗志和惊人的毅力,靠简陋的工具,用火烧、水浇,在坚冰冻土上挖出一个个掩体、一道道堑壕,奇迹般地修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张家口成了一座孤城,四周围都是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孙兰峰、袁庆荣即使兵强马壮,待在孤城里也会感到心慌,感到前景不妙。

  克张北,顿折一只翅膀;感时丧,众将猜测和战

  为了孤立张家口的国民党守军,切断孙兰峰西逃绥远的通道,杨成武命令北岳部队、内蒙古骑兵11师和察北骑兵旅向察北重镇张北发动进攻。

  张北县城位于张家口以北46公里处,是张家口通往察北草原和绥远的公路要道,也是张家口孙兰峰部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

  孙兰峰为确保公路的畅通,电请傅作义任命整编骑兵第12旅旅长鄂友三为察北、绥东总指挥,统揽这一地区的军政大权,并派11兵团司令部少将高参阎家屿前往张北县城担任督战联络官。

  鄂友三上任后,自命不凡,执意要露两手。他以整编骑兵12旅、暂编骑兵2旅、暂编骑兵1总队为依城野战部队,在张北以南地区活动,以牵制包围张家口的解放军,并机动控制张家口至张北的公路交通;另以察哈尔省保安团、张北和沽源两县保安团及一些地方游杂武装为守城部队,加固城防工事,阻止解放军接近城垣。

  12月14日,鄂友三获悉解放军北岳部队由南壕堑向张北运动后,决定发挥骑兵善于野战的优势,采取“撤出来,打进去”的战法,截击解放军于途中。

  当日傍晚,鄂友三亲自率领骑兵12旅、2旅、1总队及省保安团共5个团,分别潜伏于公路两侧的小树林里。马衔枚,人人白布缠袖,并封锁了道路和消息。

  冬夜里,北风飒飒,鄂友三想得很开心,脸上流露出几分得意的样子。

  空寂的夜海是一个恬静的梦境。

  等啊等,从天黑等到天亮,仍不见解放军的影儿。鄂友三沉不住气了,走出树林来到山坡上用望远镜望,派出侦察分队打探,结果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妈的,老子白受了一夜罪!难道情报不准?还是共军不来了?”鄂友三骂骂咧咧,只好下令让人困马乏的队伍撤回张北县城近郊休息。

  其实,不是情报不准,也不是解放军没来,而是解放军早已识破鄂友三的诡计,改道行进了。就在鄂友三率部撤回张北城郊的当天上午,解放军北岳部队抵近张北。

  北岳军区司令员王平立即把骑兵、步兵各部主官召集在一起,研究情况,观察地形,确定作战方案。具体部署如下:蒙骑11师在城东的山地一带,堵击张北的东门;察骑旅在城南的高地上,堵击张北的南门;北岳部队担任主攻任务,独立旅1团攻打城西南角,7团攻打城东北角,13团攻打城西北角,15团在城北作预备队,2团随指挥所行动。

  按照统一部署,各部队迅速进入指定位置。

  12月16日凌晨1时许,王平指挥部队首先向张北县城北郊馒头营的鄂友三骑兵12旅司令部发起攻击。霎时间,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连成一片,响彻天空。

  鄂部官兵在睡梦中突然遭受袭击,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不要乱,给我顶住!”从酣睡中惊起的鄂友三,一边披上大衣,一边冲出屋子吼道。

  没人听,整个队伍变成了一窝蜂。没有人抵抗,各人逃命为上。

  无奈,鄂友三急忙抓来一匹无鞍马,朝西逃走。骑12旅的机枪营全部被解放军歼灭,其余各部纷纷向康保、商都等地狂逃。

  总指挥和骑兵12旅跑了,骑兵2旅等归鄂友三指挥的野战部队也从张北县城近郊撤走。这样,张北县城就只有几个保安团和一部骑兵约2000多人把守,战斗力不强。

  凌晨3时,王平下达命令:开始攻城!

  上百门迫击炮一起开火,炮弹像雨点似的落在城墙上、炮楼上、碉堡上、堑壕里……在隆隆的炮声中,在一片硝烟中,张北城墙的西北角首先被轰开了一个缺口,接着东面城墙也被炸塌了一处。解放军步兵发起冲锋,骑兵紧跟在后,并肩投入巷战。国民党军守城部队拼命顽抗,不断反扑。解放军顽强进击,与守敌展开了逐街逐屋的争夺。

  激战至下午3时,解放军歼灭大部国民党守军,控制了全城,一般国民党军残部以骑兵打头阵,试图冲出南门外逃,被解放军包围全歼。此仗,张北县城国民党守军约1300多人被俘,伤亡200多人,损失战马500多匹及大量军用物资和弹药。

  张北县城失守,使张家口守军失去了屏障,通向察北草原和绥远的最后一条通道被切断。

  孙兰峰大为震惊!

  他感到断了一只翅膀。要想飞走,恐怕很难了。

  此时,张家口城内的粮食、武器、弹药尚可对付几个月,但两个骑兵旅的马料和饲草却成了大问题。要守要撤,都不能没有骑兵部队。于是,孙兰峰多次命令骑兵、步兵联合行动,乘黑夜或风雪天向郊区老鸦庄、沈家屯、杨家庄、小辛庄一带出击,冒死抢夺饲料。

  105军是孙兰峰的支柱,但该军屡遭挫折,减员严重,已影响到战斗力的发挥。他电请傅作义从张家口市内的几个地方保安团中征召一部分人,补充105军缺额。

  谁料想,这一命令的执行遇到了很大阻力,各方都不同意从自己的保安部队抽人。最后,孙兰峰只好命令警察局长将张家口市所有自卫队都集中在一个大操场上,由105军派人从中挑选1000多名。尽管给参加兵役队员的家里发了小米、棉布,但家属们都闻讯赶到操场,父要子、子要父、妻要夫,哭骂声不止。

  张家口城里永远不会是死海。

  12月20日的深夜,寒风瑟瑟。

  在幽暗冷寂笼罩下的张家口市警备司令部院子里,除了个别的值班人员外,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但是,察哈尔省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市警备司令靳书科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光。灯下,靳书科正在和4位山西上党同乡、多年好友秘密开会,交换对形势的看法,商议今后的打算。靳书科的4位同乡是105军参谋长成于念、251师师长韩天春、259师师长郭跻堂和察哈尔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焦达然。

  成于念首先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北平大军包围,新保安突围不出,张家口重兵围困,彼此又支援不上,最后必遭各个击破。”

  焦达然点点头,有些伤感地说:“是呀,失败已成定局,谁也扭转不过来,咱们今后的出路只有两条,不是战死,就是当俘虏。”

  停了一会儿,他又沉思着说:“战死太不值得了,抗战多年没有战死在抗日战场上,今天死于内战,太没意义了。同共产党打了多次内战,虽是同胞兄弟,但早已成为仇敌。如果当了俘虏,一定会受屈辱,甚至遭恶果。依我之见,还是跟共产党和谈起义为好。”

  “我同意和谈起义!”成于念表态说:“这样做比较稳妥,对咱们也有利。书科老弟(靳书科在这几位同乡中年龄最小)可以代表察哈尔省军民,以两个正规师、3个保安团和张家口市2万多名自卫队员为资本,跟共产党和谈……”

  “不妥,不妥!”坐在一旁的韩天春挥挥手,打断了成于念的讲话:“傅总司令当年守涿州时,我在傅部任见习排长,一直跟随傅到现在,当了师长。早年守涿州,那么艰苦,都没有降奉军,今天绝不能叛傅投共,应以作战情况和傅总司令的去留来决定我们的行动。”

  他想了想,接着说:“如果共军围攻北平,我军守城失败,傅总司令像卫立煌一样乘飞机离开北平走了,我们无头领了,那我就同意以书科老弟为首率领部队同共产党和谈起义。如果傅作义总司令不走,坚持打到底,那我们就要死守张家口,血战到底。”

  这时,郭跻堂接着韩天春的话题说:“不论到何种地步,也要同共产党打到底,傅总司令飞走了也要坚决打到底。总司令在,那就不用说了。最后不行,就上山打游击,也不能向共产党投降!”

  他们相互信任,直言不讳,气氛严肃而又融洽。

  在会上,一直很少插话和表态的靳书科抬头看了看诸位同乡,口气和缓、声音低而有力地说:“各位老大哥说的都有道理,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确实是败局已定,无法挽救,失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战必败,败了不是战死就是当俘虏。不战谈和是一条生路。但我等跟随傅总司令抗战8年,同日本鬼子打了几十仗,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汗,受了多少艰苦,傅总司令对我们多年培养教育才有今天,我们怎能叛傅投共去做他的叛徒呢?此路我们绝不能走!我认为天春大哥的意见比较妥善可行,我很同意。”

  说到这里,靳书科稍停片刻,把话题一转说:“另外,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向诸位大哥讲一下……”于是,他把上个月到北平参加扩军会议时傅作义对他说的“战与和是大事,用不着你们管,让你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最后不会把你们牺牲掉”这句话告诉了诸位同乡。大家听后,都觉得傅作义的话里带话,大有文章,值得研究研究。

  是不是傅总司令要同共产党谈和了?他是一个爱国将领,长城抗战时,为了保卫古都北平,曾在怀柔战役中不惜拼掉老本,顽强抗击侵略军,使日寇未能进入北平城。今天同共军作战,他绝不会让文化古都毁于战火,绝不会让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这样就很可能采用和谈方式解决问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猜测着傅作义的可能举动。最后,他们商定5个人相依为命,随时联系,采取一致行动。如果傅作义在北平同共产党和谈,就一起跟着起义;如果让坚守张家口,就不惜战死,战斗到底;如果共军先打北平,傅作义丢下部队飞走了,就一起联名举行起义,跟着共产党走。

  会散了,天也快亮了。可是,还有一段黑暗的里程。黎明前黑暗更压抑,寒气更逼人。

  他们悄悄地来的,又悄悄地消失在黑夜中……

  中南海密令突围,大镜门外陷天网

  新保安的炮声,震动着北平,震动着中南海。

  在北平中南海居仁堂里,傅作义背着手还在屋里急促地踱步,没完没了地转圈。这是他的习惯动作,一有心事准会如此。

  35军被歼,郭景云自戕身亡!

  傅作义停住了脚步,一动不动。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家底,自己的“王牌”主力军就这样毁于一旦?他不信!

  他的疑惑是多余的,35军确确实实从地球上消失了。他无法面对这一现实,捶胸顿足,哀嚎流泪,痛惜万分。

  突然,他想到了张家口,想到了105军,想到了孙兰峰。共军敲掉了35军,收拾了郭景云,下一个目标还不紧接着向张家口的孙兰峰开刀?104军在怀来被歼,35军在新保安全部报销,如果105军再有些什么闪失,那可就完了。他真担心会发生这样的事,害怕得要命。

  12月22日下午5时,也就是35军完蛋的当天,傅作义给孙兰峰和袁庆荣发了一封密电:35军在新保安被歼,张家口已无守备意义,希即研究相机突围,向绥远撤退。部队行动由袁庆荣负责指挥。

  事不宜迟,孙兰峰、袁庆荣立即召集11兵团参谋长贾璜、副司令朱矩林和105军参谋长成于念、副军长杨维垣进行紧急磋商,决定23日拂晓突围,向商都县转进。

  成于念觉得事关重大,建议说:“成败在此一举,应召集各师、旅长、城防司令及民政厅长等共同研究突围计划。”

  袁庆荣摇摇头,说:“如果召集这些人开会商议,恐怕会泄露机密,引起骚动,影响部队行动。”

  孙兰峰说:“袁军长言之有理,行动要绝对保密。”

  最后,他们决定:由杨维垣、成于念负责制定突围计划;除密电察北、绥东总指挥鄂友三之外,其余各师、旅长由袁军长分别面授机宜。

  袁庆荣和杨维垣、成于念在地图、沙盘上进行了具体研究,决定分路突围,步兵向北,骑兵向南,然后两路人马向绥远移动。为了严格保密,袁庆荣让成于念单独起草突围的具体事项。部署如下:

  1.电令鄂友三部于23日10时进占狼窝沟和神威台,接应张家口突围部队。

  2.令259师为前卫,于当日夜出大镜门,向陶赖庙方向攻击前进,为全军打开通道,然后改为后卫向商都转进。

  3.令骑兵5旅、11旅由5旅旅长卫景林统一指挥,从七里茶房向老鸦庄、沈家庄、杨家屯方向突围,然后向察北、商都一带转进。

  4.令251师为后卫,掩护全军撤退后,在本军后跟进,向商都转进。

  5.其余为本部,按210师、兵团司令部、军司令部、258师、保安司令部及所属各团之顺序,沿259师行进路线向商都转进。

  22日晚9时,袁庆荣密令259师师长郭跻堂率部出大镜门,先作试探性攻击,如果进展顺利,就向陶赖庙方向突围,打开一条通道;如果行动受挫,打不出去,就退回城内。

  259师立即行动,进展顺利。

  袁庆荣稍稍松口气。他让参谋通知各师、旅长马上到兵团司令部开会,商议重大情况。深更半夜的,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天再议就不行!难道共军攻城了?不像,城外的枪炮声跟往日一样。指挥官们有的刚躺下,有的早已进入梦境,有的正在查哨,接到开会通知后便很不情愿地来到了位于东山坡的兵团司令部会议室。

  一进会议室,师、旅长们就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劲。屋里的几个人都紧闭着嘴巴,只见袁军长一脸严肃样,他背着手在屋里踱来踱去,好像在考虑什么重大问题,也好像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

  开会人员到齐后,袁庆荣停住脚步,扫视了一下会场,以凄凉的口气说:“35军在新保安被共军全歼,郭军长殉职了。”

  这么快,“王牌军”完了?与会者大为吃惊,心缩成了一团,苦愁凝在双眉。他们已预感到厄运即将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谁也不说话。

  一种揭不透的沉闷气氛充塞在屋里。

  袁庆荣打破了沉默,对大家严肃地说:“共军即将进攻张家口。傅总司令来电让我们驻张部队,立即准备,相机突围,向绥远撤退。”

  接着,他向各师、骑兵旅下达了口头命令,并说前卫部队259师已在搜索前进中。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