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章 英魂已逝南联盟!中华奋威不可侮(4)

  5月1日北约飞机在轰炸距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北部的一座桥梁时,炸毁一辆行驶在桥梁上的公共汽车,造成47名乘客丧生,16人严重烧伤。此后不久,北约又对同一座桥梁进行空袭,击中现场的一辆救护车。北约方面的解释是,此次事件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证实。或许,北约还会宣称这一事件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失误”。

  5月2日由于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突然停电,整个城市一片漆黑,这是自3月24日北约开始轰炸以来首次停电。

  5月3日北约的两枚导弹袭击了一辆从科索沃贾科维察开往南联盟黑山共和国首府波德戈里察的公共汽车,不仅造成乘客而且造成前来救援的警察的伤亡,至少有20余人丧生,43人受伤。可是,北约在解释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时,往往只轻描淡写地说,“偏离了军事目标”或“不可避免的失误”。

  5月5日北约飞机轰炸了一支来自希腊的国际人道组织运送药品的车队,药品全部被炸毁。

  5月6日北约飞机轰炸了南联盟靠近罗马尼亚的边境城市弗尔沙茨,炸毁了当地连接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和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座铁路桥和高压输电网。

  5月7日晚11点50分北约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凭借武力,北约在南联盟为所欲为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之所以能在南联盟为所欲为,完全不顾道义上的和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约束,不顾世界人民的反战呼声和舆论谴责,除了经济发达、政治霸权等因素外,还依仗它们的军事力量。在强权政治者们看来,军事优势是主宰世界的基础,武力是解决有关问题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依靠,军事干预是实现自己目标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南联盟周围集结重兵

  从3月开始北约就在南联盟周围集结重兵。共约460架战机中有一半来自美国。这些飞机被部署在12个空军基地,最大的一个是意大利北部的阿维亚诺空军基地。

  在阿维亚诺空军基地的飞机大部分来自美国,其中包括F-16S、F-15E、F-117、EC-130S、A-10S和EA-6B“徘徊者”战斗机。此外还有法国的“美洲虎”和“幻影2000D”战斗机、意大利和德国的“旋风”战斗机、英国的“鹞”战斗机以及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土耳其、比利时、丹麦和挪威等国的飞机。

  美国在地中海集结的战舰包括“企业”号航空母舰、“菲律宾海”号导弹巡洋舰、“冈萨雷斯”号导弹驱逐舰及“尼科尔森”号和“索恩”号驱逐舰。这些军舰都装有“战斧”导弹,这是一种能够在各种天气中命中目标的、射程为1600公里的导弹。此外美国在地中海还部署了两艘潜艇“迈阿密”级和“诺福克”级。它们得到两栖戒备大队的支持,该大队由“纳索”号、“纳什维尔”号和“彭萨科拉”号两栖军舰组成。

  其他北约国家如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土耳其等国的军舰也纷纷向南斯拉夫周围海域集结。

  进入4月以来,北约不断向南联盟周围增兵。虽然北约对发动地面战出言谨慎,但其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空袭南联盟以前,北约为进驻科索沃,就在南联盟的邻国马其顿部署了12000人的地面部队;在波黑,从事维和任务的多国部队有3600人,其中以北约国家部队为主。随着空袭的不断升级,北约在阿尔巴尼亚的驻军不断增加,阿政府已把该国所有的领空、港口和军事设施的控制权交给北约。

  目前,北约约有1000架飞机参加了对南空袭行动。美国投入了将近650架战机和支援飞机,其中400架在执行轰炸任务。随着空袭的继续,美国又不断向巴尔干地区增派军队,“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已驶进地中海,与原在这里的美国第六舰队会合。“为向南联盟发动地面攻击作准备”,美国派遣24架“阿帕奇”攻击型直升机和数千名军人抵达阿尔巴尼亚。另外,同阿帕奇直升机相配套的一批先进的雷达和防空导弹发射架以及一些装甲战车也陆续运抵阿首都机场。此外,美国政府还考虑调动预备役部队,其国防部长科恩称他希望克林顿总统尽快授权国防部调动3.3万人的预备役军人前往欧洲,以加强北约和美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实力。

  法国现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军队包括58架飞机和7艘战舰共约6000人的部队。另外,法国的“福煦”号航空母舰已经进驻亚得里亚海,这艘航母由“卡萨尔”号驱逐舰和“图尔维尔”号护卫舰护卫,上面运载了16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和4架“军旗”侦察机。另外,法国还准备了一支2000人的军队在法国本土待命,准备参加将来进入科索沃的地面部队。

  英国除了派飞机参与轰炸南联盟外,也不断向巴尔干地区增兵,使其在该地区的总兵力达到了6500人。英国的“无敌”号航空母舰也已进驻亚得里亚海,在此之前,英国在海域还部署有一艘核动力潜艇和“萨默塞特”号护卫舰。除此之外,英国还将派出包括12辆“挑战者”坦克和40辆“勇士”装甲车的装甲战斗群。

  德国已在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地共部署了约5500人的部队,加上上述增派的1000人,德国在国外的驻军已达6500余人。据悉,德国在国外的驻军均配备有“豹二”式重型主战坦克、装甲车、作战直升机等技术先进的武器装备。

  另据阿通社报道,约420名意大利军人抵达阿尔巴尼亚,同时运抵的还有120辆卡车、密封货车、挖掘机、装甲车以及发电机等。捷克也已向北约提供了一所野战医院和一架安-16运输机。此外北约一批包括20辆“豹式”坦克以及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和M109大炮等的装备已由希腊进入马其顿。

  北约在南联盟的兵力虽不够打一场全面地面战争,但是用于防御及打一场小规模的局部地面战争,还是绰绰有余的。加之北约所使用的武器许多都属于八九十年代的装备部队的,其战斗效能远远超过南联盟军队。就拿空军力量来说,在战争最初的三周内,北约方面出动飞机6000余架次,有1687架次进行了实际轰炸,其中只有十几架被击落。而南联盟方面在战争初期就基本上失去了在空中与北约抗衡的能力。

  自恃高技术兵器不可一世

  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有恃无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高技术兵器。所谓高技术兵器,通俗地说就是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兵器。以高技术兵器中的信息兵器为例,它与常规兵器的区别在于:信息兵器的热能部分与常规兵器相同,但热能的释放却往往受着信息程序的控制,即在选择目标、方向、距离、释放方式等方面都受信息主导。在信息制约下,可以使兵器原来所具有的热能得以成十上百、乃至上千倍地“放大”。比如导弹精度为0.8公里时,若要摧毁敌方加固后的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弹头爆炸当量需达1000万吨,而如果通过信息制导技术使导弹命中精度达到0.4公里,弹头的当量就只需用125万吨。也就是说,精度提高一倍,导弹的杀伤热能量即可减少至原来的1/8.目前,信息制导技术可使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达到0.1至0.04公里的程度,这等于在无形中使导弹的杀伤热能量提高了成百上千倍。

  美国在高技术兵器研制和生产方面远远地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但是这些高技术兵器的效用如何,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因此美国经常利用所参与的各种冲突,投入大量新研制出的高技术兵器,把战场变成高技术兵器的试验场。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北约集团(特别是美国)常用的一些高技术兵器。

  “铺路”&型激光制导炸弹

  激光制导炸弹(也称“灵巧炸弹”)是先由飞行员用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标,当目标被“锁定”,而且机上的激光搜索跟踪器捕捉到激光反射回波以后,立即进行投弹,炸弹头部的激光制导装置便会根据激光回波引导炸弹飞向目标。

  “铺路”&型激光制导炸弹是专门为对付坦克和机动炮设计的,除激光制导外,它还可以通过全球定位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制导。与其他“灵巧”武器不同,这种炸弹不必非得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才能击中目标。

  这种系统可以由美国B1远程重型轰炸机运载,其射程不到20千米,命中误差不超过10米。根据设计,炸弹将在地面上空10!15米处爆炸,弹头的穿甲碎片能飞散到很广的地区。从理论上讲,在这个范围内,任何坦克、枪炮或装甲运兵车都将被摧毁。而且,由于飞机在8500米到10000米的上空飞行,飞行员攻击目标时遇到的危险要小得多。

  “斯拉姆”空对地导弹

  “斯拉姆”是英文缩写“SRAM”的译音,意为“短程攻击导弹”。该导弹将导弹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红外摄影技术融为一体。发射前,技术人员可将攻击目标的数据编成软件,输入导弹内的计算机上。发射后,导弹可利用部署在战区上空的卫星提供的数据,由雷达测高器控制,低空飞行接近目标。接近目标后,导弹内的经外摄影机自动开始工作,同时飞行员可以通过座舱的屏幕看到攻击目标的图像,以进行最后的调整和校正,直到击中目标。

  “斯拉姆”空对地导弹长4.5米,弹径34.3厘米,重617千克,可携带227千克重的常规弹头。因其精确度高,比起同等大小的炸弹来说,这种导弹更具破坏性。

  该导弹可以从A-6E或F/A-18飞机上发射,射程为60至160公里,特别适合于攻击移动目标或需要精确定点瞄准的目标。

  “小牛”空对地导弹

  “小牛”空对地导弹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研制的战术空对地导弹。也有人把它译为“幼畜”。它长2.49米,弹径30厘米,最大射程48公里,采用了电视、激光、红外热成像等制导技术。

  电视制导的“小牛”导弹适宜在晴朗的白天使用。发现目标后,飞行员操纵飞机对准目标飞行,同时按下按钮打开导弹头部保护罩并启动座舱内的电视屏障。这时装在导弹透明头部的电视摄像机开始工作,在载机屏障上飞行员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拍摄的目标图像。使屏障上的十字线瞄准目标后按发射按钮,导弹便会自动跟踪目标进行攻击。

  激光制导的“小牛”导弹弹头装有激光探测器。工作时由飞机先发射激光束照射被攻击目标,导弹依靠其头部的激光探测器接收由目标反射的光束能量作为制导信息,从而攻击目标。这种激光制导的导弹在白天和黑夜都能使用。

  红外热成像制导的“小牛”导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无论在白天、黑夜、不良气象条件下和硝烟弥漫的战场环境中都能使用,且不易被敌方发现和干扰。红外热成像制导导弹是用红外热成像探测器捕获目标的红外图像,其图像质量决定于辐射热源的强弱,即目标与环境的温度差。红外探测器可对目标进行逐点扫描,经过信号处理电路处理后能在荧光屏上显示成像。

  AS30L激光制导导弹

  与现有制导手段相比,这种导弹是惟一一种可以提供高精度、可在夜间发射、价格又低廉的导弹。AS30L并不是用激光束制导,而是通过一个半主动激光导引头,利用一个激光“点”进行制导。激光自动跟踪照射系统吊舱内的照射器用激光束的一个激光点来照射目标。导弹可以探测到该点的反射信号,导引头可以测出导弹纵轴与导弹目标连线之间夹角的误差,自动导引导弹至被激光点照射的位置。

  该种导弹从一开始就是为攻击坚固、严密设防的目标而研制的。它具有射程远、并可进行超低空水平发射等特点。这是因为照射器的光束与导弹轨迹之间的夹角可以很小。此外它的速度很快,命中目标时的速度可达1.4马赫,命中误差不超过1米。其高效动能和钢制屏蔽弹头可在穿透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目标后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严密设防的坚固目标。

  F-117A隐形战斗机

  在美国派往南联盟的众多现代化飞机中,F-117A隐形战斗机是采用高技术最多、突防能力最强的飞机之一,它可躲避对方雷达的侦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正是F-117A隐形战斗机向巴格达电话电报大楼准确无误地投下一枚重达1吨的激光制导炸弹,揭开了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序幕。整个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空袭中损失了48架飞机,但F-117A无一损伤。

  该机在设计上为获隐形效果,其形状不同于一般战斗机。整个飞机呈楔形,机尾为V形燕尾式。从机首正面看去,F-117A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它的机身呈头盔形,有棱有角,这样的结构外形可将照射来的雷达波向偏离探测雷达的方向反射。进气管在机翼的上方,进气口处覆盖雷达波吸收网。机长20.09米,翼展13.2米,高3.78米,机翼前缘后掠67度,机翼后缘呈锯齿状,机身涂以黑色,飞机速度略低于音速。

  为了减少机体对雷达波的反射,F-117A无外挂装置,武器通常都装在弹舱内。弹舱可容纳2枚GBU-15型2000磅级的炸弹,或AGM-88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必要时,它亦可携带B61型核弹,对敌方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

  F-117A虽具有“隐形”效果,但要想把自己的身影完全隐藏,不露一点蛛丝马迹,是难以做到的。连美军自己也承认,“(隐形飞机)机身外表虽然涂有伪装色,在白天飞行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飞机就很容易受到攻击”。这也就是为什么F-117A一般选择夜间出击的原因。

  尽管这样,一架标有“AF82-806”的美军F-117A隐形战斗机还是于3月24日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被击落,这是F-117A自执行作战任务以来首次遭灾。

  B-2隐形战略轰炸机

  北约在对南联盟空袭中,首次动用了B-2战略轰炸机,使这种飞机第一次用于实战。B-2战略轰炸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1979年,美国空军根据战略上的考虑,要求研制一种高空突防隐形战略轰炸机,来对付苏联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统。1981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989年原型机试飞。后来对计划作了修改,使B-2轰炸机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执行核及常规轰炸的双重任务。美国空军共订购了20架B-2轰炸机,首架已于1993年底交付,预计本世纪末全部交付完毕。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22.2亿美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昂贵的飞机。

  B-2轰炸机采用翼身融合、无尾翼的飞翼构形,机翼前缘交接于机头处,机翼后缘呈锯齿形。机身机翼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状结构,表面有吸波涂层,发动机的喷口置于机翼上方。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和材料,能有效地躲避雷达的探测,达到良好的隐形效果。

  B-2轰炸机有三种作战任务:一是不被发现地深入敌方腹地,高精度地投放炸弹或发射导弹,使武器系统具有最高效率;二是探测、发现并摧毁移动目标;三是建立威慑力量。美国空军扬言,B-2轰炸机能在接到命令后数小时内由美国本土起飞,攻击世界上的任何目标。B-2轰炸机细分为三种型号。“布洛克1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83型核炸弹和16枚MK84型常规炸弹,巡航速度0.8马赫,升限19240米,航程11675公里,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则航程超过18500公里;“布洛克20”型,最多能携带16枚B-61核炸弹,有携带防空区外对地攻击导弹的能力,还可携带36枚集束炸弹及16枚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制导的炸弹,并具有某些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布洛克30”型,最多能携带80枚MK80炸弹、36枚M117炸弹、80枚MK62炸弹、16枚联合正面攻击炸弹,还可携带8枚防空区外攻击导弹,具有全自动完成飞行任务的能力。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是当今世界上正式列装的技术最先进、火力最强大、价格最昂贵的武装直升机。它是在强调武装直升机由高速空中攻击改为低速贴地隐蔽接敌,并突出反坦克能力的指导思想下研制的。据报道,每架阿帕奇直升机的造价为1600万美元。

  AH-64装有两台T700-GE-701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265千瓦,乘员2人,4片桨叶,全长17.76米,最大起飞重量9525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96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700公里。

  阿帕奇机身两侧短翼有6个外挂点,分别可装2枚AIM-9“响尾蛇”红外线制导导弹,16枚“海尔法”激光制导导弹,4个19管70毫米火箭发射器。其基本装备为1门单管30毫米“链”式机炮,最大备弹量为1200发。其中“响尾蛇”导弹主要用于空战,“海尔法”导弹主要用于反坦克,70毫米火箭及30毫米机炮则用于对付轻装甲及对地火力压制支援。但一般情况下它只装备8枚“海尔法”激光制导导弹和2个19管70毫米火箭发射器。

  AH-64装备有目前来说最先进的火控系统。机头上装有的目标搜索/追踪系统及夜视系统可完全独立操作,其中前者供位于前座的射手搜索目标、激光测距/追踪及武器制导,后者供位于后座的驾驶员夜航中使用。两人都配有先进的头盔瞄准器,可将火控系统测出的数据及图像显示在头盔的单目镜上,而射手的头盔瞄准器还可以与30毫米机炮同位转向,即射手所望的方位,就是机炮对准的方位。

  阿帕奇的战场生存能力相当强:发动机排气口装有抑制散发热能的排气系统,可以使其避免遭红外制导武器的攻击。机体蒙皮涂有可吸收雷达波的涂料,同时可承受23毫米炮弹或12.7毫米口径的破甲燃烧弹的攻击,而且就算其飞行控制系统和电能系统被损、主旋翼只余下两片,直升机仍能负伤持续飞行30分钟。油箱在被炮弹射穿后,油箱壁可自动封闭,以防止漏油。起落架具有耐堕能力,即使直升机以12.8米/秒的速度垂直下落,飞行员仍有95%的生存率。

  AH-64在进行攻击时通常采用地形跟随/回避方式飞行,直到进入战区时才拉起机头升高发射武器。它还能悬停在树丛或山顶后进行伏击。

  袭击的背后

  冷战结束,美国的冷战思维还在延续和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为世界强国)的局面,并开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形势从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然而美国担心这一国际形势发展走向可能削弱其超级大国地位。为了维护这一地位,美国提出了建立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并对其安全战略作了相应的调整。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扩展战略”,将“经济安全”“军事优势”和“全球民主化”作为新战略的三大支柱。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又进一步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强调要通过积极参与国外事务来扩展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1997年初,克林顿政府根据4年防务审查的结果,发表了《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以“营造―反应―准备”为核心的“跨世纪战略方针”。

  该战略强调,在和平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是“积极营造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环境”,军事手段应与外交、经济、政治等手段综合运用,通过巩固军事同盟、保持美军海外存在等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将各种被美国认为对其不利的危险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国际战略环境朝“对美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营造”。

  “反应”是指一旦“营造”活动受阻,美军将“对各种危机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以保护美国的利益,显示美国的决心,并保证美国的全球领导作用”。主要措施包括“实施小规模应急作战”,如海空封锁、空中袭击、维和行动、反恐怖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以及进行有限军事干涉,直至“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

  “准备”是指“着手为变幻莫测的未来做准备”。一方面,做好当前和近期准备,使美军保持高度战略状态,可以随时执行“营造”和“反应”任务。另一方面,着手为对付2015年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挑战,特别是新的全球性对手的挑战,作好准备,大力推进以信息战为龙头的“新军事革命”,维护美军在21世纪的“压倒性优势”地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